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管理者能力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7652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从高层梯队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出发,深入挖掘管理者能力变化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并进一步结合风险溢价理论和成本效益原则,研究管理者能力变化引起的审计师变更对审计费用的影响,更加细致地对管理者能力与审计师变更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对研究命题进行深化。

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伴随着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资本市场环境的日渐成熟,选择上市的企业越来越多,通过获得融资增强自己的资本实力。而在企业上市的过程之中以及成功上市之后,都必须要考虑到独立的第三方审计机构在社会当中所披露的公司财务报表是否根据相关准则来进行的,能否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实际的经营效果。上市公司与审计机构的关系从被查与查的关系微妙地变化为客户与服务商的关系,在财务报表对外披露的过程中,审计师与管理者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然而,近年来我国审计师变更现象日益突出,上市公司在高频率的更换审计机构引来了众多社会关注。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相关资料显示,2019年有 40 多家审计机构在报备的过程当中更换了审计师的信息,共涉及了 369 家企业所更换的年度审计机构,其中有 221 家是因为服务年限较长或者是期限满了之后所改变的,其余的都是公司主动要求进行变更。选择变更审计机构的上市公司数量连续五年上涨,如此频繁的变更行为不仅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点关注,更成为广大学者的研究热点。一方面,为了能够规范我国审计师变更行为的选择和过程,进而促进我国审计行业氛围的健康发展,中国会计师协会必须要在上市公司整个经营过程中不断强化其监管作用,保证审计行为的合规性和合理性。对此,中国监证会要求上市公司要向社会全面披露关于更换审计会计师行为信息和原因所在,并且要向中国监证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进行报备。另一方面,作为监管机构重点关注的审计师变更行为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通过对以往的文献进行详细调查与分析之后,发现的审计师变更的因素,主要是取决于审计质量的变化(DeFond,1992)、审计意见类型(Chow andRice,1982;Smith,1986;耿建新、杨鹤,2001;李东平等,2001;陆正飞等,2003;涂国前,2008)、财务状况(Schwartz and Menon,1985;耿建新和杨鹤,2001)、盈余管理(Lys and Watts,1994;Woo and Koh,2001;朱红军,2003;陈武朝和张泓,2004;涂国前,2008)、审计费用(Bedingfield and Loeb,1974;Johnson andThomas,1997)、制度环境(张鸣等,2012)、重大资产重组(常京萍和侯晓红,2014)、财务重述(马晨等,2016;吴芃等,2017)、股价崩盘风险(谢盛纹和陈黄悦,2017)、企业聘请的审计师与企业客户之间的匹配程度(酒莉莉和刘媛媛,2018)以及战略变革(熊雪梅等,2019)等。在过往的研究中,主要还是集中在企业状况、财务状况和审计行为的本身,专注于企业主体层面,却鲜有学者更深层次地去探讨对企业主体运行状况有着重要且直接影响的管理者的能力变化与审计师变更的二者关系进行关联研究。
.......................

1.2 研究意义
近年来,我国审计师更换现象日益突出,上市公司高频变更审计机构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管理者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人物,是企业财务报表的关键控制者。他们的能力水平与内部治理机制的运行效果和财务报表的质量有着紧密关系。在当前环境下,市场环境变化加快,经营节奏紧凑,越来越多的职业经理人进入到企业管理的中心圈层,担任着管理者的角色。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为了促使代理人更好地经营企业,会为其设置很多的考核指标,而在众多的考核指标中,财务状况表现是对其最直接的一个评价维度,而财务状况表现的真实状况最终是需要通过审计来进行核实和验证的。在日渐透明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中,管理者过往履职的经营业绩对于其后续的职业道路发展有着关键且直接的影响。这样就使得管理者与审计师之间的关系微妙了起来,审计师的审计结果可能直接会影响到管理者以后的职业道路走向,而管理者又对审计机构的审计费用及业务关系维护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探讨管理者能力变化对于审计师的变更而言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将会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能力变化是如何影响其公司变更审计师的过程进行详细的总结和分析。
(1)理论意义
一方面,本文研究管理者能力变化和审计师变更之间的关系,既丰富了管理者能力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又进一步拓展了导致审计师发生变更因素的研究。根据目前文献可知,关于审计师变更动因的研究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学者们对审计师变更影响的研究多集中于财务表现(盈余管理、财务健康)、审计行为和结果(审计质量需求、审计意见类型)等,主要在企业状况层面,事实上管理者与审计师之间的关系才是最为直接且微妙的,他们有着对立矛盾的一面,同时又有着一致协同的一面,但是较少有学者进一步深入去探究对企业状况有着直接影响的管理者能力这一因素与审计师变更事件的关系影响。为此,本文将对两者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另一方面,研究管理者能力变化与审计师变更的关系对于探索企业内外部治理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补充了内外部治理互动关系的相关研究。本文希望引入管理者能力这一内部治理机制,考察对外部审计的影响作用,并帮助企业内外部的治理机制进行分析,丰富公司治理的相关研究。因此,探讨管理者能力变化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管理者能力
2.1.1 管理者能力的概念
本文主要探讨委托代理问题下的代理人能力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而对审计师有关键影响和最贴切关系的是企业内的高层管理,即以 CEO 为核心的高管团队,他们对公司的内控设计和执行、业务发展、资源利用及风险防控等都有着关键的作用,对企业的整体状况和财务状况表现具有最直接的关系。所以本文界定的管理者主要为以 CEO 为核心的高层管理者。
管理的关键行为讲究效率和追求效果,关键人物是管理者,关键因素是管理者能力。概括起来说,管理者能力就是帮助组织提升效率和保障效果实现的能力,主要分为:组织协调能力、制定效率标准的能力、识别效率偏差的能力和纠正效率偏差的能力(许激,2004)。管理者能力对管理效能的提升和实现组织目标起到决定性作用。提升组织效率需要管理者对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力,基于有限资源实现最大化产出或者实现资源杠杆效应,通过己方的有限资源去调用外部最大限度的资源为组织使用,以实现最高的产出。而保障效果的实现,则需要管理者有高的组织协调能力,建立完善的内部治理机制,保证组织内部的所有程序失误率最低;同时对于市场有高的敏感度和风险识别能力,有高瞻远瞩的市场判断、发展战略制定和关键事件的决策能力,对于风险进行识别和规避。但管理者能力是一种复杂的缄默知识且是动态变化的,难以用特定和客观的测量单位去进行衡量。然而,随着科研进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通过特定的方法来衡量管理能力不仅非常有价值,而且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因为管理能力可以从其行为中推断出来,这被称为行为特征。随后,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讨论了管理能力的界定。根据现有研究,管理能力的界定大致可分为三个理论,即 Hambrick&Mason 1984 年提出的高层梯队理论、Hen-ry Mintzberg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提出管理者角色理论和 Wernerfelt 于 1984 年提出的基于资源基础理论。
.........................

2.2 审计师变更相关研究
审计师变更会对审计市场造成巨大的影响,同时审计师自身的行为也会影响到市场的变化,这些都是学者们关注的核心问题。已有文献表明,上市公司变更审计师的行为也会对以下审计意见类型、审计质量需求、审计费用、公司治理、制度环境、重大资产重组、财务状况、管理层变动、盈余管理和财务杠杆水平等内容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2.2.1 国外审计师变更文献综述
通过梳理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发现审计师变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审计意见观、诉讼风险观、财务困境观和交易成本观。一是审计意见观, 是指企业出于改善审计意见的目的,当上市公司于上一会计年度收到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时,企业更有可能在本年度更换审计机构。国外最早支持审计意见观的文献是来自于 Chow 和 Rice(1982),通过 Logit 回归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的审计师变更行为与变更前一期非标准审计意见类型显著相关。Krishnan 和Stephens(1996)也验证了这个观点。相反地,有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审计意见类型并不是影响审计师变更的显著因素(Schwartz and Menon,1985;Smith,1986)。其中,Smith(1986)通过案例研究法分析是否存在审计意见购买的现象,在所研究的 139 个案例中,仅有 5 个案例表明前、继任审计师之间存在意见分歧,即仅有少数案例验证了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的存在。二是诉讼风险观,该观点认为企业盈余管理程度越大,审计机构被起诉的风险会越高,故审计师主动辞聘的可能性越大。Lys 和 Watts(1994)研究表明盈余管理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密切相关,即企业盈余管理程度越大,审计机构与客户之间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与运用上就会有越大的分歧,故审计机构倾向于主动退出该合作项目。同样地,Woo 和 Koh(2001)也支持了这个观点。三是财务困境观, 由 Schwartz 和Menon(1985)提出的,他们发现当财务处于困境的企业变更审计机构的可能性会增大,并且倾向于将审计机构从“八大”变更为“非八大”,以达到粉饰报表的目的。四是交易成本观,强调了审计契约签订的前提条件是需要使双方交易成本达到最小。也就是说影响审计师变更的主要因素是审计费用。

................................

第 3 章 理论基础.........................................19
3.1 基础理论运用和研究的假设...................................19
3.2 研究假设......................................22
第 4 章 研究设计................................27
4.1 样本选择和数据源..........27
4.2 变量的定义........................27
第 5 章 描述性统计....................32
5.1 实证分析...........................32
5.2 相关性分析.............................34

第 6 章 稳健性检验

6.1 管理者能力分类的稳健性测试
由于模型(4.2)无法控制企业层面所有的影响因素,故残差所代表的管理者能力存在噪音干扰(张敦力和江新峰,2015;代彬等,2016)。出于稳健性考虑,为了减少管理者能力指标的噪音干扰,本文将模型(4.2)的残差分别按照五分位数、十分位数进行等级划分,相应地赋值为 1 至 5、1 至 10 的自然数来衡量管理者能力的高低(数值越高,代表管理者能力越高)。此处用 G_DMA表示管理者能力变化值,用 G_DMA_abs 表示管理者能力变化的绝对值。回归结果如表 6.1 至 6.3 所示,无论是按照五分位数还是十分位数进行等级划分,回归结果与前文研究结果保持一致。具体分析如下:

.......................

第 7 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实证结果
本文选取了 2011 至 2019 年 A 股的民营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象,经筛选,最终获得有效数据 5852 个。为了验证本文研究假设,构建了 Logit、OLogit 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后得到实证结果如下:第一,管理者能力变化程度与审计师变更概率显著正相关。管理者能力的变化将引起原本适配的审计师与客户关系出现错位,审计师的现有能力不再符合企业的审计需求,为此民营上市公司很大可能会变更审计机构以寻求与其审计需求相匹配的审计师。也就是说,管理者能力变化程度越大,越有可能引起民营上市公司变更审计师。第二,管理者能力的改善程度与降级变更审计师显著正相关。随着管理者能力的提升,会缓解委托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问题,企业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随之降低,由此引发审计师降级变更,该结论支持了公司内部治理与外部审计治理的“替代效应”观点。特别地,本文预期管理者能力变化与审计师变更类型的关系会受到市场化程度的影响,且在不同市场化程度下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仅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管理者能力变化对审计师变更类型产生显著影响。第三,研究管理者能力变化引起的审计师变更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审计师升级和同级变更,降级变更时管理者能力的改善会促使审计费用下降更显著。可见,管理者能力在审计师变更事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削减企业成本费用,提升企业绩效水平。
综上,本文引入管理者能力变化这一因素,研究其对审计师变更事件的影响,不仅丰富了我国管理者能力经济后果和审计师变更动因的研究,而且能为我国审计师变更现象的原因解释、企业治理机制的完善和企业成本费用的降低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