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世纪异人形象创作的基本状貌
(一)“异人”形象的概念界定
“异人”,现代汉语词语,主要意有①他人;别人;②不寻常的人;有异才的人;③犹怪人,奇人;④神人;方士;⑤关系疏远的人。本文研究的“异人”形象偏重其第二个意义中的第一个意义——不寻常的人,这里研究的“异人”主要是文化意义上的异人,“作为特定文化的虚构物、文化心理和人格的载体,作为一个民族生存、衍化的精神化石,它们被程度不同地从现实状态的人,从“现实关系的总和”的社会学定位中虚化、抽象出来,根据作家文化视角的不同、思考的差异,以及文化的地域性差别,分别被赋予文化人类学、文化心理学、文化社会学的不同内涵。”①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异人”,他们通常以呆傻疯癫、长生不老、能掐会算等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里,在日常活动和言语思维中呈现出不同于常人的状态,本文所提及的“异人形象”单指引言中提到的文化上的异人,他们是承载着作家美学想象、社会思考、文化意义的存在,并不包含匠人等在某一特殊领域登峰造极,非常有建树的人,或者是能够通灵的方士神人。所以,文学作品中能够“生死人、肉白骨”的医生、除暴安良的警察、沟通神与人的灵媒等并不在我的研究范围内,他们虽然在工作等方面出类拔萃,业绩突出,被当做“异类”来崇拜敬仰,但是他们并不符合本文的研究范围。
本文研究的异人与病理学上的疾病患者不完全重合,但是又有所交叉重叠。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文学与疾病一直紧密交缠。中外文学史上,弃医从文的作家不在少数,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鲁迅、郭沫若、毕淑敏、冯唐、柯南·道尔、济慈等。可能医生这一职业见证了太多的生离死别,使得这些作家对生命、对人际关系、对众生百态有着更深刻的思考。所以,纵观整个现当代文学史,文学与疾病是密不可分的。这不仅表现在一部分作家弃医从文或是医学专业毕业,还表现在各种疾病在文学作品中的出现,如肺痨(鲁迅《药》,郁达夫《迟桂花》,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巴金《家》等)、癌症(毕淑敏《血玲珑》、邹月照《血癌》、阎连科《丁庄梦》、余华《第七天》等)等。在这里,我想特殊交代一下“畸形儿”,比如《秦腔》中夏风和白雪结合后生下的那个没有肛门的孩子,在《秦腔》里,这个“畸形儿”在文本中不再是单纯的病理学意义上的疾病患者,而是现代和传统结合的产物,作者在文中赋予了它特殊的象征意蕴,“孩子”是文学作品中比较常见的一个意象,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就曾发出过“救救孩子吧”的呼喊,在文学作品里孩子通常代表着延续和希望,“畸形儿”的出现,表明现代与传统的结合是失败的,是一种无法传承的、非健康的的产物,因此,从文化意义上讲,“畸形儿”等形象也在我的研究范围内。
.........................
(二)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的创作情况
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大丰收。据统计,2009 年就有 3000 多部长篇小说出版,近年来更是有所增加,虽然新世纪以来的作品数目繁多,但总的来看质量上仍然是良莠不齐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时代新兴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纸质媒介对小说篇幅的约束力减弱,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文化的速食化现象。知乎、天涯、红袖添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为作家和写手们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创作平台、宣传方式和传播途径,有声小说阅读、影视剧的改编等为文学提供了更多的受众和更加便利直观的“阅读方式”。有别于传统的职业作家,便捷的网络媒体平台,催生了一大批网络写手,他们或是赋闲在家,专门从事网络写作,或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无事时进行网络创作……写作不再是某些职业作家、或是高学历人群的专属,写作门槛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随着商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出版、发行、签售……商品经济化的洪流侵染冲击着文艺出版行业,市场对文学出版的影响愈来愈明显,文学不在单纯的表现少数知识分子的自我思想内核、自我情感倾诉。写作者开始考虑受众的期待视野、审美偏好,有的甚至讨好迎合读者,同时也更注重叙事的策略性,内容更加多元化。但是网络文学也好,传统文学也罢,都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同质化”倾向,洪治纲在论及新世纪文学的同质化倾向时提到:“它所呈现出来的主要特征是:作家的个人创作,不断出现内在的自我重复;一些作家对某些现实热点现象,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群体追捧,形成模式化的经验书写;不少作家对文化消费的嗜好,进行不加甄别的迷恋式取用,导致雷同化的审美表达;诸多作家对特殊生存群体的存在境域,进行单一化的经验处理,等等。”①这种“同质化”现象在网络文学上的表现就是一本作品火了,马上会出现相类似的题材,体裁的作品,如前段时间的盗墓题材,穿越题材,都市白领题材等,一个文本大受欢迎,其他的也会跟风而起。这在纯文学上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作家在创作中对社会热点的趋之若鹜,比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城镇化发展对传统农业的冲击,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等,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唯利主义价值观与传统伦理道德的碰撞等,往往这些内容都是在一部作品中呈现的。当然,新世纪以降好的作品也是屡见不鲜的,比如孙惠芬的《上塘书》,余华的《第七天》,张炜的《丑行或浪漫》,姜戎的《狼图腾》,贾平凹的《秦腔》、《老生》、《古炉》,范小青的《赤脚医生万泉和》、《我的名字叫王村》,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群山之巅》,刘醒龙的《圣天门口》,宗璞的《东藏记》,王安忆的《遍地枭雄》、《匿名》,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望春风》,毕飞宇的《推拿》等等,这些作品的写作技巧和手法都非常的娴熟,在故事的讲述、典型人物的创造,环境的描写、小说的思想以及张力方面都值得赞美和称赞,艺术成就都是值得肯定的。
.............................
二、新世纪异人形象的基本类型
(一)痴呆型秉异
痴呆型秉异,顾名思义,主要是叙事主体在日常生活、人际相处中表现出痴呆状态,是边缘化的社会存在,他们常常无所事事,不被人们所注意,但是在作家笔下,他们往往穿梭于各个重要场所,见证时代的风起云涌,社会的世间百态,人们的悲欢离合,亦或是比常人更加亲近自然,得天独厚。最典型的就是阿来《尘埃落定》里的土司二少爷和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里的安草儿。
《尘埃落定》是阿来在一九九八年出版的一部描写麦其土司家族由盛转衰的长篇小说,获得了二零零零年的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按理说上个世纪末出版的文学作品即使包含“异人”形象也不应该出现在本文中,但是《尘埃落定》偏偏在新世纪初期获得茅盾文学奖,于是被列入到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内。对于茅盾文学奖的评价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虽然不能肯定地说是长篇小说的最佳之作,但上乘还是可以肯定的,比较能够反映主流文学的较高成就。《尘埃落定》能够在新世纪之初获得这一奖项,一方面说明了主流文学和评委会对阿来这一作家身份的认同和肯定;另一方面说明了《尘埃落定》代表了纯文学的较高成就,在艺术特色,思想成就,文学造诣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水平,“尘埃落定这部小说视角独特,‘有丰厚的藏族文化意蕴。轻淡的一层魔幻色彩增强了艺术表现开合的力度’,语言‘轻巧而富有魅力’、‘充满灵动的诗意’,‘显示了作者出色的艺术才华’。”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如是评价。
《尘埃落定》像一帙厚重的长篇史诗,又像一个人的成长纪实。“在麦其土司辖地上,没有人不知道土司第二个女人所生的儿子是一个傻子。那个傻子就是我。”二少爷自出生之时起就是与众不同的,“一个月时我坚决不笑。两个月时任何人都不能使我的双眼对任何呼唤做出反应。”①在雪光刺伤眼镜后,他会大叫“我的眼睛不在了!”,普通人习以为常的事,二少爷常常用滑稽诙谐的方式呈现出来。然而有时他又懂得许多大道理,仿若得到上天的眷顾,轻轻松松做到常人难以企及之事,带领族人取得罂粟花战争的胜利,建构边境贸易市场,与周围土司建立良好的关系,娶到最美丽的土司之女等等,成为传奇一样的存在。土司家的二少爷既是藏族和汉族混血儿,又是父亲酗酒与母亲清醒时的产物。特殊的身份、社会地位、家庭背景使得二少爷注定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他的身上痴傻与智慧并存。作家阿来把这么一个典型人物作为文章的主人公,充满隐喻色彩,二少爷是藏族和汉族的混血,是偏远地区与先进地区结合的产物,是不清醒的父亲与清醒的母亲结合的产物,这样的出生背景造就了他时而冒着傻气,时而相当聪明的形象,他是农奴制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产物。表面上看,他只是一个身份略显尊贵的土司家的二少爷,因为身份地位尊贵而又天生痴傻得到人们的敬畏和同情,但是他的成就却让他成为众人眼里“上天降幅”的人。苏珊-朗格:“每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都有脱离尘寰的倾向。它所创造的最直接的效果,是一种离开现实的‘他性’,这是包罗作品因素如事件、动作、陈述、旋律等的幻象所造成的效果。”②傻子的话语诚然充满了片面性、非理性、幻觉化等特点,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还原,需要读者超越叙事表层去做真实性判断和事实真相的再次拼凑整合,透过傻子混乱的逻辑思维和絮叨的语言还原“真实”。透过傻子的视角,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疯狂的、滑稽的,同时也看了作家本人的价值观念、思想内涵和哲学思考。二少爷的见识和认知常常令普通人大吃一惊,他似乎拥有预见未来的能力,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他还会思考许多问题,“从小到大,我始终弄不懂汉人地方为什么会是我们十分需要的丝绸、茶叶和盐的来源,更是我们这些土司家族权利的来源。”他能在某些方面超然世外,洞察世事,甚至能预测感知历史的发展进程,顺应时代,一度将麦其家族推向鼎盛,这是聪明人都很少能企及的高度,“她觉得自己非常聪明,但我觉得聪明人也有很愚蠢的地方。我虽然是个傻子,却也自有人所不及的地方。”阿来就是在这样一位土司二少爷身上实现了矛盾的和谐统一。这时我们会不禁想起他最初问侍女桑吉卓玛的那句“到底谁是那个傻……傻瓜?”
.............................
(二)分裂型秉异
贾平凹《秦腔》里的疯子引生和《我的名字叫王村》里的王村无疑都是分裂型秉异的典型代表。除此之外,还有阎连科的《炸裂志》中的在部队退伍回来,不断幻想自己当将军的孔明耀;苏童的《黄雀记》中总要保持“遗照”新鲜,最后在拍照中失了魂的保润的祖父;阿来的《空山》中那个一把大火打破了整个村庄的原始封闭,最后重获新生的格拉的母亲等。他们都是在虚幻和现实间游走的人物,通过分裂异化,能够挖掘到很多常人不知道的事情,在展现故事的完整性方面有独到的优势。有的甚至通过分裂自身成了时代的一部分。
《秦腔》也是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在贾平凹的《秦腔》中,贯穿全文的引生是一个半疯癫半睿智的人物。引生是清风街上的一个孤儿,时常行为恣意,语出惊人,经常被人说:“你这个引生,真是个疯子!”常受到他人的嘲笑和欺辱。他最喜欢的女人是白雪,经常因为痴迷白雪而做傻事,因为迷恋,他会踩着白雪的脚印,穿行村里,也会经常爬白雪家的桑树上去偷看白雪,容不得别人说白雪坏话,见不得白雪受委屈,最后也因为白雪而自宫,成为阴阳人。同时他又有着其他人没有的感知能力,拥有幻化的能力,在不引人注目的地方观察着村子里的一举一动,通过他的眼我们知道了清风街的大事小情和许多外人不知道的事儿,他还能看见每个人头顶上的光环,借以判断生命力,预知死亡,在某些事上还能表现出普通人没有的清醒和理智。每次见到白雪,引生都不再单单是他自己,他的眼睛,胳膊,腿和全部心思都被白雪牵引,他一心一意念着白雪,在知道白雪和夏风结婚的最初,他“哇地就哭起来。……我回到家里使劲地哭,哭的咯了血。院子里有一个捶布石,提了拳头就打,打的捶布石都软了,像是棉花包,一疙瘩面。我说:老天!咋不来一场地震哩?震得山摇地动了,谁救白雪哩,夏风是不会救的,救白雪的只有我!如果大家都是乞丐那多好,成乞丐了,夏风还会爱待白雪吗?我会爱的,讨来一个馍馍了,我不吃,全让白雪吃!哎嗨,白雪呀白雪,你为啥脸上不突然生出个疤呢?瘸了一条腿呢?那就能看出夏风是真心待你好呀还是我真心待你好?!一股风咚地把门吹开,一片子烂报纸就飞进来贴在墙上。这是我爹的灵魂又回来了。我一有事,我爹的灵魂就回来了。但我这阵恨我爹,他当村干部当得好好的偏就短命死了,他要是还活着,肯定有媒人撺掇我和白雪的姻缘的……”清醒时他的情感偏向是对传统文化、道德、乡村社会的坚持,文中的他游走在清风街的大街小巷,亲眼目睹了商业化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沦丧,看到了因为利益兄弟嫌隙,夫妻不和,于是他追随老村长夏天义,甚至最后在老村长失去权威,去开发七里沟时依然陪在身边,直至在夏天义被埋在七里沟和山石土地融为一体。贾平凹通过引生的所见所闻展示了陕西东南的一个叫清风街的小镇上人们的吃喝拉撒睡、生老病离死。清风街成了矛盾聚焦的一个舞台,新旧观念冲突不断上演,“一方是以夏天义、夏天智为首的对家族文化和家族精神的坚守,另一方是以夏君亭、夏风、夏雨、夏中星等为代表的第二代的向文化他者的转化。”①在改革开放的浪潮裹挟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社会格局都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革,商品经济的浪潮不断地冲刷改变着传统的农业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文明更加强势地入侵乡村社会,传统的二元对立社会逐渐打破。这主要表现在老一辈对传统观念、道德、文化、土地的尊敬与执着和君庭等新生代对商品经济、利益的推崇,价值观念的不同,引发了生活的种种摩擦。《秦腔》仿若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微缩,记录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巨变。计划生育、收税、抗税、旱灾、洪涝、爱情、阴阳先生、打工讨薪、务工致残、民间集资等都有涉及,以引生的所见所问所想为轴,穿针引线展开全文,象征和隐喻随处可见。如以夏天仁、夏天义、夏天礼、夏天智、夏天信为代表的传统的“仁义礼智信”观念,在时代变革中受到质疑,在权力和金钱面前,传统道德的权威减弱,约束力削减,人心不古,子女不孝,兄弟失和,传统的家族观念、孝悌伦理遭受重创;盛行于三秦大地的秦人之腔,作为传统文化和精神世界的代表,衰败的命运是无法逃离的,作为艺术的秦腔不再是阳春白雪,沦为丧葬之曲仍难以为继,前景晦暗……
...............................
三、异人形象的审美特质..........................18
(一) 原生性..........................18
1、静谧的生长环境.............................18
2、朴质的人物性格........................19
四、“异人”的文学接受心理.....................30
(一) 艺术性价值........................30
1、陌生化效果.......................30
2、“异人”形象承载的审美追求.....................31
四、“异人”的文学接受心理
(一)艺术性价值
1、陌生化效果
就文学自身来讲,新世纪以来的作家不约而同的选择“异人”形象,个人认为主要是通过我们平时并不关注的群体的所见所闻,个人感受来达到一种陌生化的效果。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来的,关于陌生化他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表述:“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②“异人”通常是作家自主选取的看世界的角度,傻子、疯子、精灵等“异人”形象,或由于智力低下、异于常人而不受世俗规则束缚,在生活中往往被人嘲笑、讽刺甚至遭到羞辱和践踏,但是他们却由此获得很多常人没有的感受和体验;或由于生性质朴而具有常人没有的灵性,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探寻到人生的真谛,进而获得人们的敬畏;或是具有常人没有的能力,赢得人们的尊重,见证中国乡镇的日新月异,山乡巨变,自己最终也成了中国乡村文明的一部分,成了人们缅怀的对象。无论是哪一种,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都是正常人所不曾体验过的,而且,他们往往由于天生朴质、善良、醇厚、亲昵自然等优秀品质而得到上天的垂爱,获得常人难以企及的秉异之才,比如《尘埃落定》里的土司二少爷,总是能够对社会的发展方向做出准确的预判,轻而易举地获得人们苦苦追寻的权利、美色、财富等一切世俗人追求的东西;《赤脚医生万泉和》里的万泉和,这个没有接受过医生从业培训的脑膜炎患者,却因为善良、责任感、对生命的敬畏等得到了上窑村的尊敬和认可;《喧嚣荒塬》中行为乖僻的哑巴天奇,因为痴傻游离在宗族的械斗之外,也因为痴傻躲开了祖辈的仇杀,传达着“无为而为”的人生哲学。俗话说“傻人有傻福”,新世纪以来的“异人”往往能通过种种秉异之才,得到福报和认可。
..............................
结语
新世纪以来的长篇小说中,涌现了大量的异人形象,由于“异人”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同常人的表现,人们习惯性的把“异人”归到不是普通人的行列,或者根据他们的常规表现习惯性地称他们为“傻子”、“疯子”、“白痴”、“活神仙”等。笔者认为这种分法过于单一和表面化,只注重“异人”的外在表现,而忽略了作者附加在“异人”身上的美学意蕴,笔者在此把“异人”分为痴呆型秉异、分裂型秉异和感知型秉异,更注重探索异人的内在精神品质。与新世纪以前的“异人”形象相比,作家们不再赋予“异人”较多的悲剧意味,反而赋予了他们一些常人没有的秉异之才,这些特殊的才能或品质往往能够让“异人”们在时代的浪潮中赢得他人的尊敬和认可,在见证时代沧桑变化的同时,自己也成为时代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新世纪以来小说中的“异人”形象总体呈现出原生性、直觉性和寓言性的特征,原生性可以看做是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的大自然崇拜,是返璞归真的思想追求,直觉性是基于理性而言的,作家用“异人”的善良、朴质,敦厚等一系列美好的品质来凸显时代的浮躁和非理性,寓言性则主要体现在符号化的人物形象和多重寓意的文学主题上,作家通过一系列富有寓意的主题、形象使得文章更富张力。新世纪以来,一些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异人”为切入点,进行文本创作,一方面因为“异人”可以转换叙事角度,叙述更方便,故事呈现的更完整,能够营造一种陌生化的效果,使文章更富阅读的趣味性,进一步展现作者的美学观念。另一方面,“异人”的书写也与作家的经验、素材累积、创作思想等密不可分。由于人性的贪娈、利己我们看到了社会上太多的负面新闻,因此更加懂得异人身上的原生质朴的品质是多么的美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并不均衡的今天,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在经济利益诱惑面前道德的失守,环境的破坏,人性的扭曲,这个时代总的来说是浮躁的,我们需要“异人”来警醒我们。因此,可以说新世纪以来的“异人”小说饱含作家们对社会、对伦理、对新旧文明的形而上的思考,充满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略)
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中的“异人”形象探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