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2008 年底,党中央、国务院为进一步扩大当前的市场内需,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以此为引导,和相关部门经过商讨之后,制定了相关的十项措施,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尽快实现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与开发,尽快投入使用。这是一次重大的改革和创新,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研究价值。
多年来,在相关参与主体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下,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和发展获得了一定的进展,效果显著,成绩喜人。一是完善了当前存在的住房保障体系。二是建设力度持续加大。三是政府投入大幅增加。四是经验逐步积累,认识不断提高。五是广大群众得到了实惠。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亟需解决①。假设不能有效的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那么可能会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开发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不利于效益性、效率性的体现,导致后续完成的程度和预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总之,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时间紧,任务重。
从 2012 年之后开始一直到现在,国家审计署的相关部门以及地方的审计机关都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实施效果较为关注,在全国范围内着力于保障性安居工程相关政策的落实与贯彻,由此可见,国家政府和相关审计部门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应用和实践效果非常重视。在“十三五”相关会议上,国家审计署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市场经济发展进度,明确了国家审计工作未来的前进方向,详细解读了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多次强调,保障性安居工程相关工作务必尽快提上日程,不可延误,否则将失去先机,处处掣肘。对 2012 年到 2019 年期间的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详细内容可参考表 1.1。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保障性安居工程研究
(一)保障性安居工程政策制度完善与健全
Tai Ching Ling(1988)在其相关研究过程中明确表示,保障性安居工程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研究价值,对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处理措施,可以最大限度满足公民的公共住房需求,通同时还能对市场供应需求以及政府保障的力度进行科学的判断和分析。Milligan V 等(2000)研究发现对于众多欧美的发达国家而言,几乎在每个国家内,公共住房政策都经历了不同的时期,是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在不同的阶段里都能反映当时的住房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Lund Brian(2006)在其相关研究过程中,选取部分家境贫寒的孩子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家境富裕的孩子作为对照组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前者很有可能会因为没有稳定居住条件而丧失发展的重要机遇。此外,他还明确表示,住房属于典型的公共性资源,其分配过程中应确保公平、公正理念的体现。Jia.Y 和 Luo Shaofeng(2014)分析了政府对保障房政策从研究规划到具体实施,再到完工效果评价的跟进成果,他提出必须保证房屋分配要首先照顾收入最低的那部分城镇居民,除此之外还要针对工程建造的整体效率和资金利用效率做出合理评估。Lawson.J 等(2014)通过模型分析政府历年发布的保障性住房支持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和各年度美国低收入家庭情况,结果发现这三者呈相关关系,也证明了保障房的建设计划是符合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的。Nathan Maron(2015)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选取伦敦和纽约作为实际的研究样本,对上述两个城市之间相应的住房负担能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对比,结论显示,这两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保障性住房供给的影响,导致产生了较强的依赖性,从而导致保障政策的方向发生了偏移。Pavla(2016)在其相关研究过程中,对美国住房政策变化的进程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结合相关的住房政策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结论显示,美国政府颁布的政令往往会受到国家治理情况的影响,同步变化,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概念
保障性安居工程,是指政府建设各类住房和进行危房、旧房改造,来解决困难群体住房问题的工程项目的统称,其演变过程往往会受到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影响,可将其视为两者的有效结和相互影响。对于我国来说,第一次提出相关的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概念是在 2008 年底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并将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明确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当前而言,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一把涉及三种常见的类型。一是保障性住房建设,二是棚户区改造,三是面临改造的农村危房以及游牧民居住改造建设②。在本文的相关研究过程中,重点针对公共租赁住房和棚改进行研究和讨论。
二、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的概念
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相关绩效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一般涉及以下层面:完成绩效、效益绩效、公平性绩效以及可持续性绩效③。
(一)完成绩效
对完成绩效的定义进行解析,可将其理解为依据之前制定的目标出发,对实际的完成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完成绩效一般涉及两个具体的部分一是相关项目的完成进度,二是对完成的情况进行考察和监督,两个部分的适应对象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点需要重点关注。
(二)效益绩效
对效益绩效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一般基于两方面出发,即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进行深入的分析,获取第一手的信息,明确了解项目实施的情况和进度。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受托经济责任是指按照特定要求或原则经营管理受托经济资源和报告其经营状况的义务。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也就是委托代理理论,该理论于上个世纪由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米恩斯和伯利联合提出,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实践,现如今已成为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相关研究领域重要的理论参考依据,扮演了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受到了业内诸多专家和学者的一致认可和肯定,具有较强的实践和研究价值。对于受托责任人来说,应在特定环境和时间内,满足相关的需求,接受相关部门的责任监管,同时对自身受托责任的实际落实效果进行审计,明确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处理方案,为今后的发展和壮大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对委托者提供的约定标准进行参考,然后结合底线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这两种认定标准之间存在显著的区别,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主要原因在于受到不同审计活动的影响后,往往出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出现在各自的领域,而本文的相关研究过程中,涉及的绩效审计,则是对约定受托责任具体落实效果的审计,存在较高的形态和特殊的属性,从本质上来讲,可将其理解为对受托责任开展的评价。
对于公共受托责任来说,可将其视为是受托责任的延长和伸展,作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通常需要对受托经营公共财产的相关参与主体进行素质的评估,了解真实的运营和管理情况,同时还需要承担相关的财政管理责任,履行相应的义务④。总的来说,公共受托责任和政府绩效审计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需要对绩效审计的切入点、动力来源、审计机制等相关层面进行深入的了解,掌握真实的信息,借助上述信息可以对政府活动的走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一定的了解,这种模式可以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资源运用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快速实现民主化,早日建设公开、公平、公正的政府。
.................................
第三章 基于平衡记分卡的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审计体系构建 ······ 19
第一节 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审计的目标 ···························19
一、总体目标 ···························· 19
二、具体目标 ······························ 19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32
第一节 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审计现状 ···························32
一、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基本情况 ····························· 32
二、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 34
第五章 相关建议与结论 ························ 55
第一节 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审计的建议 ·····························55
一、完善相关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 55
二、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 55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审计现状
一、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基本情况
参考 2012 年至 2018 年之间的数据和研究结论发现,对于单个年限来说,审计署往往会组织各级审计机关进行讨论和研究,对国内大部分省份和自治区、直辖市的保障性安居工程资源投入情况进行总结和整理,借助相关的审计指标和体系开展相关的审计工作,对安居工程获取的成效进行评估和分析,从而发现在整个阶段内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科学有效的对策和处理方案,吸取教训,发扬优点,实现优化与升级,审计情况如表 3.1 所示。
............................
第五章 相关建议与结论
第一节 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审计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需要早日完善相关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对具体的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进行明确,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区别,确保后续的审计业务开展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体现较强的公平性和公开性。总的来说,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和实践需要基于三个维度进行考虑:评价指标的明确、评价标准的设计以及评价方法的制定等等。需要注意的是,评价方法的应用和实践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借助评分的形式完成相应的目标,需要基于客观公平的角度出发,不能受到主观意识的干扰。
指标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并非易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才能发挥其应用的价值和功能。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需要邀请权威的专家进行咨询和讨论,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然后达成一致后方可执行。同时,还要尽可能确保试点的覆盖范围相对较为广泛,累积实践的经验,借助实践对理论进行检验,获取最终评价方法,对当前的指标体系进行完善,满足当前的需求和标准。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