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底层写作的演变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996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体验感悟式底层写作(1982-1985)

第一节“装卸工”形象系列

​验转化成丰富的情感感受写到作品里。美国作家海明威曾经说过:“小说中的人物不是靠技巧编造出来的角色,他们必须出自作者自己经过消化了的经验,出自他的知识,出自他的头脑,出自他的内心,出自一切他身上的东西。”毫无疑问,底层经—方方创作题材中的宝贵财富。在方方创作的早期阶段,她的作品中有部分属于“装卸工”题材,我们把这一题材归为底层写作。《“大篷车”上》《啊,朋友》《看不见的地平线》《司机秦大宝》《滚儿》《寻找的故事》这些作品都有着底层的影子,作品主人公大多是装卸站工作的青年,在笔者看来,这群人物构成了方方早期作品中一个独特的“装卸工”形象系列。

装卸工通过出卖劳动力进行搬运或装卸。他们是方方在创作初期最先关注的底层群体。在多篇以装卸工为题材的小说中,方方以记录装卸工日常的工作、生活为主,展现他们简单、平凡的内心世界。

方方曾是一个诗歌爱好者,在大学期间,她在《诗刊》上发表的诗歌《当我拉起班车》获得了一等奖。这首诗基调乐观、积极,刻画了一个辛苦劳作的装卸工形象。由于编辑朋友的建议,方方的创作方向从写诗转向写小说。《“大篷车”上》是她初涉文坛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大篷车”上》通过记录底层工人上下班的一段日常生活经历,真实地表现出了底层工人乐观的生活状态。这群底层工人相互倾吐着生活中的牢骚,在嬉笑贫嘴中获得暂时的愉悦。

这位知识女性(业余作者)无疑是整篇小说的亮点和关键。突然闯入的知识女性发现并记录下这群青年的“可爱”。她在报纸上发表了《姑娘,去爱他们吧》的报道。这篇报道从正面肯定了这群青年的价值,提升了青年们的自信,激励着他们积极向上,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参加培训,不断提高自我。这位知识女性用宽容、善良去启发和感化这群青年人。

.........................

第二节探索底层人性之迷

​对于人性这一话题的探讨,不同的文化之下形成了不同的人性论。对于文学来说,“文学是人学”,文学是人类情感的表达,而人性是文学永远的主题。中国现当代文学之中,无论是五四时期的新文学还是新时期之后的思潮流派,都离不开对人性问题的探讨。如果单纯的从“性本善”或“性本恶”来定义人性的话往往会陷入二元对立的单一局面,我们还要留意那些善恶交织的灰色地带。

​底层文学作品中同样涉及到人性中或明或暗的一些事实,表现出的人性之“恶”并非这个群体独有。底层文学重点关注人性是因为当底层遭遇生存的困境时,人性的复杂得到更强烈的凸显。当物质生存降到最低,底层未必不会走上极端的道路;当切身利益遭到掠夺时,底层未必继续沉默;当他人陷入危难时,底层未必会生出援助之手。

方方在早期的一类作品中进行了对人性之谜的探索。1983年一1985年,方方集中创作了《司机秦大宝》《滚儿》《一棵树》《制片主任》等作品,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将关注点放在“人”身上,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例如方方因为面临毕业分配,写了《走向远方》这篇小说。这篇小说是方方作品风格“由单纯的适宜的人性亮点的捕捉与拼接,转而对人性多样化复杂性的透视与剥离。”借着小说,方方发出了“世界上顶顶复杂的就是人”、“人,真是个迷”的感慨。这个阶段,方方将人生经历的感悟转融入创作,思考着“人”,通过小说创作重新认识“人”。底层经历让方方可以更好的了解底层但不能复制他们的苦难。在这些作品中,对人物的塑造大多还只是表面,虽然也有少数几个展现出了人性复杂的一面,但也仅仅只是作家自己针对经历发出的一些人生感悟,作品缺乏相对丰富性的内涵阐释因而大多并没有成为研宄重点。

.........................

第二章底层写作的零度呈现与情感隐藏(1986-1999)

​第一节书写底层的生存空间

​生存空间不仅是指外在的具体的物质符号建筑,也包含底层内在的生活状态,是物理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具有更深刻的内涵。人的物质性就决定了人必须占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人置身于空间中生产、活动,因此生存空间与人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生命存在,生存活动和生存境遇,说到底就是生存空间的问题。丧失生存空间就意味人失去着安身立命的基础。

​生存空间对于底层来说是最基本所在,底层的活动离不开生存空间的依托,生存空间极大地影响着人物的心理及精神面貌。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发现方方对底层生活空间的静态描写,并没有掺入自己的个人情感,无论是她笔下《风景》中丑陋、狭小酌底层生活,《落日》里面相互推卸责任造成祖母无人收留的局面,还是《黑洞》里亲—对住房空间的“争夺大战”,方方将生活本相还原到最真实地一面,记录和书写着残酷。

(一)地域空间

​纵观整个文学史,许多文学作品都体现出了独特的空间地域特色,老舍笔下的“北京”,张爱玲笔下的“上海”,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莫言笔下的山东“高密”……勒内韦勒克在《文学理论》论述:“伟大的小说家们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人们可以从中看出这一世界和经验世界的部分重合,但是从它的自我连贯的可理解性来说它又是一个与经验世界不同的独特的世界。地域空间即是作家深深扎根的现实土壤,又为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想象的资源。​

许多底层作家将故事定位于特定的地域空间,比如陈应松笔下的“神农架”山区,刘庆邦笔下的矿工场地等等。方方将文本中底层人物的生活空间定位在城市之中,这便扩展了对底层世界的想象空间。“因为我就是吃武汉的粮、喝武汉的水、呼吸武汉的空气、吸取武汉的营养长大的,无论我写什么,我都会带着武汉的气味,这种味道就是汉味。”自小方方随父母迁至武汉,之后一直居住在武汉,现在她已经在武汉生活50多年,武汉对于方方来说,不仅单单是地域上的区分,武汉的人情,武汉的风貌早已成为她的一部分,更成为她作品的一部分。方方将作品中的空间地域设置在武汉,小说围绕着武汉进行书写。同时,方方对武汉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例如她笔下的《武昌城》《民的1911》等作品都涉及到了武汉的历史。

..........................

第二节书写底层的物质压力

评论界对“底层”没有统一的明确的定义,但每次定义肯定都离不开“贫穷”这个词。贫穷、廣乏的物质压力是每一个底层共同的生活底色。底层写作的作家在进入底层这个群体时,必先要对底层的外部状况(物质层面)进行观照。

《风景》发表于1987年,而1987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商品经济日渐繁荣,人们的物质占有越来越丰富,然而这些都不属于底层。尤其自1990年之后,随着中国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得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2002年社会学家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宄报告》出版,底层这个群体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书中研究者根据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情况为标准把当今中国的社会群体划分为十个阶层,在社会结构中较低层次的部分即为“底层”。底层绝大部分处在贫困状态,维持基本的生活就很吃力,更不用说在精神方面的享受。这部分人群包括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在这个群体中,城市底层人员在逐渐增加。一方面是由于失业、下岗人员增多,另一方面是来自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

底层作家罗伟章的《我们的路》、陈应松的《太平狗》、孙惠芬的《民工》等作品,都是以进城务工人员为主要叙述对象,同别的底层写作的作家不同,方方更多的是关注底层中的市民生活。'‘底层是一个巨大的范围,是金字塔最宽广的底座,除了农村,还有城市这块巨大的底层,比如文化底层,商业底层,等等。而时下文学作品所关怀的底层似乎有厚此薄彼之嫌,写农民进城打工的多,写发廊餐馆的多,却忽略了那些出入办公大楼看似新鲜亮丽的小人物……”但是,无论城里城外,底层都面临着同样的物质贫困问题。城市之中,贫富两极分化,对立鲜明。城市底层每天为了基本的物质保障而奔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永远无法摆脱生活给予的负担,只能卑微的活着。方方在作品中更多的关注的是城市底层,尤其是他们面临的物质贫困,例如《风景》《落日》《黑洞》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方方堆砌了最常见、最普通的生活片段,这些片段看似日常却折射出了那些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底层所面临的柴米油盐的辛酸和苦闷。此时的方方充当了一个观察者和叙述者的身份,她以冷静的面孔还原底层生活本相。​

........................

第三章底层写作的温和情感与意义升级(2000年至今)............27

第一节由关注底层个体到关注底层群相........27

第二节融入作家对底层出路的探寻与思考...........31

第三章底层写作的温和情感与意义升级(2000年至今)

第一节由关注底层个体到关注底层群相

底层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作家笔下描绘出来的底层人物并不能涵盖真正的底层,但是透过作家的描写,我们了解到了各式各样的底层。有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常年要深入地底下的煤矿工,城市下岗职工,卖淫女性等等。他们的出现聚合成新历史背景下的“时代人物”。

这个阶段,方方的底层写作题材不断扩展,关注的底层对象也更加丰富,有底层女性,大学生“蚁族”,底层智障小人物等等。方方的底层写作丰富了底层人物形象,她没有将底层仅仅局限于一个人,而是放在更广阔的城市底层群体之上,书写了更多类似于卡夫卡式的典型小人物。

方方的底层写作从关注个体生存向关注底层群体生存扩展。随着关注对象的扩大,作家对苦难的关注由一己一人的物质精神“小”困境转向群体的共同旳“大”困境,将审视底层目光从传统市民的日常琐碎转向对社会底层群体的宏观把握。“正因为这种常态化和规律化,所以他们的苦难生活、他们的悲剧命运具有了典型意义,具有了“类”的意义,具有了引起疗救注意’的呼唤意义。”如果说《落日》《风景》《黑洞》是关注底层个人或家庭的困境,那么新世纪的《中山北路空无一人》《声音低回》《出门寻死》《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等作品观照的是底层群相。《中北路空无一人》里的郑富仁虽然是下尚工人里面的一个普通个例,却反映出整体下岗工人的生活状态;《声音低回》则将目光放到弱势群体,方方在小说背后引申出了贫富对立的社会问题;《出门寻死》《万箭穿心》《奔跑的火光》等一些作品,可以看作是对底层女性的关注。本节将着重分析两类突出的底层形象——“下岗工人”和“大学生蚁族”。

.........................

结语

​不可否认的是,底层文学"不仅在思想上具有先锋性的探索,而且在艺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些年来,随着作家、读者、评论者逐渐从“底层”现场离场,底层文学的发展越显乏力。当然令人可喜的是,仍然有部分作家继续着底层写作。方方就是其中的一员。以底层写作的角度切入方方的写作,这未尝不是对这场思潮的观照和展望。关注方方30年多年来的创作实践,无疑为底层研究提供丰富的、可阐释的资源,尤其是新世纪之后,《万箭穿心》《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水在时间之下》等作品的发表,这显示出方方底层写作更加丰富和成熟。​

一个作家的创作活动有时会带有一定的连贯性,方方的底层写作就是在连贯性的基础之上,实现着不断的丰富和突破。方方的底层写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她对待底层的态度也随着她年龄增大和思考的加深呈现一个变化的过程,我们需要用整体的眼光和全面的观照加以把握。早期阶段,方方的底层写作基于经历和感悟之上,更多的是书写作为底层装卸工“自己”的所见所思。在转型和过渡阶段,方方更多的是作为旁观者,冷眼观察底层,描绘底层,展示底层。在新世纪中,方方通过底层写作进入底层,在其中融入对底层的关怀和思考。知识分子身份要求她冷静地感受底层的生存状况并对底层的出路作出思考和探索。这个阶段的底层写作已经超越了之前在“新写实”之中单纯的塑造和展示底层,而是将温情关怀注入底层。同时,方方由对底层个体的关注上升到对底层群体的关注,展现出来的人生困境既是个人的又是大众的。方方在“悲悯”与“关怀”的二维上完成了她的底层写作。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