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从知识转移的宏观角度出发,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探讨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程度如何以及有何差别。知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并且知识作为资源要素投入到企业创新活动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效果也已经得到了前人学者的证明。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自 20 世纪 80 年代步入经济全球化以来,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得到配置,使得信息技术得以迅速更新,各国企业纷纷在国际化的浪潮中寻求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竞争的不断加剧,我们的社会也由一个以产业为基础发展的社会转变成知识密集型社会[1]。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已超越传统的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成为发展的主要动力,知识经济时代已全面来临。经济全球化和知识时代的到来也使得全球内的企业竞争加剧,技术变革也更频繁和剧烈,使得企业处于更加动态的外部环境中。这也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初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对动态的环境变化感知越明显,受其影响也最大,企业很难以占据一种稀缺资源或者拥有特殊的技术在一个行业中持续的占据优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从占据传统的资源转变成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资源和持续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2]。创新作为企业获得持续性创新动力的源泉,必须依赖企业丰富的知识资源,以及独特的创新能力,双元创新能力即探索式创新能力和利用式创新能力,是应对动态环境的关键能力[3]。
信息、知识等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需要思考如何获取更多的知识来保持其持续的创新能力以提高的组织的创新绩效。因此,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资源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仅凭借企业在自己的经营发展中所获取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还应该积极从供应商、合作伙伴、竞争者、顾客等获取外部知识,这个过程中就发生了知识转移。知识转移对企业的知识存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知识存量越多企业越有可能进行创新,进而知识转移对企业的创新也起到了关键性影响[4]。知识具有不同的特性,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知识特性的不同对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能力是不同的。对我国企业来说,依靠显性知识获取竞争优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想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需要探索隐性知识的瓶颈,显性知识只能给企业带来相对短暂的相对竞争优势,而企业要想拥有持续性的绝对竞争优势则需要依靠隐性知识[5]。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知识转移、双元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和机制,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第一,探究知识转移-双元创新-创新绩效之间的影响路径。知识转移战略在企业获得外部知识提升本企业知识存量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知识转移获得的外部新知识也是企业实现持续性创新的重要来源,但是目前国内学者对知识转移影响创新绩效的研究还很少几乎没有,而国外已经有学者研究其二者的关系并得出结论认为知识转移对创新绩效有正向的影响。所以本文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拓宽国内相关的研究,构建出知识转移和创新绩效之间的研究框架。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依托经济腾飞我国的企业也成长迅速。我国企业制造的许多产品也远销国外,但是要想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仅仅依靠企业现有的思路和方式是行不通。知识时代的到来,企业要想超越发达国家的企业,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需要探索隐性知识转移、学习的瓶颈,知识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已得到广泛认可,尤其是隐性知识的转移、吸收更是重中之重。因此,本文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探究我国企业如果探索隐性知识的转移瓶颈,通过知识转移增大企业的知识存量,从而影响企业的双元创新能力,进而是企业获得长期的绝对竞争优势,提升企业创新绩效。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知识基础理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经济产业持续高速增长,诸如华为等科技公司的快速膨胀,真正展现了企业以知识和信息作为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和创造为特征的发展经营模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知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和企业绩效方面的重要作用。知识管理是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企业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管理和保护利用是企业管理者的一个关键任务,通过对企业知识的有效利用转化为企业在市场上创新能力,使企业能够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进而促进企业的创新绩效[6]。
近年来对这一领域研究的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也发展出来一个被称为知识基础观或者知识基础理论来探讨此类问题[7]。知识基础理论实质上是资源基础观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一个应用和延伸,它吸收了部分资源基础观的观点和内容。资源基础观的主要观点是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是源自于该企业所拥有资源的特殊性、稀缺性、价值高企业不可复制和模仿,正是这些资源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差异性[8]。在后来的研究中,随着对资源基础观研究的更加深入,Barney 将知识看作是企业的一个独特资源,并且与土地、劳动、资本等传统资源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作者也强调了,要想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就要具备转化资源的能力,通过将资源转化为创新能力或者生产能力,才能进一步的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并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9]。虽然资源基础观也认为知识是企业资源的一部分,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知识基础观的学者认为资源基础观对知识的认是和理解还不够深入,知识相对于其他资源来说,还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
2.2 知识转移相关研究
2.2.1 知识特性与内涵
知识的内涵相当丰富,人类对于知识的研究自古就有,然而知识范围领域非常广,且边界也不是很清晰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也因此知识一直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加之学者们的出身背景、研究方向的不同,对知识的概念定义也各有侧重,因而对知识的划分维度也多种多样。依据知识的内容,知识分为社会科学知识、技术知识(一般为后天经验总结形成的,非先天存在的)与自然科学知识(先天存在的知识,不因外界的环境或其他因素而改变[14])。依据知识可呈现程度,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即可以通过文字、符号、公式等媒介形象化表达的知识,常见的诸如公式定理、使用手册、程序软件、数据等等)与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不能通过媒介形象化表达的知识,一般是高度私人化的经验、心智模式、价值观、信念等,难以编码和解码[15])。
把知识区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一次重要的进展,目前已被知识管理领域大学数学者所接受。鉴于本研究的重点是企业间知识转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问题,因此区分不同的知识类型对于本文要研究的问题是十分关键的,因此本文也结合前人学者的经验,将知识按照知识类型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目前的研究中对显性知识的理解大都相似,而对隐性知识的研究却根据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定义方式。
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英国哲学家 Michael Polanyi 的个人著作《个人知识》中[16]。2000 年,中国的学者许泽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给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具体定义和范围,即显性知识是可以通过图像、数字、公式等可编码的信息传递出来的,而隐性知识是难以用语言表达和传递的[17]。我国学者张庆普等人则在隐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他把隐性知识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处在知识节点上,当企业与外部企业建立知识关系后,比较容易与企业内部的知识组合、融合升级[18];另一部分呢,则不规则的分布在组织内部,不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可以随意的与组织内的人、团队、组织结构等等各种生产要素随意结合,不容易被发现、解码,也很难被模仿和传递,具有很强的隐蔽性[19]。
..........................
3 研究设计 ...................................... 21
3.1 研究假设 ........................................ 22
3.2 相关假设 .................. 22
4 问卷设计与发放 ........................... 32
4.1 问卷设计 ............................. 32
4.2 问卷发放与样本选取 ...................... 32
5 实证研究 ....................... 41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
5.2 信度与效度分析............................ 42
5 实证研究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对 246 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基本信息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 5-1 所示。
由表 5-1 可知,被调查的公司成立年限为 10 年以上的居多占 56.5%。具体来看,成立年限为 5 年以下的 56 家占 22.76%,成立 5-10 年的 51 家占 20.73%,10-15年的 54 家占 21.95%,成立 15 年以上的 85 家占 34.55%。被调查的公司所有权性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居多占 66.67%。具体来看,国有企业 64 家占 26.02%,外企 48 家占 19.51%,民营企业多达 100 家,占据比例约 40.65%,其他类型企业 9家占 3.66%。从企业规模看,员工数量 100 人以下的有 45 家占 18.29%,员工数量 101-500 人的有 76 家占 30.89%,501-1000 人的有 35 家占 14.32%,1000 人以上的有 90 家占 36.59%。行业类别上看,科技软件等高知识型企业居多占 58.54%。其中,软件信息服务业有92家占37.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有52家占21.14%,交通运输和仓储行业有 28 家占 11.38%,服务业有 25 家占 10.16%。营收角度来看,占比最多的为营业收入在 5000 万-1 亿区间占 61.79%。具体地,营业收入在5000 万以下的有 47 家占 19.11%,营业收入在 5000 万-1 亿的有 90 家占 36.59%,1 亿-10 亿的有 62 家占 25.2%,10 亿以上的有 47 家占 19.11%。从被调查者职位类型来看,中高层管理者居多占 56.91%。具体来看,高层管理人员有 74 人占30.08%,中层有 66 人占 26.83%,基层有 39 人占 15.85%,技术骨干有 16 人占 6.51%,普通职员有 51 人占 20.73%。
.........................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果讨论
本文旨在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也更加趋向于无边界化、平行化的组织结构,企业的知识转移战略和行为对企业双元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作用是否明显,又进而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如何呢。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与外部环境的沟通交流,没有一个企业是能够独立而存在的,而如今知识经济时代更加要求企业积累更多的知识资本,寻找更多的创新机会点,然而随着专业化分工越来越强,企业往往都是聚焦在某一个领域钻研,但是一个领域不意味着企业所需的知识也是集中这一领域的,靠企业自身经验和知识维持创新的动力几乎不可能实现,因此知识转移便应运而生,成为企业解决知识匮乏困境的创造性手段。而在创新能力中尤以双元创新近几年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两个要探讨的问题,第一是知识转移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机制是什么,主要是侧重于显隐性知识对企业创新绩效不同的影响程度;第二是双元创新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以及双元创新在知识转移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中介作用。通过对梳理相关研究领域的文献与理论知识,本文提出了知识转移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假设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对提出的假设和模型进行了验证,通过上一章节的实证检验,本文得出了几条有意义的结论如下:
(1)知识转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讨论
本研究从知识转移的宏观角度出发,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探讨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程度如何以及有何差别。知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并且知识作为资源要素投入到企业创新活动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效果也已经得到了前人学者的证明。但是,不同类型的知识其产生的效果是有差别的,在不同类型或者采取不同战略的企业中发挥作用的大小和明显不明显之分。经过第五章节的实证分析,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 H1 和 H2,即显隐性知识转移对企业创新绩效均有正向显著影响。但是,显性和隐性知识转移与企业创新绩效的标准系数分别为 0.816 和 0.859。这个数字与我们预想的隐性知识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似乎有点偏差。其实,我们仔细思考会发现这个结果是有原因的。
参考文献(略)
知识转移类型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双元创新的中介作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企业管理论文,知识转移,隐性知识,双元创新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企业管理文章
- 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管理者能力对审计师变更的
- 工作不安全感对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的影响研
- 品牌体验对品牌推崇的影响研究——以智能手
- 知识型企业隐性知识获取、转化能力与知识创
- 高管控制权、营商环境与企业家精神
- 跨国公司海外经营子公司跨文化管理案例研究
- 政府环境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发展的效用
- 民营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外部公平性与企业投资
- 跨国公司在华技术创新溢出对内资企业技术进
- 非国有股东委派董事能抑制高管超额在职消费
- 仆从领导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基于
- 演艺企业经营绩效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
- 随波逐流或追随内心?追随者依从特质对其工作
- 并购后T展览公司的文化整合研究
-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对哈萨克斯坦投
- 创业者信号差异与融资获取:基于创业投资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