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李健吾戏剧的思想内涵:老大中国与少年中国
第一节"老大中国"
一、"老一辈的"人物形象
李健吾的剧作比较明显地塑造了一批老一辈的人物形象,一类比较鲜明的、集中的而又不乏直露地批判的是坚守礼教和道学的封建家长形象:《村长之家》的村长、身作则》的徐守清、《青春》的杨村长、郑老师、罗举人等;另一类多是不甚着力却饱含温情的次要角色,《村长之家》的钱老、《梁允达》的张爹、《黄花》的第一号等,后一类人物身上闪耀着民族的品德。
徐守清形象的典型之处还在于是《青春》中杨村长、郑老师、罗举人王个形象的综合。如果说杨村长送一形象着重体现礼教的一面,看到喜儿翻墙头找香草,杨村长便觉香草留不得了,把香草嫁给成为童生的罗举人的孩子。罗举人休妻之后,婆家不要的人娘家更不要,杨村长便要处死女儿,为保存自己的颜面到庙里逼女儿自杀。郑老师和罗举人则侧重在道学的一面。郑老师和罗举人的会面让二人道貌岸然的形象互相照亮,他们依然醉也于科举的显亲扬名,大谈设立学堂之荒谬;罗举人更是让十岁的孩子在夏天穿长袍马掛,见到小姨子要避嫌;看到田喜儿和香草见面就认为是男盗女娼,无耻己极,天理不容,神人共怒,立马决定休妻。无论是《村长之家》中的村长还是《以身作则》中的徐守清,无论是《青春》中的杨村长还是罗举人,他们在面对男女问题上的态度和反应如出一徹。
然而,李健吾对戏剧中这一类人物形象并不是全然否定的,他们也不乏人性的一面:徐守清情不自禁想要抱张妈起来,郑老师看到马跨在墙头的田喜儿不由担也当也摔坏了腿,康如水在剧的结尾最后也表露出他的孤独和寂寞,改编剧《蝶恋花》(1942)中的大学士也在理智推敲以后,努力唤起情感,批判讽刺之外不乏湿情的一面,这些人物身上都体现着最平常的人性。
.......................
第二节"少年中国"
一、"年轻一辈的"人物形象
如果说对"老一辈的"人物形象的主要态度是批判的,那么李健吾把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年接一辈的"人物形象之上。李健吾的剧作塑造了一批"年轻一辈的"人物形象。在道学和礼教的束缚下,年轻一辈中一类表现为默默忍受的形象。《村长之家》中的叶儿,只会静默、向墙而泣,在村长的斥责下选择跳井。《青春》中的香草接受她爹杨村长的安排给罗举人的儿子做童养媳,对公公也是言听计从,和田喜儿见面被发现后答应杨村长去自尽。在李健吾笔下,这类形象显然是老一辈极具封建礼教思想的人物的延续,他们默默忍受并践行着老一辈的一套,是作为否定性的意义出现的。无论是叶儿还是香草或者《贩马记》的金姑,她们都太菩弱,精神上仍是属于过去的人物。
李健吾不满人物大部分在承受,主张人物有明显的个性,这种个性在他笔下表现为抗争的精神、挣扎的力量,作为对照,他塑造了一系列另一类年疫一代的成长着的人物形象。这是李健吾着重塑造的而且是贯穿其剧作的一类形象。早在1923年的独幕话剧《出门之前》中的张太太就离开家去找前夫的孩子,独幕剧由于篇幅对这一形象并没有铺展开,张太太作为母亲离开的时候对现在家里的孩子竟然没有一点挣扎,这是一处败笔,但是仍然表现出了张太太追求平等的勇气。如果说这个剧作还不足够看出张太太的成长,1926年的独幕话剧《翠子的将来》中翠子这一形象已经十分完整了。掌柜跟她说了要卖她做丫头时她哭,她也有为她爹情愿去做丫头的想法,经沉思后她还是说服掌柜到别处谋生,说服未果掌柜还是要卖掉她时,她头也不回地选择了进工厂。翠子不听从于父亲的安排,自己进厂子,主宰自己的命运。
三幕剧《村长之家》(1933年)的叶儿在默默忍受的一面以外,也有成长的一面。从第一幕的唯唯诺诺,怕东怕西,静默向墙而泣,第二幕怕冤枉好人则直接去找真娃,第三幕更是勇敢地和她爹讲明真相。正像李健吾所首肯的莎±比亚的悲剧人物,慢慢跟着故事往大里成长。
.........................
第二章李健吾戏剧的创作风格:浪漫的与现实的
第一节渺微的生存,绮丽的忧患。
李健吾13岁时父亲被闯锡山指派的人杀害,父亲去世后,家境十分窘迫。每月的生活,仅靠父辈朋友捐赠款所生的二十元利息维持?—家人的生活。为了省去房钱,他们搬入了贫民区南下注的解梁会馆,"我的家本来一直就在动荡中过活,这下子跌到了贫困的边缘。我苦闷得很,常到附近的南下挂一带溜达,把穷苦人的痛苦看成自己的。"这段艰窘的生活李健吾在《母亲的梦 跋》里有交待,也正是《母亲的梦》写作的背景;
《母亲的梦》的背素,是北的南下法。这贫苦的生活堆!这甜蜜的粪;叟拽房!整整千年,一个长长的千年,黯淡到铅一样的滞留,泥巧住我童心'正常的发展。身世是化患,摆在眼前的依然海市屢楼。任何指望没有,一个留落在一家会馆的乡應寡妇,守着两个中小学读书的儿女。一个月凭着千来块钱,有时加上朋友偶而念旧送来,或者冬天当掉夏天,夏天当掉冬天的钱,东拼两凑,握着日子过活。快乐?这只在我们喜爱的文章里;我们骄傲的沉默里;我们亲情的依恋里。我是这妇女社会唯一的男子:被钟爱而被期望的枉石:一个十六岁的孩子。
在这里居住了整整十年,李健吾从孩童时就面临着生存的忧患,同时另一方面也使得他对下层人民的生活十分熟悉。李健吾二十年代的剧作大都取材于下层的社会生活,铁路工人、女仆、车夫等贫苦人成为其剧作的主人公。李健吾的早期剧作《工人》《翠子的将来》《囚犯三母亲的梦》《另外一群》等作品集中地表现为下层贫苦人民的生活题材,除《母亲的梦》有自传的色彩外,这些作品可视为李健吾早期关注现实的尝试。
.........................
第二节意拟的现实,艺术的真实
李健吾剧作贫苦人民和革命的题材表现出对人生的、对国家的忧患,同时也是其创作上现实主义的体现,但是似乎并未涉及浪漫主义这一问题。从狭义来看,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为流派运动,只限于十八世纪末期到十九末期的西方。广义上,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存在于各个历史时期。因此,本文所讨论的是作为创作方法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两种创作方法的区别和联系是美学上的一个基本问题。按照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的看法,浪漫主义侧重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想象,主观性较强;现实主义侧重如实地反映客观现实,客观性较强。不妨对照作为流派运动的浪漫主义的特征来理解:
第一,浪漫主叉最突出的而且也是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主观性。……把情感和想象提到肯要的地位。他们的成就主要在抒情诗方面,就是小说和戏剧也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在题材方面,内生活的描述往往超过客观世界的反映,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特别多,自传式的写法也比较流行。浪漫派的作品一般富于感伤忱郁的情调,所以席勒把"浪漫的,,和"感伤的"看作同义词。……
李健吾强调感情的节制,在《爱情三部曲一一巴金先生作》中指出巴金热情的风格的同时,隐晦地指出了其作品所缺乏的一一中国克腊西克的理想是"不逾矩",理智和情感合二为一。李健吾的气质里不乏浪漫主义的成分,"上天知道我是怎样一个神经质的糊涂虫!我做过多少傻事!流过多少没有用的眼泪!我怎样躺在硬板床上发烧,怎样跑到旷野叫风吹凉了我的瞄袋!"但是,他用理智驾驭他的热情,"把这看作一种创作的方法,绝不愿意叫它沦为伤感一类的东西。"无论是对客观性的强调还是对感伤的批评、对古典节制的推崇,李健吾的主张都是站在现实主义一边的。
.......................
第三章李健吾戏剧的芝术特征............38
第一节本色的语言............38
第二节开场戏............45
第四章李健吾戏剧的声誉与寂寞..............56
第一节李健吾戏剧的声誉...............56
第二节李健吾戏剧的寂寞..............58
第四章李健吾戏剧的声誉与寂寞
第一节李健吾戏剧的声誉
李健吾的剧作经发表或上演,当时文界、剧坛人物都给以推介或批评。李健吾在戏剧上的成就最早被妮姆?威尔斯在《活的中国》的附录《现代中国文学运动》提及,"一九二九年以后,现代戏剧在田汉和洪深(二人均参加了左翼)的领导下发展起来了。重要的戏剧家还有曹禹及李健吾,前者左倾,后者是一个自由主义浪漫派。"1944年,董史在给《万象》写的《剧坛人物志》,把李健吾列在第一位,并称赞李健吾为"上海剧坛上最有权威的人","他隐隐中占有了剧坛盟主的最高宝座,有许多导演与演员,对他非常尊敬,非常听从的",同时评价"他与曹禹一样,作风能自成一家"。麦耶在《观剧随谈》中指出"《金小玉》和《青春》可抖说是李健吾先生近顷罕见的力作","《金小玉》和《青春》都是雕琢得十分精细而完整的作品。如果要推选1944年剧坛佳作,这两部都该占魁首。"
李健吾的戏剧在三十年代就受到文坛的注意,四千年代更是炙手可热,甚至有文称1944年为"李健吾年"。"最有权威""剧辰盟主""魁首""李健吾年"这些称誉足见李健吾及其剧作在当时的影响力之大。这一点从剧作收入上也能反映出来,"上演费用收入的客观也是足以吓人的,一个月大概有二十几万,一笔在剧坛上是可惊的收入。"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指出战时的孤岛上海,成就较高的剧作家把李健吾列在第一位,田汉是战时后方剧坛的旗手,李健吾则是沦陷区剧坛的巨人,"他不但勤于写作,艰苦支撑了上海运的发展,并且致力选择了具有抗敌意义的题材,在不损艺术质素情形下,对民族抗战略尽微为,一点在他的作上虽然不必过于重视,但可见出他的人格。"波拉德的《李健吾与中国现代戏剧》指出李健吾是除了曹寓之外,还有夏衍、陈白尘,最能代表现代戏剧素质有个性的剧作家。
.........................
结语
李健吾一生创作和改编了四十多部剧作,本文从李健吾剧作的思想内涵、创作手法、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其剧作有一个整体地把握和认识,进而探究了李健吾剧作由受人瞩目到归于寂寞的原因。
从思想内涵上来看,一方面,李健吾的戏剧坚持对人性的探索,这既是对五四"人的文学"的继承,也是对民族品德重建的努力,体现了作家艺术的自觉和责任感;另一方面,李健吾的剧作从整体上塑造了"老一辈的"和"年轻一辈的"人物形象,构成了"老大中国"与"少年中国"的叙述模式,表现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国民性批判的思想。李健吾剧作对人性的追求是三四十年代左翼文学、抗战题材戏剧之外可贵的努力和收获;但是贯穿其剧作的对封建礼教的批评和国民性批判思想并未贡献新的资源,此类剧作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
在创作风格上,大多研究者往往把李健吾的戏剧视为浪漫主义的,其剧作更倾向于现实主义。在题材上,其剧作集中表现为贫苦人民题材和革命题材,包含着作者对人生的忧患和对国家的忧患;在艺术上,李健吾的剧作兼有"浪漫的"与"现实的"成分,往往是用"意拟的现实"的创作方法,表现对艺术普遍性追求的理想。然而遗憾的是,其大部分剧作,未能达到所希冀的"普遍的真实"的艺术理想。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