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大山小说论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008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一、贾大山小说的创作历程

1、以《取经》为代表的第一阶段

​虽然贾大山在 1972 年就发表了处女作《金色的种子》,但他真正被文坛所关注则是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作品《取经》。在当时历史背景之下,《取经》之所以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是在于它新颖的艺术形式、浓厚的生活气息,以及蕴含着的令人深思的力量。《取经》反映和批判了当时一些基层干部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一味迎合政策,讨好上级以致延误工作,终导致发展滞后的现象。小说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王清智(王庄大队支部书记)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后,磨出“开膛破肚、掏沙换土”的治理方案,但后来,四人帮”开始批判唯生产能力论,“脑子灵活”的王清智见风使舵,自己往自己头上扣屎盆子”,轻易地扔掉了农田基本建设工作。而故事中的另一个主人公李黑牛(李庄大队支部书记),他主动学习王庄经验,“四人帮”的干扰下,仍然坚持学农业学大寨,坚持治理河滩不搞形式主义,最终取得了好成绩。小说从人物对照上展现了两个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一个“扔掉”、善于务虚,一个“坚持”、善于务实,文章意在告诉人们:“要做参天白杨树,做墙头毛毛草。”

以《取经》为代表的第一个创作阶段中,贾大山的创作多出于政治视角,描写了农村中形形色色的基层农村干部形象,他直面真实生活中的冲突,切中要害,对正面人物和新事物热情讴歌,揭露鞭挞了“假大空”以及各种不良的甚至于丑陋的表现。如《正气歌》中在北杨庄秋季农作物收获的节骨眼上,郭爱荣搞起了“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有着“老别筋”称号的祁老真,在“玉米地里草封垄,棉花杈子没人掰”面前,他明白任何“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都不能代替农田管理,他敢于和“革命的赛诗会”公然对抗,表现了一个农村基层干部身上刚正不阿的可贵品质。又如《瞬息之间》一文更是将这种批判鞭挞推向了极致,文中主人公老孙写了一篇名为《极左批不倒,民吃不饱》的文章,他本来已经认识到了“极左路线”的危害,但他看到县委书记一篇名为《大批促大干,干促大变》的发言时,就立刻将自己思考得来的经验扔掉,转向迎合领导意图,新改写他的文章。可笑之处是他看到的那篇县委书记的发言稿偏偏是过时的,是他只好又将改过的文章再改回去。

........................

​2、以《小果》为代表的第二阶段

​贾大山在 1979 年开始的“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讨论中,开始思考自己的创作之路,1980 年在作协文学讲习所中的学习又进一步开阔了他的文学眼界,加深了他对文学的理解。贾大山曾说他从《小果》开始,创作的目的就不同了,他不愿意再像过去那样“写政治、写政策了”,只想在自己“所熟悉的土地上,寻找一点天籁之声,自然之趣,以愉悦读者,充实自己。”在这之后,贾大山在他挚爱的农村乡土上开始发掘普通人心灵的美丽和纯正。

​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充实了贾大山的创作宝库。从 1971 年至 1983 年,他在正定县文化馆工作了十几年,这十几年中他年年都要下乡,有时候一去就是好几个月,正定县二十六个公社他几乎都走遍了。在乡下他接触最多的就是农村里地道的农民、基层干部,他在农村的切实经历正是他进行文艺创作的原料库。

​《小果》讲的是一个性格开朗、热情、又泼辣又善解人意的农村新青年,她在面对大槐生硬的盘问产生不满情绪时,便直爽地甩给对方几句噎死人的话:“我不想回家,我不乐意回家,和清明谈恋爱哩,想听听吗?”之后受到清明的启发,深深地理解了大槐得不到自己的爱情时那苦闷的心情,便做出决定要等大槐结婚后她才跟清明完婚。在小果身上,作者展现了农村新青年身上崭新的价值观念。

......................

二、贾大山小说的思想内容

1、浓郁的乡土特色

​贾大山出生在正定古城,60年代作为下乡插队知青来到西慈亭村并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以自己知性的眼光审视着正定城,用平实的笔触,以正定为故事背景创作了一系列小说。他热爱脚下这片土地,他在这里生活了半辈子,未曾远离过一步,他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了乡村的一草一木中,不知疲倦地吮吸着农村这个广阔天地中散发的气息,将自己变成了众多农民中的一员,将自己生命中最深厚、浓重的情感投注到以故乡为题材的小说创作中。这些生活经历为他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同时为他塑造真实鲜活的农民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贾大山《在写<取经>的体会》中写到:“当时我想,思想斗争不如直接写斗争更解气,如写‘四人帮’派来了特派员什么的,可是又一想,那样写法,别人可能写的很好,我却不行,因为那对我只是一个概念,自己没有那样的生活经历,强扭的瓜不甜’,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写自己所熟悉的生活,自己所熟悉的人物,把握些。”

贾大山小说中民间乡土小人物生活的世情悲欢,富含着浓郁的正定乡土特色,艺术地再现了正定城的民俗、民风等地域风貌,作品呈现出浓厚的乡土风情。他能精确的写出南仓大白茶的种植方法;他熟知古城的各色风味小吃,对其来历如数家珍;他通晓正定的历史文化,悉古寺古塔的一砖一瓦。腊会、迎春酒会,街头叫卖的烧饼、卤鸡、老豆腐脑儿,严肃穆的钟楼、临济寺、大觉寺……贾大山所写的都是那些无论过了多久都可以反复回味的场景,都是让人久不能忘怀的乡情,他乡游子不时涌上心头的情愫。虽然他的作品中有不少带有政治色彩的描述,但时过境迁,政治因素”失效了,而淳厚、动人、栩栩如生的家园感、乡愁意识、民俗风情留了下来。

....................

三、贾大山小说的艺术追求 ................... 19

1、白描手法的坚守与变新 ............ 19

2、结构安排的简单与明了 ................... 20

​四、贾大山小说的文化传承和艺术价值 ............... 24

1、正定风情的传承 ................ 24

2、传统文化的传承 ................. 25

四、贾大山小说的文化传承和艺术价值

1、正定风情的传承

​正定,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拥有七千多年的人类史,地处冀中平原中部,在历史上曾和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1400 年以来一直是府、州、郡、县的所在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得正定古城人才辈出,有着“卧虎藏龙之地”的美誉,正定县志记载,正定人为文斌斌,为武赳赳,人杰地灵,常胜将军”赵子龙、“四部尚书”梁梦龙、南越王赵佗、清代著名诗人梁清标、“元初四大家”之一的白朴等均籍正定。正定佛教文化传承不衰,历代高僧大德辈出,现出慧净、义玄等一代佛学宗师,特别是临济寺祖庭,在佛教界和海内外地位极高,影响极大,是中华文化兴盛时期的“佛教重镇”。

贾大山自幼就成长于正定古城,半辈子不曾远离过一步,他特有的艺术灵感正源自正定古城浓郁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说他是正定古城深厚的传统文化滋润和养育起来的作家,是小城的古文化使他一步步走上文学的道路。贾大山深爱着他脚下的这片土地,他进行小说创作也都是取材于正定古城中那些平凡而又熟悉的底层民众们的生活。读他的作品,细细感受,人们不难发现他的作品中鲜明的乡土特色,这些古寺古塔、典雅的建筑,风味小吃,民俗民风无一不呈现着浓厚的正定风情。

........................

结语

纵观贾大山的一生,他的贡献不仅是那些留给世人独具价值的短篇小说,更是那令人钦佩又值得学习的品性。尊者已故,但他的文字和精神却依旧在中国文坛和中国人心中,经久不衰。

自大山登上文坛以来,他自己默默埋头创作,文学界对其关注也不多,久而久之,大山的名字和他的作品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直到近年以来,文坛和社会各界才开始重新关注贾大山和他的作品。他坚持自我,遵循自己对生活、对文学的独到见解进行创作,其小说无论是语言、结构,是文体、主题,尽显淳厚朴实之风,在诸多方面仍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从贾大山的创作历程来看,其小说创作呈现着明显的阶段性,从《取经》到《小果》到《梦庄记事》再到后来的“新笔记小说”,他不断追寻而力求有所突破,完成了一次次艺术上的蜕变,创出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他扎根乡土,立足于民间,以饱含深情的笔墨,用一个个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精炼简约的白描和细致讲究的结构,构筑了这片乡土的人生百态。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