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王小波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
1.1 小说语言的纯净性
1.1.1 打通粗鄙与纯净的界限
在《似水流年》和《革命时期的爱情》中王小波多次提到大炼钢铁、大跃进、文革武斗等狂欢化的荒谬场景,与之并列的却是“挖屎坑”、“煮大粪”、“屁味”、“萝卜隔味”、“厕所味”等场面的描写,把崇高圣洁与粗俗鄙陋并置一处,如此颠覆性、“佛头着粪”式的狂欢、戏谑,将旧有秩序彻底颠倒,圣与俗的界限被打破,以其汪洋恣肆、迅猛有力的语言力度来消解革命时期荒唐透顶又牢不可破的话语体系,从而揭示出支撑全部无意义背后的荒谬逻辑。从批判的广度和深度来考察,其语言的丑陋、鄙俗、恶心足以与当时强权政治的惨烈、血腥与荒谬匹敌,而二者之本质上荒谬性在文本中以其反讽的形式得以认同。
行文至此,笔者不得不面对一个悖论式的局面,即如何在王小波看似粗鄙的文词中阐释其语言深层本质上的纯净性。如果借用英美“新批评”理论范畴中的“语调”与“悖论”两个概念的话,这种污秽与纯净间的悖论也就不难阐释。
“语调”是英美“新批评”派特别标举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提出者瑞查兹这样将其定义:“语调是文学作品之中的说话人对他的听众所采取的态度,语调包括许多种:正式的与非正式的,疏远的与亲密的、隐晦的与坦率的,文雅的与粗俗的,严肃的与幽默的······”①不难发现王小波大多数小说中的“说话人”即叙述者“我”明显采取的是一种非正式的、隐晦的、粗俗的、幽默的、戏谑的狂欢化语调,如此所选取的言语腔调必然有着隐喻式的指涉含义,这里明显的表露出作家对革命时期主流话语权力的厌恶与排斥的态度,进而以其丑陋鄙俗的污言浊语对其诅咒、废黜,并决绝地发配至厕所阴沟中令其速朽。在贬低、消解一种语言体系的同时,另一方面作家也有渴望革新、创造、高扬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追求和意图,即而与之相对的、矛盾的另一面表达——正式的、坦率的、文雅的、精炼的、纯净的语言,唯如此才是其本质上真实的语言内涵。而新批评派所谓“悖论”式的语言正是指“那种表达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而悖论创造的方式无非是“违背常情的使用语言:或者以‘暴力’扭曲语言的原意,使之变形;或者把逻辑上不相干甚至相互对立的语句联在一起,令其相互碰撞,使之扭曲;或者借助一些表面看来并不恰当的比喻,令人一时不明就里······”①在这里王小波的用意无非是借助文词鄙俗的狂欢化的语言,以此来消解革命主流话语假大空的特质,通过贬低化、去冕化的粗言鄙语来冲洗消解强大坚硬的革命话语堡垒。当消解、废黜一种僵化的旧话语的同时,也是对一种充满生机的全新话语的向往和构建。
.......................
1.2 平静的两性关系描写
1.2.1 超越羞耻心文化
性在艺术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中一直都是一个难于绕过同时也是最难以操作的命题。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中,性无疑是一个“不敢越雷池半步”的禁区。这是传统文化中伦理秩序和人们的心理导向把性私有化、隐蔽化乃至于负面化的结果,其深层是一种羞耻心文化的使然。传统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极力回避写性或在无可回避之时也会折中隐喻式的暗写,如《红楼梦》。而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作家或者干脆不写或者依然在躲躲闪闪地写,也有人在矫枉过正般放肆地写。当回避、躲闪和放肆猥亵在现当代文学语境中尴尬的并存时,这无疑还是一种根深蒂固、先入为主的羞耻心文化的变相存在。20 世纪 90 年代王小波和他的作品的出现在中国文学中打开了真正超越性禁忌的局面,他第一次以坦然自信的态度面对性的存在,以清新、自然、洗练的语言描写了性的自然状态。而王小波语言的纯净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他在小说中空前坦率自然、干净洗练的性描写。
要想把性写成功,首先是一个认识态度问题,即要超越传统的对性的“羞耻心文化”。王小波能以超脱坦然的态度书写出在一般人意识中难以启齿、大部分作家作品里颇难把握的两性关系,并且写得如此干净自然、超凡脱俗,与其对性通透彻底的认识是分不开的。他认为性之存在就如同生命存在本身,无可置疑,也毋庸避讳。“在我看来,春天里的一棵小草生长,它没有什么目的。风起时一匹公马发情,它也没有什么目的。草长马发情,绝非表现给什么人看的,这就是存在本身。”①在他看来面对性这一本来自然而然、应该司空见惯的问题,人们通常要么压根不承认有这么回事,要么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想,这都是不正常的性心理,而正确的对待性的态度则需要正常的性心理——“正常的性心理是把性当做生活中一件重要的事,但不是全部。”②这种坦率的承认性,尊重性,但又不过分看重性的姿态是一种真正对“羞耻心文化的超越”。
.........................
第二章 王小波小说多元化的叙事风格
2.1 幽默诙谐的叙事语调
生于忧患的王小波,一生坎坷艰辛。然而,无论是在他的小说中,还是在他的杂文随笔中,你很少看到他对生活苦难的描写,这正是他的过人之处。他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因此,他所叙述和书写的方式也是特立独行、独树一帜的。他习惯了微笑着写悲惨的故事,他习惯用平淡去处理一切。在他的作品中,你能欣赏到幽默风趣的语言,你能体会到思维给他带来的快乐,你能感受到他诙谐的笔尖下是莫大的忧愁。“有些人一直认为王小波拿美国来贬低中国人,贬低中国民族精神。其实,王小波是深得‘现代文明三昧’的,他并不是拿美国来贬低中国,而是追慕一种‘健全的理性’”。②与许多留学人士的认识不同:“他看到的是美国精神的根底,比如,他对美国人的理性务实、独立自主、自由平等的精神非常佩服,而这些东西,则属于罗素所说的现代精神常识的范畴。”③在《域外杂谈·农场》中,他这样写道:“在美国我结识了不少像沃尔夫老太太这样的人——个体吊车司机、餐馆老板、小镇上的牙医等等,大家本本分分谋着一种生计,有人成功,有人不成功。不成功的人就想换一种本分生计,没有去炒股票,或者编个什么故事惊世骇俗。这些人大概就叫人民吧。”①他用平淡去描述美国人民的生活,其实是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可以用时间去思考一下自己的生活,是否可以算是一位合格的“人民”。在他语言的背后,他想传达的是平等、务实、自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而不是像我国某一个时期,大家都一哄而上去投入一种惊世骇俗的成功之路中。当然有人成功了,有人失败了。这时失败的人依然不肯谋一份本本分分的生计,而是幻想着投机取巧或者天降大运,改变自己落魄的面貌。难道每个人都要成为伟人吗?难道平凡真的可耻吗?难道成功就真的能带来你想要的一切吗……
我想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所谓对与错,只在于自己的价值观和选择的不同。就如王小波本人一样。他是老三届大学生,本可以凭着学历谋一份不错的生计,过着舒服的小日子。但他却选择了走文学之路,做一名自由撰稿人。“他为他一生选择了这条路,就一心扑在写作上。”②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一生钟爱的事业。不幸的是,年纪轻轻的他就因心脏病突发而离开人世。伴随着他的辞世,王小波真正成为全国范围内的著名作家。他死了,这就成为了一个事件。就像他在《红佛夜奔》中叙述的一样。伴随着一切的结束,这成为一个历史事件,广为流传。而他自己或许也没有想到:随着他诗意般地离开人世,他也成为了一个事件,被广为流传。他的小说中的叙事语调是幽默的、诙谐的,就连他的离开也成了幽默的、诙谐的。诗人般的小说家,不仅用文学之笔向喜爱他的人、有幸看过他作品的人传递着幽默诙谐,还他在人生的最后一刻,用最幽默诙谐的方式,告别了他热爱的尘世、深爱的家人和亲爱的朋友。他的一生是孤独的,但他却用幽默诙谐的叙事语调,给人民带来了许多思维的快乐和智慧的结晶。
...........................
2.2 沉郁荒诞的叙事氛围
欣赏一位作家,首先你会拜读他的成名之作。如果觉得还不错,也许你会继续看看他的出身,了解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直到最后,你去潜心细读他的文本,钻研他的思想。作家的一生都致力于写作,而你一生的许多时间是在为他的写作而写冥思苦想。我也一样,起初是欣赏王小波洒脱不羁的人生态度。他不谙世事,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之下,都勇敢、坚强地做自己。他的文字苍劲有力,他的文学思想与众不同。这就是我最先认识的王小波。
后来,看过了许多他的研究文章和文献资料后,我发现:他还有我没有认识到的许多面。在他一生不羁爱自由的表象下,他还拥有一颗敏锐、无奈、痛苦、彷徨的心。因此,我再读他的作品之时,便透过他有趣、有意思、有个性的语言,看到了他欲想为我人们展示的、藏在文字背后的沉郁荒诞的叙事氛围。这是我在与他同时期的其他许多小说家笔下的小说中没有看到的。比如在《黄金时代》中,他描述了两位远赴云南边疆插队的青年男女,以及这对青年男女在插队的地方所发生的性爱故事。整篇小说是围绕着他们的性爱故事展开的。从故事开头的“破鞋”问题的证明,到故事结尾时上级要求他们对性爱逃亡的反复交代。因此,不难看出:性爱是贯穿该小说始终的一条重要的线索,它将故事由开端推向高潮,然后随着高潮的到来,也预示着青年男女的青春走向了终结。此时,小说进入尾声,在一阵火车的汽笛声中,他们的黄金时代结束了。
《黄金时代》是一部性爱小说。它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超越了羞耻心文化,将从不正面谈论的——性,摆在大众面前,还它以自然、真实的本来面目。有人说:《黄金时代》是一部色情小说,里面涉及到了许多“黄色”场景的描写,甚至还可以看到赤裸裸地对性器官的描写。我想这种观点未免有些狭隘了。从古至今,性都是文学作品中不可规避的话题。只是很少有人光明正大地去谈而已。纵观古今中外,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时候描写性的叙事文学是以一种地下民间小说在流传。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很长一段时间它都难登大雅之堂。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逐渐解放,西方发达国家,率先正大光明地谈起了性,甚至还将它列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专门的研究。因此,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大量的性学家,他们一生致力于性的研究,并不断地推进性学科的发展和完善。所以接受过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和接触过西方发达国家文化的许多人,会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就像王小波一样,他也曾留学美国,游历美国和欧洲多地。他写性,并不是想要写出淫秽的文字,去祸害青年男女。他只是选用了一种意象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意境,来表达他对当时社会条件下某种现象的不满,借以宣泄个人或者是一部分人的情绪。
...........................
第三章 王小波小说“特立独行”的嚣嚣尘世...........................26
3.1 叛逆孤独的“坏孩子”们............................26
3.2 清秀可爱、精灵古怪、独立抗争的女性形象.............................28
第四章 王小波小说智慧幽远的思想内涵.......................33
4.1 智慧有趣的思想世界.............................34
4.2 深邃幽远的知青思想................34
第四章 王小波小说智慧幽远的思想内涵
4.1 智慧有趣的思想世界
王小波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特别的作家。他的特别之处体现在很多方面,如:坎坷崎岖的身世背景,蹉跎励志的学习生涯,专属独特的生命体验,复杂多元的文化冲突,辽远漫长的小说成长史……因此,特别的王小波在他的小说作品中呈现给读者一份特别的礼物——智慧有趣的思想世界。
王小波曾在杂文《智慧与国学》中,谈到自己对于智慧和国学的认识和见解。透过短短的三小节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王小波认为智慧有东方智慧和西方智慧之分,而他个人则更倾向于驴子的想法:“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情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情,心里就很高兴。”①这是《智慧与国学》中王小波向世人传达的智慧。那么,王小波小说作品的智慧到底是什么呢?是传统意义上的聪明还是现代意义上的逻辑,亦或者是……
王小波个人第一次正式谈智慧,是在《寻找无双》的序言当中。他坦言:“思维的快乐是一生乐趣之中最重要的一种。本书就是一本关于智慧,更确切地说,关于智慧遭遇的书。”②《寻找无双》的男主人公王仙客一生的事业就是寻找无双。起初时,他踌躇满志,生机勃勃;每天都为寻找无双而到处奔波、四处询问。后来,他又找侍女彩萍假扮无双,希望借此找到真正的无双。再后来,他开始怀疑无双是否真实的存在,他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如何寻找无双……到最后,虽然王仙客一直没有找到无双,但还是依然行走在寻找无双的路途中。我想王仙客一生寻找无双的过程,也是人们寻找智慧,追求智慧的过程。起初信心满满,后来迷茫无措,再后来怀疑否定,到最后又坚信不疑,一直追求。这就是王小波透过他的小说作品,想要传达给每个人的智慧精神和思想内涵。
.........................
结语 生命黄金时代陨落的愁容骑士
王小波的小说就像他个人诗意般的人生一样,给我们留下了别具韵味的文学价值。对于作家而言,他的作品是他最美丽的明信片,而王小波最美丽的明信片上如果需要一句话,我想应该写上“特立独行的自由主义者”。王小波的小说用最简单的四个字概括就是“特立独行”。在他的小说中,有“特立独行”的叙述话语,有“特立独行”的人物形象,有“特立独行”的创作原则,有“特立独行”的文学追求,有“特立独行”的奇特想象,有“特立独行”的思想内涵,还有“特立独行”的……
在中山大学教师艾晓明眼里,王小波是一个外表朴素、内心诗意,崇尚理性、崇尚自由的富于奇思异想的匆匆离世的友人。他们从小就相识,一起度过了最天真、最快乐的童年时代,后又经历了社会的大动荡。在拨乱反正的年代里,他们各自捡起了自己的理想,相互鼓励、相互扶持,重新走上追梦之路,最终各自拥有一番属于自己的成就。王小波生前许多的评论文章,都是挚友艾晓明写的。艾晓明在王小波的成名里,有功不可没的作用。王小波的许多文学价值也是艾晓明首先发现并加以赞扬的。后来随着“王小波热”的持续升温,才使得更多的文学人士去探析王小波小说里丰富多彩的文学价值。
王小波的小说除了拥有极大的文学价值之外,小说的历史价值也不容忽视。虽然王小波的小说里有许多奇异独特的想象,但有些作品还是可以看到他反映史实的话语。通过王小波的某些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王小波生活的那个年代里:人们真实的社会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真实的精神状态是什么样子的。这是王小波的小说里蕴藏的又一宝贵财富,它值得我们在日后慢慢研究。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