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DH集团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2661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存在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助力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实现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以 DH 集团为例,从该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出发,分析总结了该集团内部审计在高质量发展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及原因,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实际需求,提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并提供一系列有助于其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促进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开展经济建设,国民经济重新焕发活力,开启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经济实力迅速增强,至 2010 年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入经济新常态时期以来,随着人口红利优势减弱,以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的高速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经过一系列改革探索,党的十九大提出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民营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抓住国家的政策机遇,发展势头迅猛,从无到有,由弱变强,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2018 年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民营经济四十年来取得的发展成果,指出现阶段民营经济在经济贡献、技术创新、带动就业等方面已赶超国有经济。由此可以看出,由民营企业为主体构成的民营经济是推动国民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常态的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民营企业在高质量发展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一带一路”带来的出口和投资机遇、消费升级和内需市场扩大带来新的国内发展机遇、税收政策优惠机遇等;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美国不顾经济全球化趋势,向中国发起贸易战,使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应用加速了产品研发更新迭代的速度,运营成本上升,行业竞争激烈等因素也威胁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具有监督、评价和建议职能,帮助企业防范风险、完善内控、优化治理,实现组织目标。当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重心大多放在履行监督职能上,虽履行评价和建议职能,但受限于工作权限、内审人员的素质、应用的技术方法等因素,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不高,审计整改建议难以落实到位,难以有效辅助民营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是内部审计发展的新方向。随着我国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营企业在信息技术快速更迭和经济全球化的刺激下,面临的经营环境趋于复杂多变,经营压力剧增。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也需要与时俱进,服务于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目标。然而,受限于管理经验、资金、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内部审计在民营企业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难以实现防范风险、改善治理、完善内部控制等现代内部审计目标,进而无法有效促进民营企业实现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通过本研究希望达到以下目的:通过分析 DH 集团在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特点,设计一套适用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旨在解决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在向高质量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进而达到促进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1.2.2 研究意义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物,是企业的服务职能机构,并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而企业的发展与时代经济特征紧密相关。因此,对内部审计的研究也应从时代经济特征入手。从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来看,民营企业是谋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济组织,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高、活力强、资产转化率高、贡献能力和潜力俱佳。因此,该研究的意义在于:

(1)理论意义
在回顾国内外学者关于内部审计需求、内部审计职能、内部审计质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时代经济特征,找寻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依据,分析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深入剖析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案例,结合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特征,探索民营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2)现实意义
民营企业出于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满足法律法规监管的需要,对内部审计日益重视,但内部审计的认识不足,大多停留在查错纠弊的合规审计阶段,审计内容多聚焦在与财务相关的领域,咨询职能的主观能动性弱,对企业的反馈建议有限,审计成果的转化效果和效率不理想。因此,探索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路径,对于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发挥内部审计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现状
(1)关于内部审计需求方面的研究
Wallace W A 等(1991)对 260 家公司的样本进行研究后发现,与未设立内部审计的公司相比,拥有内部审计部门的公司规模更大,利润更高,注重管理控制,行业竞争更为激烈,外部监管更为严格[1]。
Campbell J E 等(1992)指出,市场竞争行为会增强对内部审计的需求,例如在市场并购重组中,如果并购方与被并购方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被并购方的经营过程不熟悉,为了管理这种激烈市场竞争中产生的不确定性,并购方会保留甚至加强内部审计功能[2]。
Carcello JV 等(2005)研究发现内部审计需求与行业性质有关,金融、服务和公共事业行业的内部审计需求更高,其内部审计预算也更高[3]。
Sarens G 等(2011)使用来自比利公司样本的数据,研究发现正式化制度、清晰的道德价值标准、较高水平的风险和控制意识等支持性控制环境对内部审计功能的相对规模有积极影响[4]。
Carnes RR 等(2019)利用一项监管豁免,允许公司选择在收购年度排除在内部控制审计之外;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审计的需求是由内部控制审计的验证和信号作用所驱动的[5]。
(2)关于内部审计职能方面的研究
Arel 等(2012)研究发现道德领导和内部审计职能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在道德领导者较为软弱时,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有效性成为影响企业财务数据真实性的关键因素[6]。
Johl SK 等(2013)提出在排除内部审计外包和政治关系影响的情况下,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性与企业发生异常事件的频率负相关,由此可见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性,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在合理保证企业财务报表的质量、防范风险、完善内部控制、改善公司治理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7]。
Lenz R 等(2014)根据内部审计的四个维度(组织定位、资源情况、审计过程、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将内部审计职能重新划分为一般职能和拓展职能,解释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性问题[8]。
...........................

2.2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相关基础理论
2.2.1 民营企业的界定
1931 年,我国学者王春圃在其著作《经济救国论》中首次使用了“民营”一词,根据出资形式,将由民间资本创办的企业定义为民营企业,而由国民党出资创办的企业则定义为官营企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民营”一词广泛用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但是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并未明确提及“民营企业”的概念。从广义层面来说,民营企业是与国有企业相对应的概念,所有非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均可称为民营企业。但从狭义方面来说,民营企业仅是非公有制经济主体中的一部分,包括个体和私营经济主体,即企业的法人是具有民营性质的自然人。狭义概念中的民营企业等同于私营企业,不足以体现以民为经营主体的民营企业的内涵。因此,本文对民营企业的界定使用其广义概念,即非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
2.2.2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特征
(1)审计需求以自发性需求为主
1983 年,我国开始建立内部审计制度,要求国有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但未明确民营企业是否需要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直到 2003 年,国家审计署颁布《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才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正式纳入国家管理范畴。早在 20世纪 80 年代,民营企业在没有国家强制规定的前提下,已经开始尝试在企业内部设置内部审计部门。20 世纪 80 年代,民营经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支持下逐渐复苏。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因企业制度不健全、员工素质不高等原因引发的财务舞弊等生产经营管理问题,对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很多企业领导层逐渐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尝试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因此,民营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需求以自发性需求为主,为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而设立内部审计部门。
(2)重视成本效益原则
民营企业本质上是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以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民营企业的最高管理层在经营管理中,注重成本效益原则,排斥人、财、物的闲置与耗费。内部审计不参与直接创收的生产经营环节,不能直接创造价值,易于成为企业的资源耗费中心。内部审计若沦为民营企业的资源消耗中心,不能为企业带来高出成本的价值,管理层通常会削弱内部审计的规模,通过外包的方式解决部分内部审计需求。因此,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十分注重成本效益原则,以最优成本争取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

3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相关理论分析........................................ 15
3.1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目标定位变迁 ............................ 15
3.1.1 查错纠弊 ............................. 15
3.1.2 积极兴利 ................................ 15
4 DH 集团内部审计案例分析 ....................................... 19
4.1 DH 集团基本情况 .............................. 19
4.1.1 DH 集团简介 .............................. 19
4.1.2 DH 集团组织架构 ................. 19
5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路径 ............................................... 33
5.1 树立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理念 ........................ 33
5.2 提升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 33

6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实现高质量发展路径的保障措施

6.1 完善内部审计法制体系
完善内部审计法制体系,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综观我国审计法治建设历程,自建国以来就一直遵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审计相关法律,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与时俱进,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审计法律体系[55]。以法律形式确立和巩固内部审计的地位、界定审计职能和范围、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可以为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提供法律依据,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保障审计工作的顺利展开。完善内部审计法制体系,包括完善内部审计相关法律、相关行政法规、相关规章、内部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从上至下,科学全面、逐步细化,在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借鉴国外内部审计发展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改完善,使内部审计法制体系能够及时满足内部审计发展实践的实际需要。

............................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是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解决内部审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助力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实现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以 DH 集团为例,从该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出发,分析总结了该集团内部审计在高质量发展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及原因,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实际需求,提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并提供一系列有助于其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促进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是内部审计发展的新阶段。随着我国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内部审计理念也应随之更新,以满足服务经济发展的需求。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理念的趋同,均为“提质增效”。内部审计不应片面追求价值增值,还应注重提升工作质量,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目标。
(2)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内部审计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着眼于“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从更新内部审计理念,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革新审计技术方法、完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提高审计结果利用水平等方面入手。
(3)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一些大型民营企业已经开始推动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实践,在领导层的重视和支持下,人才、技术、资金等较为完备,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实践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存在改进的空间。另外,仍有相当部分的民营企业缺乏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理念,内部审计部门的综合实力较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发展。因此,对于 DH 集团乃至我国的民营企业实现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