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论
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个现实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课题,无论在理论上、学术上还是在实践上,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1.1选题缘由和意义
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研究是一个大课题,研究难度很大。就我的学科专业理论基础看,驾奴这样难度大的研究对象,实在是一个挑战。但我现在从事的主要工作又是文艺创作和艺术理论研究,选择这样的课题,又具有一定的可能性。我愿意勇敢地去面对一次挑战,认真研究当代中国文艺思潮。
1.1.1选题缘由
选择当代中国主要文艺思潮研究为主题,具体来说有以下二个方面原因:一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文艺思潮日益多样化。“世纪中国的艺术思潮风起云涌,各艺术门类里形形色色的思潮持续不断,最显著者则属文学和美术领域,而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整体视野的艺术思潮理论的研究却百年缺席”。二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引领文艺思潮的建设。在当代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发展,也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澄清种种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理论内核和社会影响。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现状日益多样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文化艺术领域里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与新题。在文化艺术领域,以往封闭的单一的局面被打破了,而呈现出开放的多样化局面。究其原因在于,无论是社会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还是就业形势、利益关系及其分配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与之相应的,人们的思想活动呈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化的特点,整个社会的社会意识与社会价值观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文艺思潮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兴起,并且发展迅猛。当代中国文艺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客观现实的反映,并在一定时期体现出不同的愿望,因此,当代中国文艺思潮是社会思潮在文艺上直接反映,某些精神、思想和情绪等也体现在文艺作品中。从文艺思潮的形式上来看,除了马克思主义夕卜,还有现代主义、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英雄主义、审美主义、女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消费主义与通俗主义等类型。此外,改革开放后当代文艺思潮的各种活动均呈现出“国际化”特点,意识形态功能和特征替代了“国家化”的功能和特征。在当代中国文艺思潮发展和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的双轨驱动下,文艺界“泛意识形态化”问题也亟待不断匡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非主流文艺思潮利用网络传播、大众传播以及人际传播等方式积极拓展自身的影响力和社会认同度,因此,在充分占有社会资源的前提下,如何利用传播途径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就成为我们当前必须面对的课题。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种种思潮开展新一轮和平演变,他们利用自身的信息强势地位不断挤压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空间。这些新情况,都使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引领文艺思潮的局面不断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来,我国学术界对文艺思潮问题表示出了更多的关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多成果。据不完全统计,近些年来,我国出版的相关专著近多部,学术论文千余篇。
相关研究成果大体可分四类:一类是对研究文艺思潮的指导思想的研究,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思想研究。一类是关于文艺思潮的一般理论和门类研究,如文艺思潮、文学思潮、美术思潮、艺术理论、文艺创作等。一类是关于具体文艺思潮的专门研究,如人本主义文艺思潮研究,历史虚无主义文艺思潮研究、消费主义文艺思潮研究、后现代文艺思潮研究等等。还有一类是历史和文艺批评的研究角度,如文艺史、文艺批评与文艺现象等研究。
1.2.1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改革幵放的推进,学术研究实现了全面复苏。学术界对文艺思潮的研究得到了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一批学术理论相继出版,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在文艺思潮的研究方面涌现出一批代表人物:如王朝闻、朱光潜、李泽厚、陆贵山、桂青山和刘再复等人对中国文艺思潮都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中王朝闻、朱光潜和陆贵山等人的文艺思潮研究卓有建树,影响深远。他们的研究既形成了中国文艺思潮研究的基本框架结构,也形成了中国文艺思潮的线脉,如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人本主义文艺思潮、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文艺思潮、消费主义文艺思潮通俗主义文艺思潮和低俗化文艺思潮等等。这些对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文艺思潮研究领域,近年来比较整体系统化的专著不断涌现,既有通史性的研究,也有专门性的断代研究、区域和专题研究,丰富和拓展了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有如下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研究
从已有成果来看,对当代中国主要文艺思潮分别评介较多,而对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引领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专题研究,则还处于初步研究阶段。面对当前文艺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对主要文艺思潮提出的一些带有根本性、基础理论性问题,还需要作具体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摸准情况,并从理论深层上、政策措施上,做出有针对性回应。对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引领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政策举措进行系统、专门而深入的研究,以便深化对改革幵放以来中国文艺思潮发展演变和文艺思潮发展变化的态势有总体把握,进而深刻了解当代中国文艺思潮对社会影响的途径、程度、社会作用及发展趋势。
2文艺思潮的基础理论概述
2.1文艺思潮的概念和要素
研究文艺思潮,最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其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问题。文艺思潮研究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文艺、社会思潮与文艺思潮等。文艺思潮的构成要素含有:社会心理、思想体系、文艺作品、思想运动。
2.1.1文艺思潮的基本概念
2.1.1.1文艺
什么是文艺?对文艺的界定有多种解释,一是指文学和艺术,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艺术种类的统称;二是单指文学。现在一般冠以“文学”或“文艺”,只是称谓不同,没有明显的区别和分工了。文艺在《辞海》中解释:文学和艺术,有时指文学或表演艺术,是人们对生活的提炼,升华和表达。由于,“文艺”的两种之分,无形造成了文艺研究对象的模棱两可和莫衷一是,也牵连到“文艺思潮”的内涵外延以及研究范畴的暧昧不清。
文艺包括文学、音乐、绘画、雕塑、舞蹈、戏剧和电影等具体表现形式,是通过塑造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并表现作者审美评价的一种意识形态。其最大特点就是依罪形象色、声、形、情等等静态和动态的形象)的美来表现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情感、愿望和意志,按照审美的规则来把握和再现生动的社会生活,并用美的感染力具体地影响社会生活。由于这些特点,艺术就能用美的感染力量和情的感化力量打动人的心灵,熏陶人的情操,提高人生品味。社会意识形态的其它形式就可以借助于艺术形式,寓教于乐,达到教化目的。因此,艺术就具有了认识、审美、教化与娱乐等作用。
但是,在阶级社会里,文艺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因为,产生于阶级社会的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和阶级性。艺术的阶级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阶级社会艺术所特有的现象。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关系集中地表现为阶级关系,社会生活包涵着具体的阶级内容;艺术家置身于一定的阶级地位之中,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一定的阶级立场和美学观点出发选取、描写、评价和反映生活,表现一定阶级的思想感情,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要求。艺术阶级性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由于阶级斗争的复杂性和由此产生的艺术家世界观的复杂性,以及由于艺术反映生活的特点等原因,艺术的阶级性在艺术创作和社会实践中的表现是十分复杂的。有的阶级性表现得比较直接、明显、强烈,有的表现得比较曲折、隐晦、淡薄,有的则很难看出具有什么阶级性;有的与艺术家所属阶级的阶级性相一致,有的却不完全一致,甚至完全相反。属于同一阶级的艺术家有时表现出相互对立的阶级倾向,属于不同阶级的艺术家也会表现出某种相同的阶级倾向,即使同一艺术家的不同作品,也会出现某些思想感情上的复杂矛盾。因此,为了准确地把握艺术作品的阶级性,不能简单地从主观概念出发,根据作者的阶级出身去贴阶级标签;而应从艺术作品的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入细致地进行探究,注意它的复杂性。
2.2文艺思潮的社会功能
文艺思潮功能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它作为一种思想潮流、精神力量会依其不同性质,能够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程度地转化成物质的力量,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社会的发展。概括起来,主要有社会认识功能、观念整合功能与社会影响功能等等。
2.2.1文艺思潮的社会认识功能
文艺思潮的社会认识功能是指文艺思潮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现象,内在具有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功能。认识主体是社会思潮所代表、所反映的利益群体,认识客体多是社会实践的重大问题,包括历史的问题和现实的问题,研究过的问题和未研究过的问题,做过结论的问题和没有做过结论的问题。文艺思潮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灵敏反映社会动态的“晴雨表”或“风向标”。文艺思潮是社会变动的思想反映,往往走在社会变动之前。通过考察文艺思潮对这些问题的反映和描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握社会现实中的矛盾运动状况,也可以了解不同社会群体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期待和意愿,从而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2.2.2文艺思潮的观念整合功能
观念整合功能是指文艺思潮依其本身不同的性质,具有不同程度地统一多种多样的思想观念的功能。文艺思潮总是从自己的标准出发,批判与其对立的意识形态及其代表的社会制度,宣传自己的思想意识和实践主张。通过这一过程中,文艺思潮不仅整合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也整合了人们的社会心理。文艺思潮的观念整合功能指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一种文艺思潮总是从自己的标准出发,与其它思潮进行交锋,发生碰撞,批判对立的意识形态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宣传自己的思想意识和政治主张,在一定范围内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社会心理进行不同程度的整合。同时,通过批判消解对立的文艺思潮,使其失去作用和影响,将另外一些文艺思潮的意识要素加以分析、改造与提升等等,将其融入自身。文艺思潮整合功能作用的发挥,一般说来,采取潜移默化的形式进行。但是,在社会历史转折的关头,在社会生活发生急剧变革的时期,某种文艺思潮也会以公开的显现的形式整合其它的思想观念。如,中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潮、五四新文化思潮、抗战当中的爱国主义思潮等等。
3当代中国文艺思想研究的指导思想..........50
3.1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思想.........50
3.1.1文艺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50
4当代中国人本主义文艺思潮评析..........86
4.1当代中国人本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86
4.1.1马克思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根本区别........87
5当代中国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评析.........95
5.1当代中国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95
5.1.1当代中国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表现形式.......97
8当代中国低俗化文艺思潮评析
影视与网络成为低俗化表现的主要传播地方。近年来,影视与网络媒体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从事工作的人自身社会责任意识的下降,造成了影视与网络节目内容的低俗化倾向。例如,一些娱乐访谈、综艺节目常用荤段子、暧昧字眼和暴露镜头来吸引观众,特别是网络小说与网络游戏等等,存在大量庸俗、媚俗、恶俗和暴力等内容。这些低俗化文艺节目大大降低了新媒体的文化品位,对人民大众尤其是青少年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当前我们首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精神,充分认识低俗化是根本性质,与抵制低俗化必然要求,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确保广播电视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8.1当代中国低俗化文艺思潮的兴起
8.1.1低俗化的含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大众媒体的不断革新和发展,娱乐的功能一再被低俗化,中国电视与网络节目的低俗化现象日趋严重。对于这些现象,虽然专业界和学术界的研究者做过不少探讨和研究,但目前还没有研究者对低俗化作出明确的定义。
新的神话通过电视网络不断地被创造和生产出来。喻国明曾说过,“传媒经济说到底是一种影响力经济,追求利润是传媒产业的终极目的”①。因此媒体的主要奋斗目标就成了如何提高传播媒介的影响力。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人放下了职业道德,放弃了媒体宣传正义、美德和正确价值观的责任,而是盲目追求新闻噱头,一昧的猎奇与围观,迎合一部分人的低级趣味。
9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艺思潮
当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艺思潮,当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艺思潮,既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客观需求,同时也是文艺思潮健康发展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根本上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推动我国文艺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文化建设和文艺发展全过程,有效引领多样化文艺思潮,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和文艺的繁荣发展。既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客观需求,同时也是文艺思潮健康发展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根本上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推动我国文艺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文化建设和文艺发展全过程,有效引领多样化文艺思潮,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和文艺的繁荣发展。
9.1推进理论创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力
至今为止,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仍然是最科学的历史理论。历史学家对历史理论的认同和解释可能产生误读。本来是好作品,不能因为被某些人说不好了,就不是好作品了。只有对历史的僵化教条的解析,没有僵化教条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仍然是最好的指导方针,仍然是最有先进性和生命力的历史理论。特别是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有新的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规律、历史结构、历史条件、历史范围、历史过程对事物解释的有效性,同时注重时间、空间、态势、关系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制衡作用,并决定了当代中国历史结构和国情定位以及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主张归根结底意义上的历史决定作用,追寻和洞察解释文艺和一切精神现象。
我们既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又要创新,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应当摒弃那些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的观念,诸如:历史多元主义、历史相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理论,线型的、狭窄的和边缘化的历史观念。道德化的历史观念,向后看的历史观念,游戏化和消费主的历史观念等。同时吸取人本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的合理内核,更加全面地解决和阐释人与历史的辩证关系。我们应该更加有意识地把“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融入人学,实现人学与史学的和谐统一。人本主义的历史观念启示我们应当充分肯定人的历史地位和重视人的历史命运,拒绝那种非人化的历史。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只有用先进思想组织起来的、处于自觉状态的群体的实践力量,才能推历史前进,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因此,历史唯物主义特别强调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历史的主动性、能动性和造性,同时重视个别历史人物的地位和作用。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观念启示我们不要把历史的内涵与外延只局限于正统的、官方的、主流的历史范围,而应该从广度和深度的结合上对历史内涵进行拓展和开掘,加以充实和创新。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