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蒋韵小说的感伤特质及价值评估
第一节何为“感伤”
"感伤"是人在自身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缺失性情感体验",属于心理学范畴。根据马斯洛的也理研究成果可知:人类需求从低到高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构成,而这些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影响着人的情感体验。健康的身体、安稳的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稳定的化会地位及潜能的充分发挥与实现都会引起愉悦、满足的情感体验。但人生在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的欲求在大多数时候是得不到满足的,当客观现实不能符合或满足人类的需求时,人就会产生一种相对而言比较消极或略微负面的情绪反映一一感伤。
文学作品的感伤根源于创作主体心灵的感伤。纵观中外文学史,凡是被称之为"文学"的东西,无一不是创作主体(作家)在现实生活中受到触动,自觉地将其内心感受文字形式外化的产物。而且,在文学创作中,"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才性异曲,文辞繁诡。"
"创作总根于爱"(鲁迅语)。对生命的挈爱、对人类命运的关爱、对社会生活的热爱,使文学作品得以在作家笔下孕育。同时也正是因为对生命、对人类命运、对社会生活爱得深沉,生命的短促、人类命运的悲剧性本质、社会生活本身的重重矛盾都深深地触动着作家的灵魂,作家感受中的"感伤"就产生于这种时候。在感伤情绪生成之后,作家个体的悲伤感怀再经过他们自身灵感才情的传达升华为艺术。而"在一个深刻的灵魂里,痛苦总不失其美"。所以,"感伤"艺术凭借其对人类灵魂最深层痛处的表现,对化会历史内部最敏感痛处的深入,及对人类生存困境的真诚思考,对人生寄托的执着寻求,足以产生震摄人心的审美力量。
........................
第二节时代的凭吊,生命的挽歌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个性化反映,反映的是一种"心灵化的化会生活",同时文学也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化反映,反映的是一种带有时代印记的社会生活。"无论是观照现实还是重现历史,文学都天然与时发表生着或显明或隐蔽的联系;无论是纪实还是虚构,文学都真切地表达着对时代或直接或婉曲的认识。"蒋韵从事文学创作的这三十多年,适值中国社会急速发展、变动的转折期。80年代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复兴与发展的黄金时代;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中国社会迈入了转型时代;而跨进21世纪之后,经济的市场化、技术的信息化、政治的多极化以及文化的多元化、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全球化时代到来了。但是反观蒋韵的文学创作,可发现她的小说作品并未与时代的发展、变动保持一致的步调。
诚如有的评论者所言;在这部小说中,"蒋韵一方面沉浸在潘红霞们纯粹而极端的爱情之中,为其古典与圣洁啼嘘感叹;一方面却又在暗中怀疑着、质问着,甚至是否定着这信仰。"但无论作者是如何地质疑、否定爱情信仰,最终还是被米小米与杰米的浓浓真情给瓦解了。虽然"爱情"折磨了潘红霞一生,给"幸福"短暂的人生更添悲剧色彩,剥夺了拓女子享受平凡幸福的权利,但它却又是捶救米小米的关键力量,也是滋涧米小米残败生命的甘露。虽然被无数文人墨客所颂扬的"有情天下"一直都处于被"有法天下"围劇的境地,蒋韵也清醒地知道"今天,在这个物欲统治的年代,这个欲望比天大的新世纪,早已没有'有情天下'的寸主之地",但米小米这个在风尘场中滚出了一身刀枪不入老宝的女人最终还是尝到了"爱情"的甜蜜与幸福。所以,就像"米小米,她有充分的理由不相信任何现成的真理"—样,作家蒋韵也就有了充分的理由去凭吊潘红霞们纯粹、极端而又圣洁的爱情传奇,为生长古典爱情的时代谱写感伤、动人的挽歌。
..........................
第二章构成蒋韵小说感伤特质的艺术元素
第一节人物设置:"爱"的圣徒
蒋韵小说中的主人公不信奉宗教,但却有很多圣徒,他们是"爱"的圣徒。"爱"之于他们,早已不是被凡尘浸染过的"点缀"、"肤浅"的俗世之"爱",而是生命的最高信仰。他们虔诚地尊崇血脉相连的亲情、以命相交的友情、纯粹圣洁的爱情。他们身上,有着圣徒的品质——与生俱来的"爱"的天赋;为"爱"献身的决绝;用全部的生命热情,痴狂地演绎"爱"、迄释"爱"。
家族是中国文化一个最主要的柱石……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先有家族观念乃有人道观念,先有人道观念乃有其他的一切。"冯友兰也曾说过:"家族制度过去是中国的狂会制度。传统的五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其中有二种是家族关系。其余两种,虽然不是家族关系,也可以按照家族来理解。君臣关系可以按照父子来理解,朋友关系可以按照兄弟关系来理解。"因此,生发于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就必然地成为了人伦的根本,成为了"爱"的重要内容,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爱"的圣徒朝圣之路的起始点。
朋友之间的情谊一一友情,虽不像亲情那样有血缘关系、亲属关系来维系,但该种情感却可以拥有"超越血缘、地缘,出离家园与国家,超越骨肉血亲之爱,超越国别地域之爱"的魔为,"高山流水遇知音"是它的完美形态,"义薄吉天"是它所到达的至高境界。然而,世俗社会一次又一次地向我们展示的却是迭种"拒绝功利,不讲任何条件,没有任何意图,仅以对方的感情依恋为基础"的情谊在物质、利益等"有所求"面前的脆弱、不可靠。在这样的时代社会大环境中,以"爱"的圣徒,以生命为祭,为也存质疑的我们演绎了纯粹、完美、以命相交的朋友之"爱",演绎得最为洒脱的是谢莹,最为触目惊也的是陈忆珠与刘钢,最为动人的是香巧。
......................
第二节叙事策略:情绪叙述
人物是小说艺术的核心,但人物形象要鲜活、饱满起来,必须得有叙事作为支撑,而且作家也只能通过叙事来为他的小说人物注入灵魂,毕竟小说追根究底是叙事艺术。所谓"叙事","即采用一种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叙述,来表达一个故事。换言之,即'叙述'+故事'。"对具体故事的叙述包括视角选择、时间安排、结构方式等方面内容。在中国小说传统叙事范式中,最常用的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时间以故事发展的自然时序为主,同时为了追求故事的完整性与情节的曲折性,将情节作为小说叙事结构的中也。这种叙事模式造就了全知故事型小说,"叙述有头有尾,上下连贯,按时间顺序依次展开,情节脉络十分清晰。"同时可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剖析众多人物也理"。但在这类小说中,作者与人物之间是不平等的代言关系,小说本身的真实性不足以令人信服,而且还存在无法深入到小说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表现他们丰富、深刻而又复杂的情感等缺陷。
蒋韵尊崇古典文学,其小说也有着浓厚的古典气息,但在小说叙事上却并未被中国古典小说叙事模式拘園,而是采取了情绪叙述的叙事策略。打破故事发展的直线式连贯时间,让"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感情因素成为结构的主要依据,也理时空成为结构的中心线索。"她无意于通过小说讲述精彩绝伦的故事,而是要通过叙述故事,追寻故事以外的意义,表达对生命的某种复杂感受。短篇小说《冥灯》便是实例。
情绪叙述,不仅牵动着叙事的时间与小说的情节结构,在叙事中将情绪抒发表现到极致,同时也可使叙事视角在情绪的牵引下实现自由转换,让小说人物可叙事者身份介入小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自我"真实的生命状态,强化"我"感的抒发,增强小说的真实性。长篇家族小说《栋树的囚徒》即通过这种叙事策略达到了由感情感知历史、感知生命的境界。
..........................
第三章蒋韵小说感伤特质的成因.................26
第一节时代背景及社会环境................26
第二节童年经验与人生体验...............29
第三章蒋韵小说感伤特质的成因
第一节时代背景及社会环境
在蒋韵的小说世界里,有消费时代的身影与物化社会的存在,但它们并非作者着重表现的对象。在蒋韵看来,当下这个时代是"一个彻底的物质和欲望的年代,抛弃一切理想、道义和浪漫的年代",人似乎已经没有能力去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人的灵魂和情感、精神和思想,甚至,人的身体。人正在用不容分说前所未有的暴力将人自身驱逐出这个世界。"这样的时代、社会与她的小说创作理念是相停的。同时,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与精神文明的失落,让蒋韵深刻地感受到了理想信仰、纯洁爱情、精神家园等美好与珍贵东西的流逝。所以立足当下,回望过往,蒋韵用"隔世"的眼光倾也关照那些被现实遗弃的美化借一个个小说人物把时代演变中美好东西流失的瞬间和过程再现出来,以此来影射当下时代、化会生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蒋韵思考着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处境与情感,突破"副本文学"的限制,发掘中国文学对世界的独特贡献所在。2002年的IWP(美国爱荷华大学著名的"国际写作者计划")之行让蒋韵颇有感触,在她看来,"中国文学在人类的精神史和情感史上的不可取代性","不是关于苦难的表达——表达人类的苦难和苦难感,俄罗斯作家达到了极致,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也不是关于爱情的表达一一表达爱情,全世界有很多的经典,或许,法国作家将它推向了极致,比如雨果;那么,属于我们的最独特的贡献是什么呢?我想,是乡愁和巨大的生命悲情。这一点,无论在中国的诗词、戏剧、还是小说比如《红楼梦》中,都表达到了极致。全世界没有任何一种文学,能像我们一样,将乡愁和生命悲情,高度意象化、象征化,成为整个民族灵魂的印记,这显然是无人可以企及的文学高峰。"而蒋韵在寻觅到全球化语境下自己创作的价值与意义之后,用小说作品为这座由无数先贤铸就的文学高峰继续地添砖加瓦。
...........................
结语
阅读蒋韵的作品,始于毕业论文选题阶段。本想着对蒋韵、李锐、笛安三人组成的文学之家做一番有意思且有意义的研究,但在系统阅读他们三人的作品后,发现送兰个人虽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小说创作观及作品风格却大相径庭,在一篇文章中将这吉人拉到一处研究,既有难度又稍显不妥。可也里却放不下了,放不下那固执地逆着时光行走,虔诚地凭吊美好尚未失落时代的蒋韵,更放不下那些与当代主流文学、网络文学截然不同,散发着浓郁感伤气质的蒋韵小说。于是,便有了这篇论文。
"感伤"本是人的一种常见情感反映,也是"人学"艺术——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质素。不过在当下这个浮躁喧器、追新逐异的文坛,有太多的作家去追随时代的脚步,书写"新"现象,表现"新"问题,其作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着"同步"状态:也有不少作家为响应市场需求,迎合大众的消遣性阅读趣味,去拥拖风尚,走向范式写作;而鲜有作家回首来处,去记忆"失去",重现美好尚未失落时代的图景,去凭吊那些逝去的高贵灵魂,将感伤情绪表达到极致,赋予小说以感伤的气质。以此观之,说蒋韵的感伤特质小说在当代文坛独树一峡,便也不为过。同时,活跃在蒋韵小说中的那些为"爱"而痴、而狂、而死的"爱"的圣徒,以及弥漫于小说字里行间的感伤气息,有着冲击、颠覆患上"感情淡漠症"的当代人认知的为量,有着在诗意-幻灭的落差式感伤中警醒世人的意义。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