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融监管的基本概念及其必要性
(一)金融监管的基本概念
所有的体制都有其实施的原则,金融监管也有其它实施的原则,金融监管原则是指在政府金融监管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内部监管机构的金融监管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价值追求和最低行为准则。金融监管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依法监管原则、公正公开原则、效率原则、监管主体独立性原则、协调性原则。这些原则可以使监管主体依法进行监督管理、最大限度提高活动的透明度做到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合理配置和利用监管资源以降低成本减少社会支出而节约社会公共资源、保证主体的独立性不受外来因素的干涉、监管主体间职责分明从而提高监管效率。
(二)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是维护一国金融安全的必要前提。如果一个国家选择某种金融监管模式能够尽可能防止或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那么这一监管模式对其而言就可以被认为是合理而有效的。综合世界各国金融领域广泛存在的金融监管,我们认为,金融监管具有以下深层次的原因和意义:金融市场失灵和缺陷。金融市场失灵主要是指金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无效率。主要针对金融市场配置资源所导致的垄断或者寡头垄断,规模不经济及外部性等问题。金融监管试图以一种有效方式来纠正金融市场失灵,但实际上关于金融监管的讨论,更多的集中在监管的效果而不是必要性方面。
政府监管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市场缺陷,但同样也会面临失灵问题。从理论上讲,金融监管机关作为一个整体,是社会公众利益的代表者,也具有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很容易被某些特殊利益集团俘获,并成为他们的代言人。尽管监管者主观上想最大限度地弥补市场缺陷,但由于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并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目标。所以有效的金融监管对于一国或是省市的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缺少金融监管会引起经济的不稳定,因此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就体现出他的必要。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各国越来越重视金融监管的作用。市场失灵必须从金融监管的改善得到有效的解决。所以金融监管的重要兴不容忽视,对此我们要对其在符合国情的情况下改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从此基础上来完善各个省市的金融监管。
道德风险是指由于制度性或其他的变化所引发的金融部门行为变化,及由此产生的有害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存款人(个人或集体)必然会评价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安全性。但在受监管的金融体系中,个人和企业通常认为政府会确保金融机构安全,或至少在发生违约时偿还存款,因而在存款时并不考虑银行的道德风险。一般而言,金融监管是为了降低金融市场的成本,维持正常合理的金融秩序,提升公众对金融的信心。因此,监管是一种公共物品,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的旨在提高公众金融信心的监管,是对金融市场缺陷的有效和必要补充。现代货币制度演变,从实物商品、贵金属形态到信用形态,一方面使得金融市场交易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一方面导致了现代纸币制度和部分储备金制度,两种重要的金融制度创新。金融机构产品或服务创新其实质是一种信用创造,这一方面可以节省货币,降低机会成本,而另一方面也使商业性结构面临更大的支付风险。金融系统是“多米诺”骨牌效应最为典型的经济系统之一。
任何对金融机构无力兑现的怀疑都会引起连锁反应,骤然出现的挤兑狂潮会在很短时间内使金融机构陷入支付危机,这又会导致公众金融信心的丧失,最终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演。金融的全球化发展将使一国国内金融危机对整个世界金融市场的作用表现的更为直接迅速。在此,如若一国的金融监管有任何缺陷都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后果。一国出现问题他的连锁反应便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即会出现问题随之而来的是政变。有效的金融监管是一国必须重视的,也是各省市应为国家考虑的。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一体化的的发展,一国的金融市场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部分。跨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円益增多,跨国界的金融集团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大的银行、保险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相当部分是国际业务。一国的银行或金融市场发生问题会传染和影响其他国家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甚至整个金融体系,上个世纪末出现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如何防范国际金融风险,保持本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金融监管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内蒙古自治区金融监管现状
(一)我国金融监管的沿革
从1948年12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一直行使着国家银行职能,集中力量研究和实施全国金融的宏观决策,加强信贷总量的控制和金融机构间的资金调节,以保持货币稳定作为藤本职责。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机构的建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履行从国家银行向中央银行的过渡。1984年1月1 日,随着中国工商银行的建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从此,中国的中央银行体制开始确立并不断发展。大致来说,我国中央银行与银行监管体制的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4年幵始,中央银行以金融调控为主要目标,围绕稳定货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幵展工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成为最主要工具,支持和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成为主要任务。
第二阶段:从1992年幵始,随着中国金融机构的不断增多,证券市场的发育、信托机构等的存在,银行和保险业的竞争,尤其是宏观金融失控和金融秩序混乱的状况,金融监管的重要性逐渐提高,对金融监管是否一定要隶属于中央银行开始产生争议。1992年8月,国务院决定成立证券委和中国证监会,将证券业的部分监管职能从人行分离出来。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实施,首次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地位,明确其基本职责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并对金融业进行监督管理。
三、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0-25
(一) 监管目标不够明确................. 20-21
(二) 金融监管独立性不................. 21
(三) 金融监管机构协调性差 .................21-22
(四) 金融监管措施不力 .................22-23
(五) 现行监管制度不利于金融创新................. 23
(六) 现行监管制度不利于金融业的规模集中................. 23-25
四、对改善金融监管实施的策略及方案................. 25-33
(一) 完善监管目标................. 25-26
(二) 完善金融监管独立性................. 26-27
(三)建立金融稳定协调机制................. 27-28
(四) 加强金融监管措施................. 28-30
(五) 完善现行监管制度 .................30-32
(六) 加强国际合作,强化金融监管 .................32-33
结论
新的监管模式要实现地方金融业的有效快速稳定的发展为总体要求,归根结底要靠技术、靠人才。而影响自治新金融监符快速推进的问题中,地方文化是其中-?大问题,落后地E思想观念转变难,普遍缺乏相关的职业技能,而实施新的适合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金融监管进模式是提升当地金融业水平及经济水平的一条捷径。
本文系统分析了金融监管基础理论、以国内为基础对内蒙古自治区金融监管现状、内蒙古自治区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提出具体的策略与方案。
1、首先找出内蒙古自治区金融监管现存的问题。
2、从内蒙古自治区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我国金融监管的发展为基础建立适合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特点的新金融监管方案。
3、在提出新策略的基础上,应尽快在几个试点实施新模式,从而改善内蒙古自治区金融业及经济水平。
论文的创新点在于:以国内前人研究的理论基础上,选择了适合于内蒙古自治区自身特点的金融监管新模式。以内蒙古自治区的特点为基础,从金融监管的实施机构的协调性、监管体系的法律体系的完善、监管的方式、政府对金融监管的风险管理、监管的自身建设、与国际接轨有效完善内蒙古自治区的金融监管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在上述策略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尽快让内蒙古赶上其他发达省市,成为在民族自治区里的好榜样,也跟随内蒙古的有效发展策略找出适合自身特点的金融监管模式。关于内蒙古自治区金融监管的研究包括很多方面,本文主要是从内蒙古自治区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完善内蒙古自治区金融监管两个方面对此进行研究,而与此密切相关的试点实施则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志攀,金融监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9.1.
[2]陈娟,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和目的[J],经济导刊,2005.11.25.
[3]王松齐,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与金融稳定的着眼点[J],金融时报,2010.11.19.
[4]吕峰,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分析及构建金融监管体系的行动思路[M],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2009
[5]吴燕,我国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体制沿革[J],中国货币网宏观分析,2010.4.30.
[6]王利,探析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1.07.11.
[7]宋士云,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现状与改革建议[J],证券时报,2010.10.15.
[8]王娟,论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J],长安学刊,2010(3)
[9]陈泽奎,我国金融监管结构研究,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8.12.24.
[10]吴斌,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向与金融监管模式调整[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