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企业管理论文,笔者认为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拥有核心竞争力,科研创新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各级政府也在积极推行一些优惠补助政策推动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方式转化为技术创新式的“集约型”增长,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是确保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2021年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1年中关村论坛视频中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共同探索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为响应国家号召,加速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解决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瓶颈,政府出台诸多政策,不仅提高了企业主动进行科研创新的积极性,而且也促进了企业发展。政府补助是政府无偿补助给企业的资金,是政府为支持企业发展、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等目标出台的扶持政策。根据数据宝统计的2020年政府补助数据来看,中国政府为四千余家上市公司提供了补助,覆盖率超过A股总数的98%,同时A股上市公司获得政府补贴总额达到2116亿元,同比上涨超过300亿元,均达到空前水平。政府科技补助是政府补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国家支持企业发展的主要手段[1]。但当前出现了很多企业很难获得补助资金或在获得补助资金后对资金的使用质量不高的现象[2],不能达到补助资金的预期使用效果[3][4],相关学者研究发现部分企业将政府科技补助资金用于寻租、非效率投资和提高高管薪酬等方面,并未用于科研创新活动,没有促进企业发展;对于创新成果,只注重数量上的突破,却忽视了实现高质量发展更需要创新质量这一重要因素,政府为企业提供的补助资源并未有效地转化成创新成果和社会效益,没有使政府科技补助实现高质量使用。这可能是因为,企业和政府的信息不对称,缺少一定的综合治理机制,导致了政府科技补助的使用质量不高。
企业管理论文怎么写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内部治理机制对政府科技补助高质量使用的相关研究
完善的内部治理是企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的先决条件,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它保证了公司领导权的持续、科学,有效地激励和制约公司管理者,提升企业补助资金使用效率。内部治理机制主要包括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不同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和内部控制质量有较大差异,会对政府科技补助的使用效果和使用质量产生不同的影响。
公司治理方面, Harford(1999)[6]研究了公司的资本储备与并购的关系,发现在资本市场不健全的情况下,公司投资决策相对保守,而资金充足的公司则可以充分暴露出公司的资源分配问题,因此,治理水平较低的公司,其政府补助无法得到最大程度地分配。国内学者对此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刘俊等(2016)[7]指出,公司治理机制较为完善的国有企业可以规范节制国有企业管理层,公司在得到政府补贴后,不会造成管理层和一般职工之间过大的工资差距,也就不会有人通过自己的人脉和权力来侵占政府补助资金。尤谊和熊敏宏(2017)[8]通过研究发现,独立董事的比例越高,其对公司的控股股东和高级管理人员的约束程度越大,公司在对政府补助的使用上会更加谨慎并尽最大可能符合公司的目标,提升其使用质量。同年度,胡宜挺和梁丹霞从政府补助边际价值出发,研究发现在我国,公司治理水平通过提高补助的边际价值进而提高补助的使用效率[9]。秦莉和丁方正(2019)[10]从股权集中度方面指出,大股东可以通过操纵公司的控制权,对补助资金违规操作,加剧代理问题,损害公司价值,降低政府补助的使用效率。
内部控制是企业重要的内部治理机制。现有研究表明,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改善会计信息质量,减少代理冲突[11],降低违规行为,促进政府补助高质量使用。一方面,良好的内部控制对管理层起到制约作用,可以有效地防止管理层的违规行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补助资金的投资效率。另一方面,高治理的内部控制可以减少公司与投资者、大、中、小股东之间的对信息了解差异问题(Altamuro J & Beatty A,2010)[12],企业相关利益者能获得更多的外部信息,分析角度也比企业更广,故而有更多的优势帮助企业规划战略,并针对企业的一些非效率投资行为进行指正,使企业利用有限的政府补助资金产生更大的效能。良好的内部控制对提高公司财务报表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Doyle et al.,2007)[13],从而增强企业的科研经费披露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概念界定
2.1.1 内部治理
内部治理主要通过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发挥作用。
目前,对于公司治理的概念国内外的学者还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定义,大多数都是主要是从治理结构角度来分析的。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术界开始逐渐关心公司治理问题,他们普遍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目前现代公司中最根本的制度安排和运作机制。1988年,Cochran等[36]提出公司治理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应该包括管理层、所有者和利益相关者,同时他提出,公司治理不是简单地使用一种方法去治理公司,而是通过综合的机制达到公司的既定目标。到21世纪,OECD提出,公司治理是公司内部层面制定的制度,该制度的实施可以使企业达到其既定目标。我国对于公司治理的研究开始较晚,吴敬琏在1996年提出的公司治理定义是目前为止学者们最为认可的,他认为公司治理是为了寻求企业层面所有者、董事会和执行者三者关系平衡而制定的相关制度[37]。公司治理的目的在于调整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制约和监督的关系,从而达到公司治理的最优效果。因此,本文对影响公司治理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并用它们的综合得分来反映公司治理状况。
美国 CPA于1949年首先提出了内部控制这个概念,随后,内部控制的完整定义直到1992年才被美国COSO委员会颁布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提出完整定义。报告指出,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保证公司的财务信息可靠、经营效率有效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在2013年,《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得到进一步优化,认为内部控制不仅要包含上述目的,还要符合其组织结构。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增强公司的运作效率和效果,合理地保障公司的财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的完整和真实,使公司的资产安全、合法,从而有助于公司发展战略的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助于提高公司在发展中的竞争能力。
.............................
2.2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1932年,Bede和Means(1932)通过对企业进行研究发现,当企业财产掌控人员同时掌握企业的经营权时,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之后二人提出委托代理理论,倡导在同一个企业中,财产控制权的拥有者和能够掌握企业经营权的人员不应该是同一批人,但当时Bede和Means并没有对这一理论进行深度理论框架的探讨。到1973年,Rose对“委托代理理论”进行定义[51],并介绍了其由来。Jensen和Meckling在1976年提出委托代理关系是两个主体之间形成的某种契约关系,具体而言,主要指某些主体依照协议为另一主体服务并获得报酬的行为[52]。
在委托代理理论提出之后,相关从业人员发现一些伴随的问题也随之产生。由于所面对的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委托人和代理人从市场中获得的信息有差异,会存在一方了解的多,另一方了解的少的现象,加之二者目的不尽相同,双方很有可能因为利益关系而违背原有的承诺。根据委托代理理论,政府作为委托关系中的委托方向企业发放补助资金,并期望通过政府补助资金的使用情况来判断企业在获得政府补助资金后对其的使用情况。但是在实际过程当中,政府无法直接干预企业的运营,导致其无法准确地了解企业对补助资金的使用信息,因此政府只有根据企业对补助资金利用所产生的最终效果(企业经营效益、政府科技补助资金周转率或投入资本回报率等)来衡量补助资金的作用效果;作为双方关系中的代理人,企业可能会因为规避风险等因素而将补助资金用于一些风险较低的非科研创新活动,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政府设立科技补助资金的初衷,还会使企业对政府补助产生“补贴依赖”,从而诱使企业寻租行为(杨露鑫,2021)[53],扭曲了政府科技补助的资源配置。公司在做科研创新活动决策时,其认为公司将政府科技补助资金投入科研创新活动的目的是要获取持续的利润,但是由于创新活动的创新周期较长,短时间内看到成果的可能性偏低,不能及时完成企业短期业绩,代理者为规避风险,将政府科技补助投资一些低效率的项目,使得政府科技补助资源配置低效,违背了所有者长期绩效最优的目标。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16
3.1 内部治理机制与政府科技补助高质量使用 .......................... 16
3.2 外部治理机制与政府科技补助高质量使用 ....................... 17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20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20
4.2 变量定义 ............................. 20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 27
5.1 描述性统计 .................................... 27
5.2 相关性分析 ................................. 28
第六章 进一步研究
6.1 高管学术经历的调节效应分析
6.1.1 高管学术经历的调节效应理论分析
根据高层梯队理论,高管团队是公司的经营决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公司的高管团队特征差异较大,高管团队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也会因为高管团队的差异化特征产生不一样的效果(Hambrick和Mason,1984;Hambrick,2007)[80][81]。也就是说,管理层做出的决定,都是由个人的有限理性和思考能力所决定的,高管团队特征对公司的经营决策有很大的影响。
企业管理论文参考
高管团队特质中,工作经验对企业高管的认识和思考模式影响较大。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个人的影响不同,在日常工作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形成具有工作经历特征的认知和思考模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工作角色在个人生活中广泛存在,个人在从事一项工作时,由于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工作内容。个人在从事不同工作性质的工作时,会因其工作内容的不同、工作具体实施的复杂度不同以及最后能否完成工作任务等众多因素,使个人的偏好、思辨灵活度、生活态度和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一定的变化(Brousseau和Prince,1981)[82]。对于从事其他工作的人来说,从事学术科研的工作者在遇到需要较长投入时间的工作时需要较高的耐心处理;在实验或者是进行论文数据分析时,需要更加的专注和认真,以保证自己在研究过程中不会出错;对于学术方面的成就需要较高的创新探索精神,这些都会塑造工作者的认知和思维模式。同样地,在企业管理中,有学术经历的高层管理者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影响其所做出的企业行为,而政府科技补助资金能否高质量使用是企业行为的主要体现。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拥有核心竞争力,科研创新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各级政府也在积极推行一些优惠补助政策推动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政府科技补助是政府补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国家支持企业发展的主要手段,政府科技补助资金的使用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科研创新活动和取得核心竞争力的能力。但由于企业和政府沟通不及时,双方对信息的掌握有差异,缺乏一定的综合治理机制严格管控的影响,导致当前出现了很多企业很难获得补助资金或在获得补助资金后对资金的使用质量不高的现象,不能达到补助资金预期的使用效果,因此在考虑治理机制时,不仅应考虑内部治理各因素和外部治理各因素单独产生的影响,还应考虑二者的协同作用。本文第一次将内、外部治理机制和政府科技补助使用效果纳入同一个框架进行研究,对政府科技补助高质量使用进行量化,通过考察内部治理机制、外部治理机制和内外部协同治理机制对政府科技补助高质量使用的关系,以全过程管控视角构建政府科技补助高质量使用内外部协同治理机制模型,一方面为内外部协同治理机制设计提供了经验证据,证明了协同治理机制的优势;另一方面,为提升政府科技补助使用效率瓶颈提供了一条解决思路,对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并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启示意义。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可以直接影响政府科技补助高质量使用。具体来说,内部治理机制中,构成公司治理综合指标的各个指标越合理(比如,公司有效遏制“一股独大”,提高薪酬激励等),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越好(公司战略、经营、资产安全等能够实现期望目标的情况较好),越能促进政府科技补助的使用质量。外部治理机制下,高新技术企业在选择高质量审计机构方面的意识越高(更倾向于选择国际“四大”机构),企业所处地区的市场化水平越好(市场的决定作用越强),媒体对其关注度越高(媒体对企业的经营行为、阶段成果或者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信息进行报道的次数越多),越能促进政府科技补助的使用质量。
(2)内外部协同治理机制可以促进政府科技补助高质量使用。通过深入分析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外部治理机制对政府科技补助使用质量的共同影响,发现内、外部治理机制的协同作用也是促进政府科技补助高质量使用的重要因素。通过二者协同治理来衡量资金发放,实现对资金使用过程的管控,加强监督并科学评价使用效果,从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发挥治理作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