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2014 年国务院提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 年)》,“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也一直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导思想,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定为未来五年的重点发展方向,并作为独立章节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近年来多条关于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规章下达,2017 年十九大报告中又多次提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2015 年菜品标价不明确而出现的“青岛大虾”营商诚信问题、2016 年央行先后取消 3 家备案征信机构资格以加强征信行业监管的行为、2018 年长生公司疫苗生产记录造假及疫苗效力不合规事件等等,失信事件大多存在旅游业发达的城市和重工业城市,出现一定的区域特征,厘清造成这一区域差异的驱动因素将为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提供更完善的理论支持。良好的信用环境也为信用道德事件发生提供保障,能够降低投资、生产、运作风险,信用环境的改善也将大大提升交易的效率,从而进一步激发经济动力,提高经济效率。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需要战略转型,经济增长动力亟需转换,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我国经济必须从数量增长着眼于质量增长,要求做到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
信用环境与经济增长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信用环境的改善将提升投资者信心,招商引资更富吸引力,资金的引导也更合理,政府政策的干预也更准确、高效,这些途径将从经济增长效率、增长结构以及资源环境代价等多个方面促进经济实质性增长。因此注重经济的高质量增长的重要环节在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城市信用环境的改善。从理论上而言,信用环境问题既是道德环境问题,属于伦理学和社会学范畴,又是经济环境的问题,属于经济学范畴,正是由于这种学科交叉性,需要人们对此从不同角度作以剖析。但长期以来,学者从伦理学、社会学角度分析较多,信用环境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更少,那么信用环境的改善能否助力经济增长?对于经济增长质量,信用环境在哪些层面能起到显著影响?信用环境仅仅是经济发展的外在力量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问题值得研究与重视。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信用环境区域差异
(一)信用环境的测度
一个社会的信用由多个因素构成,信用环境既包含了个人信用又存在人际信用关系,信用环境主体涵盖个人、企业、政府等等,综合众多学者对于信用环境的研究,理论界并没有给出一个关于社会信用环境的清晰定义,还是一个比较宽泛和模糊的概念。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定义信用环境是居民、企业、政府等群体在进行市场经济活动时所表现的履行约定、符合文化传统、遵行法律的制度环境。
现有的信用环境测度方法包括专家系统、计量经济模型、人工智能(AI)技术及其混合形式。国家层面,信用主权评级是现行较为完善和客观的方法,如穆迪和标准普尔等;在地区层面,对于社会信用的测度主要是考虑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构建指数,宏观维度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政府信用情况等等,微观维度包括个人非诚信行为、教育水平、当地法律政策等等因素。宋健(2006)、林钧跃(2012)和罗能生(2016)均采用 AHP 和因子分析方法构建信用环境指标,包含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征信系统、非诚信行为等多个层面,用以衡量城市商业信用环境的优劣。Jesse 和 Li(2017)引入平均信用评分作为社会资本的一个指标,较以往文献该指标增加了选举参与,献血和基于调查的措施。除构建指数外,众多学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信用程度进行量表附分设置。张维迎(2002)向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的企业和企业领导人发出问卷,以回收的5000 余份有效问卷为基础,探析信任程度的影响因素。
(二)信用环境区域差异研究
信用环境的区域差异问题近年来被学者关注及研究,结合我国社会信用环境的实际情况,主要是通过中外国家政治制度的不同而分析信用环境区域差异以及国资源、营商、行政环境的差异而造成的信用环境区域差异。吴晶妹(2004)探析了美国新经济条件下各层次信用规模与 GDP 之间的关系,进行中美比较后认为我国信用总规模较低且与经济发展增速不匹配,提出我国重视信用结构、建立健全信用管理制度等建议。马丽娟(2009)比较了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不同,法律渊源的不同也导致了很多国家的金融中介信用环境的差异。阮德信(2010)通过与欧美地区、台湾地区及大陆地区的比较,得出我国信用成长机制是外生机制作用,即政府先行建设信用体系,再辐射经济活动中的各个企业,带动信用市场形成。赵锐(2017)借鉴德国民营信用企业(SCHUFA)信用业务的运行模式,探析德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法律制定、市场监管等方面提供建议。学者们(杨恺(2012),姚小义(2013))从经济环境、金融环境、行政环境、信息技术环境和文化教育环境等多个方面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社会信用环境评价体系,发现我国东部地区的信用环境要优于中西部地区.
........................
第二章 信用环境与经济增长质量理论分析
第一节 信用环境评价
一、信用环境界定
我国自古以来对“诚信”、“信用”较为重视,《周礼》就有关于民间借贷及“贷赊”这一行为的解释,自先秦以来历朝历代都设有国家信用机构。现代信用管理理论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信用监测制度及信用管理体系都比较健全。马克思定义信用是在经济范畴内人与人利益关系之间以偿还为条件的借贷行为。早期的经济学理论框架下假设不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随着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兴起,学者纷纷研究信息不对称和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信用在经济市场中的作用渐渐为众多学者所接受。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信用环境提出定义。从伦理学角度分析,信用环境是指由市场经济主体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行为在经济运行中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环节所展现的双方履行信用契约的情况;从市场关系角度分析,代理人交易中会考虑信用这一要素;从经济主体角度分析,信用环境指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等四部门为主体的人群在经济、社会、法治、文化、习俗等价值活动时保证信用行为的传统、体制和制度环境;从金融中介角度对信用环境下定义,狭义信用环境是指债务主体在货币资金流动中金融中介偿还债务的各影响因素,更为广义的信用环境还包括社会道德、法律等环境;此外,李晓红、周文(2008)将社会信用环境定义为信用主体选择是否履行合约所面临的约束条件集,约束条件集包括代表制度的正式约束和代表社会资本的非正式约束,以此构建两维度模型。Reinhard 和 Frens(2017)建议将信任概念化为交流的一种广义象征媒介,在商业关系中,信任似乎与其他媒体如权力或金钱交织在一起。
一个社会的信用由多个因素构成,信用环境既包含了个人信用又存在人际信用关系,信用环境主体涵盖个人、企业、政府等等。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定义信用环境是居民、企业、政府等群体在进行市场经济活动时所表现的履行约定、符合文化传统、遵行法律的制度环境。宏观层面,信用环境是影响行为人行为的诸如文化、制度、信息等外部环境;微观层面,信用环境是对行为人社会行为起到约束作用的信用文化、信用制度、信用体系等制度环境。
......................
第二节 信用环境的驱动机理分析
信用环境涵盖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四个方面,每一个方面又涉及全社会的诸多层面,所以信用环境的驱动因素较多,根据信用环境两维度模型以及众多学者对信用环境驱动因素的研究,信用环境主要有社会资本和法律制度,社会资本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城市因素、教育因素,法律制度主要以政治因素衡量:
经济因素。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经济的增长必将带来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这将会驱动人民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与服务,根据凯恩斯的需求理论,消费决定了需求,且消费者的需求是产品供给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此人们最求高品质服务和产品的同时,将会促进供应商提供更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生产厂商更关注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将会促进全社会商务信用环境的建设。反之,一个地区总体人均可支配收入有待提高,该地区消费仅仅只能满足生活底线,人民购买商品时会首先考虑价格,产品和服务质量将不会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厂商也会根据市场的选择而生产尽可能廉价的商品,这显然将会刺激厂商生产假冒伪劣的商品,从而拉低了该地区商务诚信水平。从道德层面分析,经济是道德文化的基础,当人们物质条件改善后,违法犯罪而获得额外收益的情感倾向将会降低,人们会更看重违法犯罪导致的后果而不是获得的收益,因此这将约束人们更遵纪守法、讲信修睦。
城市因素。人口密度作为城市影响因素的一个重要变量,人口密度越高其交易的频率就越高,人们需要交易及重复交易的可能性就越大,一旦某交易方出现非诚信事件,造成的失信成本将会很高,并且人口稠密地区,“蝴蝶效应”会更明显,失信事件的传播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失信成本将会加速增大。此外,人口稠密地区往往新闻传媒设施更好,一方面加速信息的传播,无论是失信事件还是守信事件,能够较快引起社会轰动,另一方面人口越稠密的地区,传媒上道德美德教育更普遍,人们接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也就越多。作为一种社会资本,人口密度越大的地区,非正式群体之间的行为活动也越为密切,彼此之间越容易因为兴趣、特长、社会关系等原因形成稳定的交往群体,彼此之间的信任度也会相对较高。
......................
第一节 空间视角下城市信用环境的现状分析 ............................ 24
第二节 不同地域信用环境差异比较分析 ...................... 26
第三节 信用环境空间自相关分析 .............................. 28
第四章 实证检验与分析 ....................................... 31
第一节 驱动因素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 31
第二节 经济增长质量的空间计量分析 .......................... 33
第三节 稳健性检验 .......................... 38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41
第四章 实证检验与分析
第一节 驱动因素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一、变量定义及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2016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95个省会、副省级及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由上文信用环境驱动因素机理分析可得,结合数据可获得性和科学性,本文拟采用如下数据:(1)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7》、各市2016年《统计年鉴》、《统计公报》。(2)政府控制水平,借鉴罗能生(2016)研究社会信用影响因素中政府控制水平这一变量的设置,本文采用各市2016年财政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代表政府控制水平。(3)教育投入,本文采用人均教育经费衡量,具体计算公式为:人均教育经费=全市2016年教育支出/全市2016年末户籍人口。(4)人口密度,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7》、各市2016年《统计年鉴》、《统计公报》,部分城市的人口密度由作者计算得出,计算公式为:人口密度=全市2016年末户籍人口/全市2016年行政区域。具体指标选取及描述性统计分析如下表: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首次利用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建设的“全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平台”的城市信用指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信用环境的两维度模型对转型国家信用环境变化路径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从不同省域、不同地域层面分析我国信用环境的地区差异,进一步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城市信用环境对经济结构、经济效率、资源环境代价的影响。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一)我国259个城市中,大多数城市综合信用指数在70-80之间,信用环境普遍良好,省会城市信用环境状况好于地级城市。
(二)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信用环境经历了退化,但由于社会资本的地区差异,导致了信用环境存在地区差异,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行业法律法规,这将推动社会信用环境的普遍进化。
(三)我国信用环境地区差异明显,东部地区信用环境明显好于西部地区,并存在空间自相关的特点,区间的信用环境存在高高聚集、低低聚集的情况。
(四)通过双变量空间相关性分析,人均可支配收入、教育投入、人口密度对信用环境起到正向影响。由于我国信用法律不够完善、制度不够透明,政府控制水平对信用环境起到负向影响,这与信用环境两维度模型相悖,但只要我国不断提升该领域的法制建设、政府大力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信政府这一主体会在今后对信用环境起到正向影响,从而推动我国信用环境全面进化。
(五)信用环境对经济增长质量影响显著。信用环境的改善,将会促进经济结构高级化,也会促进经济效率进一步提升,而信用环境对资源环境代价起到负向影响,信用环境的改善将利用该城市减少污染、节约能耗。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