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实践背景
新环境给企业带来新的挑战和机会。以互联网为主要代表的技术变革速度在不断加快,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使企业参与生产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以往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被不断颠覆与重构。与此同时,商品种类不断丰富、信息获取更加便捷、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顾客需求更加多样化、碎片化。环境的复杂多变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新挑战和成长困境[1]。首先,变化是不连续的、突然的,特别是进入21 世纪以来,稳定增长变得更加不可能[2]。工业时期的进步时代一去不复返,企业成长变得更加复杂,寻求稳定的线性成长变得愈发困难。其次,竞争对手的潜在来源增加。从范围上看,经济全球化使企业必须在国际范围内竞争。从行业上看,互联网技术的通用性和品牌的强大作用力使企业跨界竞争变得越来越普遍[3],所有行业的企业都是潜在对手。再者,竞争方式更加多样化。企业可以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等新的竞争方式实现弯道超车[4],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优势正在减弱,能否更快地推出或改进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或商业模式的紧迫性更加凸显,这给新进入者或小企业更大的成长空间。挑战和困境也意味着大量机会,如何发现新环境中的机会并开发机会对于大企业和小企业都是必不可缺的。寻找新环境下实现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最佳实践成为企业家和理论家关注的重点问题。
新环境下,战略管理和创业等主流企业成长理论在实践中出现一定的不适应[5]。战略管理的核心是企业如何获得和发展竞争优势[6-7]。遵循该理念的企业关注绩效差异,通过选择有利的行业位置或是获取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的资源等方式赢得竞争[8-10]。有效的战略注重企业与当前环境的匹配,特别是企业竞争优势与现存机会的呼应,但这容易造成组织惯性或是核心能力刚性,使企业畏手畏脚,无法发现和利用环境中的新机会[11]。因此,企业往往只能获得阶段性成功,当环境发生激烈变化时,会走向衰落,例如诺基亚、索尼等曾称霸一时的企业。在这样的情形下,人们呼吁企业应该积极利用新环境中的机会。创业,特别是公司创业成为当下的热点。创业是以新颖性为导向的新塑造行为,核心是识别和开发新机会[8][12-13]。遵循创业理念的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或推出新业务等多样化的创新方式实现成长。但创业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多数初创企业多在创业初期就会死亡,即使是成熟企业也很少通过创业实现持续成长。
........................
1.2 研究意义
研究整合合法性和效率性的双元视角,解构战略创业行为逻辑,打破现有研究集中于行为层面的局限性的同时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战略创业行为基础观,有助于指导企业进行战略创业,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1.2.1 实践意义
实践意义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指导企业成功实施战略创业。通过对战略创业行为逻辑的双元解构,明确了战略创业行为阶段性展现和转化的逻辑。有助于指导企业根据环境的变化有序采用技术创新逻辑和制度地位获取逻辑,有效实施战略创业行为,实现持续成长和财富创造的目标。
第二,指导企业树立正确的成长观。研究发现有效整合机会寻求行为和优势寻求行为的实质是追求制度势能和技术势能的提升,所以企业要树立合法性和效率性的双元成长观。
第三,通过蚂蚁金融服务集团(Ant Financial Services Group,以下简称蚂蚁金服)和深圳中兴飞贷金融科技有限公司(CredEx Fintech,以下简称飞贷)案例,为其它企业进行战略创业提供了借鉴意义。研究对蚂蚁金服和飞贷在制度逻辑和技术问题演化下所采纳的战略创业行为逻辑及其阶段性演化和相应战略创业行为的实施进行了详细分析,清晰展示了通过战略创业实现持续成长的逻辑链条,亦可为相关企业战略创业提供借鉴意义。
图 1.1 本文技术路线图
2 文献综述
2.1 战略创业的相关研究
战略创业由 Ireland、Hitt、Camp 等战略学者 2001 年在 AME 杂志上首次明确提出[5]。作为一个融合战略管理和创业而出现的新研究领域,战略创业涉及以战略视角采取创业行动或是以创业视角采取战略行动[33-34],被认为对企业的差异化竞争、客户价值创造至关重要[35],是竞争优势、盈利能力、生存、成长的基本驱动因素[5]。由于显著的组织结果,战略创业受到不同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
2.1.1 战略创业的概念
近二十年来,战略创业的本质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早期研究主要从战略与创业交叉的视角来探讨战略创业的整合原则和可能出现的研究领域,SE 仅作为简单的构念出现。例如 Ireland、Hitt、Camp 等人(2001)指出 SE 是旨在创造财富的战略行动和创业行动在创新、网络、国际化、组织学习、高层管理团队和治理、以及成长六个领域的融合[5]。在此基础上,Hitt、Ireland 、Camp 等人(2001)进一步从外部网络、资源和组织学习、创新、以及国际化四个领域讨论 SE[14]。单纯的将 SE 作为构念阐述不能充分认识 SE,此后 Ireland、Hitt 、Sirmon(2003)将 SE 视为兼顾有效的机会寻求行为(创业)和优势寻求行为(战略管理)以创造财富的努力,并整合创业文化、创业思维和创业领导力、战略性资源管理、以及创造力应用和创新发展四个范畴构造了一个战略创业过程模型[8]。Ireland 和 Hitt、Sirmon(2003)提出的战略创业模型解释了如何整合相关资源以创造价值,得到广泛应用。
作为从理论中提出的概念,理论界对于战略创业的内涵存在巨大的争议[36-37]。其他学者认为 SE 是一组行为、决策过程[38-40]、认知逻辑[41-42]。例如,Kyrgidou 和 Hughes(2010)将 SE 视为旨在发展竞争优势的线性过程,即创业行为(识别机会)启动战略行为(管理资源),再次导致创业行为(运用创造力和创新)[43]。Luke、Kearins、Verreynne(2011)指出 SE 是基于为市场带来新鲜事物的创新、机会识别和成长相结合的独特过程[44]。Kuratko 和 Audretsch(2013)认为 SE 是为追求公司竞争优势而采用的广泛创业举措[45]。描述的多样性导致了战略创业概念界定的模糊性,阻碍了该领域的发展,也给开发测量战略创业的有效工具造成了挑战[20]。但从文献中可以看出,战略创业的突出解释是 SE 涉及机会寻求行为(opportunity-seeking behaviors,视情况简称 OSB)和优势寻求行为(advantage-seeking behaviors,视情况简称 ASB)相整合的、有组织的再创新[8][41][45]。
.............................
2.2 制度理论的相关研究
2.2.1 制度理论的研究流派
制度理论研究可分为两个主要的视角:经济学视角和组织社会视角。经济学视角从制度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出发,强调不同制度选择的效率性[66-67]。North 将制度定义为规范社会行为的游戏规则,并将其划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67]。组织社会学视角认为,企业作为嵌入社会中的个体,受到社会中各种规范的影响,企业需要通过各种行为来满足社会规范以获得合法性。组织社会学视角从制度本身和合法性机制出发,对制度层次、作用机制等因素做了更细化的研究,例如,Scott 将制度划分为管制、规范、认知三个层面[68]。
2.2.2 制度逻辑
制度逻辑是指组织场域内的制度规则为企业行为和逻辑规则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制度安排[69]。制度逻辑理论主张场域中存在多种制度,且相互竞争[70],为解决合法性机制下行为的多样性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此外,与之前制度理论主张制度环境的完全外部性和组织只能被动适应制度环境不同,制度逻辑主张组织行为的能动性和利益机制对于组织合法性的作用,组织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应对多重制度逻辑,甚至可以推动其所处场域中制度的变迁,从而获得一个对自身有利的制度地位[71]。企业实施战略创业行为势必会进入新的领域或是在现有领域内进行纵向延伸,其所嵌入的制度场域也会改变。更重要的是,制度逻辑本身就是动态的[70][72]。随着制度环境的改变,场域中的制度逻辑以及制度逻辑的关系也会改变,对企业行为会形成新的指引和约束。
表 3.1 蚂蚁金服集团数据获取
3 研究设计......................................... 15
3.1 研究方法....................................... 15
3.2 样本选取.................................. 15
4 案例描述......................... 19
4.1 蚂蚁金服集团案例描述................................. 19
4.2 飞贷公司案例描述......................... 21
5 案例分析................................... 23
5.1 战略创业行为....................................... 23
5.2 蚂蚁金服成长过程中的制度逻辑与技术问题................ 25
6 案例讨论
6.1 制度势能、技术势能与企业价值
制度地位获取逻辑和技术创新逻辑不断演化以寻求提升制度势能(参见图 6.1: A-B-C-D)和技术势能(参见图 6.1: a-b-c-d),进而实现价值跃升(参加图 6.1:截面一—截面二—截面三—截面四)。借鉴物理学中势能的定义,势能代表企业当前状态所具备的潜能。制度势能是指企业在组织场域中占据了某一位置所具有的价值潜能,技术势能是指企业在组织领域中占据了某一位置所具有的价值潜能。
制度势能与企业价值。在蚂蚁金服案例中,制度地位获取逻辑经历了以商家和消费者为主体的社会制度地位获取到市场制度地位获取再到国家和社会制度地位获取进而到更广泛的社会的制度地位获取的演化,蚂蚁金服也通过战略创业行为实现了“商家和消费者的认可—支付市场的认可—国家和市场的认可—国家、金融机构、企业、个体消费者的认可”。在上述过程中,制度主体范围不断扩展,蚂蚁金服社会嵌入程度不断延伸,在满足场域中制度规范要求的同时甚至可以影响场域的演化,制度势能在不断提升。制度势能的提升,使企业在组织场域中具备更大的话语权,行为也更容易被接受,从而有可能获取更多的价值。
在飞贷案例中,制度地位获取逻辑经历了由社会和市场制度地位获取到市场制度地位获取再到市场和社会制度地位获取进而到多元社会制度地位获取的演化,飞贷也通过战略创业行为实现了“个体和小微企业的持续认可—金融机构、国家、社会公众等更广发主体的认可”。与蚂蚁金服不同,飞贷在前三个阶段制度主体范围并没有明显的改变和扩展,表明其在寻求一个相对稳定、合法的制度地位。维持场域的制度地位与获取“更高”的制度地位在本质上都可以说是制度势能的提升,都有利于企业价值获取,例如,个体和小微企业的认可使得飞贷可以完成线下信贷业务到移动信贷业务的成功转型。但是维持自身制度话语权与获得更大的制度话语权相比,对于企业价值的贡献要更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蚂蚁金服与飞贷两家企业的行业地位差距。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研究采用探索性双案例研究方法,基于合法性和效率性双元视角解构战略创业行为逻辑。通过对蚂蚁金服集团和飞贷公司的双案例分析,主要得出三个结论。
第一,企业战略创业行为遵循制度地位获取逻辑和技术创新逻辑,不同阶段的主导逻辑是不同的。在制度地位获取逻辑的指引下,企业致力于通过战略创业行为寻求合法的或是对自身更为有利的制度地位。在技术创新逻辑的指引下,企业致力于高效、低成本的解决技术问题,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并且随着制度逻辑和技术问题的演化,技术创新逻辑和制度地位获取逻辑的内涵会发生相应的阶段性演化。区别于现有文献重点关注战略创业行为层面,研究以行为为线索,从两个典型案例出发深挖了企业行为模式之后的双元逻辑结构,揭示了战略创业的内涵。此外,不同于现有战略创业模型以效率逻辑为前提,强调战略性管理资源,这一结论发现成功的战略创业依赖于“合法性—效率性”层面的双重指引,有助于指导企业树立系统的战略创业成长观。
第二,制度地位获取逻辑和技术创新逻辑相互驱动,螺旋上升,存在三种互动机制。具体来说,技术创新需要制度地位获取提供发展空间,制度地位获取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作为支撑,技术创新和制度地位获取需要以一定的制度地位(制度资本/制度势能)和技术(资源资本/技术势能)作为前提条件。这一结论,进一步理清了战略创业中制度地位获取和技术创新的关系,为企业通过实施战略创业行为实现持续成长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三,战略创业驱动企业成长的理论逻辑是在制度地位获取逻辑和技术创新逻辑指引下,企业通过实施相应战略创业行为提升自身制度势能和技术势能,进而实现企业价值跃升。制度势能和技术势能对于企业价值的效应是不同的,制度势能提升使企业有可能突破现有的价值天花板,技术势能使企业可以获取现有领域中更大份额的价值。这一结论,一方面回应了现有研究中将一般创业与制度创业割裂的机械式研究的缺口。另一方面也为解释战略创业在企业中的差异化结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