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上海社区互助养老问题思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6756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以积极老龄化理论作为切入点,分析社区互助养老的演变逻辑和功能定位,指出健康、参与和保障这三大支柱分别是社区互助养老的构建基础、实现途径和根本保证。通过前期的文献梳理,以半结构式访谈和案例研究的方式,前往上海市典型社区进行调研,如松江区广富林街道、徐汇区长桥街道、长宁区新华路街道、静安区曹家渡街道等,揭示上海社区互助养老的具体做法,发现目前上海社区互助养老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健康维度上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关注不足;参与维度上认知和参与度有限;保障维度上在政策、资金、设施和人才方面都应进一步完善。同时,结合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与典型案例,得出适应我国国情的经验启示,一是重视服务供给与养老需求的精准对接,二是发挥非政府组织在互助养老中的作用,三是注重邻里互助以构建新型社区关系,四是推动老年志愿服务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伴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人口老龄化正行驶在加速上升的轨道。今年 2 月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9 年底,我国65 岁及以上老年人数达到约 1.76 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 12.6%,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约为 2.54 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为 18.1%①。从 1999 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到 2019 年的 20 年间,65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就增加了 5.6 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呈加剧态势。上海是国内最先迈入老龄化的城市,根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19 年末,上海市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 518.12 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 35.2%,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 361.66 万人,占总人口的24.6%,相较于去年来说比例都有所提高②。上述数据表明,该市老年人口数量所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攀升并处于较高水平,城市养老压力大。面临当前如此严峻的老龄化形势,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一现实问题已刻不容缓。


表 1 2019 年末全国人口数及其构成

...........................

1.2 研究意义
社区互助养老作为一种应对我国养老问题而探索出的新型养老方式,其本身不仅能够准确地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而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易实现性。本文通过开展实地调查,了解并掌握上海社区互助养老的具体做法,以积极老龄化三大支柱为理论框架分析其所面临的问题与成因,同时根据国内外社区互助养老的典型经验,思考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为完善上海社区互助养老服务提供针对性对策,从而由点及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1.2.1 理论意义
选取积极老龄化作为本研究的理论视角,丰富了该理论的运用与发展。另一方面,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实地观察与访谈等方法探讨了如何完善社区互助养老服务,在理论上探究社区互助养老良性运行与可持续发展的优化路径与方向,为我国互助养老模式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1.2.2 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正行驶在加速上升的轨道,国家和地方层面多次倡导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功能弱化,需要与时代并轨才能焕发活力,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因此探讨这种养老模式存在一定的现实必要性。此外,在互助过程中,老年人通过相互帮助、互惠互利、共同生活的方式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和家庭的赡养负担,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引导老年人树立老当益壮的积极心态,帮助他们实现“老有所为”的个人价值追求。因此本文从上海社区互助养老出发,由点及面,能够为完善养老模式、发展养老事业提供可供参考的对策和意见。
......................

2 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积极老龄化
2002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了一篇名为《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的研究报告,自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理念开始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热烈讨论。
关于积极老龄化的概念解读前文也有所提及,国外学者主要是从健康、参与和保障三个维度出发,围绕某一方面对积极老龄化的内涵加以界定,普遍认同社会参与是积极老龄化的核心要素。Lenard W. Kaye 等将积极老龄化归纳为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前者注重老年人对于外界所做出的积极贡献,后者主要强调老年人树立健康心态对于改善晚年生活质量的作用①。贺莎莎等国内学者提出积极老龄化是从生命的全过程来看待人的老化现象,它是包括政策、理论、战略框架以及行动计划在内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理论体系②。福建省老年学学会提出了三个层面的内容,分别是树立积极心态、制定有效政策和采取积极行动,以此正确看待老龄化形势,并从容应对和解决当前的养老问题③。由此可见,该老年学学会以动态连贯的视角切入,从认识、应对和行动三个角度对积极老龄化进行了概念界定和内容阐释。
结合学者们的观点和论述需要,由此可以看出积极老龄化既是一种积极的思想,应正面、积极地看待人的老化过程,倡导老人拥有健康乐观的心态和参与社会的机会。同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也要外溢为积极的行动,不仅要充分挖掘老年人的自身潜能,通过“变老为宝”实现他们“老有所为”的价值追求,政府、社会、社区、家庭更要有所作为,通过各种途径和努力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支持理论
作为一种理论范式,国内外涌现出了很多研究这一理论的学者,社会学家和流行病学家就在其中。互助养老强调的就是老人应善于使用社会联结,充分运用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其应对当下的养老问题。
在目前已有的文献中,对社会支持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客观和主观两类,前者是指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团体关系、社会网络的存在和参与;后者是指个体所感知到的情感支持,即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得到了他人的理解和支持,感受到社会对其的尊重,因而产生的一种满意情绪①。因此,可以基于此将社会支持的主体、客体和介体做如下区分:主体是包括家庭、亲友、社区等在内的系列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一定的社会支持网络,客体是面向社会弱势群体,介体则是物质和精神两种支持手段。概括地说,社会支持是一个人外部社会力量的总和,旨在为一定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物质和精神资源,帮助他们克服生存和发展的困难处境。从社会支持的来源看,可以分为正式系统和非正式系统,正式系统的支持主要来自于政府、社区、爱心企业等正式组织;非正式系统侧重个人的人际互助网络,比如亲戚朋友、同事邻居等这类群体。在本研究中,社区互助养老的实现需要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的共同参与。该理论的应用策略在政府、社会、社区、个人四个层面体现如下:一是倡导政策扶持,二是发挥组织影响,三是提供专业服务,四是强化网络覆盖。
从上述观点中可以得知,社会支持网络的启动与否,对于个人应对环境变化和解决实际问题来说至关重要。通常情况下,老年群体的自我支持能力较弱,尤其在高龄独居老人这样的特殊群体看来,仅凭他们自己的认知和行动远远不够,为了能提高晚年生活水平,不被时代边缘化,他们必须及时从外界获取支持。因此政府、社区和家庭应不断为老年群体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以提高老年人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支持理论提供了一种养老服务的建构途径,即通过丰富成员、整合资源和发挥功能等渠道,使得个人、家庭、社区和政府不同主体都能更加关注老年群体,给予老人充分的健康照料和心理慰藉,进而帮助他们实现自身多层次化的价值追求,度过有保障、有意义的晚年生活。


图 2 积极老龄化理论三大支柱

.....................

3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社区互助养老的功能分析........................................23
3.1 社区互助养老的演变逻辑和价值定位......................................... 23
3.1.1 社区互助养老的演变逻辑...............................23
3.1.2 社区互助养老的价值定位................................24
4 上海社区互助养老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28
4.1 上海社区互助养老的发展现状.............................................. 28
4.1.1 上海老年人口基本现状........................................28
4.1.2 上海社区互助养老政策现状..................................30
5 国内外社区互助养老的实践及启示..............................................39
5.1 国外社区互助养老实践经验........................................ 39
5.1.1 美国村庄互助养老...........................39
5.1.2 日本邻里互助养老......................................40

6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完善上海社区互助养老对策

6.1 健康层面:加大对老年群体身心健康的关注力度
健康是社区互助养老的构建基础,既要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加强老年照护的专业性,同时也要沉淀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并发挥老年群体的优势资源,通过“变老为宝”实现老有所为的价值追求。
6.1.1 精准识别互助养老的身心需求
如今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养老领域,充分提高了养老服务供给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对不同年龄层、不同类别的老人进行调研和评估,从而沉淀互助养老的需求块,建立分级分层分类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在此基础上为老年人制定差异化的养老服务供给方案,从而养老资源才能得以公平、公正的分配。比如上海静安区的宝山路街道,近年来启动了“十分钟文化圈”公共文化服务配送项目,他们利用微平台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但有些街道智能养老普及率并不高。因此,社区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可结合综合为老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应用等途径,定期开展老年人需求和满意度调研,实现“指尖上的养老”;针对老年人不会熟练使用智能设备等问题,线下可以由工作人员对老年人进行家庭访问或问卷调查,并进行实时记录和数据整理,形成高质量的分析报告,最后制定出社区互助养老需求菜单并定期更新,做好分级分类的管理工作,依据此“特色菜单”为社区中的老年群体递送精细化服务。
..........................

7 结语


在全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养老问题成为我们每个家庭都要面临的严峻考验,也是未来一直持续的焦点问题。伴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社区互助养老模式逐渐进入人们视野,并持续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它无疑是对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效补充。在个人层面有助于发挥老年人的银龄价值,家庭层面能够减轻子女赡养负担,政府层面能够缓解养老压力,社会层面能够提升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培育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上海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心,作为国内最先迈入老龄化的城市,对于养老服务的探索和实践在全国前列。
本文以积极老龄化理论作为切入点,分析社区互助养老的演变逻辑和功能定位,指出健康、参与和保障这三大支柱分别是社区互助养老的构建基础、实现途径和根本保证。通过前期的文献梳理,以半结构式访谈和案例研究的方式,前往上海市典型社区进行调研,如松江区广富林街道、徐汇区长桥街道、长宁区新华路街道、静安区曹家渡街道等,揭示上海社区互助养老的具体做法,发现目前上海社区互助养老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健康维度上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关注不足;参与维度上认知和参与度有限;保障维度上在政策、资金、设施和人才方面都应进一步完善。同时,结合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与典型案例,得出适应我国国情的经验启示,一是重视服务供给与养老需求的精准对接,二是发挥非政府组织在互助养老中的作用,三是注重邻里互助以构建新型社区关系,四是推动老年志愿服务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