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乡土小说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概述
第一节 乡土小说概念的界定及发展
文学作品往往是一定社会时期的反射,作品或大或小的透视着现实的生活。不同的文本常常是不同时代的缩影。乡土小说自产生以来,经历了 90 多年的发展变化。每一次社会大变革都可以在乡土小说中找到投影。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还是题材内容的扩展上,以及艺术手法的创新上,其成果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是有目共睹的。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五四时期的乡土小说异常繁荣,这种现象是当时的知识分子集体自我觉醒的外在表现。当时的乡土小说作家普遍将笔投掷在相对闭塞的乡村。对乡村进行理性的解读和批判,乡村的沉闷,乡民的愚昧,淳朴乡土民情的沉沦。五四时期乡土小说的主题之一是国民性的探讨,这个问题是当时无法回避的难题。国民性的批判贯穿于鲁迅小说的始终,极具代表性的《阿 Q 正传》中国民性的批判,阿 Q 精神至今对国民的自我认知上影响深远。
五四时期的乡土小说,肩负着启蒙的重任。当时很多在异国他乡留学的作家,仍然时刻惦念他的故乡。乡土小说家站在理性的角度去剖析封建社会残余对闭塞乡村的农民的侵害。反思当时农民的自私、盲目、愚昧的根源。乡土小说家的鼻祖鲁迅的《阿 Q 正传》、《社戏》、《长明灯》冷峻的笔调刻画了形形色色的农民形象。中国乡土世界的蛮荒、麻木、颓败有了完美的呈现。
但是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乡土小说的提法渐渐隐去,取而代之的是农村题材小说。农村题材小说与乡土小说比较,农村题材小说少了乡土小说特有的不同地方特色的情怀。例如: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独具地方特色,浓重的泥土气息,对湘西世界进行一种人性深度的书写。乡土小说重在表现客居他乡的作家,在现代文明的审视下,反观自己家乡的乡土现状。
.........................
第二节 鲁迅文学奖中篇乡土小说的特征及沿流
本文选取鲁迅文学奖中篇乡土小说进行分析,作品从 1997 年至 2014 年,这个时间节点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历史意义。使更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放至中国的主流文学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社会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冲击着整个中国,包括乡土世界,当然文学界也受到了商品经济的影响。鲁迅文学奖的设置是为了在传播主流文化的同时,也为=给文学史留下宝贵的历史记忆。截止到 2014年鲁迅文学奖共评选了六届,鼓励不同的类型的文学向前发展,鲁迅文学奖在发展中不断调整,对文学越来越尊重和宽容。鲁迅文学奖中篇乡土小说的发展与鲁迅文学奖的整体发展是遥相呼应的。
纵观六届鲁迅文学奖中篇乡土小说的发展,从 1997 年评选到 2014 年呈现了不同特征。思想上与时俱进,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乡土文学创作态势。艺术上,鲁迅文学奖中篇乡土小说涉及的题材内容相当广阔。悲悯与批判的的情怀贯穿始终。
鲁迅文学奖中篇乡土小说的主题有了很大的转变。主题之于小说是重中之重,主题书写空间的扩展是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尤金·H·福克尔《主题构建类型:纪德、库提乌斯和萨特作品中母题的性质和功用》说:“主题可以指从诸如表现人物心态、感情、姿态的行为和言辞或寓意深刻的背景等作品成分的特别建构中出出现的观点,作品中的这种成分,我称之为母题;而以抽象的途径从母题中产生的观点,我称之为主题。”小说借助主题来抒发内在含义,鲁迅文学奖中篇乡土小说主题呈现了多维化的发展态势。改革主题、权利主题、苦难主题、民风民俗主题。
..........................
第二章 鲁迅文学奖乡土小说题材内容的多元化
第一节 民风民俗
“湘西世界”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具有独特的空间。文学史上沈从文的《边城》曾展现了湘西世界特有的民风民俗。“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①边城是一个不矫揉造作的田园小院,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美。
如果说《边城》所要赞美的是人性美,那么《漫水》娓娓道来的是湘西人民的人情美。同是湘西作家,沈从文和王跃文都有注重诗意的追求和人性的挖掘。王跃文作品的人物少了沈从文文本中的神性。更多的是在社会道德约束下的人性。《漫水》中刻画了两个淳朴至善的老人,他们之间微妙的情感让人震撼。
《漫水》中的乡村是一个坐落在田野上的湘西村寨,敦厚淳朴的乡土民风。中国人向往着传统的中国乡土民情,在传统的民族魂中需找一种情怀,一种至善至美的追求。慧娘娘嫁给余慧五十年,没举办过婚礼。余公公非常有心的记得慧娘娘结婚的日子,在五十年后的一天,余公公和余娘娘请慧娘娘来家里吃饭。给他们补办了酒席,淳朴的乡间民风民俗,动容的人间温情。纯粹、美好、真诚的乡土情怀。
作者可以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完成这样不朽的书写,除了作家的艺术才华外更重要的是那种难以割舍的家乡情。有慧死了没有棺材,余公公就把为自己准备的棺材给他用了。余公公和慧娘娘年近七十岁,心里挂念着彼此,为彼此做老屋,做寿衣。敦厚善良的人性,质朴无华的人情。余公公和慧娘娘一辈子没有吐露心声,一辈子没有身体接触。他们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可以着陆的空间。但是她们的柏拉图式的爱情震撼了读者。文本中的人情的可贵之处在于主人公没有因为欲望越过任何道德的底线,这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人间伦理情怀。物欲横流的社会,道德的约束力显得越来越无力。但是文本中的主人公,用无可挑剔的行为诠释了乡土世界坚实的伦理秩序。《边城》和《漫水》所书写的爱情看似不一样,一个是年轻人一个是老年人,《边城》在于写翠翠和傩送之间爱情的不完美和遗憾,重在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看似不同,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为爱情唱一曲忧伤的挽歌。
.......................
第二节 乡村权力
中国古代以世袭制的方式把权力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自秦朝以来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影响至今。加尔布雷思在《权力的分析》一书中指出,权力存在于人类所有时代 有成千上万的人都要和权力打交道。权力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中国社会经历了几次大变革,差序格局逐步得到调整。中国的乡土世界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社会大变革中,权力分配必然会发生大的调整。在20 世纪的乡土小说中,革命成功后农民开始摆脱封建社会的束缚,走上了自己当家做主的道路。
乡村由于空间上的相对闭塞和农民被束缚和压迫的时间过于漫长。当农民开始当家做主时,便显示了农民自身的麻木性和局限性。例如:鲁迅《阿 Q 正传》中阿 Q 在参加辛亥革命时,他是麻木无知的,他内心幻想的是只要革命自己就有权力了。在他恃强凌弱的欺负小尼姑,中国农民的自我觉醒意识是相对浅薄的。中国社会的变革的大背景下,权力也随之起伏波动。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很多关于乡村权力的书写。后期鲁迅虽然生活在城市,但他小说中乡土小说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如:《祝福》中乡村族权对祥林嫂的剥削和压迫,以及封建神权对祥林嫂的束缚,最终导致祥林嫂在肉体和精神双重折磨中死去。
鲁迅文学奖中篇乡土小说中,关于乡村权力的书写很深刻。如:《被雨淋湿的河》中耿直的少年晓雷因为父亲及其他乡村教师的工资以做勤俭福利公司的名义被克扣了。晓雷去城里找了证据,帮助大家讨薪,但最后以晓雷带着火机和烟下煤井而造成意外死亡。“因为晓雷的每一次下井,他都发现他把身上的伙计和香烟收在枕头的下边”。①这个煤矿是教育局领导的侄子开的,很明显这是一种官商勾结下的蓄意谋杀。小说《松鸦为什么会叫》神农架山区的残疾人伯纬,在多发事故路上搭救伤员时,他不仅体验了世态炎凉,同时看到了权力的难以想象的威慑力。一次他把两名出了交通事故的人送到当地的乡镇医院,所有的人围着车上的领导,轻伤的司机却没人管以至于流血过多而死亡。
.......................
第三章 鲁迅文学奖中篇乡土小说反思 ..................... 21
第一节 苦难主题的坚守与深化 ........................ 21
第二节 写实与寓言化并存的写作风格 ............... 23
第三节 鲁迅文学奖中篇乡土小说对当代乡土小说创作的启示 ..................................... 25
第三章 鲁迅文学奖中篇乡土小说反思
第一节 苦难主题的坚守与深化
鲁迅文学奖中篇乡土小说的书写,在某种程度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底层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书写对象。精神的苦难是任何时代都会触及的一个殇。苦难主题的书写,在这些作品中,有一个特殊的关注对象,那就是对残疾人的书写。《没有语言的生活》、《喊山》、《黄金洞》、《松鸦为什么鸣叫》都反应了残疾人的生活遭际。
《没有语言的生活》一家三口身体上都有残缺,聋子,哑巴,瞎子构成了三位一体的的失语的生活状态。叙述一家人在日常生活中沟通的困难,更加关注的是的是精神的无法对接。在失语的语境下,描写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作家东西独具匠心将人与人之间的无法真正交流的状态写的意蕴深刻。这也体现了在乡土小说中,作家开始关注残疾人的生存状态。
一个社会要和谐有序的发展,需要每个社会组成人员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对这样一个弱势群体的关注,是一个国家主流价值观和大悲悯情怀的一种投影。葛水平《喊山》中刻画的红霞,她是一个从小被拐卖,后来因为毒打而失去语言的女子。这个形象的刻画,及时与现实生活相对接。生活中拐卖妇女和拐卖儿童的罪恶事件每天都在发生着。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会自觉地警醒自己,去关注和关心社会上的打拐事件。暴力和威胁使一个完整的女性失语,这是暴力的罪恶和人性的险恶的一种最明显的表现,抵抗暴力是全人类共同的心愿和目标。对所有反人类的事情,我们都应该奋起去抵抗。这些写实性的乡土小说,使我们不得不陷入沉思。
..........................
结语
鲁迅文学奖中篇乡土小说,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上有其独特的社会价值。这是主流文学的必然方向。文学始终传播着某种意识形态的高导向。鲁迅文学奖中篇乡土小说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内容上有所拓展。这是文坛的一种进步,乡土小说具有悠久的历史,我们不能指望作家无时无刻的创造巨大的变化,稳中求进是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
从文学史的意义上讲,乡土小说经验的表达与想象与传统的乡土抒写之间,目前存在着某种内在冲突。乡土小说,作家多站在一定的高度去俯视那些底层的农民,乡土题材小说在内容的书写方面,又落入了提及乡土一词就是满纸贫穷落后的陈词滥调,缺乏一种悲悯情怀。乡土题材小说产生较早,具有一定的文学积淀,是否我们在新世纪可以挖掘乡土中的不同。
在主流文学的大背景下,鲁迅文学奖收录的中篇乡土小说具有很高的价值的。作家在不断推陈出新,阎连科,毕飞宇是非常值得关注作家。乡土小说在书写乡土世界的民风名俗、乡土权力、乡民迁徙的同时,也在进行着严肃的自我批判和反思,探索性写作的文本不断涌现。
关于城市异乡人的书写都是唯利是图不择手段,辛辛苦苦工作一年讨薪无门,以肉体交换金钱,为了留在城市不择手段等一系列恶俗的事件。这样的情节过于单一化和片面化。是否可以投放一束柔光在城市异乡人身上,现实中还是有很多靠着自己勤劳智慧在都市实现理想的。
总之,在主流文学的大背景下,鲁迅文学奖收录的中篇乡土小说具有很高的价值的。乡土小说的书写有其独特的审美角度和心灵体验。乡土小说的书写具有真实感,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刻画了丰满而又鲜明的农民形象,也在自我批判和反思,观照心灵,回归“文学即人学”。
参考文献(略)
鲁迅文学奖中篇乡土小说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