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期刊《春秋》中写实小说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952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写实小说中的生存困境

第一节沦陷时期的市民困境

​一九四一年,上海沦陷,此后的三年零八个月,是上海历史上极为复杂的时期,军事上受日军武力控制,政治上压制于汪伪政权島压统治,思想文化上被迫强行开展"东亚新文化运动"。此时的上海文坛进入到一个特殊的文学时期,文学的"文以载道"的功能被迫暂时消退,但打着"消闲娱乐"旗号的通俗文学在禁铜的黑暗中找到舞台,以沦陷区的市民生活作为创造素材,演绎出别样的风采。

《春秋》月刊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刊,编辑陈蝶衣在发刊词中说明了办刊的主旨:

现在的时代虽然无异于春秋之世,不过我们这个渺小的刊物,只是志在供给一船人作为苦闷时的精神食粮而芭,绝不敢像孔老夫子那样,"寓褒贬,辨是非。自任。我们不愿学费长沙的痛哭流涕,有感斯发;也不想学恒子野的奈何徒唤,无病而,申。我化不谈政治,不言哲理,不做大言之炎炎,惟为小言之詹詹。以提倡文艺为归,从介绍知识为的。使人们在春秋佳日中,继续不断地读到我们的刊物,而一舒贿襟,多少得到些益处,这就是我们唯一的希望了。​

​遵循着"志在供给一般人作为苦闷时的精神食粮"的发刊主旨,《春秋》月刊基本每一期都刊登一些以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作品,有在困窘的社会现状下受尽欺凌与压迫却无力挣扎的都市小市民、也有在现代婚恋价值观的物欲困境中寻求真爱而不得的才子佳人、及在强权压迫中既有温情也有冷漠的乡野村民。他们在各自的生存环境中有着自己的苦闷与挣化,他们是背负着时代踏踏前行的凡夫俗子,坦然他们不像英雄一样具有改变时代的能力,却比英雄更贴近这个时代的王地。这些小说大多基本忠实地呈现出沦陷区的市民大众在那个特殊时期的生存图景和欲望想象,在讲求故事性的同时不乏对现实生活的深度关注,使原来隐微不察的社会细节赫然醒目,使原来隐秘深藏的人性阴暗面也暴露在阳光下。

........................

​第二节国统区后期的市民困境

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上海从日本的统治下解脱出来,重新进入到国民党统治时期,但是经过战争的摧残,上海的政治经济状况短时期难以恢复,人们所期盼的和平时代也并没有到来。尤其是国民党当局并没有致力于战后的重建工作,而是积极准备内战,导致整个上海物资短缺,物价疯长,普通民众在短暂的胜利喜悦后再一次陷入水深火热的困境中。而在抗日战争前夕就因为物价上涨,经济状态左右支细,而不得不休刊的《春秋》月刊终于在一九四六年三月再次复刊,关于此次复刊,陈蝶衣在复刊词中也是感概良多:

本刊诞生于上海沦陷时期,当时的环境是艰困的,因此我们虽会在创刊号的嘴置词’中,引用过孔老夫子的话:‘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但我们自承渺小,不敢有那样的奢望,所似当时只揭诸两点:提倡文艺为归,以介绍知识为的。’然而惭愧的很,即此最低限度的目的我们也没有能够做到,一则是环境恶劣使我们不能多所作为,二则是交通梗塞増加了我们征集的磨难,虽曾承大后方友人们不弃,履代征集違贵的作品,但可以发表的仅仅是寥寥数篇,一切离我们的理想甚远,结果是造成了自我的不满。所以胜利到来以后,我们决定将工作告一结束,我化估计到胜利以后的上海文坛,必然有一番未有的蓬勃气象,读者也是应该转移一下欣赏目标的。​

..........................

第二章写作手法上的特色​

第一节两种时间框架建构​

​当我们说小说是写实性的,并不意昧着把小说作为现实来体验,只是说明小说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描写的,只是"虚构的真实",是为了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感受到一个广阔的生活场景,这里没有可以辨认出来的写作技巧,每一个情节都像它在真实生活中发生的那样,在叙事中,送种真实是依赖时间框架的建构体现出来的。作为人物形象存在感知的背景,相对完整的时间框架打破了用无时间的故事表现道德真理的传统文学模式,小说的情节也因为有过​去的经验作为现时行动的推动,取代了传统的叙事文学中对于巧合、偶然、悬念的依赖,展现了一种更为严谨的因果关系。​

​《春秋》月刊中小说的作者基本上是通俗文学作家,他们的出身教养和生存手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他们作品取材的广阔性,他们更愿意站在平民的认识基点上,"不偏不倚地去细致描摹,因此他们的作品往往'存真性'特强",而且有意识地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时间框架,客观上符合写实主义的叙事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循环时间框架中的困顿人生

循环的时间框架中,从时间层面上看,事件的发展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怪圈,只有过去和现在正在发生的情节,未来是一个缺席的存在,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处于一种被奴役的状态,却沉默不语,尝试过反抗和挣扎,但结果不是回到原地就是走向死亡,未来和希望在这样的故事中是封闲的。《春秋》月刊前期的小说因为处于沦陷区时期的政治高压下,大多数都是通过描述底层民众的艰辛生活来控诉被压迫的民族的悲剧。这些小说在时间框架的建构上,很少涉及对于未来时间的任何想象,忠实地记录生活在当下时间里的普通民众的毫无希望的和终将走向死亡的困顿人生。​

............................

第二节细节描写上的真实性

​读者在生活中的体验决定了作家在创作小说时,想要获得读者的信任,必须要有一种"真实感","这种真实感首先来自于小说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同构。……小说中细节的逼真是制造某种生活幻象的手段",因为小说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虚构的存在,小说中创造的世界从严格意义上看并不等同于现实世界,所以在倒作中,为了能更好的还原生活真实的状态,细节描写就显得十分重要,客观上影响了作品的写实性。细节描写主要是对于生活场景中的细微之处,加以细致的描摹,能更好的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也世界,而刻画的细节也要富有表现力,要真实。

《春秋》期刊中的小说,在写实性的时间框架中记录了当时的民众生活,也在细节真实的基础上塑造了不少典型的人物形象,围绕着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了多层次、立体化的描写展现人物的性烙特征,具体表现在对人物、景物、场景的细致描写上,尤其是在人物形象刻画上,注重通过语言、动作、也理的细节描写刻画典型形象。比如《跑单帮》对阿秀、王师母、凤英的描写就是通过动作、环境、言语、心理等方面进行了立体化的描写。动作上,她们兰人在深夜要避开路灯,遇到路灯要加快脚步,听到背后有声音,要赶紧向暗处躲藏,像做贼一样的躲着巡選的警员,在凤英藏着的布匹不小也从裤子里漏出来,王师母和阿秀回头看时,"凤英正抓住外面的裤子往腰里乱塞……",这里的"抓"、"乱塞"生动的描写了年纪轻轻的凤英第一次走单帮,又遇到问题,心中无比的焦急,在下船受到盘查时,"王师母急的连忙将手里的四张钞票往对方手里一塞,掀住肚皮急喊",送里的"塞"很有画面感,表现了王师母内心的着急害怕,只想尽快地摆脱盘查,保住货物,这些动作上的细节描写都表现出了身为弱女子的她们跑单帮时的提心吊胆。​

...........................

第三章守成中的启蒙.............30

第一节雅俗相融的守成者.................30

第二节温和的启蒙性.............33

​第三章守成中的启蒙

第一节雅俗相融的守成者

​我们知道,近代文学史上一直存在着通俗文学与进步文学之争,并由此延伸出"雅文学"与"俗文学"之说,一些进步文学立场的作家认为新文学是一种雅文学,通俗文学体内流着的是封建文化的血脉,难登大雅之堂,也就是所谓的俗文学。所W研究《春秋》月刊的写实小说,就不得不提到《万象》月刊,《万象》月刊诞生于上海"孤岛时期",在"沦陷"时期达到全盛。上海沦陷时期,新文学作家的撤离与当时的政治环境为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这个时期通俗文学期刊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万象》以普通民众的视角言说时代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文以载道"的知识分子的坚守,从这些层出不穷的期刊中脱颖而出,在仅仅发行立个月的情况下,就突破了吉万册之多,成为上海沦陷区时期报刊界闪亮的明星,并被赋予了时代的重任。该刊不仅是通俗文学作家践行雅俗相融目标的文学场域,也为新文学作家提供了启迪民智的空间,成为四十年代初期上海文坛的"雅俗共赏"的重要平台。

《万象》不仅在内容形式上满足读者需求,并在理论建构上承担起扶正通俗文学的使命,在该刊发行第二年发起了"通俗文学运动",由陈蝶衣的《通俗文学运动》、丁谛的《通俗文学的定义》、胡山源的《通俗文学的教育性》、予且的《通俗文学写作》、危月燕的《从大众语说到通俗文学》、文宗山《通俗文艺与通俗戏剧》六篇文章组成,陈蝶衣在文中提出,从形式上来看,通俗作家和新文学作家的作品已经差不多了,内容上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中,有大量​的现实题材可供作文,所以要注意对现实题材的把握,文宗山也强调文学创作要"注重真实与确切"。总体看来,注重对现实题材的选择,创作中注重真实和思想上合乎时代潮流的要求,是通俗文学运动的核心要求。虽然"通俗文学运动"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反响,但表明了通俗文学作家的观念已经潜移默化的受到写实主义的影响,并确立了四十年代通俗文学实现雅化转型的目标。

...........................

结语

​历史的全貌总是悠长而生动的,然而因为时间与其他种种原因,总有很多细节被遗漏在岁月的长河中,只能通过从一些文学作品中找寻这些细节的身影,拼凑出当时的时代面貌。《春秋》月刊中的写实小说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多面化并且保有一定存真性的写照,和其它通俗文学期刊一起拼凑出上海四十年代五光十色的图景。

​呈然作为通俗文学期刊,《春秋》也存在着一些先天性的缺陷,首先是与新文学相比,启蒙力度不够,缺乏先锋性,《春秋》期刊中的小说基本上很少有超前意识的,都是在忠实记录社会现状的基础上与普通民众思想保持着同步。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取悦读者,有尝小说不可避免的陷入低俗的境地,如《淡紫色之夜》和《擦皮鞋的女郎》等一些描写生活在底层的妓女的生活的小说,用词的不加选择,单纯的为了吸引读者眼球。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春秋》月刊还是很具有研究价值的,是当时上海为数不多的能够跨越沦陷区时期和国统区时期的期刊,其在文学发展上,坚守着俗中有雅,雅俗交融的文学目标,在实践中做一个踏实的守成者,并以通俗文学期刊的立场启蒙着普通民众的思想,引导他们摆脱生存困境,走上反抗救国的道路,为时代的进步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