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视角下责任型领导对员工非伦理行为影响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3517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本文研究责任型领导对员工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并探索其路径的选择与在不同价值观水平下的边界作用。首先对相关变量进行梳理,其次对相关变量进行推理与假设,构建研究模型,最后运用问卷调查方法,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法收集问卷,结合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研究模型存在的因果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和验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新时代,经济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组织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外部环境的风云莫测,使得组织的发展不单单局限于内部利益最大化,要审时度势,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协调好组织内外部环境发展趋势。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得组织之间合作变得越来越频繁,暴露组织在获取市场竞争优势过程中的问题。一些组织为了在夹缝中谋求发展,往往会做出损害顾客、股东等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使得企业伦理丑闻频频发生,不仅给组织声望、绩效带来巨大影响,甚至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实践研究发现,工作过程中欺骗、隐瞒、盗窃等行为会带给组织严重的损失,ACFE 选取全球 114 个国家的 2410 件非伦理行为进行调查,发现其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的总损失可能高达 3.7 万亿美元[1] 。国内方面,关于企业伦理事件的渲染一度由乳制品企业之间的“公关大战”,到教育在线辅导机构之间的“互黑模式”,再到娱乐界的“阴阳合同”偷逃税等的出现,使企业伦理发展受到冲击,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领导者的管理水平产生怀疑,其降低组织效能进而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界研究发现,积极角色外行为如组织公民行为、创新行为等的出现,一度成为多数学者追捧的对象(Zehi等,2013[2];姜男等,2018[3])。而消极方面如越轨行为、非伦理行为等缺乏关注,为确保研究的完整性,消极角色外行为逐渐进入研究者视角。虽然非伦理行为的研究正超越传统哲学的研究范围,但对于员工非伦理行为发生机制的研究及如何有效控制行为的产生显得尤为迫切,逐渐成为学术界与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焦点(Kish-Gephart 等,2010[4];杨继平等,2012[5])。

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注重探索领导风格对员工态度、行为的影响。实践中,领导者作为企业的领头羊,其言行容易被组织中员工学习、模仿,进而对员工态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Brown 等,2005) [6]。正所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所以,有效领导必须具备良好品质与伦理行为,这样才会给组织绩效与竞争力的获取带来更多机遇。正因为如此,国内外多数学者从领导积极或消极方面对员工行为进行研究,如伦理型领导(Piccolo,2010[7];张佳良等,2018)[8]、道德型领导(Mayer 等,2009)[9]、变革型领导(Caillier,2015[10];王晓辰,2018[11])、辱虐型领导(魏峰等,2016)[12]、破坏性领导(陈明等,2013)[13]等已被证实能够对员工伦理决策与行为带来影响。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目前,责任型领导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关注,部分学者对其影响效能进行验证,并给出建议,但研究的广度与深度需进一步提升。责任型领导影响效能主要表现在为数不多的员工层、组织层方面。主要从积极方面探讨,责任型领导对员工积极影响,对其负面影响的研究并不是特别广泛。所以本文在广泛整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探讨责任型领导对员工非伦理行为的影响过程与作用机制,选取领导信任为中介,从员情感心理层面来深入研究责任型领导与员工非伦理行为之间的影响路径。选取集体主义导向为调节变量,探索不同文化价值观水平领导对员工态度的影响强度。在研究责任型领导与员工非伦理行为之间关系的过程中,进行假设推理。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验证其影响机制,既可以弥补国内外研究的不足,拓展研究思路,又可以使研究更深入,完善组织行为学理论研究,丰富研究框架。

1.2.2 实践意义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市场竞争过程中常常出现不规范行为、不负责行为,其行为会给组织甚至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职场不规范行为成为焦点,使得组织中领导者面临新的挑战,强调领导者不仅仅关注组织的利益,还要迎合外部环境的变化,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责任型领导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基于此,讨论中国文化价值观下,责任型领导与员工非伦理行为的作用机制,既可以丰富非伦理行为视角,又可以为其治理提供政策依据。进一步通过领导信任探索二者之间的影响路径,有助于领导者正确对待员工非伦理行为,为领导者与员工如何和谐相处提供重要的参考。同时,针对员工非伦理行为而提出的管理建议,有助于领导责任心的培养、企业商业信誉和道德重塑,进一步改善组织与员工、社会的关系。

............................

2 文献综述

2.1 责任型领导
2.1.1 责任型领导的提出与内涵 21 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给新时代组织之间竞争带来新的挑战。领导者作为企业领头羊,在管理过程中,要规范好其言谈举止,维护好内部利益,也要处理好外部竞争多带来的挑战,如伦理挑战、利益相关者挑战等。对管理者的要求,不单单局限于实现组织最大化利益,还要拥有处理好外部压力的能力。责任型领导的提出正是对这种相关社会实践需求的一种响应,强调领导者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其超越传统的领导理论,使领导者的角色从传统的发号施令者演变为关系的建立者与维护者。责任型领导的提出弥补领导者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是在传统积极性领导特质基础上的升华。

学者从心理学视角解释领导责任,强调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智慧的结晶,认为在决策过程中,领导者能够有效的将智商与情商结合起来,为具体实践活动开展提供建议(Mayer 等,1990)[17]。之后,Pless 和 Maak(2005)正式给出责任型领导的定义,一方面,认为领导在工作中要以伦理准则来规范员工行为,规避伦理丑闻,重塑商业信誉。另一方面,强调领导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持续信任的关系,提升组织的可持续发展[18] 。在此基础上,将“责任型领导角色模型”引入研究视角,强调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将领导理论与社会责任融合来丰富其内涵,认为其概念既拥有领导特质的特征,又有承担社会责任,维持企业、社会等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Pless 和 Maak,2006[19];Pless,2007[20])。由此看出,责任型领导的内涵在强调责任的基础上,一方面是强调关系,认为与利益相关者保持持续信任关系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强调伦理规范,认为在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领导要以遵循伦理规范为工作准则。
.............................

2.2 非伦理行为
2.2.1 非伦理行为的提出与内涵

组织中所涉及的伦理问题与哲学领域所阐述的有所不同,其最先起源于哲学领域,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伦理问题在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引起学者的关注,Kaptein(2008)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再给出伦理行为内涵的基础上延伸到非伦理行为的界定。伦理行为强调在组织中道德责任是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带动利益相关者承担更多道德责任,要求组织员工、利益相关者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伦理行为的界定主要是向员工传递在工作过程中什么是正确且公平的行为。其次,认为非伦理行为是违背道德准则的社会现象,其行为对他人或者组织是有害的,并且这种行为不被组织中多数人所接受,如夸大绩效、欺骗等,这些行为的出现给组织及员工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困扰(Jones,1991[44] ;Brass 等,1998[45] ;Trevino 等,2006[46])[47]。

国内学者,谭亚莉等(2012)认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其概念与一些不道德行为在概念上面有一些吻合,虽为研究带来一定的困扰,但也认同前人给出的定义,其是一种负面行为,会对组织发展带来影响[48]。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员工非伦理行为的特征,以此来判断员工是否从事非伦理行为的依据。首先,非伦理行为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其违反的规则不仅仅限于法律规定的法则,还包括非显性但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普遍行为。其次,员工进行非伦理行为不一定是主观故意的,可能是下意识行为,但这种行为不被多数人所接受。最后,短期内非伦理行为不一定会为组织发展带来致命的伤害,但是不利于其长期发展。
综上,本文对非伦理行为的界定是一种负面行为,其行为不被组织中的多数成员所接受的道德范畴,即使短期内会给组织带来益处,但会影响组织的持久发展。
..............................


3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8
3.1 理论基础............................................... 18
3.1.1 社会学习理论....................................... 18
3.1.2 社会交换理论...................................... 18
4 实证研究........................................ 25
4.1 问卷设计................................. 25
4.2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27
4.3 信度检验...................................... 27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34
5.1 研究结论...................................... 34
5.2 研究实践启示............................... 35

4 实证研究

4.1 问卷设计
依据本文的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所研究的变量进行测量。在管理学界,有效的问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够很好的预测研究结果,如果问卷设计不合理,将会影响研究目的,对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问卷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测量量表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选择高质量问卷进行调研。本研究问卷沿用的是已被多数学者证实信度与效度较好的成熟的量表,以此来对相关变量进行测量。在正式填写问卷之前,将所调查的内容向被调查者做出说明,阐明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并向调查者说明问卷采用的是匿名填写的方式,不会向外界泄露答题信息等等,以此来提升问卷调查的真实性。对问卷正文设计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是控制变量的信息,如性别、年龄、工作年限等相关的个人信息;其二是本文所涉及变量的测量。

通过 SPSS20.0 统计软件对收集上来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数据处理结果如下表 4.1 所示。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全球经济市场的活跃为企业发展带来动力,同时也为企业在获取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带来机遇与挑战。企业间竞争越来越频繁,为在竞争中博取一席之地,有些企业往往会做出一些损害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如企业伦理丑闻频频发生等。面对这种情景,越来越体验到领导者作为企业的榜样对企业员工行为选择影响的重要性。基于此,本文研究责任型领导对员工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并探索其路径的选择与在不同价值观水平下的边界作用。首先对相关变量进行梳理,其次对相关变量进行推理与假设,构建研究模型,最后运用问卷调查方法,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法收集问卷,结合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研究模型存在的因果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和验证,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责任型领导对员工非伦理行为产生负向影响

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发现责任型领导对员工非伦理行为产生负向影响,即责任型领导会降低员工非伦理行为的产生。在组织中,依据社会学习理论,上级领导所做的决策与行为选择在组织中是可见,成为追随者模仿的对象。责任型领导作为积极型领导,一方面强调对利益相关者的关心,在做决策的过程中能够做到统筹兼顾。员工长期处于和谐工作环境中,会增强员工工作满意度与积极性,随着榜样角色的加入,员工更愿意追随领导特质,会影响员工实施类似的行为,表相出组织公民行为减少非伦理行为的出现。另一方面责任型领导强调对伦理规范的遵守,能够做到赏罚分明,以此来规范组织道德行为。树立道德准则,让员工明白在工作过程中哪些行为是可取,哪些行为是不可取,非伦理行为作为消极的角色外行为,其行为对责任型领导而言是不被认可,如果员工实施该行为,将会受到领导者的惩罚。基于此,员工会考虑领导者特质来做判断行为的选择。因此,责任型领导在工作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其特质,注重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树立榜样的作用,鼓舞员工在工作中从事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减少非伦理行为的发生。

第二,领导信任在责任型领导与员工非伦理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本文检验领导信任在责任型领导与员工非伦理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意味着责任型领导通过影响领导信任,然后对员工行为的选择产生影响,其丰富了责任型领导对员工非伦理行为影响的路径研究。信任是社会交换的基石,也是领导与员工之间沟通的桥梁,高质量的信任关系,有利于领导与员工之间工作的开展。依据社会交换理论中的互惠原则,领导向员工传递出友好的信号,无论是来自物质还是心理方面,员工内心都会受到较大的鼓舞。当员工感受到这种情感时,他们会对领导表现出强烈的回报,在工作中更加充满积极性与热情,会做出更有益的行为来回报组织,甚至会为组织发展承担风险。其次,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的影响下,上级领导表现出积极特质时,员工会表现出更多的追随,责任型领导具有与利益相关者友好沟通的特质,当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的得到沟通,使得员工之间的关系更加的融洽,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感。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