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论
(一)民俗与根底教育教学活动的关系
1.民俗对根底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
(1)从民俗内容上看民俗对根底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
①社会民俗对基础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
通过社会组织把单个的自然人连结成一个群体,社会制度成为这个组织的群体行动标准,从而使单个的自然人成为社会人。它决定了群体中每个成员对现实的态度,约制着他们的行为,作为整个群体的整体立场来评价人的行为结果,成为社会对个人行为评价的尺度。它作为一个民族地区人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识,对人的约束力主要表现在社会心理上,促进个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从而把自己的行为纳入到一定的社会制度中,达到个人行为与社会的致性,以此求得社会的认同和心理平衡。
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它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例厂白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它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如血缘组织、地缘组织、业缘组织等)、社会制度民俗(如习惯法、人生礼仪等)、岁时节口民俗及民间娱乐习俗等。
社会制度是互动结构的中介和关键,它既含有物质层面的因素,也含有精神层面的东西。这样,社会民俗就像一张网把整个民俗文化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最终目的是保证一定的精神文化得以传承,是精神民俗的组织保证和规范保证。这种组织系统和规范系统往往与基础教育系统并列而存在,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实现不同的目的,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基础教育教学活动目的和功能的实现。另一方面,在社会民俗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师生关系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反馈、教育教学管理方式等各个环节。
②精神民俗对基础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
精神民俗是在物质民俗与社会民俗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不中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时,就成为精神民俗。它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精神民俗是整个民俗文化的核心,是由若干观念构成的价值系统,决定着人对各种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基本态度,规定着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它产生于一定的物质民俗与社会民俗,并对它们有重大的反作用。精神民俗一方面直接决定着人对基础教育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因为沐浴着一定民俗文化的教少币、学生及家长等会根据自己民俗文化的价值取向取舍、确立各自的教学目的观:另一方面又间接地通过物质民俗和社会民俗对基础教育教学活动产生影响。.......................
........................
二、研究背景
(一)已有研究的情况
自东乡族自治县成立五十余年以来,对东乡族民俗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东乡语、东乡族的伊斯兰教、民间文学、婚葬饮食习俗、服饰、节口、民间工艺、家伍等方面。其中东乡语的研究成果颇丰,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语音、词法、句法及语系等方面,研究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另外,对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以及东乡族的族源、宗教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引人入目的成就。从总体上讲,己有的研究存在的问题是:对民俗事象研究的多,对民俗进行整体研究的少,而且对民俗事象的研究除语言研究外绝大多数属于描述性研究,因而,造成了对各类民俗文化间的联系认识不深,对民俗事象的文化内涵阐释不够的弊端。如果民俗学要进入科学的行列,就必须在解释方面突破单纯的描述。民俗学以及它的伙伴社会人类学的最终目的,是说明和解释人类心灵的活动,人类心灵活动是受外部条件影响的,尤其是那类组成了所谓的社会传统或文化的外部条件影响。
相对于民俗研究来说,对基础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相对较少,只有为数不多的数篇文章,其他的多散见于其他专著中。这方面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多数研究仅仅是从发展东乡教育事业所面临的最为急迫的经济问题以及教育与发展经济之间的关系入手,没有把教育放在更为宏大的民族文化背景中去系统地考察,因而,在理论上造成缺少深刻性、完备性:在实践上使基础教育教学活动缺少民族性,不能真正推动东乡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东乡族自治县概况
1.东乡族自治县的自然环境
东乡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面积1462Km2,全县呈方圆形,四周环水,中间高出,海拔最低为1736m,最高为2664m,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素有“隔沟能说话,握手走半天”、“山高没尖子,沟深没底子,摔死麻雀滚死蛇”之称。具有高原干燥的气候特色,十年九旱,年均降水量350mm蒸发量1400mm。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水土流失严重,以致“山高和尚头,沟深无水流”,土壤贫瘩,保墒能力差。山体滑坡发生频繁,天气性灾害严重,如雹灾每年者贿发生,另外还有低温、霜冻、洪水、暴风等,尤其在近年来全球气候反常的情况下,干旱问题更是格外突出,成为影响东乡人生存的头等大事。.................
...........................
二、研究背景..............................................................(9 )
(一)己有研究的情况................................................(9)
(二)东乡族自治县概况............................................. (9)
三、东乡族的民俗文化...................................................(13)
(一)从生活世界中看东乡族的民俗文化.....................(13)
(二)从文化事象上看东乡族的民俗文化...................... (22)
四、东乡族民俗对基础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23)
(一)从宏观方面看东乡族民俗对基础教育的影响.........(25)
(二)从微观方面看东乡族民俗对教学活动的影响............(31)
...........................................
结论
结合东乡实际,针对特定的民族行为方式和心理,改革班级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等,针对东乡民俗特点和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引进由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者与无锡市西新中学的几位教师共同创构的集体性教学模式(详见附录三)进行专项实验,等总结经验后,再全面铺开。我仃〕认为它适合东乡族的行为方式,因为无论从吃平伙、家伍组织、围寺而居、教派、门宦等各种民俗事象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东乡人的群体观念很强:它还适合了东乡班级学生少的特点,因为教室空间能够茜足“马蹄型组合”的空间要求: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它能够为所有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既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民主精神,克服教师中心主州顷向:通过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它能强化学生的群体意识与群体活动能力:通过科学的性别分组,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性别观,确立男女平等的信念,消除诸多男女之间的禁忌:通过小组间的竞争与合作,可以增进未来不同家伍之间、门宦、教派成员之间的交流机会,从而起到扩大共识,增进了解,加强团结的效果:通过这种模式,从组织上保证了柳币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它是一种权威与民主并重的社会系统,有利于确立柳币的正确教育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最后,提高家长素质,不断增强家庭教育的自觉性。尤其要争取父亲的大力配合,进行母亲专题教育,增强母亲教育子女的能力。由于子女与母亲相处的机会最多,时间最长,而且母亲绝大多数都是文盲,她们受传统文化影响最深,在她们看来,传统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
都是好的,因而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极易通过她们传递给子女。另一方面,姻门也不懂科学的教育子女的方法,对她们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教育,有利于提高基础教育教学活动效果。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固的教学程序以及教学策略和方法,它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相应的策略。它是教学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相对于静态的教学要素来讲,它具有动态性。它是由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师生关系、教学评价构成的动态结构体系。
参考文献:
(1)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施良方著:《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美]R"M·加涅著,皮连生、土映学、郑藏等译:《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李秉德、李定仁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土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7)徐继存著:《教学理论反思与建设》,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徐继存著:《教学论导论》,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高文主编:《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唐晓杰等主编:《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1)钟启泉主编:《课程设计基础》,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2)乌美娜主编:《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3)土汉澜主编:《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4)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论民俗对基础教育教学的影响——关于东乡族自治县的个案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民俗,基础教育,教学活动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