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据新华网、重庆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把农民的“死资产”变为“活资产”,是重庆市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进行的一次释放生产力的改革。林权、房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贷款,开始突破农业融资难的瓶颈。“三权”抵押贷款是农村第二次释放生产力的改革,把农民的“死资产”变成了“活资产”。目前,“三农”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农村经济能否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巨大的资金投入和建立多方位的融资渠道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需要国家财政尽可能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加强对农业的投入,更需要农村自身拓宽农业生产的融资渠道,以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在我国农村,最有价值的资源就是土地,因此,作为拥有土地的农民应该可以凭借该项权利进行抵押,从而获得足够资金以更好地投入农业生产。但由于现行相关法律制度的制约,农民难以通过土地进行抵押融资,从而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而靠自身的原始积累脱贫致富近乎天方夜谭,靠金融贷款却又缺乏有效的担保物,农民融资出路何在?而当前在各地兴起的试点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已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然而,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抵押,触及了农民生存的保障底线,且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其合法性之争,让我们意识到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亟待改革。[1]农村“三权”抵押融资是当下解决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缩小三大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盘活农村“沉睡”资产,将有力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同时又必将创新金融制度,防止信贷风险,实现农业与金融共同发展的双赢。[2]以动产为标的设定的抵押即为动产抵押。我国《担保法》及《物权法》虽然肯定了动产抵押制度,但立法上将不动产的登记生效主义适用于动产抵押人与抵押权人,将登记对抗主义适用于抵押权人与第三人,这实际上是将抵押合同的生效与动产抵押权的设立并为一谈,形成了理论上的矛盾。同时,我国《担保法》没有明确规定应当登记动产的范围,只增补笼统的弹性条款“其他财产”进行一般概括,很容易增加恶意抵押人故意逃避法律的机会,进而给抵押权人造成损害或者无法保障善意第三人的交易安全。《担保法》仅依财产的重要性完成对动产公示的规定在实践中也是不充分的,因此,应完善动产抵押制度。具体为: 严格限制动产抵押物的范围,建立“特定动产抵押”制度; 针对不同动产设立三种不同公示方法; 采取一元化的登记生效主义; 引入针对恶意行为人刑事制裁的责任制度。
2 “三权抵押”制度建设概述
2.1 “三权”及“三权抵押”概念
“三权”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产权和农村集体林权。农村“三权”融通,是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林权通过抵押等流转形式进行融资。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特性,决定了“三权”融通配套改革是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成功与否,直接制约着重庆市的农村发展。
2.2 “三权抵押”制度建设的必然性
2.2.1 是农民资金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
随着国家对农村发展的政策倾斜,工农发展差距的逐步缩小,农村的发展、农民发展的劲头和积极性都大幅度提升,对发展的渴求度也越来越高,与之相配套,国家通过不断的产业调整,适时针对三农的发展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诸如新农村建设、种粮直补、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等等,大大激发了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的愿望。农民转而以发展集中规模性农业,以种植经济作物、发展林下经济、特色畜牧经济以及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为主导,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兴兴向荣的势头。作为这些经济发展的关键,投资与启动资金成为至关重要的前提,这就将农民能够拿得出的财产作为融资的基础,于是三权抵押势必提上日程。这种农民资金增长的融资需求要求有可抵押物,而这种抵押物就自然而然选择了“三权”抵押。
2.2.2 是加强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
金融行业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资本的最大逐利性,不管是以城市为主的工业和投资融资机构,还是在农村的各种金融机构,大都把主要的贷款项目放置在经济实力较强、经济效益较好、见效比较明显的重点、大型、工商业项目上,真正投入到农村中小型甚至农民个体上的贷款业务,相对而言就少得可怜了。这是因为,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金融的投资方向。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在于资本的逐利,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农村在金融市场的弱势。但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三农的扶持,农村经济对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提高到更加显性的层面,也要求更高的、更有利的农村金融秩序的调整,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催生了农村的金融贷款业务,也进一步将“三权”抵押贷款提上了议事日程。
2.2.3 是农村资源走向市场化的需求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动力来源还是主要在于资源,例如土地,这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但现行政策给予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界定了农村的土地和房屋性质,不能在市场上自由、等价流通,造成农民事实上没有可抵押物。但这种物的政策界定带有一定的偏向,从本质来看,土地和房屋应该予以同等看待,其初始的价值基本等同,所以将农村资源放开、放活是破解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资金流的重要途径,甚至在当前来看是唯一出路。这样才能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动力,因此,“三权”的市场化以及“三权”抵押的法理化势在必行。
2.3 “三权抵押”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
2.3.1 “三权”的法律属性界定“三权”进行抵押的可行性
根据物权法关于在“三权”内容上的界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林权、农村房屋使用权划归用益物权,在法律上明确了农民对三权享有行使主体的权利。可以自由行使占有、收益、使用和处分的权利,所以相应地可以行使对“三权”的自由抵押。从法律上肯定了“三权”抵押的理论基础。
2.3.2 “三权”的存在和转移方式决定“三权”进行抵押的现实需求性
前面我们阐述过,“三权”存在的方式为物权形式的一种,即其具有物的特性,即可以进行转让,也即可以进行抵押活动。物权法从法律上对“三权”物权形式的界定和认可,在法律上决定了三权抵押的可行性,也即“三权”在现实抵押活动中享有与其他物权平等的自由转让和抵押权利。同理可证,“三权”在作为物权性质上可自由流通和转移。同样,反过来看,也印证了抵押权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即必须有效存在,必须是债务人履行期限届满,必须是债权人未受清偿或债务人未受清偿不是由于债权人造成的。正因为三权存在和转移的方式为“三权”参与抵押活动提供了现实的物质基础,为“三权”进行抵押赋予现实的需求性提供了先决条件和保障,从而为建立“三权”抵押活动秩序、构建一种新的融资渠道开创了新的途径。
2.3.3 “三权”的独立性决定了其进行抵押的可行性
根据《物权法》第 179 条的规定,抵押权是处分权和优先受偿权的总称,这个处分权是针对抵押财产的,这个优先受偿权是针对价金的。也就是说,“三权”的支配和转移是独立的,也即拥有者可以以债权人的主体向债务人转移拥有权或使用权,这在法理上证明了三权抵押作为抵押权也可以担保物权的形式存在,并独立形式担保物权。债务人可以在偿清债务后归还用益物权,即完成“三权”的一次完整抵押活动。基于抵押权这种区别于其它担保物权的优势,使抵押权在市场经济中对促进市场经济正常、良性运转起着促进和保护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有序的深入和发展,抵押权成为了一种常用的担保形式。所以,我们在法理和实践的双从角度来看,三权都具有抵押物独立的价值并可转让。因此可以作为独立的抵押物参与到抵押活动中。
2.4 “三权抵押”制度建设的..............................................................................20-23
2.4.1 实行金融制度的 ..............................................................................20-21
2.4.2 构建有效激励的..............................................................................21-22
2.4.3 构建系统的农村.............................................................................. 22-23
2.5 小结 ..............................................................................23-24
3 “三权”抵押制度建设的..............................................................................24-34
3.1 存在多个目标不一致的.............................................................................. 24-28
3.1.1 金融机构参与的.............................................................................. 24-25
3.1.2 农民融资意识 ..............................................................................25-26
3.1.3 权力部门内生性..............................................................................26-28
3.2 金融体制的障碍 ..............................................................................28-30
3.2.1 农村金融产品与 ..............................................................................28-29
3.2.2 农村金融处于..............................................................................29-30
3.3 社会保障制度的.............................................................................. 30-32
3.3.1 农村社会保障 ..............................................................................30
3.3.2 现行的土地政策不..............................................................................30-31
3.3.3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 ..............................................................................31-32
3.4 小结..............................................................................32-34
4 “三权抵押”制度建设的 ..............................................................................34-36
4.1 解放思想 ..............................................................................34
5 推进“三权抵押”制度..............................................................................36-41
6 结论
三权抵押是个新课题,在重庆首先试点。本文从“三权抵押”制度的概念描述着手,从该项制度应具有的内涵出发,分析了“三权抵押”制度,在重庆的建设遇到的障碍因素,发现了目前存在多个目标不一致的利益主体、现存的金融体系造成了金融体制层面的障碍,与此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还处于初级阶段,整个体系的建设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保障的覆盖程度和保障的内涵都有极大的提升空间,最后选取了一方面解放思想,另一方面对利益主体实现均衡发展,农村金融机制实现均衡发展还有金融机构间分工合作这三个方面,锁定为突破点,通过多方论证,找到了“三权抵押”制度推进的对策,首先应该进一步在法理层面推进“三权抵押”制度的法律障碍和法律建设,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发展和巩固改革的成果,另外要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中介服务制度和产权制度上多维保障相关配套制度,同时要完善金融风险补偿机制,有效降低金融波动风险,形成全局性的保障能力,事态可控。纵观重庆乃至全国的发展大局,重庆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有许多新创造、新亮点,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产权制度等。重庆在这一举措上,完成了多个创先,用一年的时间在全国第一次完成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颁证,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集体林权的发证,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对全市农村房屋的所有权和宅基地使用权进行了确权颁证,这为“三权”抵押,建立新的农村股份合作制奠定了坚实的物权基础。同时,重庆也率先在建立、建设一套完备的抵押制度作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尝试,并期待通过对经验的不断总结和完善,进而达到推进“三权”抵押这一制度的构建,进而推广到全国应用,将大大有利于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力,大大缩短缩小城乡二元差距的时间进程,显现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最终达到缩差共富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