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敏的文学小说创作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126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本文则以鲁敏小说贯穿的追寻主题为线索,从家庭伦理写作、故事中常出现的几种物象的象征意义和小说主人公的行为特征三个角度着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小说的追寻主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通过文本细读和现实印证,进一步梳理和探讨鲁敏九十年代以来小说创作的独到价值。

第一章 鲁敏的家庭伦理写作

第一节 父亲——隐秘的窥探者
2002 年鲁敏因《白围脖》大获成功,这之后,她将小说视角转向了普通的家庭生活,先后创作《青丝》《镜中姐妹》《以父之名》《墙上的父亲》。围绕着家庭关系,探讨现代化弊病和人性主题,关注作品的父爱追寻。2000 年后,作家进入了现代化中呼啸着向前飞奔的大都市,选择坐在“后窗”,张望着整座城市,城中的人,景,物,尽收眼底。在鲁敏以家庭为主要场景构建的小说中,都有一个相同点,即故事中的父亲是缺失的,不存在的。小说里,在家庭关系中占重要地位的父亲往往是死亡的,代之以一张遗像出现。甚至部分作品只是通过旁人之口来告知读者,家里曾有过这样一位父亲而已。父亲的缺失,导致家中彻底失衡,迅速形成了以母权为内核的统治关系。在鲁敏一系列的家庭作品中如此执着的书写父亲,关注父亲,也与她本人过早地经历了父亲离世的打击有关。少年时独自在外辗转求学,父亲的缺失,离家的孤独感和飘零感都对成长中的鲁敏影响颇深,在小说中渴望追寻父亲的身影,追寻缺失的父爱与亲情。
一、以“缺失”搁置“追寻”
一直以来父亲都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气节,一个家庭的主角,对男人来说,大家庭会包含他们的祖先与后代,这种关系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家庭中,“父亲”的角色起到了重要的衔接和纽带作用。与其他小说家相比,鲁敏笔下的父亲角色是不完整的,缺失的,不存在的,他是躲藏在家庭背后的看客。孩子们因为父亲的缺失,开始以各种方式寻找父亲的身影。在《白围脖》里,一出场就宣布了父亲的死亡;《墙上的父亲》和《六人晚餐》中父亲都是没有登场的,他们都是以一种静止的状态呈现,即挂在墙上的遗像。父亲作为连接家庭和外面世界的精神纽带,在小说中显然已彻底断裂。孩子们想要和外界发生更多的接触需要通过母亲或是自己的努力才可以。如果把鲁敏小说中关于父亲的描写联系起来,能够发现鲁敏对父亲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爱。在没有父亲的家庭里,孩子们的性格发生着畸形的改变,晓白渴望有丁成功这样的亲哥哥像父亲般的疼爱自己;王蔷因缺少父爱,总是感到强烈的自卑。甚至在街上,看见任何一对亲密的父女都会让她觉得恶心。但在潜意识里她又多么期盼父亲在场,渴望自己在父亲面前撒娇,和父亲甜蜜打闹。这样的成长环境导致了畸形心理的形成,最后只能通过偷窃来引起母亲和姐姐的注意,期待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关爱。在没有父亲的家庭里,时时刻刻存在着不安和焦躁的情绪。因此生活的窘困,精神的巨大压力便统统落在了母亲的肩上,而看似不在场的“父亲”们,却如幽灵般时刻监视着家中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孩子们的生活,干预着小说的走向。
..............................

第二节 母亲——实权的当家人
母亲,注定要陪伴我们一生的亲密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所有爱的根本,它被深深地镂刻在每个物种的基因当中,其中母亲作为孕育新生命的母体,对于后代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犹太人常说,父亲决定一个民族的气质,母亲守护一个民族的灵魂。正所谓,女子虽弱,为母则强。伟大的女性往往也是伟大的母亲,母爱博大而深沉,同时又异常的复杂。描写母爱的作品成千数万,但鲁敏的小说并不是以母亲作为故事的主角,在父亲缺席的家庭关系中,她是隐藏在聚光灯后的看客,时时刻刻注意舞台上的变化,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往往充斥着冲突与和解,苦难与包容。
一、母亲形象的来源:作家的童年经历

童年,是人一生重要的一段时间,它是一种生命根基,更是一种人生底色。童年是充满遮蔽性的,儿时小小的我们已经产生对于世界的初步感知,但并不会有所察觉,直到长大后才会真正清楚;同时童年还是持续性的,童年时人的任何记忆都可能影响人一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在在作家创作这件事上,童年的很多故事很可能成为素材。毕竟,一段难忘的童年经历很可能会成为作家萦绕于心割舍不下的情怀,而部分作家童年时遭遇的悲伤与困苦,也极有可能在创作时融汇成难以摆脱的心理暗点,如鲁敏小说素材的产生就与她自己的童年经历有关。鲁敏自幼出生在农村,母亲是一位乡村老师,父亲是南京航空学院毕业的一名高材生,高学历的父母使他们一家在村里颇有名望和地位。鲁敏的父亲那时在南京工作,与母女二人长期两地分离,因此与父亲的每一段相处,都显得异常宝贵。也由于父亲的不在场,导致鲁敏从小对于父亲的感情就与其他的小孩有所不同。在《父亲之名》中,鲁敏回忆到母亲总在每年的清明节,父亲的忌日,鬼节,冬至时打来电话提醒她,别忘了给父亲烧纸。但“我总是忘掉,却也并非因为被‘生’的事情忙着或闲着——他活着时,我就不大会记起他。”26常年的两地相隔,关于父亲的记忆在脑中越来越模糊,与父亲的关系也变得淡漠而复杂。后来父亲因为生活作风问题带来了负面影响,在父亲与母亲的问题上,鲁敏顺应时势般地站在了母亲的这一边。但这并不能削减这件事情带给她的困扰,尤其是在农村,这样有地位的父母,必然会格外的引人瞩目。于是鲁敏选择埋首读书,自觉地将自己隔离在人群之外。

.............................

第二章 鲁敏小说物象的追寻意义

第一节 镜子——女性

镜子,材质特殊,因为其映射、澄澈等特性,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此外镜子很多时候也成为人们的精神载体,既服务于社会生活,又凝聚着精神文化,最终随着发展,形成独特的镜像文化。中国的镜文化历史悠久,发展丰富多彩,90 年代以后,关于镜子物象的研究逐渐扩充,跳脱出原先简单的鉴赏研究,而尝试将镜子同文学,艺术等各方面联系起来,镜子的多方面功能也被作家们赋予了深刻的内涵。镜子这个物象充分反映了造成女性自身悲剧的传统意识,也映射了作品的追寻主题。在鲁敏小说中也曾多次出现镜子,借镜子来映射女性的悲欢、追寻和在现实中无奈的挣扎。

一、传统镜文化
早些年对于镜的功能及在其他文化中的运用探究,显得颇为贫乏,不过随着建国后大批考古学家的努力,更多的人关注传统的镜文化,尤其是注重研究镜子与宗教、民俗和文学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文学作品中的镜像要比实物出现的早一些,在我们国家的早期文献中,就已经记载了一些镜子的奇异之事。文学作品里镜子的功能,早期只用来映照影像或是使妖魔鬼怪显出原形,并没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人们对镜子的认识还处于萌芽阶段。后来,在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中,才大量出现了镜子物象的象征意义。唐宋时期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中的高峰,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诗人们往往通过镜子的物象来表达怀才不遇的苦闷和理想无法实现的感伤。到了明清时期,《三言二拍》,《红楼梦》等名著的出现,使镜子有了表现男女之情的含义,尤其是《红楼梦》中的镜子物象出现的次数多达上百。
镜子里本空无一物,但它和神秘的宗教、理性的科学和文学艺术等都结下不解之缘。照镜子,反映的是人类自身的矛盾性,一方面照镜子是为了看清事物的真实面目,探究事物本真,另一方面又想通过镜子留下悬念,让事物保留神秘性。人们渴望获得确切的知识,但又愿意沉浸在一系列虚幻、想象和神秘之中,正是由于这些复杂的情况,镜子才被赋予了多种含义。随着小说的发展演变直至今日,镜子作为常使用的物象,总是与女性的命运连结在一起,在叙述女性的性格和展示女性命运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不仅映照着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众姐妹的婚事结局甚至还映射了四大家族的盛衰兴亡,通过透明之镜传达出了《红楼梦》的主旨:“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在这里,镜子不是作为一种工具出现的,它仿佛被作家赋予灵魂,依靠着它自身的映照功能,照出众多女孩子的命运。

...........................

第二节 照片——记忆
照片,一种用感光纸放在照相底片下曝光后经显影、定影而形成的人或物的图片。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手机,照相机的拍照功能越来越齐全,很多人爱好摄影,专门去学习摄影技术。除了专业拍摄之外,照片的拍摄多是一种娱乐活动,拿起相机,记录身边即刻出现的美人,美景,美食。为了日后方便回顾,照片的存在恰如其分,可以说是一种记忆的外在呈现形式。鲁敏的小说中照片意象的出现次数很多,作为一种象征,它有着丰富的内涵。

一、“侵略性”的取景器
鲁敏早期阅读中外名家的作品时,提到过取景器理论,即写作如同拍照,写些什么就看拍照的时候选取哪些对象,这些对象的选择以及最后呈现出来的方式都由作家自己决定,任意发挥。70 后作家的创作,相对于“80 后”那种彻底的放松,他们的描写更多是有收敛有规范和有计划的。凭借自身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忧患的思考,力求通过作品传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

鲁敏有篇同名小说叫《取景器》,与她描写东坝系列和家庭伦理的小说略有不同,提供了读者进入鲁敏小说的另一种路径。故事的讲述者是一个患病的中年男性,他在养病期间回忆自己曾经出轨的一位女摄影师的故事。故事不再是其他小说经常出现的女儿的视角,而是从婚外情作为切入点,探讨男性和女性之间的隐秘关系及女性困惑。女主角唐冠是一家报社的摄影记者,在日常工作之外,她会拍摄专门的主题照片,如屋檐,背影,面孔,野猫……随着男主角和唐冠的日益交往,他发现唐冠的性格和她的摄像镜头一样具有咄咄逼人的气势,不仅命令他脱掉衣服,拍下他的裸体,甚至开始入侵男人的生活,包括男人的妻子,儿子和女儿,以一种更年轻的方式持续性的入侵。手持摄影镜头的她是强势的,与男人的开始与结束,她一直都掌握着主动权。唐冠照片上的男人逐渐变得笨拙,渺小,在她的取景器中,无论是她出轨的男人或是他的妻子,女儿,都是彻底暴露的,她成为了隐藏在照片背后的冷静的窥探者,试图掌控着一切。当男人看见唐冠偷拍的妻子和女儿时,他彻底害怕了,感到一种彻骨的寒冷,这是一个出轨的男人,对照片持有的恐惧和对妻子的愧疚。与唐冠分手后,他看见她镜头下的妻子,老败难看的身体,呆滞的表情,一时间竟羞耻地抽泣起来。小说依靠这神秘的取景器来引发爱情,引发事件,引发别离。鲁敏的婚恋故事是她在东坝系列后关注的又一重要领域,除鲁敏外其他 70 后作家也擅长描写婚外情,如金仁顺的小说《彼此》,《人说海边好风光》;乔叶的《失语症》等作品。在小说中,很多人物都处于脆弱的婚姻状态下,为了维持表面的家庭和谐,自己往往会做出牺牲与妥协,但是这样的牺牲仍换不来另一伴的谅解。不仅有背叛妻子出去找小三的丈夫,也有夫妻双方一起出轨的描绘,复杂的婚姻生活,夫妻或恋人的背叛,都更真实地揭示出现实社会人性的复杂多变。而《取景器》中有外遇的丈夫最终因为悔意远离了摄影师情人,对妻子和家庭充满歉意,这是鲁敏众多描写婚外情的故事里面少有的情形。女作家善于创作婚恋题材的作品,在关注男女情感这方面往往比男作家有着更深刻丰富的情感体认。这或许是因为女性自身更细腻和敏感的原因吧。无论是她们作品中的女性保持独立个性,或是依附于男性,都可看做是对女性所受的性别压迫和性别侵害的一种控诉。鲁敏通过“侵略性”的取景器,将男女隐秘情感得以放大,将难以言说的婚姻问题放置在残酷的现实中,充分揭示现代男女在家庭婚姻关系中可能面临的情感危机,也可以看成是对新时期女性文学写作的一种延续。
..............................

第三章 鲁敏小说主人公的行为特征................................29
第一节 暗疾——精神的逃离...................................29
一、无节制的欲望吸引............................................ 29
二、精神压抑下的救赎.................................... 30

第三章 鲁敏小说主人公的行为特征

第一节 暗疾——精神的逃离

摆脱了前期东坝叙事的理想化模式,鲁敏开始探索大都市的的欲望描写,城市暗疾作为作家很有感情的一个写作地带,鲁敏持续了多年的探寻,重点挖掘现代人频发的各种暗疾,即不愿与人言说的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鲁敏笔下的暗疾书写一方面来源于作家个人及亲人的疾病体验,鲁敏自己也说,至少在某个阶段,她一定成为了鲁大夫或鲁病人。另一方面,暗疾书写也切合时代主题,即城市中隐藏的都市文明病和现代疾病。活泼,拥挤的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总是充满着隔阂、烟幕。人们彼此的亲热只不过是社会赋予的客套或习惯,“好人”的“好”很多时候都是表面的,浅层的,看似人情味十足的每个人,实则都将仇恨,嫉妒,猜忌隐藏在冠冕堂皇的言辞之下,因此这样的暗疾书写更具有时代性和研究价值。

一、无节制的欲望吸引
在斑驳的大都市里,男人与女人相遇,一段故事也即将发生。中国古代传统的爱情故事经常发生在青楼妓院和勾栏瓦肆。故事中的女主角大都是青楼女子,因为在过去良家妇女没有抛头露面的合法性,《西厢记》那样的场景并不多见。但是时代发展到今天,状况早已不同,城市有它独特的意志与特点,商业,金钱,都市男女,都是最普遍的,最常见的。鲁敏为代表的新一代年轻作家们认为情与爱并不一定就是相连的。过去那种有爱才有性,有性必有爱的连结到了现代是可以截断的。性与爱不必如影随形,性爱在鲁敏笔下不再是一种信仰,只是都市生活欲望所求的一部分罢了。小说中男女见面的的空间也越来越司空见惯,咖啡店,小旅馆,宾馆,电影院,这些空间像水一样自然的弥漫在这些情爱故事中,无节制的欲望吸引也在都市男女中逐渐蔓延,影影绰绰,但时刻提醒着人们,他们是存在的。

...........................

结语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