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2006年1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亲自签署行政令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我国进入农业免税的时代, “皇粮国税”从此结束。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农业生产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制,之后相继出台了农村税费改革、农村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措施,经过之前多年的发展铺垫,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思路,把发展“三农”事业作为政府的重点任务之一,这标志着我国农业将进入以新农村建设为核心的现代化综合性改革新阶段。
回顾历史,在我国经济总量较低、工业化落后、国家财力不足的几十年中,亿万的农民群体缴纳的税费和国家通过“剪刀差”政策得到收益支撑了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完成了国家资本的初始积累,可以说,农民群体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社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已势在必行,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GDP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根据200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中国三大产业比重为11.6:48.9:39.5,这表明我国的工业体系已经较为成熟,工业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经济的主要部分,已经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根据我国的“十一五”规划,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被列为首要任务,“三农”事业的全面展开是党和政府统揽全局、顺应时发表展的关键性战略决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重要措施,这个战略性决策,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更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团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做出的历史性决策。
因此,我国应科学规划农业发展,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确实把“三农”工作落到实处。而财政支农作为国策在长期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如何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财政支农机制,改变现有政策中不合理部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历史课题。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理论界对财政支农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为农业国家的贡献比较大。中央与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投资,可以扩大本国农业生产,并且引导社会资金对农业的投资,这里列举国外对此问题的一些相关研究。
(一)关于财政实现经济稳定途径的研究综述
美国财政农业学家,瑞迟雷夫(Richard A Musgrave)分析了政府对本国经济的作用,认为许多社会商品应由政府负责提供,并对政府经济活动进行了分类,认为政府主要应在市场的资源配置、商品的分配与保证宏观经济稳定方面做出努力,经济发展进入成熟期的主要原因在于存在市场失灵,因此该问题要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政府有必要对市场经济加以有效干预,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又以公共财政支出的增长为基础。而对于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科克伦及约翰逊认为技术进步的作用是巨大的,由此带来的劳动效率的显著提高可以增加资本的积累速度,因此应该重视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提供农业生产的总体效率。而约翰逊认为,农业固定资产达到一个很高的比例时,会显著的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因此,他认为,应该鼓励农业资本的积累,增加农业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这就要求公共财政、社会资金、农户共同增加投资额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
(二)关于财政支农绩效评价的研究综述
Berman、Wang 重点研究了美国县级农业问题,并绩效评价的方法分析财政支农的效果,认为财政支农的绩效评价可以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财政资金投入率与农业产出增长率。Julnes与Holzer则从三个方面评价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率:财政资金的投入成本、收益以及财政结果评价,农业生产项目的增长与收益的评价,项目实施的过程与政策效果评价,因此财政支农绩效研究应该既包括工作内容、产出与结果,有包括财务效率、技术进步与经营等。Musgrave 与 Rostow二人则提出了财政支出增长发展模型,他们认为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可以通过当前经济所处的阶段来经济发展的阶段来分析,财政支农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做出调整,财政提高财政支农效率,提高绩效水平。皮考克、魏斯曼二人提出了根据财政支出的时间上的规律,提出了财政支农绩效时间形态模型,该模型分析了特定时间形态上的财政支出增长规律,从而找出财政支农支出增长的本质原因。
2 福建省财政支农支出的主要作法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立了把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同时,提出了当前的主要任务: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快速提高农民收入。由此可见,党中央已经把“三农”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农业、农村以及农民问题成为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
2.1 完善财政直接补贴政策
增加农民收入最快速、最直接的途径莫过于发放农业补贴款。2004年起,福建省开始实施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目前,福建省涉农的直接补贴包括:粮食收购、优良种子、大型农业机器、公益林木种植等项目的补贴。2004年,福建省开始实施储备粮的收购补贴政策,之后储备粮收购的补贴金额定期增长。2008年福建省农业厅制定了市价基础上给予每一百公斤补贴十元人民币的补贴标准,到2009年,增长为十元的财政补贴。同时,为了使财政直接补贴资金切实的发放的农户手中,福建省财政厅积极改进资金发放渠道,通过“一折通”等金融手段,将资金直接发放给售粮农民,而不是通过各级政府机构转发,避免了层层截留售粮补贴款的弊端,并且加强相关补贴的审计工作,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从而提高财政支农的政策效果。
为了鼓励农民种植优良作物,福建省财政厅从2008年开始将水稻种子全部纳入可以补贴范畴,依照每亩早稻田10元、每亩中稻和晚稻田15元金额进行财政补贴,年底共发放1.33亿元财政粮种补贴,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一年后,又把小麦种子和玉米种子纳入可以补贴范围,扩大了惠农政策的覆盖范围。2010年,省财政共对1528.77万亩农作物进行了粮种补贴,预拨资金2.08亿元。对于农业机械购置方面,2008年福建省财政厅将省内所有农业县都纳入补贴范围,制定了九大类十八个小类三十个品目的农业生产机械补贴的产品项目。到2010年,扩大到十二个大类三十九个小类一百多个农业生产机械产品的补贴项目,共支出3.3亿元的财政补贴资金。
2.2 全力打造现代化的新农业
2.2.1 推动现代化的特色农业快速发展
福建省深入挖掘本省在农产品上的特色项目,以项目为出发点,打造优势产业平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扶持具有地域优势的农产品项目,如茶业、果业、竹业、林业、海产养殖业、食品加工业等一批现代化的项目,推进以武夷山、安溪等为代表的名茶主产区进行现代化升级,实行生态茶园的标准化建设与改造,积极改善产区的排水灌溉系统,加快茶叶品种的改良研究工作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从种植到加工,都采用现代化技术,力争让本省的茶叶产业处于国内同行业的领先地位。
同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大对海产养殖的扶持力度,确立宁德、福清、漳州等县区的9个海产养殖基地、育苗繁育场地、海产品深加工示范基地等。在财政资金的扶持下,项目县的农产品和海产品无论从产量还是质量上都有所有提高,又由于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使得农产品的附加值明显提高,这既提高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率,又充实了县级财政收入,同时农民增收效果显著,可谓很好的贯彻了中央对于“三农”问题的精神和政策。
2.2.2 大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成果转化
当前,中国的农业产业总体科技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加大农业产业的科技研发投入,势在必行。近几年来,我省拨付专门的财政资金,扶持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尤其是对于关键性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和推广,给予充足的资金保障。
目前,福建省依靠省内的农业高校、省、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强大的科研能力,结合本省农业的生产特点和生产需要,采用产、学、研究相结合的模式,有效的使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和生产需要相结合,提高了科研的实用性与经济性,大大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也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和推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3 福建省财政支农规模与结构的政策效应分析………………16
3.1 福建省财政支农规模分析………… 16
3.1.1 福建省财政支农绝对规模分析……………… 16
4 福建省财政农业支持效率的综合评价分析…………… 24
4.1 福建省财政支农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24
4.2 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25
5 福建省财政支农效率主要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30
5.1 现代化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相对落后………… 31
5.2 农民持续增收能力较弱……………… 32
6 提升福建省财政支农效率的途径
6.1 推进财政支农支出的稳固增长机制建立
6.1.1 认真贯彻《农业法》,合理安排财政支农规模
农业虽然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但是由于他天生的弱质性和公共性,使得政府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投入主体。国家通过财政支农政策来体现政府对“三农”事业的重视与支持,因此,足够的财政支农资金是逐渐扩大国家财政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有力保障。当前,各级政府在履行财政支农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要完善相关体系的建设,做到财政支农政策“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虽然中央政府每年会对农业产业安排相关的财政支持,但是作为财政支农的主体,省财政和市县财政应扛起财政支农的重任,提高对“三农”事业的拨付额度。
福建在经济发展程度和资源丰富度上位于全国中上游水平,而中央政府部门由于财政支农资金有限,所以会综合考虑各地发展情况,将财政资金重点拨付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如甘肃、云南等地区。所以福建省各级政府和对“三农”事业的投入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本省财政支农资金虽然增幅明显,但是占本省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稳定性不足,还有继续增长的空间。所以,如果想要将福建省“三农”事业在提高一个档次,就要根据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稳步提高财政资金支农份额的要求,适当调整和改革。
目前财政支农政策的量化标准和考核要求,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确保和规范各级政府财政支农投资额,完善监督以及考核机制,将支农资金落实到位。
7 结论
7.1 本文的主要成果
本文以财政支农效率评价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对福建省财政支农效率进行分析,并且以此背景,探讨提升支农资金效率的可行性,在一系列理论分析与数据实证计算的基础上,得出以下几点基本结论。
(一)福建省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首先,我国财政支农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政府对支农资金的管理与使用越来越科学、越来越规范,制度化管理逐渐成为支农资金发展趋势。
其次,通过福建省近些年来的经验积累与规律摸索,已逐渐形成一套符合本省实际情况的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办法,逐步支农资金引入评审制、专家考核制等一系列科学的制度,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对资金的随意使用,提升了效率。
最后,外省市在此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亦对本省资金效率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二)福建省的“三农”事业的发展还处于比较底的水平,还存在很多需要改善之处。
近年来,福建省“三农”事业发展较为迅速,林业、渔业等增速较快,但是由于福建省“三农”事业底子薄、基础弱,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而且福建省山区地貌较多,耕种难度大,致使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偏低且波动较大,并且近几年的下降趋势较为明显,因此坚持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补贴与提升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扩大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仍然是“三农”事业工作重点之一。
7.2 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本文由于个人能力及知识水平有限,对财政支农效率的评价指标在设计上还存在不足之处,希望有关这方面研究的专家、学者给予中肯的批评指正,财政支农还有未涉及到的某些因素对资金的利用效率未能全部考虑在内。
其次,由于数据收集原因,本文对福建省财政支农资金的收集数量有限,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率评价。这些有待改进之处,本人将在今后通过学习,继续相关研究工作,力争在之后的研究成果中加以提升。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