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冯唐小说中生命意识的成因
第一节 八年学医生涯的经历
在中国文学史上,涌现出一批批著名作家,他们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曾经是一名医生,譬如现代文学史中著名作家之一鲁迅由于父亲身患痨病而死,因不能帮助父亲摆脱疾病的困扰,他立志学医,曾在日本仙台学习西医;一代文豪郭沫若也在日本留学期间学习了近代医学科学知识;当代著名作家余华中学毕业后曾是一名牙医,他们因为一些缘故,最后都走上了文学的道路。医生这一职业素来被认为是最近距离地接触人的躯壳及人的人性,因此,医生和作家之间产生了某种不约而同的契合,他们分别疗救人类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八年学医生涯的经历是冯唐小说中生命意识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冯唐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妇科肿瘤专业,在八年的学医生涯中,他对生命的生理构造以及生命的本质有了清醒性认知。人类只要意识到生命个体的存在和消亡,尤其是对出生与死亡的认识和体验,生命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在八年的学医生涯中,冯唐印象最深刻是“卵巢癌晚期的病人如何像一堆没柴的柴火一样慢慢熄灭,如何在柴火熄灭几个星期之后,身影还在病房慢慢游荡,还站到秤上,自己称自己的体重。”①从这个意义上说,冯唐在医学院学医的八年是他不断地练习素描人类的八年,也是他了解和思索生死问题的八年。这两点,对于他世界观的构建和创作至关重要。
在八年的学医生涯中,他最近距离地接触到死亡,他对生生死死早已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在医院的一个夜晚,他看见一个黑黑的人影从新楼楼顶飘落下去,就像是树叶在风中摇晃了一下,随后一声闷响。这个病人身患肿瘤晚期,因为忍受不了绝望和痛苦的折磨,跳楼自杀了。在临死之前,他写了一张纸条,问,幸福是什么?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生命的脆弱和生命的不堪一击在他的笔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冯唐作为医生时,他经常坐在妇科肿瘤实验室里,思考着生和死这个问题,从他专业的角度来说,他越来越认为生和死本来就是一件事儿。由于人类的生命短暂易逝,学医出身的冯唐对死亡意识的超越有更加自觉和警醒的认识,这激发了冯唐对生命价值的关注和思考即如何在生命的短暂瞬间,更加精彩地活着,怎样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的价值,什么才是幸福的生活、人生的终极意义又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
....................
第二节 作家个体人生道路上的生命感知
作家个体的生命体验是生命意识形成的关键步骤,它决定了一个人感知生命和领悟生命的能力,作家只有拼命地感知生命才能给予生命最高的目的和价值意义,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一般而言,作家个体的生命体验即包括个体肉体的生长过程,也包括精神世界的成长过程。个体生命体验同时也与作家的地域文化、内在性格有一定的联系。冯唐作为当代文坛中的一名 70 后作家,他将自己的生命意识完美地融入在作品中,展示了一位在荒诞世界中踽踽独行的寂寞灵魂。
一、青春易逝的生命忧伤
他在《欢喜》中写道:“青春是一片奇妙的林子,又深又浅,不明不暗,可多少脸颊抹满了青春的人儿急匆匆地走过,嘻嘻哈哈地逐过,没睹见风花雪月,没听鸟唱猿蹄,没留意一路上的山山水水,他们太忙。匆忙得来不及观察,来不及体会,来不及哭泣,就这样匆忙的走过自己。”①在冯唐看来,我们不能匆匆走过青春,我们要放松身心、恣意享受青春的放肆和激情,毕竟青春易逝,时光不等人。冯唐总会陷入思考的漩涡中“十七年前,我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呢?我从哪里来呢?百年后,我又将到哪里去呢?尤其是现在,我是什么呢?我为什么在这里?我要干什么呢?想着这些问题,想着我的同学们,我不禁有一种淡淡的凄凉:学校,食堂,家,啃书,吃饭,睡,我们就好像拉磨的驴子一样,两眼被什么蒙住,兜着一个地方转,只知道拼命向前,却终逃不出这个圈子,更不知道自己在磨着什么。不过,我现在知道,被磨的里面肯定有我颊上的血红,我身子里的力气,我心里的勇气。”①他用他那哲理性的语言,写出 70 年代大多数人青春成长过程中的普遍状态,大家就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单调工作的拉磨驴子一样,两眼被什么东西蒙住,只知道拼命地朝着一个地方转,大多数人还没有感受青春,青春时代已经渐行渐远。因此,冯唐着重写了青春时期的叛逆、苦闷、理想、迷茫......在他诙谐、调侃、戏谑的语言中娓娓道来关于青春的哲理性思考,他还写道在他的高中时代,每个同学都知道要珍惜时间、抓紧时间,可是他们却不明白时间对于宇宙万物来说是永恒的,无始无终,随着时间逝去的只能是他们自己。在这里,冯唐深刻地意识到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与时间无限性的矛盾,因此,对他们的这种“时不我与,岁不我待”的行为产生一种哀伤惋惜之情。冯唐善用讽刺化的语言直刺人们心底最敏感的那根神经,在那个改革发展的浪潮中,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他们只争朝夕,学校教育他们只有抓紧时间学习,才被当作是正确的事情,他们为了高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的青春就在他们的笔尖轻轻地划过,悄无声息。
...................
第二章 冯唐小说中生命意识的主要内涵
第一节 压抑内心深处的孤独意识
孤独是一种精神状态,它是一种寂寞、空虚的感觉。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这种感觉如影随形。孤独产生于与世界、与他人的隔绝,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冷淡,人生中亲情、友情、爱情的消逝。孤独的存在具有两面性特征,一种是积极的孤独,另一种是消极的孤独,“消极的孤独乃失意失位失官失恋失宠时乞求交往,以克服孤独。积极的孤独是意识到并且践行的孤独,乃达观人生,不求禄位,人格独立,高标己见,不肯趋同。同消极被动的无所作为的孤独不同,积极的有创造力的主动的孤独可以振奋人心……”②然而,冯唐小说中的孤独属于一种正面的、积极的孤独,这是因为他从不逃避孤独,他崇尚思想自由、对生命独立的追求和精神家园的坚守。
一、孤独的爱情—绝望的情感表达
在《欢喜》中,冯唐以自叙传的形式为我们描绘了他的初恋孟寻,还有处于青涩状态下的男男女女,大家一起奋斗、一起野炊、一起逃课、一起喝酒,恣意享受着青春的美好,但是,初恋最后并没有选择他。在冯唐的小说《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中,秋水和绝代尤物朱裳第一次见面就下定决心,要想尽一切办法跟她长久地在一起。十七八岁的少年没有时间概念,他们认为一辈子就是永远,因此,追求朱裳成了秋水的理想。朱裳长得肤白貌美,她多才多艺,落落大方,追求朱裳成为了男孩子们心中的一个目标,大家都在猜想到底谁才可以追上她,成为她的男朋友,那个人一定很牛逼。在秋水的心目中,朱裳是一切美好的代名词,为了与朱裳成为同桌,秋水用两本书跟朱裳的同桌桑保疆做交易,几经周折,才成为了朱裳的同桌。从此,他可以近距离去体会这份美好,与朱裳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在他喜欢朱裳的同时,他还和翠儿保持着不清不楚的关系,秋水和翠儿是青梅竹马的朋友,他们在幼儿园上学时还是同桌,那时候,他们经常一同回家,多少年之后,当秋水被“女流氓女强人”抛弃之后,翠儿偶尔让我抱抱她,几个反复,翠儿险些成为秋水的老婆。他一方面想得到朱裳,一方面又对翠儿念念不忘,最后,朱裳转了学,离开了他,翠儿也为了更加美好的物质生活,离开了他,远嫁到非洲。秋水并不知道自己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只是堕落在情网之中,难以自拔。《北京,北京》中写道我的初恋离开了一无所有的我,选择了年轻有为公司副局长。我喜欢上了我的哥们儿小白的女朋友小红,与小红纠缠在一起,此时的秋水,丧失了一切准则和道德的谴责,最后,小红还是选择了更具前途和未来的留学博士小白。《万物生长》里也写到我的女友找到一个清华大学的男朋友后,要与我分手。我十分愤懑,就去找柳青。
....................
第二节 虚无状态下的生死意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生命本体的关注历来比较淡薄,中国传统哲学解释的大都是怎样活着的问题,很少涉及到人为什么活着、人的终极意义是什么,很少去关注死亡。由于人们对生命意识这一主题的不断研究,生与死的问题受到了文学的不断关注,生命个体的生死意识也在进一步完善,在冯唐的小说中,他认为生和死其实是一件事,活要痛快淋漓,死要死得潇洒,一种超然、豁达的生死观通过他笔下的人物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一、空虚与混沌的生命体验
生命美学的创始人叔本华曾说过,“生命的意志首先就是生存意志,他指出,人的生命意志的本质是痛苦,意志越完善,痛苦就越多,因此他极为重视文学艺术对人生痛苦的补偿功能,认为文学艺术能把人引入忘我的境界,暂时性的从生命意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他把艺术称之为“人生的花朵”。”②作家善于通过文学艺术这种表达形式暂时把人从生命的困境和焦虑中解脱出来,冯唐也是如此。冯唐描写的人物大都是很有成就的一类人,他们凭借超强的生命意志实现人生理想,他们有目标、追求,也有现实世界的痛苦、无奈,他们常常处于一种空虚和混沌的生存状态下,当完成了一个既定目标后,不知道接下来要到哪里去,应该去追寻什么。
譬如《女神一号》中的田小明,留学博士、高级知识分子,也常常会迷失自我,坠入到深不见底的无名深渊中。二十年前从湖北小镇离开,来到人人向往的大都市北京,十五年前离开北京,十五年后又飞回北京,二十年前是个大破箱子、一个中文带口音的理科屌丝男,二十年后是两个箱子、一个英文带口音的理科中年男子,“中间的时间和空间,浅的仿佛喝光了的汤底,清晰得看得到盘子的白色。起落架和地面在一刹那间接触,咯噔一声,田小明的心也咯噔一声,似乎坠入一个说不清楚的状态。”①在二十年前,田小明远离家乡去北京求学,当时的他一无所有,只有一个破皮箱,普通话说得不流利,而且还带着口音。二十年后,从国外留学归来,这时的田小明身边的箱子是两个,有了一个老婆,还有自己未完成的杰作。十五年前飞离北京,十五年后飞回北京,他在离去归来之间,经历了知识的洗礼和岁月的洗练,变得有分量,成为了留学博士。在时间隧道里,他总是匆匆走过,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他很少去想,只觉得恍惚和混沌,还没来得及去体会和享受生活的美好,时间就这样匆匆溜走。
.................
第三章 冯唐小说生命意识表现的独特性 ......................18
第一节 死亡透视下人物精神的二重性 ...........18
一、及时行乐,追求生命的率真和自由.....................18
二、灵魂救赎,追寻生命存在的价值.....................19
第四章 消极中的积极意义.....................28
第一节 于“颓废”中见另一个“自我”.......................28
第二节 于“无奈”中崇尚达观的生命态度..........................29
第四章 “消极”中的积极意义
第一节 于“颓废”中见另一个“自我”
冯唐小说中,对个体生命的存在,一方面,写出了他们面对生活的那种激情似火的情感,另一方面,他笔下的人物在成长的过程中,在现实的包围下,总是会感到一种深深地压抑与恐惧,孤独与无奈,在这种矛盾的挣扎中,他开始寻求另一个“自我”,退守自己的内心,他想要在一种压抑、恐惧、迷乱与无奈中营造一个精神的世界,寻找另一个自我。纵观冯唐的小说,我们了解到,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带有一种“颓废”的色彩,一方面他善于描写那些放荡不羁的人物,书写他们对待生活的那种潇洒的态度,褒扬他们个体生命存在的真性情,与现实社会中那些虚伪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一方面他却渴望内心得到净化,以达到心灵的纯净。
“‘认识你自己!'这是写在古希腊太阳神阿波罗神庙上的一句名言。”①冯唐小说深受西方文学的这种影响,他对自我的灵魂进行拷问,渴望听到内心深处那最真实的声音,所以,他总是喜欢来到自己营造的那个精神世界之中,进行思索和探寻,在这里,他自由自在,他思绪万千,他会对人性进行追问和更深层次的思考。他对人性的探索直接出现在小说的叙述性语言中,就像与读者进行面对面的一次对话或者心与心的沟通。“你对人性了解多少?你对你自己的人性了解多少?你一点同性恋倾向都没有?我不信。你一点虐恋倾向都没有?我不信。有多少人是生来就信上帝的?敞开心胸,倾听你内心微细的声音,你会被吓到的。但是不要,不要被吓到,生命无对错,生命无禁区,坦然面对,如果不,你被压抑的微细的声音会越来越响亮,直到你无法漠视,但是,那时候,或许你已经来不及了。”①冯唐告诫人们,经常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生命从来不分对和错,生命无禁区,学会拥抱生命的真实与自由。
...................
结语
冯唐的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系列:一个是“万物生长三部曲”主要包括《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北京,北京》;一个是“子不语三部曲”主要包括《不二》、《天下卵》、《安阳》;最后一个系列是“人性三部曲”第一部是《女神一号》,第二部和第三部还未完成,暂定的计划是第二部涉及武侠,主要人物是章嘉活佛和乾隆皇帝,第三部涉及凶杀,主要讲述的是诗人和世界的不相容。从《欢喜》到“万物生长三部曲”、“子不语三部曲”和“人性三部曲”,冯唐的小说创作的主题和题材也在一步步改变,他在创作的道路上不断进行着自己的探索和冒险。冯唐作为 70 后作家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他的小说逐渐走入大家的视野,而且也逐渐受到电影导演的青睐,作品被搬上了荧屏。本文主要围绕《欢喜》、“万物生长三部曲”和《女神一号》,对冯唐的小说创作中的生命意识的内涵进行挖掘和剖析,丰富和补充大家对 70 后作家队伍的认识。对大自然的真挚爱恋、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死的超然、对人性的中丑恶一面的揭露,我们不难看出,地域文化的影响和一种厚重的生命内涵,都在他的小说中以一种异类的面貌,独特地呈现在读者和大众的面前。
冯唐小说中生命意识的主要体现在男女主人公欲望和情欲的表达,为了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女友一个个都离开了“我”,都投向了别人的怀抱,因此,他具有强烈的孤独意识,冯唐将人类的通病展现在读者面前,进行剖析。冯唐善于思考人生中各种问题,因此,他笔下的人物总是陷入某种未知的漩涡中,久久难以从这种痛苦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对现实生活产生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但他并不局限于此,而是通过一种达观的生命态度去“看庭前的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追求一种惬意的美。在冯唐的小说中,有两种极端的生存方式,一种是反抗—作为一个人一定要“精彩”地活着,另一种就是自杀—逃离现实的世界,以死对抗人生的无意义,以死亡的方式使灵魂得以解脱。总之,冯唐的小说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有的只是细节,只有透过这些细节的描写,我们才会懂得冯唐想要宣释什么、表达什么。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