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硕士论文范文:江西省高级教育财政性费用投入问题探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851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1绪论


1.1研究背景
政府财政投入是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六十条明确提出:"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近年来大量数据表明,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绝对数逐年上升,但其增长速度远不及经济增长速度,而且相对于其他公共经费支出,教育公共支出的比重呈下滑趋势。早在1993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明确规定:逐歩提高国家财政性教宵经费支出(包括:各级财政对教宵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用于举办中小学的经费,校办产业减免税部分)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20世纪)末达到百分之四"。(第48条)但时至今日,我国的教育财政投入比例仍未达到这个指标。
图M描述了 1998-2011年间我WW家财政性教存经费占GDP的比例。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教育财政投入比例111在2005年开始逐年增长,但从未达到4%。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处:》(2010-2020年)中国家再一次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宵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的目标。EP使实现了 4%这个目标,我国教育经费财政投入占GDP的比重在世界范围内仍是偏低的。但这项决策的重申表明,家领导及教育界专家学者已经认识到教—经费对高等教育办学的重要性,体现国家加大教存财政投入的决心,这也是我们教存发展事业的一大进歩。教育经费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必要的物质基础。伹我们教投入明显不足,这也是使我国高等教投入"瓶颈"的关键因素之一。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 —书中研究政府的责任时,阐述了政府对教育的义务。他提出,相比于上层社会的受教育问题,政府应更加关注普通民众的受教育问题,因此政府要负担更大比例的教育经费。在这里,斯密已经提出了以后人们论证政府参与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的公共产品性质和其外部性,以及教育公平。布坎南是从教育的公共产品性质出发,论述政府投入对教育的必要性。他把公共产品细分为准公共产品和纯公共产品,认为高等教育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私人产品,也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公共产品,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称为准公共产品),从外部收益上来看,高等教育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对社会的收益率很高,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财政投入是高等教育的必要来源,政府应对高等教育进行经费上的支持。克里夫贝尔菲尔德在效率和公平的基础上,对政府干预高等教宵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他提出,由于最不富裕的群体面临资本约束,总体上讲公平更为重要,但这也存在溢出效应,政府把这些溢出效应整合到价值函数中去,但这些溢出通常不包含在其效应和财政回报率中。他还通过对政府的教存供给的分析研究,讨论了政府公式拨款的最优发展和模式的条件,认为拨款的有效性取决于教育系统的异质性、其所体现激励的程度以及公式与教育技术的匹配。他特别指出,以效率为基础,技术较不熟练的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愿意资助上大学的那些人。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高等教宵财政政策的公平性问题引起了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著名学者伍德赫尔、弗德曼、齐德曼等都对髙等教存财政投入的公平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气教育成本补偿的公平性''等方面。赫恩斯坦和默认为政府应该根据能力累进的原则进行资源配置,因为美国比较重视再分配,而且教育高能力者对社会的回报率是最高的,但近几十年来高能力学生的绩效已经相对有所降低;史莱文提出"负担过重"的双重效应:如果将学校的拨款与财产税相联系,那么这可能更加保护不公平的存在:较贫穷的地区税基较低却同样需要更多的教育拨款气通过学者们的研究发现,目前各国的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儿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公平问题,如不合押.的财政资源配置导致公共资源更多出现两极分化,使得富有者更富有。


2江西省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研究的理论基础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各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随国民经济发展逐步提高"。按照"三个增长"和"两个比例"的要求,在教育财政经费方面,政府应做到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增速快于财政收入的增速;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持续递增;国家财政性经费占GDP和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
公共产品理论形成于19世纪80年代,是建立在边际效用价值研究基础之上的一种对财政学的分析。后来萨繆尔森、阿罗、布坎南以及戈登_塔洛克等著名学者在不断地对公共产品理论加以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现代财政学的新公共产品理论。综合各位著名学者对公共产品的描述,可将其概况为:公共产品是指为一个人所用的,或可以在没有任何额外成本的前提下同时为他人所用的物品。纯公共产品有两个特有属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对于公共产品来说,在一定的条件下,新增一个消费者不会带来边际成本的增加,即消费人群的增加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量。这就是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
由于技术因素的限制使得人们在享用纯公共产品时不能将其他人排除在外,无法实现排他性,或者即使排他性在技术上可行但山于实现排他性的成本过高,所以使得排他性失去了实际意义,这就是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不同。在一定条件下,公共产品在供某个人使用时还允许其他人同时使用,而且每个人都拥有相同数量的消费量,因此从数量上来说,公共产品的供给量等于每个人消费的数量,用公式表示为:Xp=X|=X2=...=X?.,其中,Xp为公共产品的供应量,即公共产品总量,n为消费者数量,Xi、 X2、 .. Xn为第n个人享有的消费量。


3 江西省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研究的现实基础...................... 33-39
3.1 平稳性检验...................... 34-35
3.2 协整检验 ...................... 35-36
3.3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 36-37
3.4 结论 ...................... 37-39
4 江西省高等教育财政经费的比较分析...................... 39-55
4.1 江西省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 39-44
4.1.1 江西省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 40-41
4.1.2 江西省高等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 41-42
4.1.3 江西省高等教育财政经费...................... 42-43
4.1.4 江西省高等教育预算内经费...................... 43-44
4.2 高等教育财政经费的地区比较 ...................... 44-52
4.2.1 高等教育国家财政投入总额...................... 45-48
4.2.2 高等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 48-49
4.2.3 高等教育财政经费占比...................... 49-52
4.3 小结...................... 52-55
5 江西省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不足的成...................... 55-66
5.1 江西省高等教育财政投入...................... 55-59
5.1.1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 55-56
5.1.2 地方政府的努力程度...................... 56-57
5.1.3 中央政府投入不足...................... 57-58
5.1.4 财政拨款模式不合理...................... 58
5.1.5 教育财政投入政策执行不到位...................... 58-59
5.2 江西省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不足的对策...................... 59-66
5.2.1 发展江西经济,壮大高等教育财政...................... 59-61
5.2.2 提高地方政府努力程度...................... 61-63
5.2.3 争取更多中央财政支持...................... 63-64
5.2.4 优化财政拨款模式...................... 64
5.2.5 加快落实财政政策...................... 64-66


结论


通过横向比较可知,在高等教育国家财政性经费总额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绝对数上,江西省均低于国内平均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更是相差甚远;在高等教育财政经费的内部结构方面,江西省教育财政投入在科研拨款和用于教育的税收方面比例偏低。在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占地区GDP和占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方面,江西省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中上水平,但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是比例偏低;在高等教育经费总额中,江西省高等教冇财政经费所占比例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导致个人负担过大。
根据比较分析得出,目前江西省高等教育国家财政性经费总量不足,投入比例相对偏低。要改变这种现状,建议采取如下对策。首先,当地政府应该努力发展经济,这是解决财政投入不足问题的根本途径。其次,在保证经济水平有所提高的前提下,政府应提高对高等教冇的视程度,提高预算内教冇拨款在地方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以及科研经费的投入比例,实现科学研究与经济增长的滚动效益。再次,向中央政府争取更大的教育财政支持,弥补地方政府髙等教育财政投入的不足。此外,优化等教育拨款模式、普相关法作法规也有助于解决^等教疗财政投入不足的话题。


参考文献
[I]克里夫贝尔菲尔德.教育经济学一理论与实证[M].淑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史万兵.高等教宵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廖楚辉.教育财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5]张小萍.公共财政体制下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优化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9
[6]林荣R.教育经济学(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7][美]舒尔茨.教存的经济价值[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8]曲绍卫.经济视野中的等教育[M].北京:中国海洋出版社,2006
[9]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统十出版社,2002
[10]范文曜,闫国华.高等教冇发展的财政政策一OECD与北京:教科学出版社,2005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