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艺大众化运动溯源
第一节五四新文学的平民化走向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学的性质,由此形成了具有现代气质的新文学。随着文学革命的发生,平民观念逐渐渗入到五四新文学当中,极大地缩短了文学与大众之间的距离。这在表面上容易给人带来一种印象,似乎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艺大众化整体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般的文学史叙述中,文艺大众化被看成是五四文学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认为文艺大众化是在五四新文学基础上的一种进步,是对五四新文学的一种超越。这种观点对文学史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在许多专门研究文艺大众化的论文或专著中也占据了主导地位。事实上,这种认识并不能准确反映文艺大众化在文学史上的真实面目。的确,五四新文学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中国由少数文人和贵族阶层垄断文学的局面,为平民大众接触文学提供了可能,拉近了文学与大众之间的距离,这也是文学革命最重要的历史功绩。然而,五四新文学努力的方向与文艺大众化是截然不同的。五四文学革命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发生的,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生的知识分子话语进入文学领域的一个标志。因此,五四新文学从理论到创作都是由现代知识分子话语主导的,以批判国民性为主要内容,在大众面前表现出一种启蒙主义立场。虽然它从诞生开始就有着民间大众话语生长的土壤,但是它绝不等同于迎合与迁就大众。新文学诞生不久,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发生了变化,偏离了最初的发展轨道。在这个过程中,平民观念对五四新文学产生了进一步影响,但这种影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五四新文学的价值立场,它依然是知识分子的话语阵地,依然致力于思想文化启蒙,而不是追求变得与民间大众一致。
第二节民粹主义:文艺大众化运动生成的文化土壤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时期的文化形态与文化结构对文学生态与方向选择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考察一下文艺大众化倾向出现前后的文化背景,这种考察将有助于寻找文艺大众化的源头。众所周知,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确立起来,这是一种全新的话语空间,它不依附于任何权威和力量,这种话语空间的建立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已经获得独立品格和主体意识。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时代选择和具体实践。它的思想资源来自于西方现代文明,以科学和民主为核心价值,以现代化为努力方向的启蒙运动。启蒙是一种手段和途径,其目标指向是人的解放,已经获得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对普通大众表现出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道主义关怀,他们努力引导人们走向觉醒,挣脱吞嗟人性的礼教和宗法伦理,摆脱做奴隶的地位,获得人的尊严,像人一样生活。五四新文化运动表现出知识分子的现代化诉求。辛亥革命以后,现代政治体制在中国建立起来,可是在当时无论是国家的管理者还是议员,抑或是民国的“国民”,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上都与现代政治体制不相符合,与之存在很大距离。五四新文化运动正是知识分子有感于现代政治体制与思想观念的不平衡而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补课,推动中国在思想文化层面进入现代化,为中国从根本上进入现代社会带来了希望。然而,历史总是不客气地开着玩笑。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进与文学革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思想资源和社会现实环境的复杂变化,五四新文化运动根基尚未牢固时就受到冷落,甚至是怀疑和攻击。在这种情况下,新文化运动很快发生了转变,民粹主义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逐渐兴起,为文艺大众化运动生成提供了文化土壤。
民粹主义对于中国普通大众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但它却渗透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二十世纪中国的影响一点儿也不亚于马克思主义,可以说它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是相互提携,相互促进的。马克思主义是依靠民粹主义成分而被大众广泛接受,而民粹主义则是借助马克思主义发挥作用。这主要是因为民粹主义本身具有的独特性。考察民粹主义的本质可以发现,它并不是一套系统的思想学说,亦不是完整的政治理论。
第二章文艺大众化运动:在革命洪流中兴起
第一节“革命文学”论争与文艺大众化启动
1928年,对于现代中国文学史来说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由于政治形势和现实环境的巨大变化,革命文学运动在这一年被推向高潮,并在文坛上发生了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这场论争对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不仅显示出五四新文学所确立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也就是革命文学运动倡导者所说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变;同时它也为新文学转变后的价值选择开辟了道路,决定了其后近半个世纪的中国文学的历史风貌。这条道路的选择并非来自文化层面的自由发展,而是背后依附于一种政治力量的保障。1928年发生的革命文学论争,主要是后期创造社和新成立的太阳社的年轻知识分子群体与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知识分子之间展开的。在这场论争中,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他们以革命者和超越者的姿态批判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学作家,以阶级斗争理论为基础,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否定五四新文学的价值立场,将鲁迅等五四新文学作家判定为缺乏革命热情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的态度坚决而强硬,努力在文坛上争取权威地位。面对革命文学倡导者的攻击,鲁迅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强大的自我,作为一个彻底觉醒的知识分子,鲁迅在论争中始终坚守知识分子话语,捍卫五四新文化运动所确立的现代价值观念。
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是由转变后的创造社推动和倡导的。五四新文学运动落潮以后,在共产国际的撮合下,国共两党于1924年走向合作,共同领导国民革命,这次合作的意识形态基础就是所谓“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革命对象指向帝国主义及其所谓的中国代理人——反动军阀。这次国民革命不仅使国共两党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同时在国际上也与苏联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国民革命自然需要紧跟世界革命的节奏,汇入到世界革命洪流之中。
第二节《大众文艺》的创刊与转变
《大众文艺》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份以“大众”冠名的文艺刊物,它的存在对于文艺大众化的整体过程有着重要意义,后来正是以这份刊物为中心使文艺大众化成为一个成熟的口号和文艺方向。但是《大众文艺》命运多夕中,存在过程也是比较复杂的,在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前后性质和价值追求大相径庭,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力量,因此对文艺大众化产生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深入考察《大众文艺》这份刊物,可以窥探文艺大众化形成的复杂过程。
了文艺大众化的生长,使其成为一个成熟的文艺观念和口号。《大众文艺》创刊时间正值革命文学论争激烈进行的时候。在革命文学论争过程中,“大众”已经成为一个关注焦点,革命文学倡导者们在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下把文艺看成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要求文艺作为大众的留声机,表现无产阶级意识。这样就导致文艺丧失了独立性,成为政治的附庸,而“大众”的内涵也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大众文艺》的创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革命文学论争的一种反应,也表现出对所谓的革命文学一种态度。五四新文学落潮以后,大部分知识分子都发生了转变,纷纷放弃知识分子话语立场,在本有的精神高度上大幅度下跌,不是向权威表现出归顺,就是走向民间大众,使五四时期刚刚开辟出的知识分子话语空间遭受双面挤压而惨遭沧陷,只有少数完成现代人格转化的知识分子坚守着知识分子话语阵地,孤独地奋斗。革命文学运动兴起以后,创造社大部分成员都选择走向大众,对五四新文学从根本上进行了批判和否定;他们的批判虽然是带着一种激进和进步的姿态进行的,但是他们引进的文化资源却发挥了否定之否定的力量,实质上扮演了旧文化势力的援军。在这种情况下,有极少数知识分子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此表现出警惕。不仅仅是鲁迅,创造社内部也有人在狂热的革命声浪中表现出一种清醒和冷静,这个人就是郁达夫。他对革命、大众以及革命文学都有着自己独立地思考,《大众文艺》也是在这些思考的基础上诞生的,郁达夫的文艺观念和价值立场决定了《大众文艺》的杂志定位、编辑方针和品格风貌。当别人都已找到依靠时,一个人还要坚持自己的个性,他就很可能要为这种坚持付出代价,尤其是在同一个团体中。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大众文艺》的创刊与郁达夫当时的遭遇密切相关。他的遭遇正是为其坚持独立品格所付出的代价,了解郁达夫在《大众文艺》创刊之前所经历的遭遇,是认识《大众文艺》的一个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大众文艺》的历史定位,才能看到《大众文艺》转变前后都有哪些本质的不同?还可以看到其转变前后对文艺大众化都产生了怎样地影响?
第三章阶级诉求下的文艺大众化运动.........134
第一节左联与文艺大众化运动.......134
第二节1934年:关于“大众语”讨论........161
第四章民族解放战争中的文艺大众化运动...........169
第一节抗战初期的文艺大众化运动........169
第二节文艺的民族形式讨论.........183
第四章民族解放战争中的文艺大众化运动
第一节抗战初期的文艺大众化运动
虽然文艺大众化问题在抗战之前就进行过几次比较大规模的讨论,但是这些讨论都是文艺界的局部现象,并且持续时间也比较短,一阵轰轰烈烈地讨论过后便复归平静,没有对文艺界形成全面影响。抗战爆发刺激了中国文艺进行根本性的结构调整,战争给中国文艺带来了不可逃避的责任。广大群众是抵抗外敌入侵的主体力量,文艺若要为抗战服务,首先不可逃避的责任就是要唤醒大众的民族意识,鼓励大众参加抗战的勇气和觉悟,文艺与大众的关系再次成为文艺界急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抗战爆发后,文艺大众化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获得了新的生存土壤。文艺大众化是伴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兴起而产生的,一开始便带有鲜明的阶级意识,是左翼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到抗战前夕,左翼文艺界进行了政策调整,在“两个口号”论争中,虽然双方表面上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但是他们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已经开始接受民族意识,即使坚持大众立场的一方对“大众”内涵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从带有鲜明阶级意识的“工农大众”转向以民族意识为基础的“人民大众”。这些情况为左翼文艺界在抗战爆发后能够参与到以民族意识为核心的文艺大众化运动中奠定了基础。抗战文艺运动正是以民族意识为中心而展开的。抗战爆发后,民族意识获得了文艺界一致认同,同时大众化也对各派话语力量发出了召唤,人们对文艺大众化重要性的认识取得了一致。在抗战时期,整个文艺界都对文艺大众化进行全面而持续的关注,这样的关注范围是前所未有的。因而,与此前相比,这一时期的文艺大众化运动对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程产生了更加全面而深刻地影响。
结语
通过考察文艺大众化运动可以发现,尽管各个时期的大众化运动风貌各不相同,表现内容与关注重点也有很大差别,但它们努力的方向以及对中国文学与文化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对中国文学及文化的现代性发展形成一种巨大的阻碍力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五四前后,中国进入了由前现代向现代转型的关键历史时期,与这种转型相伴随的是新与旧的交锋、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文艺大众化运动正是在新旧文化激烈交锋下发生的。五四新文化从诞生开始就将矛头指向了旧文化,它从现代价值立场出发抓住了旧文化的要害,对旧文化进行了致命地打击。尽管旧文化的灭亡是无法抗拒的历史趋势,但是由于中国历史的沉重,刚刚诞生的新文化不会在短时间内将其彻底掀翻。经过新文化的打击,旧文化失去了正面抵抗的能力,可是旧文化并不甘心就此走进历史的坟墓,而是做着垂死挣扎,它调整战略,对自身进行乔装打扮、改头换面,在现代衣装的包裹下回光返照,实现复辟。文艺大众化运动正是旧文化经过一番乔装打扮的结果,使其表现出更大的迷惑性。
历史事实表明,文艺大众化运动从最初启动开始就表现出了与五四新文学背道而驰的价值选择,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五四新文学所确立的现代化发展路径。在文艺大众化运动过程中,对五四新文学的反对与声讨不绝于耳,语言欧化、教导大众、小资产阶级趣味等等,成为五四新文学的主要罪状。文艺大众化运动常常以一种革命的姿态对五四新文学进行彻底地否定,准备实现对五四的超越。可是,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外在面貌无论表现得多么革命,多么激进,它骨血里的基因密码却是中国旧文化,这种革命与超越只是一种貌新实旧。在文艺大众化运动过程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在直接否定五四新文学的前提下倡导文艺大众化,而还有一些人则是以肯定五四为前提倡导文艺大众化。这种情况似乎说明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文艺大众化,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只要深入探究就会发现,这种肯定仅仅停留在表面,五四在这里早已成为一个抽象的口号,五四精神本质也早已在倡导文艺大众化过程中被扭曲。虽然它在表面上与直接否定五四有所不同,但它们产生的结果可谓是殊途同归。
参考文献(略)
文艺大众化运动再探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文艺,大众化,运动,再,探究,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