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姻”:李小峰、赵景深与北新书局
(一)李小峰与北新书局
李小峰(1897—1971)是江苏省江阴县人,他六岁丧父,十二岁丧母,由于家道中落,生活清贫,在哥哥的资助下从无锡第三师范顺利毕业。1918 年起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18 年的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李小峰依托北大兼容并包的文化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先后加入新潮社、语丝社,并创立北新书局,开启其一生的编辑出版事业。
1.北新书局的创建
1925 年 3 月 15 日,北新书局在鲁迅等人的帮扶和李小峰的积极筹划下正式挂牌,地址设在北京翠花胡同。李小峰作为老板与其大哥李志云、夫人蔡漱六以及孙伏园共同管理运营着北新书局。李小峰事实上承担着总编辑的职责,负责组编文稿、出版等工作。
李小峰之所以能够顺利地创建北新书局,除了鲁迅鼎力相助、知识分子对创建话语平台的需要等原因以外,还与他在新潮社和语丝社的工作经验密不可分,特别是《新潮社文艺丛书》和《语丝》可观的销量,直接给了李小峰建立北新书局的信心和决心,可以说新潮社和语丝社的文化追求与理念帮助李小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立场,为他创建北新书局提供了实践和理论指导,是其创建北新书局的文化渊源之所在。
新潮社追求“民主”“科学”的定位与建设新文明的目标帮助李小峰确立了解放、科学、革新的新文化思想。《新潮》是新潮社宣传的重要阵地,与《新青年》一起为新文化运动发声。新潮社希冀通过介绍世界文学、先进思潮来改变国人因循守旧的封闭态度,解放思想,同时大力倡导白话文学,用新文学的发展带动新文明建设的脚步。纵览《新潮》杂志发表的诸多文章,介绍西方现代思潮的文章几乎每期都涉及,如罗家伦《今日世界之新潮》、《近代西洋思想自由的进化》、孟真《社会革命——俄国式的革命》、李大钊《联治主义与世界组织》、谭明谦《劳动问题之解决》(译日本《太阳杂志》)、傅斯年《朝鲜独立运动之新教训》等,诸如此类关于探索世界思潮变化和反应社会问题的文章,使得李小峰逐渐打开视野,接受世界先进的、多样的文化,不断加强其思想的开放性。
.............................
(二)赵景深与北新书局
1.赵景深与北新书局的结缘
有幸相遇。“赵景深初进北新书局,与李小峰第一次见面,别提有多开心!”49“真是一见如故,一谈就是半天。谈话中不时哈哈大笑。”50这是赵易林回忆二人第一次见面的场景,相似的矮胖身形,相近的打扮,相同的文人气场,使得初次相逢的两个人胜似故友,热切攀谈。此次会面后,李赵两家开始了长久往来。其实在此次见面之前李小峰就曾去信给赵景深,希望他到上海后来北新工作,并打算汇钱给他用作路费。为什么李小峰非要请素未谋面的赵景深来做北新的编辑,这与赵景深在 1920年到 1930 年十年间默默耕耘、勤于著文是分不开的。
赵景深在各大报纸期刊上共发表约 298 篇文章。根据下表可以分析得出:赵景深作为文学研究会的成员,在其文学阵地《小说月报》和《文学周报》上发表文章最多是毋庸置疑的,数量分别为 116 篇和 89 篇,在《北新》发表近 50 篇文章,《语丝》3 篇,可见李小峰对后来这位“北新驸马”的欣赏。(该数据根据晚清民国数据库和大成故纸堆数据库篇目统计。)
..................................
二、“北新”时期赵景深的新文学活动
(一)建构新文学现场——赵景深“北新”时期的创作
赵景深进入北新书局后,忙于编辑出版事业,可是他创作的笔从未停止,任职北新期间,他共创作出版书籍 44 部,其中儿童文学方面的书籍 9 部,如《小朋友童话》《小朋友趣事》《小学生童话》《小朋友歌舞剧》等,大部分都是北新书局出版的;文艺理论方面的书籍诸如《现代文学杂论》《民间文艺概论》《文艺论集》等共有 11部;《中国文学史纲要》和《中国文学史新编》是他的两部文学史类著作;世界文学类书籍共 5 部,如《现代欧美作家》《1930 年的世界文学》《西洋文学近貌》等;俗文学研究著作共 11 篇,如《宋元戏文本事》《弹词考证》《大鼓研究》等,期间他收集了丰富的戏曲史料,在考证作家生平、作品本事与版本本事等方面有重要的发现;还有 6 部著作可归为回忆散文类,如《小妹》《文人剪影》《海上集》《文坛忆旧》等,这几部可以称作是“文坛回忆录”的散文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新文学史料。从 1930 年至 1949 年,赵景深共发表期刊杂志 410 篇,其中《小说月报》《现代文学》《青年界》等期刊数量最多,《红茶》《抗战半月刊》《人世间》《文艺世界》等都有发表,内容上仍然是丰富驳杂。
以上是对赵景深”北新“时期创作情况的概述,下文将对赵景深就任于北新书局三十年间所创作的《文人剪影》《海上集》《文人印象》《文坛忆旧》四部具有代表性的散文进行重点梳理。对其笔下的文坛“众星”及其所记录的中国新文坛现场进行内容上的梳理与归纳,进而探求“北新”时期赵景深的文人交往对北新书局新文学出版、传播的影响。
《文人剪影》出版于 1936 年 4 月,是赵景深的第三本散文集。前两本分别是 1933年 3 月出版的《小妹》和 1936 年出版的《琐忆集》。赵景深曾说自己喜欢《文人剪影》胜过前两部,因为每写一篇记事都能让他重温一次与朋友们“过去的友谊的梦”。因此,这部散文集多是记录作家的,共有 44 位,有一小部分赵景深“写景”和“感时”的文章。《文人印象》1946 年 4 月出版,可算作《文人剪影》的续编,其中记录小说家十人,诗家九人,戏剧家八人,散文家四人,文学史家、语文学家、译家十二人,专篇共四十三篇,外合传四篇。《海上集》于 1946 年 10 月出版,共 33 篇,这一本除将作者记事单独列为一篇外,还有部分篇目涉及作者游玩、生活的内容。《文坛忆旧》1948 年 4 月出版,共有 29 篇散文记录了 33 位作家创作与交游情况。以上四部散文都是由北新书局出版。
.................................
(二)建设新文学大厦——新文学期刊与图书的编辑出版
埃斯卡尔皮曾提到:“出版社虽不构成生命的起源,也不是生命的孕育者和提供者,但没有他,一部构思好了的、并已脱稿的作品就不能真正作为作品而存在。”出版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具体过程中担任操作手的编辑者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赵景深作为北新书局密切的伙伴,为北新书局的发展尽心尽力。
1.粲然可观的出版实绩
报纸和杂志是最能够体现信息商业化的文字载体,赵景深以其灵敏的商业嗅觉和和对新文学出版的热情,将期刊杂志作为书局的重要阵地,凭借其灵活和便捷的特性为书局谋得了不少便利,对书局扩大社会影响力、网罗优秀的作家写手、帮助宣传书局定位、扩散活动消息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赵景深作为北新书局第二任总编辑,自接任以来便勤恳工作,上任之初,就大刀阔斧地编辑出版了两份能够在北新历史留名的期刊:《现代文学》及《青年界》。
在《语丝》和《奔流》停刊后,北新书局在赵景深编辑政策地指引下于 1930 年7 月 16 日创办了《现代文学》。在第一期的《编辑后记》中,《现代文学》的目标被十分清晰地表述出来:“本刊编得像‘杂拌儿’,不过只有‘文学’这一个限制罢了。但竭力搜求新的材料和新的力作,却是我们的目标之一。”
只用“文学”这一把尺子来作为刊物的准入标准,恰恰说明了《现代文学》期刊气度之广。它不似名震 20 年代的《语丝》杂志一般犀利泼辣,而是以包罗万象的气概与胸怀容纳一切文学潮流,从其各项栏目的设置中读者就能一窥究竟。栏目主要涉及翻译、创作、诗选、随笔、最近的世界文坛、批评与介绍、编辑后记等,波及面广。在 6 期共 197 篇文章中,每期开篇基本上都会有介绍世界文艺研究和文艺思想的文章,1 至 6 期读者能够看到对美国的歌尔德、德国的雷马克、英格兰的赫克胥黎、爱尔兰的萧伯纳、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等人的介绍,因此,可以说翻译介绍世界文学是《现代文学》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
三、赵景深新文学活动中的资本运营与文化催化 .................. 30
(一)赵景深新文学活动与资本运营 ......................... 301.作者的辛勤耕耘——文化资本的累积 .................... 30
2.编辑者的灵活操盘——资本的惊险跳跃 .................. 31
3.作者、编辑者、读者的利益共谋——文学场域的斗争 ...... 32
三、赵景深新文学活动中的资本运营与文化催化
(一)赵景深新文学活动与资本运营
法国社会学家、巴黎高等研究学校教授布尔迪厄(1930-2002)擅长“用经济学的工具研究‘非经济行为’”,“资本”这一概念就是他对传统的经济学进行非经济的解读之后而提出来的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因而这里的“资本”就不单单指的是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以事物的物质形态而存在的经济资本,而是在此基础上有了更具实践性的更为宽泛的拓展。布尔迪厄认为“资本”在现代社会中以三种形态存在,即“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而这每一种资本都有其具体表现形式,金钱是“经济资本”的基本形式,可直接转换为现实的财富;“社会资本”以名誉声望、职位标签等为基本形式,社会秩序和制度为其保驾护航;“文化资本”则通过学位学历、艺术作品等基本形式依托制度化的文化体制而存在。其中文化资本具有自身独特的复杂性:它具有身体化、物质化两种形态;它能够使得个体、社会团体甚至国家在与他者的对比中表现出明显的气质文化差异,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它与另外两种资本互相转化的过程与人们价值体系的变化相勾连,容易引起观念和思想上的质量变。这些概念特征在帮助笔者分析赵景深新文学活动的本质时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
结语
赵景深作为民国时期新知识分子的代表,以新文学为中心,追求文化多样性,怀抱启蒙大众的文化理想,在与北新书局“结姻”的近二十年间主持北新书局的新文学编辑出版事业,为北新书局的壮大、新文学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小峰在继承新潮社和语丝社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创建了北新书局,站在新文化立场上的李小峰打造了北新书局“文艺+科学”的出版风格。相同的文化追求与文化理念让赵景深和李小峰由相遇、相知到惺惺相惜,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赵景深也因为北新书局职位空缺的现实条件、与李氏家族的情感基础以及与李小峰文学观念的契合而与北新“结姻”。“结姻”带来的不仅是伦理上的融合,更多的是文化价值的创造,赵景深从中获得了新的社会和文化身份,为他日后在北新工作的顺利开展、为读者留下更多的经典书目提供了可能。
赵景深在北新书局期间的新文学活动可分为创作与新文学编辑出版两个部分。作为作家的赵景深勤奋著文,其创作内容丰富,尤其是散文颇具特色。在他的忆人怀人散文中,有对新文学作家形象的关注,有对新文学作家写作风格、语言特色的批评,为作家的文学史定位做出评价预设,有对文坛发展实况的大量现场记录。简言之,该类散文为后世的研究者们还原了作家生活的历史现场,是难得的构建新文学现场的历史材料。作为编辑家的赵景深在编辑出版方面成就卓然,在出版物内容编排上新文学与其他领域知识兼收,在读者阅读体验上趣味性与实用性兼备,在作家组织上知名作家与新锐作家兼顾,将“以质取胜,面向大众;尊重名家,不薄新人”的十六字出版方针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