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病人群融资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之金融学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7586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金融学论文,本文的理论意义主要在于对艾滋病这类贫病人群的融资需求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理论,对普惠金融如何精准扶贫展开研究。在当前金融科技如火如荼的背景下,普惠金融与互联网的结合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 选题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历年 GDP增速均在 6%以上。但是,在我国的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制约。据统计,截止 2017 年底,我国还有 3046 万农村贫困人口。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半数以上,农村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步。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到 2020 年彻底消灭绝对贫困。因此消灭贫困人口迫在眉睫。而农村存在大量贫困人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户融资困难,解决农户融资困难问题有助于减少贫困人口。据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农村贫困人群往往受到正规金融的信贷排斥,他们主要的融资方式是民间借贷。相比正规金融,民间借贷在融资成本、融资效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通过对农户融资需求的研究,可以提出普惠金融助推精准扶贫的合理化政策建议,解决农户融资困难问题,促进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
现有研究主要是针对一般贫困人群的融资困难问题,其研究结论对特殊人群缺少借鉴意义。对于一些特殊疾病人群,他们是否与一般贫困人群面临同样的融资困境,影响他们融资需求的因素是否与一般贫困人群相同,或者是面临更复杂的情况。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同时也为了弥补现有研究的空白之处,本文通过对中原某艾滋病村的田野调查,以一个典型的艾滋病村庄为研究对象,探讨贫病人群的金融需求。
中原地区的许多村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但是当地人多地少,生活十分贫困。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原某些地区就有人开始卖血,当时都是到医院卖给需要输血的病人。为了以示区分,下文到医院卖血简称“全采”;到血站卖血简称“单采”。到了八十年代后期, 血液作为生物制药的原材料被大量收购,血液市场需求巨大。大量血站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中原地区掀起了“快速致富,献血光荣”的风潮。据悉,当时每献一次血可得五十元,如果一个月献十来次就是数百元的收入,相比外出打工这钱来得更快更容易。② 因此,血站成了很多人的摇钱树,大量村民深陷其中,本文的研究对象也卷入在内。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以中原艾滋病村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艾滋病患者家庭的融资需求,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数据,对遭遇“健康冲击”家庭的融资需求进行实证,从而形成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通过普惠金融来实现精准扶贫。

首先,通过查阅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归纳总结影响融资需求的主要因素。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提出本文的理论假设:重大疾病导致家庭医疗保健等各项支出大大增加,从而会刺激患者家庭产生融资需求,在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情况下,往往通过民间借贷满足。
其次,通过入户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整理,了解贫病人群的融资需求。以中原艾滋病村为例,当地村民主要通过民间借贷方式来解决融资需求,因此本文以存在民间借贷行为作为存在融资需求的衡量标准。在对原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的基础上,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以“家里是否有病人”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是否存在民间借贷行为”作为被解释变量。运用 Eviews 软件进行 Probit 模型检验,得出影响贫病人群融资需求的主要因素,并与前文的理论假设进行对比。

再次,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数据,进一步对遭遇“健康冲击”家庭的融资需求展开研究。根据融资渠道,分别进行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的分析,得出结论之后再与贫病人群进行对比,观察两个群体存在的差异。
最后,基于贫病人群融资需求的结论,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如何通过“互联网+”使普惠金融实现精准扶贫,尤其是在当前金融科技发展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并且本文借鉴了国际非营利小额贷款银行——Kiva 的成功经验,提出普惠金融助推精准扶贫的合理化政策建议,解决贫病人群融资困难的问题。
本文的技术路线图如下: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贫困农户融资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目前对融资需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融资需求渠道选择、融资约束以及融资需求的影响因素等方面。

农户解决融资需求主要有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两个渠道,正规金融渠道主要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渠道主要指民间借贷。研究表明,农户更多地选择非正规金融渠道来解决资金需求。Turvey & Kong(2010)利用来自 1500多个农户的原始调查数据,探讨了中国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的关系,发现67%的农户进行融资时更倾向于选择非正规金融。 Passas (2012)对中国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与合法性问题进行了分析。他指出,与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的企业和个人通常使用非正规金融的方式进行融资。这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他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回顾,进一步研究非正规金融及其法律和经济影响,并提出今后工作中必须回答的主要问题。Hsu(2012)论述了非正规金融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非正规金融对中国经济增长非常有利,在短期和长期内将继续成为经济的组成部分。 根据所有制类型和消费模式的潜在变化,他分析了不同行业可能的增长,发现适应国内消费的生产最有利于增加非正规金融的交易数量。Madestam(2014)则提出了“放款人理论”,他指出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是可以互补或替代的。他的理论模型解释了为什么薄弱的法律制度会增加某些市场上非正规金融的流行,并在其他市场上减少非正规金融的流行,为什么金融市场分割依然存在,以及为什么非正规利率在同一个子经济体内可以高度变化。

关于融资约束,其概念最早源于经典的财务理论——MM 理论。在这之后,很多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发现农户受到融资约束的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十分普遍。Deng(2009)以洛南新区为例,从融资渠道,融资规模,融资成本,融资收益和融资效率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失去土地的农民受到信贷约束的限制,融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Andersson(2011)根据孟加拉国的一个农村地区的研究,发现虽然农户在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两方面都受到信贷约束,但相对于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的信贷约束更为温和。并且非正规金融具有正规金融缺乏的信息优势,与农户联系更加紧密。Chen(2016)利用广西 73 个县的相关数据,通过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消除选择性偏差,估算农村金融改革对农民收入的平均影响。结果显示,放宽农民融资约束能够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并且放松融资约束后的收入增长效应具有区域性差异,区域越发达且越富裕,作用越显著,说明放宽融资约束后农民收入增长效应受到农民融资需求的制约。

.................................

第二节 普惠金融视角下如何精准扶贫的研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普惠金融的研究较早。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微型金融开始成为普惠金融的主要形式,目前国外关于普惠金融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微型金融的减贫效用。微型金融是指为贫困人群提供贷款、抵押和保险等金融服务,主要包括小额信贷和小额保险等。
Khandker(2005)使用来自孟加拉国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小额信贷对借款人和总体水平的减贫影响。结果表明,获得小额信贷有助于减少贫困,特别是对女性借款人而言,以及在村一级实现整体减贫。因此,小额信贷不仅能帮助借款人减少贫困,也有助于当地经济。Herani(2010)指出,微型金融通过发展小额信贷等方式来减少贫困,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并且微型金融在减少贫困的同时保证了经济可持续增长,是一种重要的金融制度创新。Ho & Odhiambo(2010)利用 ARDL 边界协整检验,对中国的金融发展与减贫两者的因果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金融服务作为减贫的重要工具,会给经济带来正向效应。换而言之,中国数十年来一直在进行的减贫计划可能会在长期内促进金融的进一步发展。Imai (2012)利用微型金融机构(MFIs)和世界银行的数据来检验小额信贷减少贫困的假设。通过衡量 48 个国家的小额信贷发展水平,结果发现,小额信贷机构人均贷款总额较高的国家的贫困指数水平往往较低,说明在宏观层面小额信贷显著减少了贫困。Anand & Chhikara(2013)对金融包容性的决定因素和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数线性回归模型,构建了金融包容性指数。结果发现,金融包容性每增加 1%将导致人类发展指数(横截面数据)平均增加0.142%,并且金融包容性指数与贫困呈现负相关(即普惠金融有减贫增收的作用)。因此,建议全球决策者应通过集中力量消除区域不平衡,努力提高金融包容性水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发展。
.............................
第三章 贫病人群的融资需求:中原艾滋病村庄的入户调查 ............... 14

第一节 调查背景 ............................. 14
第二节 入户调查的描述性统计 ............................. 17
第四章 贫病人群融资需求的影响因素:基于入户调查的实证 ............. 23
第一节 模型设定 ............................... 23
第二节 Probit 模型分析 ....................... 27
第五章 “健康冲击”人群融资需求的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 34
第一节 正规金融渠道:银行获得融资的影响因素 .................... 36
第二节 非正规金融渠道:民间借贷获得融资的影响因素 .............. 41

第六章 政策建议:普惠金融如何实现精准扶贫

第一节 网络小额信贷如何实现精准扶贫

当前我国普通家庭借贷的用途相当大部分是用于看病,尤其对低收入家庭以及农村家庭来说,由于无法通过正规渠道得到融资,民间借贷更为普遍。由于遭受“健康冲击”,这些人群一方面有较大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也导致他们赚钱能力(收入水平)大大下降,无法从正规渠道得到贷款,只能借助民间借贷。我们知道,民间借贷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通过金融的渠道帮助贫病人群实现精准扶贫,增加这些特殊人群的自我造血功能,而不是单纯地通过慈善组织以“无偿形式”对他们提供救助。而当前,通过“互联网”技术,

通过网络小额贷款是普惠金融得以真正落地、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渠道。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以下两个例子来说明如何借助互联网技术,让普惠金融真正落地实现精准扶贫。

一、国际非营利小额贷款银行—Kiva
“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起来,从而创造新的发展生态。2015 年,国务院出台关于 “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互联网+”普惠金融的重点行动,“互联网+”普惠金融迎来了高速发展。正是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本文以国际非营利小额贷款银行——Kiva 和宜信公司旗下平台——宜农贷为例,研究如何通过“互联网+”使普惠金融实现精准扶贫。

Kiva 创立于 2005 年,是一家致力于向贫困人群提供小额贷款的非营利组织。Kiva 将互联网与小额信贷相结合,在其中扮演联络人的角色,把需要资金的人和有闲置资金的人联系在一起。Kiva 采用透明化运作方式,把借款人的详细信息都放在网站上,有闲置资金的人可以根据这些信息自主选择借贷对象和金额,最少只需要 25 美元。这种模式为那些急需资金的穷人提供了广阔的贷款来源。截止目前为止,

Kiva 已经为 86 个国家提供了 11 亿美元的无息贷款。
..........................

简要总结
贫困人群由于自身收入水平不高,当有家庭成员生病时,医疗保健等各项支出大大增加,大多存在融资需求,但是他们往往难以获得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更多的选择民间借贷的方式。而民间借贷通常难以满足贫困人群的资金缺口,他们很难实现脱贫改变自身的境遇。本文从家庭金融微观数据考察贫病人群融资需求的影响因素,并从普惠金融视角研究如何通过小额信贷实现精准扶贫。
基于中原某艾滋病村小李庄的入户调查,我们获得了当地农户的家庭金融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根据“是否有银行贷款经历”与 “家里是否有病人”这两个变量的回归结果我们发现,民间借贷是解决当地农户融资需求的主要方式。从对“是否有民间借贷(借入)”的回归结果来看,“家里有病人”是影响农户向别人借钱行为最显著地因素,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存在艾滋病人的家庭更有资金需求,需要向别人借钱。“主要工作”和“性别”这两个解释变量与农户向别人借钱之间有显著地负相关关系,“婚姻状况”则与农户向别人借钱之间有显著地正相关关系。“主要工作”解释变量说明了从事农业种植的家庭更有资金需求,更倾向于向别人借钱。“性别”这一解释变量说明了女性相比男性承受更大的经济压力,会存在更多的借钱行为。“婚姻状况”则说明了已婚家庭不得不负担更多人的生计,他们的家庭压力更大,从而更多的表现出向别人借钱的行为。

根据对“是否有民间借贷(借出)”的回归结果,同样可以发现“家里有病人”是影响农户出借行为的主要因素,两者呈显著地负相关关系。存在艾滋病人的家庭往往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制约,更少地存在借钱给别人的行为。这与借入的回归结果互相佐证,进一步加强结论的可靠性。“文化程度”和“家庭年收入”这两个解释变量与农户出借行为之间存在明显地正相关关系,“家庭人数”与农户出借行为之间存在明显地负相关关系。文化程度越高,借钱给别人的行为越多,这往往与他们收入水平较高、接触圈子更大有关联。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