农地制度改革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效率评价的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7515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金融学论文,论文以农地制度改革为研究背景,以国内外学者在农地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服务和金融效率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界定农地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服务和农村金融服务效率相关概念。运用地租和地价、农村信贷补贴、农村金融市场以及不完全竞争市场等理论对农地制度改革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效率进行研究。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土地制度作为我国的基础性制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为推动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土地制度扮演着“发动机”的角色,成为农村经济转变的枢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土地完成了从农民私有化向集体所有的转变,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实现了重大突破。家庭承包经营促进了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农业实现了质的飞跃,农民的收入也有显著的提高。截止1983年末,约有90%以上的农户实行了包产到户。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进程加快,农村土地由“两权分离”发展成为三权分置”,农村的生产关系得到调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力显著提升。但不久这种制度的红利就慢慢消失,农业生产从90年代初的波动增长到2003年的快速下滑。为解决该问题,全面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优化资金、劳动九土地、技术等要素的组合和配置。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重点关注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依照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十七届三中全会土地流转制度被正式确立,该政策保障了农民的土地占有权和土地使用权,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转移了富余劳动力,为农村经济指明了发展方向,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为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发展。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经批准的地区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这一政策的提出完善了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开辟了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的新道路,对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论文的研究目的是以农地制度改革为背景,通过测算土地流转前后农村金融服务效率,提出提升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效率的建议。从农村金融机构数量、金融机构从业人数、涉农贷款投放量和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这四个方面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在农地制度改革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呈现农村金融机构数量逐年增多、金融机构从业人数增加、涉农贷款投放量增加和农业保险规模扩大的状态,存着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发展不稳定和农村金融月艮务效率地区差异明显的问题。
1.2.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论文运用制度变迁、农村金融市场以及不完全竞争等理论,研究农地制度改革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效率的问题。运用地租和地价、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情况。以农村信贷补贴、农村金融市场和不完全竞争理论为依据,研究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有助于拓宽理论研究的视野和领域,能够丰富现有的研宄成果,为研宂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提供理论支撑,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2)现实意义。论文以农地制度改革为背景,选取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在土地流转前后有关农村金融服务的数据,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分析土地流转前后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变化情况,并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进行综合性评价,提出提高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效率的建议。
......................

2农地制度改革及农村金麵絲率评价的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农地制度改革的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我国从土地税收制度、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使用权制度开始对农村土地钊度进行改革。结合我国学者对农地改革的研究,包括以下两个方的涵义。第一,农地制度改革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关系、国家与人之间关系的变革,是以农地为媒介的。第二,农地制度改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一切有关农地制度的变化,狭义的包括农地所有权制度、使用权制度、管理制度和流转制度的变革。
论文将从狭义上研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即包括农地所有制度、农地使用制度、农地流转制度和农地国家管理制度在内的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总和的变革。
2.1.2农村金隨务的内涵
农村金融服务主要目的是为实现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统一发展,对农村经济活动提供支持和服务的一项金融功能,农村金融服务将农村金融的主要需求与供给相匹配,使之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农村金融服务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探讨;从广义上来看,农村金融服务是指与农村金融相关的活动和事项,包括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农村金融制度的设计以及与农村金融产品相关的一系列活动等等。从狭义的角度看,农村金融服务主要针对银行业,保险业,农业上市企业有关的证券业务、咨询业务以及民间金融业务等。
........................

2.2土地制度及农村金融服务的相关理论
17世纪后期,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赋税与捐赠论》中首次提出地租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农户种植农作物之后产生了额外的利润,但是影响土地租金的因素又很多,例如:土地的肥沃程度是影响农作物收成的主要原因;土地的位置,对于不同地方的区域,产生的运输费用不同,产生的成本也不尽相同。随后,亚当斯密重新界定了地租的含义,他认为地租产生的原因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地租是土地拥有者对土地使用者使用土地收取的报酬,属于“一种垄断价格”。马克思指出,地租就是土地所有者依据所有权分享的权益。简言之,地租的本质就是产权人因拥有土地的所有权而对土地收取的资金,土地的租金与土地的使用用途无关,只要有土地使用者,地租就存在。西方古典经济学创造了许多关于地租的理论,这对于引出土地流转的概念做出了铺塾,地租和地价理论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起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是根据农业产业特点提出的金融战略,借助政府干预金融市场,为农村注入资金以提供金融支持,该理论有利于减轻农村信贷负担,发达国家在推行的过程中得到有力证实。但也存在着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农业信贷补贴理论的前提是不准确的,它认为农户缺乏储蓄能力,但对于亚洲农户却不适用,他们拥有较强的储蓄能力。政府的长期补偿干预会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导致两级分化,贫农更加贫穷而生产资料多的农民更加富有,所以,该理论不能从根本上促使农村经济平衡有效的发展。
..........................

3农地制度改革背最下农村金麵細概问题分析............13
3.1农地制度改革发展概况............13
3.1.1建国初期开始进行农地制度改革..........13
3.1.2改革开放后农地制度改革进程加快..........13
4农地制度改革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效率的实证分析............21
4.1模型选择及指标选择...........21
4.1.1模型选择............21
4.1.2指标选择.............21
5提高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效率的建议.............29
5.1持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深化改革.............29
5.1.1坚持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权制度............29
5.1.2规范村土地流转制度.............29

5提高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效率的建议

5.1持续农村土地制度深化改革


........................

结论
论文以农地制度改革为背景,梳理建国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化情况,通过理论研究、数据查询、模型检验等步骤,测算出土地流转前后我国30个省份2007-2016年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效率,从静态和动态角度评价分析效率结果,并对提升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效率提出建议。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得到较快发展。建国后开始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进程,从破除封建土地制度到土地私有化再到土地集体所有,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变革。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程加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质的飞跃。十七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2)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存在发展不稳定,地区服务效率差异较大的问题。从农村金融机构数量、金融机构从业人数、涉农贷款投放量和农业保险规模四个方面分析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情况。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