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文艺运动研究——以“延安文抗”为中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81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研究,陕甘宁边区的文艺活动不完全是政党政治的产物,它首先起自爱国的文人知识分子的自发性酝酿,也是基于抗日战争的时代要求的。在边区的一系列文艺运动中,中国共产党发挥出组织领导功能,通过发展文艺建设,使政治运动进一步扩展并深入,贯彻和落实着毛泽东“文武两条路线”、笔杆子与枪杆子相结合的思想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运动把文艺变成了团结群众、教育群众,战胜敌人、消灭敌人的思想利剑,而党和文人团体、党和人民群众彼此团结在一起,共同充当了革命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边区文艺的洗礼,文人知识分子不再是一盘散沙,文艺团体转型成为了组织化、体制化、政治化的机构,并反过来为党的文艺建设和政治建设提供助力。政党政治的引导、文人自发自觉的时代意识,二者互相促进,共同构建起陕甘宁边区的文艺系统。

第一章陕甘宁边区文艺的发生

1.1“文武两条战线”
无论是何历史时期,文化建设都有其必要性,抗曰战争时期的民族文化更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如《新中华报》的社论指明,“在每一次革命运动中,文化运动都是起着很大的作用,它替革命运动作了思想上有力的准备。在今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文化运动是一条重要的战线。”毛泽东明确提出了要建设包括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在内的文武两条阵线的方针设想。如何取得革命胜利?首先要培养并发展拿着枪杆子的部队,但是仅仅依靠枪杆子是无法成功,在文化领域也需要建设起一支拿着笔杆子的文化军队,通过文化之战团结群众,与敌人作斗争也是不可缺少的。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军队就登上了历史舞台,是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中坚力量。在今天、在延安,依然需要文化的军队。延安时期多数文人也能明确意识到文化建设是革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萧军就曾在《鲁迅研究会成立经过》中写到:“无论‘革命’还是‘抗战’,在它进行的过程中,错误、不良的倾向、落后意识的残余等等,绝不是一个‘决定’、一个‘规定’、一个‘命令’、一条‘原则’,就能够彻底改正过来或者去根了的,它需要更深和更坚韧的强力的东西来和它战斗,这就是‘文化’”气边区需要文艺运动,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和作家们的共识。
重返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现场,可以看到开展文艺运动的文化意义、政治意义以及社会意义。从社会运动理论来看,“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矛盾交错,社会结构复杂,运动更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因此,文艺运动向来不仅仅意在解决文学艺术领域的问题,也不单单是文人学者的独舞,其深层必然会牵涉到社会经济与社会政治。从社会历史发展的传统和进程来看,文人与政治结盟也是自然而然的。周策纵认为,新文化运动的后期阶段,除了中国共产党登上了历史政治的舞台,还有两个最重要的现象不可忽视,其一是国民党和西方列强作出了态度转变和政策转变,其二是中国自由主义者表现出了软弱和退缩。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度的变化、自由主义者的软弱,都成为后来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从左联时期到延安时期,一批知识分子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纠结中最终参与进政党组织号召的文艺运动,并不能简单归因于自由主义者的软弱退缩。
..........................

1.2吸收知识分子政策与边区文艺的展开
周扬曾在《与赵浩生谈历史功过》中表示,在江西时期,红军的文化工作是比较少的,甚至曾存在“左倾”思想排斥知识分子的现象。中国共产党人是到了延安以后才开始搞文化工作的,首先便是大力纠正“左倾”错误,在政策上决定大量吸收知识分子。1939年12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央关于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气决定指出知识分子是革命队伍中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应当把他们的力量吸收进来。促使知识分子在抗战工作中、在革命事业中,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作用。在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工作以及边区根据地建设工作,主要是在农村开展进行的,因此,应该引导大批的有志于革命的文人知识分子投身农村,投身军队,在农村和部队中做好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可以说,没有团结利用好知识分子的力量,中国革命就难以取得胜利。正是基于这个道理,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国民度和日本帝国主义等也在抢知识分子,各方面都希望将知识分子收入麾下,驱使他们为己方服务,因此,中国共产党争取知识分子的工作迫在眉睫。对此,陈云直言:“如果把广大知识分子都争取到我们这里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那么虽不能说天下完全是我们的,但是至少也有三分之一是我们的了。
........................

第二章陕甘宁边区文艺活动的形式

2.1延安文艺座谈会与陕甘宁边区文艺的转向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方针转向政治进攻为主、军事竞争为辅,因此在这一时期,陕甘宁边区处于相对平和的战势局面当中,中国共产党便有暇发展文化建设了。1941年初“皖南事变”爆发,国共矛盾日益加剧。国民党不断制造与中国共产党的摩擦,采取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态度,并先后推行溶共、限共、防共、反共等反动方针以针对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缩小了,战斗人员遭受损失减员,党中央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亟需采取有力且有效的措施,作出整改,加强统治,以渡过难关。
抗日战争步入新的阶段,中国步入新的时局,历史进程的推进也为文化界带来相应的影响:其一,过去的中国共产党尚且无暇深入研究抗战文艺文化,也缺乏管理文化思想、构建文艺体制的经验,而如今的中共中央可以腾出精力和时间,加大力度去解决思想文化问题。其二,边区的文化社团组织,一方面应该继续大力宣传抗战,另一方面也应该注意加强抵抗国民党的反动文化政策和反动文化思想。边区文艺界有必要批评和纠正有害于抗战、有害于中国共产党的错误思想。其三,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边区,共产党的队伍构成愈发复杂,必不可少的需要开展一系列巩固权威性、树立规范性、保障忠诚性的思想教育运动。
.....................

2.2文艺方针的落实与文抗的命运
透过整风运动展开后陕甘宁边区的文艺创作和文艺活动,可以看到各种政策的实施结果,以及各种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对个体、团体造成的影响。
(1)文化界氛围的转变
据许多亲历者的日记和回忆性文章记载,1941年之前,延安的文化工作者基本能过上稳定的生活,报刊常在说着延安的思想自由和大后方的言论钳制。直到1942年延安开始思想整风,文艺座谈会召开了,下半年紧接而来的政治审干运动更是直接对延安文艺界造成了巨大的威慑力。于是政治风声渐紧,文化俱乐部里的歌声、舞会、诗歌朗诵、戏剧表演、各种纪念活动渐渐地消停了,延安文化组织文学团体也纷纷改组、转向或从事其他活动去了。笼罩在边区的文化思想氛围发生了巨大转变。
首先,针对边区文化组织、文化团体的政策发生了变化。1943年3月1日,《解放日报》第一版刊登了一则《陕甘宁边区政府命令》,其中声明:自从民国三十一年三月施行民众团体组织纲要与民众团体登记办法以来,“虽有一部分团体已经遵令申请登记;但至今犹未办理登记者,仍不在少数,此种玩忽政府法令、违背施政纲领之行为,殊属不合”气这则命令还对所有边区组织团体明令重申,要求各团体“不论过去是否办理登记,须一律重新登记。”统一登记管理文化团体,推进其合法化、规范化,是边区政府整改思想、精简自己队伍的表征之一。
其次,随着整风运动开展,许多延安文人对文艺的个人设想悬置了。例如,1941年上半年丁玲、雪苇等人计划创办“星期文艺学园”,“有系统地讲授文学史,创作方法,名著研究等”他们在《拟创办“星期文艺学园”座谈会纪要》和《关于“星期文艺学园”的产生》中提出了很多设想,希望将它办成一个业余的文学补习班,开展文艺运动、帮助文学青年学习并写作,课程题目涉及诗学、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世界文学史、文艺理论等。随着整风运动到来,星期文艺学园“在十二分困难的情况下苦苦坚持着”,但是最终“由于形势紧张,人手渐感缺乏”'于1942年6月终止了。
............................

第三章陕甘宁边区文艺的深化及经验.......................33
3.1知识分子的共同诉求.......................33
3.2以大众化的方式化大众.......................33
3.3会议在文艺活动中的作用.......................33

第三章陕甘宁边区文艺的深化及经验

3.1知识分子的共同诉求
延安文艺的文学性、艺术性,以及文人思想独立性常常遭受质疑,但是,从陕甘宁边区文艺运动的历史事实来看,文人知识分子并非是在政党的管制下写“遵命文学”,从中国文人的精神传统和心理诉求来看,则可以发现有心的知识分子很难、也不愿将自己从政治、社会、文化所共同构成的网络中抽离出来,安心做一个隐逸避世的文人。如果有机会,他们渴望参与国家建设,渴望承担民族使命。延安时期,接受并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知识分子,不能说是出于政治权威的压力,而是出于一种参与民族救亡的自觉诉求。
首先,思想运动和政治运动的结盟早就有历史渊源。1902年梁启超便写出了《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开始,政治斗争始终是先进知识分子的兴奋点。新文化运动通过否定批判旧传统,以求启蒙群众的思想,而遇上反封建主义的政治革命意在推翻旧政权,以求发展新社会。于是新文化运动便和政治革命汇合了,二者的结盟使政治运动和文化运动均获得了更大的反响。这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合流的初步尝试。其次,中国文化运动一开始就包含着政治的因子。因为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的最终目标都指向的是国家、社会、群体的改造和进步。
............................

结语
1936年文艺界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辱与言论自由宣言》,各派系的文人放弃种种陈见,在抗日救亡的时代关口上,表现出了统一的认识、统一的意志一切为了救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后来的陕甘宁边区文艺运动便是在这种基础背景上展开的。重返历史现场,将文艺社团与陕甘宁边区文艺运动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语境结合来研究,可以看到历史流变中的社团命运和个人命运,也可以理清二十世纪中国文艺发展进程。
陕甘宁边区的文艺活动不完全是政党政治的产物,它首先起自爱国的文人知识分子的自发性酝酿,也是基于抗日战争的时代要求的。在边区的一系列文艺运动中,中国共产党发挥出组织领导功能,通过发展文艺建设,使政治运动进一步扩展并深入,贯彻和落实着毛泽东“文武两条路线”、笔杆子与枪杆子相结合的思想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运动把文艺变成了团结群众、教育群众,战胜敌人、消灭敌人的思想利剑,而党和文人团体、党和人民群众彼此团结在一起,共同充当了革命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边区文艺的洗礼,文人知识分子不再是一盘散沙,文艺团体转型成为了组织化、体制化、政治化的机构,并反过来为党的文艺建设和政治建设提供助力。政党政治的引导、文人自发自觉的时代意识,二者互相促进,共同构建起陕甘宁边区的文艺系统。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