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中国共产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索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称和相应学科理论确立于改革开放之后,但实际上自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携带“思想政治教育”基因扎根中国土壤,中国共产党便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中国式内涵。如今,征程已近百年,中国共产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索仍“路漫漫”。此谓之久。同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外延又是如此的宽广,外部环境的催生、社会转型的需求乃至理论自身的生长力,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价值与要求。此谓之新。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实践中,文学历来是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形式之一。在成熟理论提出之前,文学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已经客观地发挥着作用。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党的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当代社会的作用和优势不断凸显,对“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客观现象进行专门、系统的理论梳理与研究的意义也就更加彰显。本文试图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把握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及其理论创新的内在关联,探索党在各时期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特征及继承关系,厘清新时期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逻辑,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效应略尽绵薄之力。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马克思曾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①作为一种审美性的意识形态,文学是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的精神生产活动,它通过与人类的其他社会实践形式的互渗、互融和互补,参与到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及改造自身的社会实践进程之中,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基本而独特的方式。在人类政治实践活动领域,文学历来都是国家机器统治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感性愉悦的文学方式可以通过调整人的情感本性和心理结构,在潜移默化中就能传递政治价值从而完成理性使命,亦即完成使意识形态的理性由外部宏观的理论意识转化为个人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人格无意识。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由此超越其审美功能得以显现。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过程。这种文学与政治综合作用的实践方式通过影响人的思想政治观念而间接影响社会的政治文明进程,是人类政治文明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形式。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理论解读,是对人类政治实践方式优良传统展开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努力,是延续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不懈探索。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为了更直观地把握研究现状,本文在对文献进行分析时,采用了可视化科学计量统计软件 Cite Space,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并分别绘制成知识图谱。从图谱中直线的密集程度、辐射区域的大小以及与密集中心的距离,我们可以比较全面、清晰地观察到相关主题内的研究热点。新时期形势下,党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时,结合文学的思想,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研究具体化和阶段化的表现。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部分的研究主要是从中共党史的宏观视野着眼,总结党在不同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创新,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论述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基本特征、发展历程以及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等方面。从宏观角度研究主要有刘建军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①、何一成的《融合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历程和经验》②、郑永廷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③、连欢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特色论析》④等。此外,从学术界对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胡锦涛和江泽民等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梳理中,也可窥见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脉络。相对而言,对于习近平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创新性分析目前还未成系统,相关文献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挖掘还停留在对讲话精神的解读和对工作方法的评析上,相关度较大的学位论文仅有南昌大学的《习近平思想政治工作观研究》⑤一篇。
........
第二章 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如果借用索绪尔对语言的分析思路,“新时期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研究”是一个历时与共时研究结合的综合命题。从纵向角度,“新时期”体现的是“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性发展的历时过程;从横向角度,“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则是其在一定时期创造性转化的共时展开。因此,在分析新时期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特质及发展路向之前,从理论逻辑上应当对新时期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所涉及的相关概念以及论题“何以成立”的理论依据给予回应。
第一节 相关界定及基本概念
在大多数情况下,“新时期”是之于“旧时期”的一个相对时间概念。在中共党史研究中,“新时期”主要指 1978 年 12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而在文学史中,“新时期”则指以 1976 年“文革”结束为界的“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学”。两者的时间划分是以相应领域的标志性历史事件为依据的,关于“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划分亦应以文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的历史事实为依照。1979 年邓小平重新拨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发表《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将文艺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范畴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系统工程的总体格局,这标志文学以新身份和新面貌重新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舞台“出场”。因此,本论题中的“新时期”是以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的发表为基本时间起点,并延伸到此后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深化发展的各个时期。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
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立的理论前提是文学具有意识形态性,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意识形态说”。综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关于文艺的意识形态性的相关论述,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意识形态说”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内涵。文艺属于观念的上层建筑,是一种具体的社会意识形态形式。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谈到上层建筑是随经济基础的变革而变革时,区分了两种变革形式:“一种是生产力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①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明确指出文艺属于上层建筑,是一种具体的社会意识形式。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文艺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文艺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这对于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渊源、理论价值以及理论发展路向等问题的研究都具有指导意义。文艺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把文艺看作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形式的同时,并不否认其作为一个独立领域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这种自由不仅指作家在题材、风格、类型等方面的创作自由,还指作家可以与意识形态之间保持“自由”的“选择”关系。列宁对这一思想进行更通俗的解释:“写作事业最不能机械化一,强求一律,少数服从多数。无可争论,在这个事业中,必须绝对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③。中国共产党关于文艺创作的“双百方针”,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文学艺术创造自主空间的营造和政策引导等都可以看成是对文艺的“自由的精神生产”性质的继承和发展。
........
第三章 新时期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历史渊源........... 22
第一节 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孕育期(1921-1937)..........22
一、 孕育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土壤........22
二、 文学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提出........24
第二节 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成熟期(1938-1948)..........25
第三节 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曲折发展期(1949-1976)..27
第四章 新时期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主要内容.........30
第一节 新时期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成果....30
第三节 新时期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原则与方法........40
一、 新时期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原则........40
二、 新时期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方法........41
第五章 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新局面及发展方向....... 43
第一节 新时期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主要经验....43
第二节 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新处境....45
第三节 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发展方向........46
第五章 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新局面及发展方向
理论一经产生不会是一劳永逸的,马克思认为应当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理论研究的指南,“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①。时至今日,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市场经济转型和社会信息化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又构成了理论创新的新的生存状态,而且这种新的生存状态又为党的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方向提供了诸多内在规定性。
第一节 新时期党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主要经验
经过中国共产党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大胆探索,党对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析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创新思路,为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长效发展机制提供了经验示范。从理论创新的发生和保障维度,新时期党的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主体自觉创新才能使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收获实效,坚持科学的创新评价标准才能使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保持正确发展方向。在党对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探索的历史征程中,以几届领导核心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都秉承意义自觉、理论自觉和方法自觉“三位一体”②的主体自觉性,在充分尊重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主动争取理论创新的主动权,为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实效创造充分的理论预设空间。首先,党自觉认知到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效率,自觉认知到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自觉认知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意义的基础上完善理论、创新方法。其次,党运用文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理论自觉性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基本立场的坚持,并在很大程度上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创新品格所影响,在创新理论的基本诉求下不断丰富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时代内涵。与此同时,党对文学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理论领域保持敏锐的洞察力,通过汲取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和社会学等相关领域内的最新理论成果,来加强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深度,以此指导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实践。最后,党对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坚持方法自觉。在推进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进程中,党始终在文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契合的层面寻求理论创新的合理方法,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坚持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党的一般理论创新共性与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个性相结合、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创新方法自觉。正是因为党通过对意义、理论和方法的自觉认知,及时创新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及时把握住了意识形态领域理论的掌控权,才使得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及时指导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促进其充分发挥协助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作用。
..........
结语
中国共产党在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经验,自觉、成功地运用了文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历届中共领导人并未对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做过专门的理论论述,但我们绝不能忽视或者否认他们在这一论题相关领域内显现出来的思想智慧。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党在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文学思想政治教育新规律,总结文学思想政治教育新经验,结合经济现代化、政党现代化、民族国家现代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阶段主题,逐步将对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推向更高的理论层面,并逐步形成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逻辑路线。本文对党的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梳理和创新性分析的过程中,发掘到一些仍需拓展的研究空间:除了研究党主要领导人的文学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还有哪些研究领域可以深度挖掘?党在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环节又有哪些创新思想值得深入研究?党的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怎样的理论身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理论系统?党的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想是否能有效指导实践创新?如果出现偏差,原因何在?如何调整?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党的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永无止境的,伴随实践而来的问题也会不期而至,这就要求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要保持不断前进的步伐,这是党必须面对的论题。与此同时,对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研究也将会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投入更多的学术努力,以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助力党的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从而更好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