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炜小说“以退为进”的写作姿态 及文学史意义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010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张炜小说“以退为进”的写作姿态及表现形式

​第一节 退守道德 追求理想

张炜又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理想境界呢?通过大量阅读张炜的小说、散文,纵观各方面的研究评论可以概括得出,张炜所依据的道德情怀,在作品中所体现的道德文化精神,有两个主要来源,一是儒家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道德理性;二是道家传统文化所倡导精气神,追求身心的和谐自由。这两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统一为人格与社会规范的交融,体现在小说中人物的身上,就是我们常说的仁、义、礼、智、信、勇,这是千百年来中华传统所提倡的理想世界中人的立身准则,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纽带,这也是张炜所积极建构的人与人之间理想的生存、生活模式。

.....................

第二节 退守民间 守望心灵

​“为什么我的眼里噙满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①这句话用在张炜身上恰到好处。张炜是一个大地的歌者,是一个对土地有着格外眷恋的人,他最高兴的事就是与大自然心心相印。他在多次公开演讲中曾提到,一定不能离开泥土,能离开大自然,不能离开与世间万物诸种无声的交流,要亲近它们,我们也许会付出一些代价;如果远离它们,我们却会付出更大的代价。”②在张炜的写作世界里,大自然是一切文学得以产生的根源,是文学的根。正是这样一种情怀,让张炜在现代这种迷茫、浮躁的文学思潮中选择退守民间,守望心灵。

民间是一个含混丰富的概念,包含了许多内容,也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阐释。既可以从政治的角度,也可以从文化、文学的角度来理解。2002 年 3 月,张炜接受苏州大学王尧教授访谈时,对“民间写作”这样定义: ​

“今天,真正的‘民间写作’既是宽阔的,又是处于庙堂与俗流之间的一个狭窄地带。在时下,真正的民间写作开始将知识分子性与民间性统一起来。从这个层面上看,真正的知识分子立场与民间立场在其内部又是相通的、一致的,它们二者可谓殊途同归。知识​分子立场正是以民间立场为依据的。”

​张炜建构的民间世界,正是以精英知识分子的身份,以民间情怀拥抱大地的立场,追求一种更加鲜明的精神内容,表达着属于自己的一种独特的声音,表现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他更加庄重严肃,以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性诉说着历史的升降浮沉。在对现实的关注上,他忧国忧民,现出对现实、未来的担忧。在对人物的塑造上,他让知识分子代言,他们的命运折射社会的动荡变迁,表达一种情感,表明一种立场,表达一种态度。他追求一种心灵的自由,期望在大地上诗意栖居。

.......................

第二章 张炜小说“以退为进”写作姿态的演进轨迹

第一节 萌芽:芦青河阶段

芦青河阶段,是张炜步入文坛的开端,也是其“以退为进”写作姿态的萌芽阶段。这个时期是文学经过文革的解冻刚刚复苏的时期,也是 80 年代初各种潮流的文学此起彼伏的时期。但张炜并没有选择揭露过去的苦难,也没有一味歌颂眼下的幸福,而是乘着这个时期驰骋的文学飞船,尽情抒发、描摹、塑造自己所热爱的“芦青河”。这一阶段的张炜,是朝气蓬勃、信心满怀的张炜,他披着露珠、带着胶东半岛芦青河的涛声,散发着海的气息和泥土的芬芳欣然跨入文坛,作了一系列清新、隽永的芦青河小说,在这些小说里活跃着性格爽朗、婉约多姿的女性,抒写着两性之间淡淡的朦胧的柔情,显得纤巧柔美,处处洋溢着田园牧歌般的情调。这一阶段的张炜,在创作上处于探索萌芽阶段,创作的走向主要是以诗意寄情于人与自然的统一,主要作品有《声音》《夜莺》《达达媳妇》等。

张炜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这一时期的写作体验主要来自于对乡村生活风土人情的怀念和留恋。乡村中清新的自然风光,农村的生活、生产劳动,村中人与人之间淳朴的感情,对于张炜来说是温馨的,是感人的。也许是因为那时的单纯,也许是想逃避现在的生活,儿时的回忆便显得越发弥足珍贵。如短篇小说《夜莺》,以优美的抒情笔调,描写了农村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在七月这样一个收获的季节,大家伙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喜悦,你打麦子,我打麦垛,彼此之间团结友爱、合作默契,到处显示着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美丽和温馨。心灵手巧的胖手儿甚至站在高高的麦垛上,迎着铺满灯光和月光的场子喊了起来,美—是—生—活”!如《看野枣》将人性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大贞子,一个敢想敢做、真诚善良的姑娘,她不被世俗的看法所左右,而是听从自己的内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主动要去荒僻的海滩看野枣。面对村长三来的骚扰,也没有畏畏缩缩,也没有屈从村长的权势,而是用棍棒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捍卫了自己的人格。​

........................

第二节 发展:古船阶段

​走出芦青河后,张炜的创作有了新的进展,以退为进”的写作姿态开始有所显现。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坛上,寻根文学”热潮正浓,反对一味追求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创作倾向,提倡把文学的“根”扎在本民族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上,写作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学。在小说的结构方面,常使用抽象的文化主题和象征性寓言结构。但是对于这场文学运动,何为文学的“根”,大家各抒己见,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这就意味着社会中心价值已经解体、瓦解,很多人陷入一种迷茫、空虚与苦痛之中,再加上社会转型下,荒诞、惟利是图、道德沦丧、理想信仰淡漠等现象日趋突出,人们普遍呈现出一种精神危机。这对于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张炜来说,所受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的两重夹击下,对于坚守文化精英知识分子写作的张炜来说,他走向了自己所熟悉的农村,进行了一次乡野文化的寻根之旅,意在通过追求民间文化中蕴涵的积极传统理想,实现对新理想的塑造和坚持,催生出信念、价值的广阔空间。这一阶段的张炜,是悲天悯人、沉思迷茫的张炜,他用一支笔毫不留情地、不留余地地揭示着人类所遭受的苦难,并对造成这种苦难的缘由给予无情的鞭挞。在这一时期的小说里,少了原有田园风味的古朴宁静,多了一份对社会、对人性的反思,他的笔下跳跃的是,一个个压抑的人物的呻吟和挣扎。如中篇小说《护秋之夜》《秋天的思索》《秋天的愤怒》等,不再将女性作为写作的中心,而是将关注点转移到更加严峻的人生上,以更加开阔的思维空间、更强的思辨力,对生活和人物做出了道德的、历史的、美学的评价。《古船》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标志着张炜的创作实现了对自己的超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退为进”的写作姿态逐步形成。

​........................

第三章 张炜小说“以退为进”写作姿态的文学史意义………… 29

第一节 开创乡土文学写作的新模式……………… 29

第二节 开创知识分子精英写作的新策略 …………… 31

第三节 开创民族文学精神的新征程……………… 32

第三章 张炜小说“以退为进”写作姿态的文学史意义

​第一节 开创乡土文学写作的新模式

​张炜就是这样一位很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不仅写出了家乡独特的山和水,还为我们开创了乡土文学一种崭新的写作模式——以退为进。

​最难忘是那家乡的山和水,最难别是那家乡的人和情。中国人都是怀乡恋土的人,正是如此,乡土一直是文学作家笔下的常客,乡土小说一直是文学发展的中心。谈及乡土小说,人们头脑中首先浮现出的就是鲁迅笔下的闰土、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赵树理的土改文学、高晓声的陈焕生系列等等,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描绘乡土风景,展现民族风格,便是乡土文学的类型化、概念化特征。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作家笔下又呈现出不同的乡土特色。20 世纪 20 年代乡土文学重在启蒙,以文学为工具,在文学中贯穿揭露社会病苦,批判封建制度,改造国民弱点,力图借助西方先进文化思想观察、思考、重建生活。如鲁迅的《祝福》、王鲁彦的《黄金》、许杰的《惨雾》等,这些作品基本都是悲剧性的。而这一流派的分支,萧红的东北黑土地景观、废名的湖北黄梅民俗、沈从文的湘西风情,则形成抒情乡土小说这别具风韵的一脉。30 年代的乡土文学,重在表现乡土中的阶级斗争,一批左翼作家如茅盾的《农村三部曲》、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丁玲的《田家冲》等,揭示古老乡土上潜滋暗长的自发反抗与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些作品的格调是积极昂扬的。到 40 年代,家们立足当时的社会形势,入农村,入民众,现轰轰烈烈的土改斗争。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柳青的《创业史》、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赵树理的《李家庄的变迁》、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浩然的《艳阳天》等都是社会政治生活、事件在文学中的反映。这些作品配合当时党的政策,用文学的形式,记载和描绘运动中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农民翻身做主人的过程,作品的格调是高亢的。

........................

结语

在当前文学商业化大潮的背景下,文学创作、走向问题日益突出,在评论界也引起了广泛重视。近年来,张炜以独特的文学操守,十足的责任感,纯美的守望,哲理性思索,对人的精神世界、幸福家园不停地寻找、叩问,不断被社会重视,被文坛推崇。本论文正是从创作个性的角度出发,分别研究、探讨、论证了张炜小说“以退为进”的写作姿态、表现形式、演进轨迹及文学史意义。​

“以退为进”是张炜在文学创作中坚持的一种写作姿态,具体表现在张炜的文学创作中,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一是退守道德,追求理想。二是退守民间,守望心灵。三是退守农业文化,批判现代文明。四是退守野地,走向高原。不论是哪一种方式,我想张炜的目的都在于,从传统文化中寻求一种能够支撑人们理想的、内在的、核心的东西,在乡土和现代化的构建中,找寻一个平衡的支撑点,使人们的生活重新回归到和谐的自然状态中,同时给当代文学寻找一个社会基地,让中国文学有根可扎,有养料可汲取。这种退守不是逃避,也不是保守,不是向后的而是向前的,是漫长征途的理想和目标,

是光明和希望的所在。当然,这种写作姿态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张炜在漫长的文学创作中,在大文学环境的影响下,在齐鲁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在自身生活经历的基础上,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超越四个阶段,最终形成的一种写作惯性,张炜人生观、世界观、生命观的规范体系。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