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国际金融互换交易之演进
第一节国际金融互换交易的概述
互换在金融学术语中被归类为“香草型”(PlainVanilla),与远期、期货、期权同属于基础金融衍生品,但也有说法认为互换属于组合衍生品,因为其是以一系列远期合约为基础创新工具组合起来形成的。鉴于互换已成为所有金融衍生品中交易量最大的品种,且在其基础上开发了数量众多的新“奇异型”(Exotic)衍生品,本文认为应当将其划归为基础衍生品,从而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调整和监管金融互换交易的国际法律制度。
二、分类
互换以其基础工具的不同,主要分为汇率互换、利率互换、信用互换、证券互换以及其他互换。
(一)汇率互换
汇率互换(Exchange Rate Swap),也称货币互换(Currency Swap),指将一种货币的本金和固定利息与另一种货币的等价本金和固定利息进行互换。全世界第一宗金融互换交易即属于货币互换。货币互换主要包括分期支付货币互换、固定利率货币互换、浮动利率货币互换、固定利率对浮动利率费分期摊还货币互换等。其主要作用在于避免不同货币间的汇率变动所带来的损失,但有时交易双方也可能不进行任何的实际交易,只是为了将一种货币的资产负债转换成另一种货币的形式,从而达到资产管理的目的。
(二)利率互换
利率互换(Interest Rate Swap)指交易双方以同种货币、同种性质的本金为基础,交换各自基于本金的不同性质的利率(例如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互换),但不交换本金,只需对利率进行净额结算。进一步来说,利率互换又可以细分为:远期利率互换(Forward Interest Rate Swap)、远期利率协议(ForwardRate Agreement)、可延期利率互换(Extensible Swap)、推迟利率安排互换(Deferred Rate-setting Swap)、固定利率互换(Fixed Interest Rate Swap)、浮动利率对浮动利率互换(Floating-for-floating Swap)、浮动利率零息对浮动利率互换(Zero Coupon-for-floating Swap)、可出售利率互换(SaleableSwap)、可赎回利率互换(Callable Swap)、利率上限互换(Rate-capped Swap)、固定利率对浮动利率互换(Min-max Swap)等。利率互换的参考利率在国际上有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息(LIBOR)、联邦基准利率、商业票据利率、可转让存款证利率等,在我国则有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国债回购利率、短期国库券利率、短期定期存款利率等。可以看出,利率互换具有衍生能力强、自由度大的特点,因此成为了金融互换交易中的一个大类。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是金融互换的主要类型。
(三)信用互换
信用互换(Credit Swap),是指将信用从其所在的金融工具中分离,单独以信用风险或违约风险为交易双方交换的标的,能够让信用风险在不同市场参与者之间有效地分布。信用互换可以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效率,即将风险从金融资产中剥离,增加资产的流动性。信用互换包括总收益互换(Total-return Swap)和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前者是一项资产与一笔该资产拟定收益的交换,并在该资产发生部分或全部违约时结算贷款或补偿价差;后者类似保险,由一方转移所拥有资产的信用风险并持续地支付费用,另一方在发生对该资产的信用违约时支付给对方一笔金额。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信用违约互换为金融危机得以全球化埋下了隐患。
第二章当今国际金融互换交易之法律制度
第一节金融互换交易的国际性规范
银行是当今金融互换交易市场的主要推动者和积极参与者,是互换得以蓬勃发展并在交易额上占据金融衍生品市场最大份额的推手。许多互换类衍生品都与银行的业务密切相关,例如利率互换,其互换的对象是贷款利率,而并不牵涉本金的交易;又如汇率互换,银行为控制所持有货币的风险,就必须保持适当的货币配置组合;再如信用互换,银行是该类型交易最主要的参与者,因为其信用评级往往比较高,所以通过提供自己的信用作为担保,换回从交易对方定期收取手续费的权利。基于银行在互换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国际性银行业监管文件,巴塞尔资本协议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金融互换领域,并继而成为金融互换的重要规范性文件。巴塞尔资本协议起初是 1988 年由巴塞尔委员会(Basel Committee onBanking Supervision)公布的《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协议》和 1999年的《新的资本充足比率框架》,在这两份文件的基础上,2004 年正式公布了现行的《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简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比较新老两份协议,虽然都有关于金融互换的相关规定,但新协议扩大了调整范围并提高了相关要求,下文主要就新协议的法律框架及改进之处进行解析。
第三章 Copula 模型的介绍...................... 25-31
3.1 Copula 函数的定义...................... 25-27
3.2 动态 Copula 函数...................... 27-29
3.3 Copula 函数的估计 ......................29-30
3.4 基于 Copula 函数的风险测度...................... 30-31
第四章 外汇之间相关结构的实证研究......................31-46
4.1 样本数据和基本统计描述...................... 31-33
4.2 边缘模型的估计......................33-34
4.3 汇率的相关关系分析...................... 34-39
4.3.1 汇率的线性相关......................34-36
4.3.2 汇率的非线性相关 ......................36-38
4.3.3 数据的尾部相关分析...................... 38-39
4.4 时变 Copula-GARCH 模型的估计...................... 39-42
4.5 基于藤 Copula 的外汇相关性...................... 42-46
第五章 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 VaR 值计算...................... 46-54
5.1 VaR 值的定义...................... 46-47
5.2 利用蒙特卡罗来计算 VaR 值...................... 47-51
5.3 基于藤结构的蒙特卡罗模拟 ......................51-54
结论
金融互换交易的作用和影响力在当今世界不可小觑——庞大的交易量、繁多的品种、丰富的功能和巨大的风险,都使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在互换交易快速发展的同时,监管却没有及时跟上,随着越来越多危机在互换交易的助推下爆发,如何建立国际性的互换监管制度成了如今最紧迫的议题。在总结了互换是如何让美国次贷危机和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快速发酵的原因之后,结合对互换交易特点的研究,如今的监管机构已经初步找到了控制互换风险的方法。无论是国际组织例如巴塞尔委员会、国际互换及衍生工具协会,还是美国和英国的监管当局,都已尝试从不同方面去控制互换的风险,并着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有诸多需要改进之处。
本文探究金融互换交易本身的各种特性和风险之后,结合国际上以及发达国家的监管制度,提出了今后对于互换监管制度改进的建议,尤其是在监管的国际化层面,世界亟需建立一套跨国监管制度,并从宏观(国际组织建立监管标准)到微观(跨国互换参与机构内部监管)形成有机的体制,并在建立全球性体制之余,加强世界各国的本国监管。即最终形成外部监管与内部控制相辅,国际统一规范与国内特殊制度相成,全方位全覆盖的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韩龙等著:《国际金融法要论》,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
2、宁敏著:《国际金融衍生交易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3、刘丰名著:《国际金融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4、田超著:《金融衍生品:发展现状及制度安排》,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年版。
5、陈晗著:《金融衍生品:演进路径与监管措施》,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年版。
6、谭燕芝著:《金融衍生品监管:基于契约经济学的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年版。
7、林俊国著:《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机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年版。
8、邓大鸣著:《金融监管的区域合作》,西南交大出版社 2006 年版。
9、[英]阿尔弗雷德•施泰因赫尔著:《金融野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与监管》,陈晗、张晓刚译,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3 年版。
10、[奥]约瑟•阿里奥斯•熊彼特著:《经济发展理论》,孔伟艳、朱攀峰、娄季芳译,北京出版社 2008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