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小说的传统手艺人书写——以汪曾祺、冯骥才、孙方友创作为中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956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传统手艺人书写产生的现实语境

第一节 工业化浪潮中对“手工”回望
传统手艺人是传统手工业的产物。手工业,顾名思义,是用手工劳动或运用简单工具从事的生产活动,主要兴盛于封建社会时期。我国的传统手工业产生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开始属于农业副业性质,后来在社会大分工中,逐渐脱离农业,成为独立的手工业。古代手工业多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以冶金业、制瓷业、丝织业为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毛公鼎、莲鹤方壶、曾候乙编钟等是冶金业的代表性青铜器,工艺精湛、造型美观,体现出手艺人的高超技艺;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宋代是制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汝瓷素雅,官瓷纹裂天然美丽,哥瓷厚实古朴,钧瓷华丽,定瓷纹样丰富,一件件精美瓷器凝结着手工艺者的非凡创造力;自汉代开始,经由中亚中国的丝绸远销至南亚、西亚、欧洲以及北非,中国也由此获得“丝国”称号。据正史记载,汉代丝织品种类有锦、绣、罗、纱、缦、纨、缟、绢、练、绫等二十多种。王充曾曰:“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可见,传统手工业历史悠久、规模庞大、工艺先进,手艺人大多心灵手巧、技艺非凡。
至工业革命时期,工业生产方式取代传统手工生产方式,社会化大生产取代小生产。在此过程中,小作坊式的传统手工生产被机器运作、自动化生产乃至智能化生产方式取代,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取代,分工流水线式生产逐渐成为社会常见组织形态。传统手工业日渐式微、步履维艰,传统技艺被逐渐遗忘,传统手艺人也日渐远去。
就我国的手工业发展历史来说,自甲午战争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上半叶,由于新式工业部门和新式工业技术的传入,由于中国越来越深地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中国传统手工业出现了分化。有的行业销声匿迹;有的行业吸收新技术,用新工艺取代传统工艺,整个行业得以延续;有的行业一如既往地发展。建国后,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其走上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逐步开始向现代化转变,部分手工业初步完成了机械化、自动化或半机械化、半自动化。改革开放后,手工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至 1990 年代,大部分手工业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传统意义上的手工业日渐衰微,手艺人作为“背时”的产物,无可避免走向困顿与末路。
..........................

第二节 文化寻根中向“传统”凝眸
追本溯源,新时期以来传统手艺人书写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文化之根的找寻。无论是汪曾祺、冯骥才、孙方友还是李杭育、莫言、王安忆等作家,都曾作出过寻找文化之根的尝试与努力,在此过程中,他们开始对传统手艺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汪曾祺的传统手艺人书写虽在 1980 年代以后与寻根作家聚合在一起,但其对手艺人的书写最早可追溯至 1940 年代。《鸡鸭名家》中,嗓门大但技艺高的炕鸡师傅余老五,“号令鸭军”、手能称重的放鸭高手陆长庚已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戴车匠》中,汪曾祺不厌其详地介绍小而充实的车匠铺,及心灵手巧,会做大滑车、陀螺、空竹、水枪、竹蜻蜓、螺蛳弓等玩意儿的戴车匠;《异秉》中,自家制作并售卖的熟食手艺人,子承父业,代代相传,勤快朴实,生意兴隆,成为了小镇的永久记忆。汪曾祺这一时期作品涉及炕鸡师傅、养鸭师傅、车匠、木匠、画匠等各色手艺人,展现出手艺人的朴实与精湛技艺。
1980 年代,汪曾祺复出文坛,其作品仍延续 40 年代风格。随着田园画卷的展开,故乡手艺人再次成为其笔下不可忽视的人物。《陈银娃》里穿着艳丽但技艺非凡的车倌,《岁寒三友》中君子之交、互相扶持的画匠与炮匠,《大淖记事》中重情重义的锡匠,《金大力》中忠厚老实的瓦匠,《三姊妹出嫁》中与馄饨师傅结为翁婿的皮匠、剃头匠、锡匠,《陈四》中艺高人胆大、善踩高跷的瓦匠都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技艺与手艺人的与众不同。
............................

第二章 新时期以来传统手艺人书写概况

第一节 汪曾祺的手艺人书写
汪曾祺在 1940 年代即以《复仇》《落魄》《老鲁》《鸡鸭名家》等作品引起文坛注意。1957 年至 1968 年因“右派”问题被下放劳动,其间,鲜少有文学创作。20 世纪 80 年代初,汪曾祺以一篇《受戒》复出文坛,再次引起文坛广泛热议。汪曾祺在 1980 年代书写了大量故乡往事,其中不乏对手艺人的描绘与勾勒,代表作有《晚饭花·三姊妹出嫁》《大淖记事》《岁寒三友》《桥边小说三篇·茶干》四篇。
《晚饭花·三姊妹出嫁》是汪曾祺所有作品中描写手艺人种类最多的作品,涉及到的手艺人有做传统馄饨的师傅、皮匠、剃头匠、糖匠。小说中的秦老汉是一位做传统馄饨的手艺人,他做的馄饨种类多、肉馅讲究、作料齐全,器皿用具精致,卖馄饨挑的担子是一副祖传的南宋时期的楠木担子,颇为讲究。带着一份手艺人的光荣与骄傲,他为三位女儿择婿的标准也是手艺好、人本分。大女婿是皮匠,手脚麻利,绱起鞋(把鞋帮和鞋底缝在一起)来既快针脚又细密,被顾客“点名御用”;二女婿是新式剃头匠,置办香水、发蜡等,将父辈的老式剃头店改造为时尚的理发店;三女婿是糖匠,把白糖化了倒在模子里,再加上颜料然后做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糖人。三姊妹同一天结婚又同一天回门,秦老汉亲自操办了一桌丰盛的酒菜,一大家子人有说有笑,十分热闹。
较之《晚饭花·三姊妹出嫁》对不同类别手艺人的展示,《大淖记事》则集中刻画了锡匠形象。十一子对巧云感情坚定,锡匠们互帮互助、有情有义,大淖当地居民也热心善良,令人印象深刻。小说一开头详细介绍了打锡器这门古老而不常见的手艺:化锡水——对方砖——压绳子——圈锡形——倒锡水——压锡片——修形状,经过这一系列步骤,锡器就成型了。巧云与一表人才的小锡匠十一子情投意合,本该有情人终成眷属,不幸的是,当地保安队刘号长毁去巧云清白,又带人将十一子打个半死。为了抗议刘号长的土匪行为,锡匠们团结起来游行示威、顶香请愿,要求惩戒凶手,最终将刘号长驱逐。目睹巧云家的贫困境况,东头的大娘大婶杀了鸡给巧云送来,锡匠们凑钱买人参,其他人也络绎不绝地看望十一子,这些细节都呈现出人与人之间善良、温情关怀的美好人性。
............................

第二节 冯骥才的手艺人书写
冯骥才的创作轨迹从 1970 年代后期贯穿至新世纪初,在 1970 年代、1990年代、新世纪三个时期,冯骥才都有作品涉及到手艺人,并着重突出了手艺人“奇”的一面。
原载于 1979 年第 2 期《当代》杂志的《雕花烟斗》是冯骥才代表作品之一,小说主要写一位老画家在文革中的遭遇。老画家通过摸索烟斗制作技艺,最终将木工技艺、雕刻技艺与画技完美结合,成为一名出色的烟斗匠人。他制作出的烟斗,雕工精细,纹饰华丽精致,图案广泛,帆船、核桃木雕花、飞天、彩陶花纹、毛茸茸的小雏雀、青铜器上怪异的人形、罗马建筑、蒙娜丽莎、日本浮世绘中的武士、郑板桥的竹子、嶙峋的山石等都可以出现在他的烟斗上,神奇不已。此外,他还不断改进技艺,尝试浮雕、高浮雕、打孔、镂空,并增加煮色、磨光、烫蜡、涂漆等工序。一件普通的烟斗在画家手中变成精妙的工艺品。老画家成为“手艺人”的插曲,不仅丰富了画家形象,还为小说增添了文化内涵,同时也增强了文本的美感和可读性。
在《炮打双灯》中,冯骥才不遗余力地刻画了炮匠形象,不仅有炮匠群体写照,还有“个人写真”。小说写道,静海县土地盐碱化严重,火性大,庄稼不生,但鞭炮烟花业繁荣,家家户户都有制造鞭炮烟花的小作坊,屋里院里总放着火药盆子。“沿儿庄人上至七老八十,下至童男童女,倘若不会造炮,非残即傻。尤其在这腊月里,家家院子的树杈上、衣杆上、屋檐上,都晾满整挂整挂沉甸甸的大鞭,好比秋后拿线穿成串儿晒在屋外的大辣椒。”①在当地,蔡家鞭、万家雷、杨家炮打灯是公认的行业翘楚。蔡家兄弟几人能做出声如炸雷的千头大查鞭、状似豆芽菜却响似弹雨的小爆竹、一尺多高小胳膊粗的大雷子炮,还能表演各式放炮花活,比如甩竹竿、一步一响、二踢脚。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还隐藏着牛宝与春枝的爱情故事。牛宝本是一名“缸鱼”年画艺人,专画大年贴在水缸上求福求贵的缸鱼,图样富态、版线活泛、颜色亮堂、喜庆劲儿十足。在一次集市上他对春枝一见钟情。春枝是杨四(炮打灯传人)的女儿,自小与蔡老大订了亲。杨四与蔡家老爹商议婚事时发生口角,不欢而散,后又因为操作失误,先后殒命。春枝嫁给蔡老大不久,蔡老大也因为误触火药,命丧当场,因此村里人说春枝是火命,克父克夫。牛宝为了重新燃起春枝对爱情的希望和对生活的信心,放弃年画技艺改学制炮手艺。学艺途中,牛宝因操作失误失去一只手,但他的热情与执着最终换来春枝的爱恋。冯骥才笔下的炮匠性格刚烈,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与火药打交道,执着追求爱情,制炮手艺更是炉火纯青,让人心存敬意,难以忘怀。
............................

第三章 传统手艺人书写的文化蕴涵....................26
第一节 传统技艺的精粹收藏............................26
第二节 风土民情的珍贵画卷......................28
第三节 匠人精神的集中展现......................31
第四章 独特的文体与深情的叹惋.........................34
第一节 文体:“新笔记小说”............................34
第二节 情调:低徊缱绻的挽歌...............39

第四章 独特的文体与深情的叹惋

第一节 文体:“新笔记小说”
“笔记”,即古代的一种文体,凡是不可归类的各种札记、笔谈等皆可统称笔记。对于“笔记小说”的界定,学界莫衷一是,有学者认为,“笔记小说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采用随事而记的形式叙述人事或神怪故事的篇幅短小的文言小说。”①也有学者认为,“所谓‘笔记小说’,就是那些以记叙人物活动(包括历史人物活动、虚构的人物及其活动)为中心、以必要的故事情节相贯穿、以随笔杂录的笔法与简洁的文言、短小的篇幅为特点的文学作品。”②而在汪曾祺看来,“凡是不以情节胜,比较简短,文字淡雅而有意境的小说,不妨都称之为笔记体小说。”③由此可见,笔记小说的特点有:随笔而至,质朴简淡,篇幅短小,文言写作,独立成篇。
笔记小说的内容主要分两类:逸闻史事类和志怪题材类,前者如《西京杂记》《世说新语》《归田录》,后者如《异苑》《搜神记》《聊斋志异》。《世说新语》中王子猷雪夜访戴、石崇与王恺比富、管宁与华歆割袍、刘伶醉酒裸体等描写,人物性格鲜明,语言含蓄传神。《搜神记》虽然多言鬼怪、方术、巫术,但不乏一些颇具艺术魅力的典型笔记小说,如《李寄斩蛇》用简单的情节,塑造了一个破除迷信、勇敢杀蛇的少女李寄形象;《董永》刻画了性格鲜明的孝子董永;《紫玉》则用奇特的想象,讲述紫玉与韩重人鬼相恋的爱情故事。
........................

结语
手艺人是传统技艺的守护者,是手工时代的见证者,是民族特色的保留者,传统技艺是先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传统手艺人书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手艺人形象,展现了其精雕细刻的手工技艺,描摹了其坎坷起伏的命运遭际,呈现了丰富驳杂的风土民情,演绎了弥足珍贵的匠人精神,表现出独特的艺术追求,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审美价值。
传统手艺人书写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今天,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这一梦想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文化自信的建立、精神品格的铸造。传统手艺人书写所传达出的不骄不躁、敬业乐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等匠人精神,对当下急功近利、数祖忘典的不良世风,既是警示也是引领。它告诫人们在浮躁之中宁静致远,在利益面前固本守心。
传统手艺人书写对于当下的文学创作亦有启发。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一直是新文学诞生以来,中国文学无法回避的悖论。手艺人书写既承续了旧文学的某些笔法,又融入了新的时代内容,既在文体上有所创新,又较为出色地完成了对于描绘对象的艺术表现,在新与旧的对接、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上为当下文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不仅如此,传统手艺人书写所呈现的多姿多彩的手艺人画卷,也在一定意义上丰富了现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
遗憾的是,传统手艺人在新世纪并未得到更为广泛的文学关注及表现。除去时代、环境的因素,作家个人的生活体验也是限制其文学表现的原因之一。我们相信,随着民族文化自信的确立及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传统手艺人及其传统技艺,定会引起更多作家学者的重视,定会得到更为精彩的艺术呈现,我们翘首以盼、引颈而望!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