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北地区精准扶贫社会学调查——以奉节县吐祥镇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4359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笔者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演变和贫困状况的变化,通过精准识别,精准的帮扶,精准的管理和精准的评估,我们逐步建立了以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的精准扶贫政策体系。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为保障这一目标的实现,就需要保障尚在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实现基本脱贫,这是精准脱贫的既定任务。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将扶贫开发作为国家十三五规划中的一号工程。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着重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了精准扶贫工作方针。精准扶贫工作方针为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就是说精准扶贫工作要注重精准,落脚到精准。2018年3月5日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8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80万人。虽然当前的精准扶贫工作是现阶段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但是应当看到,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精准扶贫工作有更多的机遇和资源。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稳扎稳打,一定能够解决贫困这一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


社会学论文怎么写

从总体形势来看,我国的贫困地区地理分布分散,大多处于自然环境恶劣,社会发展长期落后,贫困人口生活生产水平低下。贫困地区的落后是阻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重要因素。精准扶贫的提出,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的内在要求,更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贫困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不愿脱贫、不主动脱贫等现象依然大量存在。这种不良现象违背了造血式扶贫的初衷和根本目的。精准扶贫工作不精准,政策执行不到位,也违背了精准扶贫的核心要求。
...........................
1.2概念界定
1.2.1贫困
奥迪·海根纳斯和克拉斯·德沃斯把贫困归纳为三种情况。第一,低于一个客观确定的绝对最小值为贫困。第二,低于社会中的其他一些认为贫困。第三,自我感觉生活需要不足者为贫困。这三种定义所使用的标准并不固定,既可以是收入也可以是一些其他的家庭财富等[1]。
同时从宏观层面来看,一定层面的贫困是一种社会状态,各种发展障碍和制约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造成了生存的危机和基本生活的困难,这种状态不被改善将是恶性循环[2]。
本文将贫困定义归纳为:家庭或个人因主观、客观因素造成的收入远不足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状况持续时间较长;和,在无外力帮助,仅仅通过自身无法改变现状的情形称为贫困。
1.2.2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的实践方式,是通过一系列精准的识别、精准的帮扶、精准的管理来达到谁贫困就帮扶谁的目的。精准扶贫是相对于以往粗放式扶贫的相对说法。类似于输血式扶贫和造血式扶贫的表述。
国务院扶贫办《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中规定,精准识别是指通过申请评议、公示公告、抽检核查、信息录入等步骤,将贫困户和贫困村有效识别出来,并建档立卡。精准帮扶是指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户和贫困村,深入分析致贫原因,落实帮扶责任人,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计划,集中力量予以扶持。精准管理是指对扶贫对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建立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时反映帮扶情况,实现扶贫对象的有进有出,动态管理,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决策支持。精准考核是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识别、帮扶、管理的成效,以及对贫困县开展扶贫工作情况的量化考核,奖优罚劣,保证各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3]。
本文将精准扶贫归纳为,通过一系列准确的识别手段和标准将贫困户准确筛选出来,加以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对扶贫过程加以有效监督、扶贫成果加以考核,最终目标是实现贫困户经济脱贫,并且有自我发展能力使自己不再返贫。
............................
第2章我国扶贫的制度变迁和理论基础
2.1扶贫的制度变迁
2.1.11978至1985年的农村减贫
这一时期农村的减贫通过制度改革和调整农产品价格,以及增加非农就业三个途径实现的。从后期成效来看,大部分农户都在改革中获益,但是考虑到地理因素,资源多少因素,家庭因素,劳动力因素等差异,农户的收入差异实际上被拉大。有些地区出险万元户,有些地区还有吃不饱穿不暖住不避风寒的现象。为了改善这部分极端的贫困现象,政府于1982年在甘肃定西,河西和宁夏西海固地区开始了农业开发,目标是通过农业开发解决区域性的极端贫困现象。这为后来全国大规模扶贫开发规划的实施,积累了不少的经验。1984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明确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的根本途径是依靠当地人民自己的力量,按照当地的特点,发展商品生产,增强本地区经济的内部活力;提出了集中力量解决连片贫困地区问题、各部门下达到县的建设经费由县政府统筹安排等设想。这实际上成为1986年开始的全国大规模扶贫开发的发端和政策起点。
2.1.21986至1993年的扶贫开发
从1986年开始启动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村专项反贫困计划,此时的贫困农村从全面的制度约束导致的贫困,向区域性条件约束的贫困和农户能力约束的贫困转变。此计划的目的是采取针对性的一些政策和措施,促进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
1.主要政策和措施
1986至1993年中国农村扶贫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建立从中央到县一级的扶贫开发专门机构,即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这个专门的机构负责扶贫工作的系统开展和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包括制定扶贫政策、确定扶贫对象、制定扶贫计划、分配扶贫资源、协调并会同各部门开展工作、对扶贫项目的执行监督检查等工作。
第二,确定了开发式扶贫的基本方针,从输血式扶贫为主改为以造血式扶贫为主。
...........................
2.2理论基础
2.2.1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
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新发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最深刻、最集中、最生动的体现和阐释,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不仅成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行动指南,也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理论贡献了智慧。
第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体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权益,使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核心是要解决好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的问题。根本途径是通过发展生产力增进人民福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指出,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让有能力有条件发展经济的人能够脱贫致富,也不能忽略那些没有能力和条件,或者暂时没有能力和条件发展的人。这就需要对每个贫困人口进行帮扶,这就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所在。因此实施精准扶贫,就是要把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贫困群众。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详细十八洞村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2014年又进一步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精确化配置、精准化扶持等重要思想。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陕西,贵州调研考察扶贫工作,更进一步提出了六个精准。随后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五个一批扶贫路径,进一步完善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和考察重庆、山西、宁夏、河北,江西等地时,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个重大问题,做出了一系列深入的阐释。2017年以来,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习近平经一部指出,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过程都要精准。
..............................
第3章访谈和问卷的设计分析...........................28
3.1奉节县概况..................................................28
3.1.1奉节县概况..............................................28
3.1.2奉节县的扶贫工作概况....................28
第4章奉节县吐祥镇精准扶贫各主体分析..................................48
4.1基层政府方面.......................................48
4.1.1精准识别工作效率不高.....................................48
4.1.2扶贫成本高效果不理想...............................49
第5章渝东北地区精准扶贫路径探索...................................56
5.1基层政府方面.................................56
5.1.1提升精准识别度,建立返贫预警机制..................................56
5.1.2提高扶贫资源投放精准度和使用效率..................................58
第5章渝东北地区精准扶贫路径探索
5.1基层政府方面
5.1.1提升精准识别度,建立返贫预警机制
当前的扶贫政策侧重点多在贫困户的帮扶上,而不同程度的忽略了对贫困村整体的帮扶规划。因此,在贫困村扶贫工作之初,就应当注重帮扶贫困村和帮扶贫困户的统分关系。既要帮助贫困户脱贫,也要兼顾贫困村的经济发展、扶贫产业尤其是特色产业、基础设施三大方面协调发展。以调查的奉节县为例,个别贫困村因自身发展能力欠缺,再加上交通不便,导致特色产业发展滞后。这时就应当重点规划贫困村的发展能力,通过夯实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来为后续扶贫项目打好基础。
措施精准到贫困户方面,首先应该做到扶贫项目和资金到户精准,基于致贫原因的复杂性和差异性,精准扶贫项目安排应该体现差异性,对于贫困成因多元的贫困户,单一的扶贫项目和资金投入不足以使其摆脱贫困,应采取多项措施并举的方式全方位助力贫困户脱贫。想要做到精准扶贫成效到户,基层政府需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发现和建立贫困户在扶贫项目中的收益原理。贫困村扶贫产业发展时,应该明确贫困户的一系列参与和分享机制。例如扶贫项目前期的信息,技术,资金,中期的执行,校正问题,后期的市场开发等问题。目前我国贫困村产业开发普遍采用了产业大户负责生产,贫困户参与项目,公司负责市场这一模式。贫困户只要在产业大户的带领下参与产业开发,项目管理并且保证劳动成果质量,后期基本市场问题基本上不用贫困户担心,保证了他们的脱贫收益。


社会学论文参考

................................
结语
中国的扶贫开发项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世界反贫困的中国模式和经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演变和贫困状况的变化,通过精准识别,精准的帮扶,精准的管理和精准的评估,我们逐步建立了以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的精准扶贫政策体系。到2020年,目前贫困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精准扶贫政策是解决当前中国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精准扶贫政策旨在精准到户到人。通过在重庆市奉节县吐祥镇的调查中发现,由于贫困的地理分散,动态和其他不确定因素,在准确识别,帮扶干部和绩效评估方面存在一定困难。且扶贫成本大,管理成本高。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中,基层政府要妥善处理好与贫困户之间的关系,遵循扶贫规律,合理安排扶贫产业项目,防止过度投资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这些也正是整个渝东北地区精准扶贫存在的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精准扶贫是中国扶贫开发政策的重大创新,当然在具体行动中,也要因地制宜,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完善政策路径和优化措施,努力“扶真贫”,“真扶贫”,为实现全面扶贫和共同富裕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