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乡土作家群文学小说创作研究--以李劼人、沙汀、艾芜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187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当代文学论文,本文主要以李劼人、沙汀、艾芜的小说为例,在以往零散、个案研究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对四川乡土作家群的小说创作进行较为综合与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来探讨这一群体的小说创作特点和价值。

一、四川乡土作家群小说的创作特征

(一)回归乡土的创作道路
在小说创作上,四川乡土作家群中的李劼人、沙汀、艾芜的创作道路具有相似之处,他们从小都是在艰苦贫困的环境中长大,年幼便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与所有贫困的农民一样,他们在家乡四川这片土地上挣扎生存,都较晚接受教育并在青年时期接触到新思潮,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的鼓舞,再加上他们从小便身处于疾苦中,因此,十分了解广大贫苦农民暗无天日的生活,并将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一一写了出来。
沙汀原名杨朝熙,其家乡位于四川西北贫困落后的山区,其父是清朝的廪生,在父亲去世后便家道中落,沙汀与母亲及弟弟们过上了清贫的生活,在所投靠的舅舅有了一定地位之后,他们的生活才有所好转。“五四”运动爆发之时,沙汀还在舅舅聘请的老先生门下读书,直到 1922 年他通过关系进入了成都省立第一师范,在这里他结识了艾芜等进步青年并成为好友,接受新思想,广泛阅读社会上的进步刊物,《新青年》、《小说月报》等。通过阅读这些进步刊物,沙汀的思想得到升华,眼界也开阔起来。沙汀在毕业之后也一直坚持学习和阅读,从不间断,并且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他喜爱俄国作家果戈里、托尔斯泰等人的创作,他的创作也深受这些作家的影响,但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鲁迅先生。1931年,沙汀创作了他的第一篇文学作品《俄国煤油》。1932 年,沙汀被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他想表现人民对于革命的热情和红色区域的革命斗争,于是创作了《法律外的航线》这一短篇集。为了反映苏区人民生活从而暴露国民党统治的黑暗现实,他还创作了《老人》,但由于作者并没有真正参与苏区的生活,所有的描写都来源于资料,因此导致这类小说没有足够的深度,沙汀也渐渐意识到了他在创作上存在的问题。1931 年,他与回国的艾芜相遇,二人都很仰慕鲁迅,于是联名给鲁迅写了一封信,请教关于写小说的相关问题,鲁迅的回信便是那篇著名的《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鲁迅在信中说:“两位是可以各就自己现在能写的题材,动手来写的。不过选题要严,开掘要深”,沙汀渐渐理解鲁迅先生对创作题材的建议,于是从 1935 年开始便把创作领域转向自己所熟悉的四川农村,找到创作方向的沙汀可谓如鱼得水,陆续创造出了《播种者》、《磁力》等短篇集,《困兽记》、《淘金记》、《还乡记》等优秀长篇作品。他的创作一直没有离开四川的乡村与小城镇,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为我们展现了四川地区的风云变幻和风土人情。
...........................

(二)异曲同工的现实主义
以李劼人、沙汀、艾芜为代表的四川乡土作家群小说的整体创作方法都是现实主义,他们都是书写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或用冷静沉着的笔调,或用娓娓道来的形式等,都在把生活的原貌呈现出来。杨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价道:“可以说,四川乡土写实小说的出现,是三十年代左翼文学向现实主义深化的一项重要成果。”以李劼人、沙汀、艾芜为代表的四川乡土作家群运用清醒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来书写当时十几年来四川地区的真实人民生活,将社会动荡、历史沿革下四川乡村与城镇的真实情况展现在读者眼前。
首先,他们的作品都具有细节真实性。四川乡土作家群的小说创作都是描写四川人民真实生活的日常,因为他们生活在其中,所以可以将原生态的四川人民生活原汁原味地体现在作品之中,大到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小到人们的生活琐事,都是原汁原味地还原真实的生活状态。沙汀在创作中一直保持清醒的现实主义原则,他自己也曾谈到:“我在创作上长期倾向于现实主义,自己从不轻易在作品中流露感情,发抒己见。”③沙汀的创作都是围绕自己身边的事,所以他能够做到细节上的真实,如在《淘金记》中对茶铺里情形的描写:“有的则在苏苏气气地洗脸,用手指头刷牙齿,或者蹲在座位上慢慢扣着纽扣。手面挥霍的人,也有叫了油茶或醪糟来吃喝的。”④几句简单的描写就把茶铺里热闹的景象和群众的真实生活形态展现了出来,不失任何细节,形象而且真实,使人仿佛置身其中。而李劼人被称为“大河小说”家,他将十几年间的历史真实地书写出来,然而又与历史小说不同,李劼人的小说不是突出历史的变革,他更多的是在展现历史沿革下人民的真实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更多书写的是生活。并且李劼人也是通过细节的描写来展现历史的真实,如他在《死水微澜》中描写镇上赶集的一些场景和细节:“家禽市,杂粮市,都在关帝庙中,生意也不小。鸡顶多,鸭次之,鹅则间或有几只,……小麦、大麦、玉麦、豌豆、黄豆、胡豆,以及各种豆的箩筐,则摆得同八阵图一样。”这些细节描写把我们带到镇上生活的真实情境中,使人在脑海中绘制出一幅幅镇上人民的真实生活图景。伍加伦在论及李劼人的创作时说道:“李劼人属于现实主义的,而且是一位冷静的、忠实的、严格的、健全的现实主义者。”所以,李劼人是当之无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把秀丽的山川和独特的风土人情编织起来,为我们展示了四川历史发展中真实而独特的生活画卷。艾芜的创作也是紧贴着生活的真实,在给鲁迅的信中他写道:“喜欢捉几个熟悉的模特儿,真真实实地刻画出来。”
............................

二、人物形象对地域文化的彰显

(一)勇敢泼辣的女性形象
四川自古以“辣”著称,因四川处于盆地,空气潮湿,四川人民靠吃辣来缓解体内积蓄的湿气,而正是因为这“辣”便有了四川的“辣妹子”,即形容四川女性大胆泼辣的性格。这样的女性形象在以李劼人、沙汀、艾芜为代表的四川乡土作家群的小说创作中都有描述。她们身上彰显着四川地区悠久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从她们身上就可以感受到四川地区的地域文化,李劼人《死水微澜》里的蔡大嫂,《大波》里的伍大嫂、黄澜生太太;沙汀《还乡记》里的金大姐;艾芜《石青嫂子》中的石青嫂子,她们身上散发着四川地域文化中洒脱自由、蔑视礼法、追求自我的坚韧与野性的文化特征,这片土地养育了她们,她们也代表了四川关注现实、自强不息的农耕文明精神内涵。
李劼人可谓是地地道道的四川人,他对四川的地域文化研究十分热衷,还曾为四川地方撰写民俗书籍《说成都》,所以在李劼人塑造的人物身上都带有浓郁的四川地方文化色彩,特别是他笔下的女性角色,勇敢坚韧,大胆泼辣,正是我们所熟悉四川“辣妹子”的代表。《死水微澜》中的蔡大嫂就是这样一位无视封建礼教的果敢的女性,她不同于其他在封建礼教氛围下长大的女孩,她从小爱听韩二奶奶讲城里人精致的生活,并心驰神往,一心想摆脱自己的处境能够一跃成为上流社会的人,也因此他嫁给了自己并不喜欢但还算有钱的蔡傻子,成为了老板娘。小镇虽不比成都,但她总算是迈出了走出山村的第一步,成为蔡大嫂之后她照顾生意,生了小孩,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但她并不满足,因为她身上有着特殊的“不安分”因子,虽然不是五四时期新女性的自我意识,但蔡大嫂也有自我追求,她渴望爱,渴望被爱,于是和势力庞大的袍哥罗歪嘴坠入爱河。传统文化中的三从四德妇道观念没有束缚住蔡大嫂,她身上的勇敢与叛逆的精神特质,使她最后嫁给顾天成,这一方面是为了救罗歪嘴,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她自己内心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可以说在蔡大嫂身上具有传统女性不具备的叛逆和大胆的性格,她身上的气质与五四时期新女性身上的自我解放意识也有所不同,她的冲动是原始的,并非受到后天教育而产生的反叛心理,而是从小在四川这样的文化氛围中长大就带有一种朦胧的渴望,她是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过渡期的女性形象,在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四川女性的泼辣气质。《大波》中的伍大嫂也有着与传统观念不同的思想特征,她迫于生活的压力而有许多情人,她身上同样没有封建思想的痕迹,是生活在现实中的自由个体,她的身上也体现了四川文化中自由不羁的精神因素。《大波》中的黄太太更是语出惊人:“我偏不肯当一个男子的贞洁妇人!”黄澜生太太不仅是语言上充满叛逆精神,生活中也有许多相好的情人。李劼人笔下许多的女性形象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叛逆与不羁的特征,她们较少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农耕文明孕育了她们关注现实、重视生存的人文精神,养成了她们追逐自我、蔑视礼法的人格性情。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从她们勇敢泼辣的性格中,可以体现出四川地区崇尚自由的文化特征。
........................

(二)独具特色的袍哥乡绅
四川地区四面环山,交通闭塞,消息不灵通,自古就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的古话,所以四川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了自己的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也形成了独特的势力结构。除了地方政府官员和各党派人士,四川地区还形成了由底层游民组织起来的庞大的袍哥组织,这些人大多是底层人民,渐渐形成一种组织,并且发展壮大。由于袍哥组织开始是由底层群众组成,所以袍哥组织具有对主流社会和特权阶级的反抗精神,在反抗清朝暴政的活动中,袍哥是四川的主力部队并且获得很大成功,这也导致了袍哥势力迅速发展。在四川保路运动中,袍哥甚至成为与清政府进行武力斗争的组织,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袍哥组织也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人性的丑恶和贪婪又再度暴露于权利之下,一些地方的袍哥势力便开始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在李劼人、沙汀、艾芜的小说中,都写到了袍哥组织,我们在这些袍哥人物形象身上能看到豪爽仗义的豪情壮志,也能看到仗势欺人的丑恶人性,这些形象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四川的地域文化风情,正是四川这片土地塑造了这些人物,而从这些人物身上,我们也能感受到浓郁的四川文化气息。
李劼人的三部“大河小说”完整的叙述了四川地区从辛亥革命到保路运动,十几年来的社会历史变迁,李劼人不仅将四川发生的大事小情展现出来,还刻画了一群富有地方文化色彩的人物形象。马振方说过:“人物是小说的主脑、核心和台柱。”①那么,能够支撑起庞大的小说结构和推动复杂情结发展的只能是完美的人物形象。李劼人的人物形象就刻画得十分成功,在这些形象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当时社会样貌,更能感受到当地的风俗文化。李劼人的《死水微澜》中以天回镇为背景描写了两股恶势力此消彼长的斗争过程,在袍哥势力首领罗歪嘴和教民势力一派的顾天成的斗争中展现了边缘地带的势力冲突。笔者认为,李劼人刻画的袍哥罗歪嘴的人物形象是当时袍哥势力人群的代表,罗歪嘴为人直率豪迈,洒脱不羁,他路见不平能够拔刀相助,在集会上为郝家大小姐赶走流氓,为人仗义,这也正是四川地区长期远离政权思想统治的结果,使袍哥组织充满侠义精神。但同时他身上也有闭塞小民的落后和愚昧的习气,他喜欢嫖,还将刘三金带回天回镇。他蔑视封建礼教与蔡大嫂交好,但自身仍有落后小民的软弱和求生欲,致使他最后出逃。可以说罗歪嘴是新一代袍哥形象的典型代表,从具有江湖侠义精神到渐渐具有匪性,这是四川地域文化中最独特的地方。再如对《大波》中的吴凤梧的刻画,他只是袍哥组织中的普通一员,穿着保守,谈吐谨小慎微又落落大方,他也有着袍哥精神中的反抗精神和爱国情怀,他积极参加保路运动,找袍哥首领侯宝斋来参加保路运动,吴凤梧也是当时袍哥形象的一个缩影,展现了当时部分袍哥朦胧的觉醒意识。
.........................
三、殊途同归的启蒙精神.........................20
(一)对社会黑暗的无情揭露...................20
(二)对民族苦难的沉重表达...............23
(三)对未来光明的热切期盼...................24

三、殊途同归的启蒙精神

(一)对社会黑暗的无情揭露

.........................

结语
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小说的出现,使中国现代文学愈发丰富而深刻,而以李劼人、沙汀、艾芜为代表的四川乡土作家群的小说创作正是对乡土小说的继承和发展,他们以四川地方的人民生活为题材,创作出来一系列反映四川地区在历史沿革下的社会现状和人情风貌的作品,在丰富和发展乡土小说的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小说描绘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首先,四川乡土作家群的小说创作在题材上主要以四川乡村的人民生活为主,并且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去刻画作者们生活的农村社会中的人物和故事,这是他们最熟悉又得心应手的题材,所以创作出了大量的高质量作品。四川乡土作家群小说创作的语言的共同特点是带有浓郁的四川地域文化色彩,无论是沙汀的冷峻隽永,或是艾芜的清新秀丽,还是李劼人的成熟老练,他们的叙述风格虽有不同,但他们在小说创作中都大量运用四川方言俗语,使得他们的小说很贴近四川地区的真实生活。
其次,四川乡土作家群的小说创作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这些四川地方的文化色彩和人民精神气质都体现在他们创作的人物形象身上。无论是勇敢泼辣的女性形象,还是不拘一格的袍哥游侠形象,从欺压百姓的地方乡绅形象,到善良勤劳、顽强反抗的贫苦农民形象,都是四川乡土作家群小说创作的主要人物形象,而在这些人物形象的身上,又往往反映着四川地区因长期远离中央集权思想而产生的开放自由的思想意识和因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的保守愚昧的性格特征。四川乡土作家群的小说创作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描写,彰显了四川地区独有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征,使乡土文学进一步发展壮大,也使更多的读者能够了解四川地域的文化和人民的生活面貌。
再次,四川乡土作家群的小说创作具有批判意识和启蒙精神。四川乡土作家群师承鲁迅,鲁迅是清醒的战士,以笔杆为武器,去书写民族的痼疾,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唤醒愚昧麻木的国民,捍卫我们的祖国。四川乡土作家群的小说创作同样秉承着这样的战斗精神,去深刻地揭发当时社会中的黑暗残酷的现象,去暴露四川地区人民的劣根性,同样也在赞美四川地区乡村人民身上具有的勤劳朴素、乐观旷达的精神和品格。李劼人、沙汀、艾芜的小说都是抱着改良社会的愿望来创作的,他们抵抗着黑暗社会中的重重压力坚持创作,为的就是将社会的真实情况记录下来,把社会的黑暗暴露在阳光之下,从而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同时也唤醒在黑暗中沉睡的群众,把在社会中被欺压的劳苦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
最后,四川乡土作家群的小说创作还具有丰富的价值。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