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主题原型的艺术化表达
“主题原型是指在民间故事、传说中反复出现的、较为稳定的核心思想”②。阎连科作品中的主题原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他将作为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桃花源”主题置放于当代社会语境中,折射出作家的文化意识和立场态度,表达对社会的深刻忧患意识。情爱主题是人们永恒不变的话题,阎连科将原型中的“神女”形象置换成“二女一男”的模式,表达追求两性和谐关系的同时突出女性的独立意识。民间故事、传说中的生死轮回主题与佛教有密切的关系,阎连科的作品中虽没有直接写如佛教说的三界六道生死轮回的过程,但与生死轮回相关的轮回转世、善恶报应等观念不断地呈现在文本中。通过主题原型的阐释可以看出作者对原型的继承,经过置换变形产生具有当代意义的文化内涵,让人们更清楚的认识当今社会存在的不合理现象。
一、“桃花源”的失落与追寻
阎连科的作品较多描写发生在中原腹地的事情,那里是一个穷乡僻壤之地。在这样一个藏污纳垢的乡土世界,始终弥漫着民间文化的气息,民间文化的分量厚重。阎连科曾说:“民间文化是我小说的起点,也是我小说的最终归宿。民间的一切,都是我小说的根源,都是我最为敬仰的存在”①。阎连科深深地扎根于耙耧山脉,以一个耙耧山脉人的身份述说着发生在那里的故事,表达着对生存艰辛的忧虑和顽强抗争的毅力。在这条民间化的道路上,原型成为阎连科书写民间文学的一条途径,通过原型可以挖掘民间文化形态的审美意义。
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对“桃花源”或者说“世外桃源”生活的描绘不在少数,那种丰衣足食、环境优美的理想社会图景成为众人向往的乐园,深深地镌刻在世人的内心深处,往往也成为表达美好向往的寄托,这一主题就是要表达对宁静美满生活的向往。就像“烂柯山”故事一样承载着人们对环境优美、安居乐业生活的追求,以轻松的笔墨向世人勾画出一幅幅诱人的世外桃源仙境,这种仙境也成为众多作家竭力追求的乐土,作家在描绘美好场景的同时也寄予了民众的精神诉求。在阎连科的作品中也有对这种世外桃源生活的描写,如《寨子沟·乱石盘》《日光流年》《受活》《炸裂志》等,这些作品是“烂柯山”故事或者桃花源社会的变体,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时也寄托了对现实社会不完美的批判。
.........................
第二节 民间想象原型的多元化表达
民间想象原型是指在民间故事、传说及相关作品中出现的相同或者类似的想象方式。想象原型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如下:“一是万物有灵论的观点,人们相信万物是有生命和思想感情的,自然界的植物可以幻化成人;二是在中国的传说、故事中,人、神、鬼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这就产生了日常生活空间与日常生活之外的虚拟空间(如天堂、阴间);三是传说中出现的这些形象具有超常的功能”。阎连科认为:“想象有可能成为故事的翅膀,使故事重新获得优美的飞翔,重新展现它固有的魔力与魅力,而文本,则有可能成为它飞翔的力源,成为它展翅高飞的起落架、瞭望塔、航标和加油站”①。诚然,独特的想象成为阎连科创作的新源泉,凭借着乡村生活经验,行走在耙耧山脉,营造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这就使文本以更加诱人的姿态展现在读者面前。
一、梦境与现实糅杂的虚幻性
梦境的征兆是指把梦境作为现实的一种征兆或者是对未来的预测。阎连科作品中关于梦的故事很多,《丁庄梦》《受活》《炸裂志》等作品中的人物追随梦的指引在梦境与现实中挣扎,梦境是美好的,但现实的残酷一次次地打击着这些弱小的心灵,明知道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还要努力尝试,这不仅是乡民追求美好愿景的渴望,而且饱含着对社会的不满之意。
《丁庄梦》第一部分摘录《圣经·旧约·创世纪》中的酒政、膳长和法老三个梦境,这三个梦从不同的角度为犹太人遇到困境指明了方向。阎连科将创世神话与丁庄人的遭遇结合在一起,希望能如梦境一样摆脱死亡的魔影,但事与愿违,没人能逃过艾滋病的魔掌。同样都是与梦相关的,但阎连科作品中的梦不再是困境中的指路灯。《受活》开篇就描述了位于耙耧山脉的受活庄,在盛夏的时节遭受了连续七天的大雪,这完全是难见于现实的一种想象。这样的开头是一种不祥的征兆,故事中的天灾与人灾共时共应的描述,使得天、地、人相互感应,诉说着冤情,反抗着不公的命运。作者用这种不可能的方式带领读者进入梦境般的世界,用想象之笔构筑起故事的核心内容:双槐县县长柳鹰雀突发奇想,想要到俄罗斯购买列宁遗体并建立“列宁纪念馆”招揽游客实现致富。受活庄的人为了这一梦想的实现,组成绝术团到处表演筹集资金,可到最后也没能实现。这就如黄粱梦一样,等到梦醒之后才发现是荒唐可笑的。在《受活》中,主人公的梦不再和神话传说相关,而成了人们渴望追求的事物,如金钱、权力等,梦从神话的境界进入到现实生活中,作者在运用民间文化资源的同时对其加以改造,将这种自然界的异象与现实结合起来,使之具有浓烈的现代社会气息,也有对当今社会不良风气的批判。人们在追求现代化进程中,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逐渐丧失了作为人最基本的操守。《炸裂志》中的人信奉“宿命论”,在梦的指引下寻求自己的命道日子,虽都如愿以偿,但因无法抗拒社会的种种诱惑,如:金钱、女色等,在经历繁华之后毁于一旦。这里的梦与现实成功地对接了,既有美梦成真的诱惑,也有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乱象的批判,更是对现实生活的折射,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
第二章 阎连科小说中民间原型的生成背景
第一节 作家的个人经历
阎连科出生于河南嵩县田湖镇,这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人均收入极低,人们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他的父母是农民,父亲身体不好,但为了维持家庭生活带病劳作,姐姐常年有病,因家里无钱给她治病,她整天卧床呻吟,给贫困的家庭以致命的打击,这无疑是雪上加霜。阎连科就是在这样一个贫困的耙耧山脉度过自己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光的,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奇闻异事都铭刻在他的记忆中。
一个作家的创作动机、作品的内容和风格与作家的童年经历密切相关。“童年经验即童年体验,指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①。“童年经验是审美经验的基础,也是形成创作动机的重要力量。它产生于创作主体对世界认知的初始,但却可以左右他们一生的创作。他们所有的文艺作品几乎都可以从童年经验中找到痕迹。所以,童年经验对创作主体、创作个性和审美倾向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可见,童年经历在人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的确,童年时期父亲的哮喘病、姐姐的疾病缠身在阎连科的内心深处留下深刻地印象,他在长期的写作中也会有意无意地将这种经历与意象原型相结合,在他的作品中就有了关于疾病的意象,如:《丁庄梦》中的艾滋病,因无法治愈,最后丁庄成为一个无人村;《日光流年》中的三姓村人人患有喉堵症,逃不过活过“四十”的厄运,他们做出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了改变自身的命运;《受活》是由一群特殊的人组成的村庄,大多是聋子、瞎子、侏儒、瘸子等残疾人,他们不仅要承受残疾带来的痛苦,还要遭受圆全人的残害,天堂般地生活在外界的干扰下成为地狱;《耙耧天歌》中二女婿梦到吃近亲的血骨可以治疗妻子的痴傻,尤四婆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并告诫自己的子女以后也用这样的方法治愈后代的痴傻病等等。文学作品中的疾病不再仅仅是生理上的病症,而是灌注了浓郁的社会文化意蕴。疾病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在这里更成为文学作品表现的原型母题。阎连科将疾病与病态的世界相结合构造了独特的耙耧世界。
........................
第二节 乡土地域文化的熏染
阎连科的小说题材不拘一格,有农民军人系列、东京九流人物系列、耙耧山脉系列等,但最引人注意、也最能体现其创作才华的,主要集中在那些对乡土民间的大边缘、大苦难处境进行观照的作品中,如《两程故里》《日光流年》以及由河南上蔡等地人们因为卖血引发的艾滋病为创作背景的《丁庄梦》。在这些小说中,阎连科以乡土文化为出发点,融合民间社会发生的一系列苦难事情,在不断地探索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创造出具有震撼力,同时又具有超越地域意义的生命寓言。
现当代不乏有对“故地”文化的描写,如莫言的作品围绕着“东北高密乡”;河南作家刘震云围绕着豫北延津;李佩甫的豫中“绵阳地”;阎连科也不例外,关注着自己的家乡豫西耙耧山村,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描述发生在那里的奇闻异事。其作品中民间原型的使用受乡土地域文化的熏染主要表现在受河洛文化的影响。
一是乡土流传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对其创作的影响。正如我们所知,阎连科的家乡离古都洛阳较近,历史上关于在洛阳发生的神话传说也比较多,如:洛神的传说,洛神为中国神话里伏羲氏的女儿,溺死于洛河,成为洛水之神,即洛神。曹植也曾作过《洛神赋》描写与甄氏之间的爱情悲剧。深受民间文化的浸染,这样的传说故事也对阎连科的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其作品中也有对爱情的描写,里面的人物大多是处于无爱的婚姻之中,如:《日光流年》中的蓝四十无论做怎样的牺牲也得不到与司马蓝“合铺”的机会;《受活》中的柳絮与柳鹰雀之间没有真正的爱情;《风雅颂》中杨科毫不犹豫地放弃自己的初恋情人玲珍,与教授的女儿赵茹萍结婚,这对于一个来自乡下的新晋知识分子来说,是再正常和普通不过的龙门之路;《炸裂志》中孔明亮利用朱颖的“女子大本营”获取官职,他们之间仅仅是相互利用的关系,没有真正的爱情。这就与主题原型中的情爱主题相联系了,作者将“神女”原型再现为“二女一男”式婚姻,这里没有男女之间花前月下的浪漫情怀,但仍有姣好美貌的女子帮助男性解决困难。女性在无法承受无爱的婚姻中彰显自己的独立意识,主动寻求自己的幸福。
二是乡土社会形成的集体无意识。在人类集体无意识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河洛文化与阎连科的创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耙耧人的贵生顺死、迷信鬼神的民俗是河洛文化的一部分,河洛地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著名的礼乐之邦,孔子曾到此问礼,到了宋代,这里成了“礼乐之都”,程颐、程颢在此创立了洛学,随着二程学说的不断完善,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河洛地区遵循二程的礼乐文化,这种文化不断向周围地区渗透,使河洛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理学名区”①。这些文化规范与原始心理的联系已成为当地人的集体无意识,其中的民间信仰、“官本位”文化等也无形中渗透到阎连科的作品中,这些集体无意识更与原型相关,成为阎连科改写原型的动力和原因。
........................
第三章 阎连科小说中民间原型运用的意义 ........................... 31
第一节 极端化的超现实写作——神实主义 ...................... 31
第二节 本土审美意识的觉醒 .................. 35
结 语 ................... 39
第三章 阎连科小说中民间原型运用的意义
第一节 极端化的超现实写作——神实主义
阎连科的作品总爱描写生养自己的乡土,作品中无处不洋溢着乡村的风土人情,用自己独特的笔触描绘小小的乡村发生的千奇百怪的故事。经过一番左冲右突之后,阎连科形成了独属自己的体系,自创了神实主义,即:“在创作中摒弃固有真实生活的表面逻辑关系,去探求一种“不存在”的真实,看不见的真实,被真实掩盖的真实。神实主义疏远于通行的现实主义。它与现实的联系不是生活的直接因果,而更多的是仰仗于人的灵魂、精神和创作者在现实基础上的特殊臆思。在日常生活与社会现实土壤上的想象、寓言、神话、传说、梦境、幻想、移植等,都是神实主义通向真实和现实的手法与渠道。神实主义是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生根和成长的,寻求内真实,仰仗内因果,抵达人、社会和世界的内部去书写真实、创造真实。创造真实是神实主义的鲜明特色”①。神实主义的界定是宽泛的,我们可以将神实主义分为两部分——即“神”和“实”,“神”指手段和方法,也可以理解为日常生活所熟知的想象、寓言、神话、传说、梦境等,将这种超越现实的事物融入结构技巧、叙事情节之中的方式,成为探索真实和反映现实的途径。“实”指目的和重心,神实主义意在“实”,而非“神”,但“神”又是不可缺少的成分,通过“神”达到“实”的境界。内真实和内因果构成了神实主义创作理念内涵的核心,神实主义抛弃了传统现实主义对表面真实的描写,吸取了寓言、神话、移植、魔变等现代主义手法,而这些是神实主义通向真实的手法和渠道,也是阎连科作品中充斥着大量地荒诞场景和神话故事的原因。
在某种意义上,神实主义的“神”与民间原型有相契合之处,神实主义正是借助于神话传说、故事、梦境等去寻求一种内真实,依靠的还是民间文化的滋养,经过作家的大笔一挥展现乡土社会的生存图景。民间文化中的原型就成为神实主义必不可少的表现方式。探究阎连科神实主义的来源,很容易让人们想起他从小生活的乡土社会,他也曾坦言自己的小说灵感多来源于自小生活的河南乡土,毫无疑问,一个人的生活环境以及当地的风俗、文化和精神等都会潜移默化地渗入其思想之中并以文本的形式得以转化。
...........................
结语
纵览阎连科的作品,我们发现其作品中有反复出现的原型模式。全文以文本为出发点,论述民间原型中的主题原型、想象原型和原型结构模式等,探寻这些原型的生成原因及其原型使用的意义。侧重于对主题原型的论述,其中有对美好生活境界追求的“世外桃源”原型,作者将原型与当代社会的发展相联系,思考社会与普通百姓的关系,表达作者的忧虑。通过亡灵的视角展开对“生死循环”观念的热切追寻,寄托了作家对生命的慨叹与赞美。叙事结构的多元化表达方式不仅唤起对远古模式的记忆,而且呈现出具有当代价值的因素。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人类文化的根源是无法抛弃的,无论是阎连科作品中的主题原型、想象原型还是结构模式,都给人以深思,让人真正的认识到人类的伟大和渺小、人心的善与恶,更让人体会到生命的顽强与执着。正是个人的奇特经历、乡土社会形成的集体无意识以及对西方文学的借鉴等构成了阎连科小说中原型的成因,这是独属于作家的文化记忆。探讨了阎连科作品中原型的类型、形成原因之后,更应关注运用原型的意义,原型的使用激发了作家本土审美意识的觉醒,使作家更加关注生养自己的乡土。总之,民间原型的使用是阎连科作品的一大特色,既有传统观念的延续,又有现代因素的融入,呈现出独特的艺术世界,传达出对社会沉甸甸的思考和责任,同时展现了他深刻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不仅给读者带来了愉悦之感,增加了文本的内涵与意蕴,而且有助于唤起对传统文化的思索,给人以无限的思考。
从民间原型的角度审视阎连科的作品,是一次新的尝试。我们不仅可以从新的角度解读作家的创作历程和文学经典作品,而且也是理解作家文学叙事特征的新参考。鉴于本人学术水平有限,论证可能存在不充分的地方。总之,民间原型的置换变形使阎连科的作品带有一种原始的、神秘的、本真的魅力,在这种光环的照耀下闪闪发光。阎连科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与遥远的神话相对接,书写着乡村社会底层民众的生存图景,思索着追求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众多问题,践行着为劳苦人写作的使命。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