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前半叶,科学技术的发展被描绘成知识稳步增长的进步过程。这种科学观的历史研究注重过程和成就的考释与描述。如以往我们中国学者研究古代科技史时,特别重视中国人曾做出了哪些发明和发现,为世界科技文明作出了什么贡献。近些年来,科学技术逐渐被人们理解成为人类文化的产物或者一种文化形式、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关注人们如何利用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去创造知识。伴随着科学技术研究重点或者视野的转变,在近三十年中,对利玛窦的研究也由起初单纯的事件描述而逐渐深入。在备受关注的“西学东渐”过程中,利玛窦被评价为“主观上传教而客观传播西方科学技术文化的最显著代表”。然而,我们认为,从利玛窦生平的零碎事件中,虽然有助于理解利玛窦对于中西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但不从中国近代科学发展历程中加以纵向分析,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利玛窦在东西文化传播特别是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局限性,更不能以利玛窦为研究试点,探寻适合当代异质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目前,以“西学东渐”为研究视角对利玛窦的褒扬探究是科学技术史研究热点之一,而从西学东渐的方式、方法层面对利玛窦进行客观理性的拓展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完善对利玛窦本身的研究工作,对推动科学史研究的发展和成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试图以利玛窦传播西方近代科学方法为前提,对利玛窦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科学发展所引起的效应进行系统化的哲学研究,拟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利玛窦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的方式、方法有什么?2.利玛窦传播西方科学方式、方法取得了哪些成效?3.利玛窦西学东渐对中国科学技术及中国近代科学的影响?4.利玛窦西学东渐对当代异质文化交流的启迪?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找寻利玛窦在华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的方式、方法,从科学技术发展史角度对利玛窦西学东渐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价,考察利玛窦传播西方近代科学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影响,健全我们对中国近代科学发展历程的客观认识。
二、文献综述与评论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西文化的交流,西学东渐己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中国近代科学和技术史研究中不能忽略的重要问题。西方科学技术最初是通过基督教会的传教士传入中国的,在中国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传播过程。利玛窦(1552一1610)被誉为西学东渐第一人,是第一个在中国成功打开中西文化交流大门的西方传教士,也是第一个把西方科学和技术传入中国的人。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成为中国学术研究的一大热点。随着学术界对明清史料的整理和对西文文献的翻译和出版,经过对前辈学者的学习、资料的重新整理和思想的重新调整,更多的学者涉足到这一研究领域,研究范围和研究视角急剧扩大。在这之后中国大陆出版的中文著作和论文中,有关耶稣会士与中西文化交流的思想方面的书涉及到利玛窦的有,林金水《利玛窦对中国思想的影响》(见中国哲学,1983.10)等。涉及到利玛窦有关宗教方面的思想对话研究占大多数。另外张卫平的《明清之际西学传播的思想张力》(见江汉论坛,1993:10),对明清之际的思想传播也有独到的见解。有关利玛窦的专题研究的书籍和论文有许多,如丘进的《利玛窦在华事迹述略》(见历史教学,1985:6)、王炯华的《利玛窦与西学东渐》(见江汉论坛,1988:6)、孙尚扬的《利玛窦与徐光启》(新华出版社,1993)、阿巍的《西学传人利玛窦》(文史知识,1992:10)、和王庆余的《利玛窦,近代西方文化使者》(百科知识,1980:12)、王前进的《西学东传第一师一利玛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等,不胜列举。这些都是以利玛窦的生平事迹为主线,重点介绍他在中国的传教和游历的经历以及他带来的西方思想传播。国内学术界有关利玛窦对中国的影响一直有不同看法。80年代以来国内学人对西学入华的评价开始改观,对传教士们在科学传播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肯定。
如樊洪业的《耶稣会士与中国科学》,该书对于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给
予了高度评价。所谓耶稣会士传播落后知识的罪名,如山川庆儿的《近代科学的形成与东渐》,指出所谓“耶稣会士传播落后知识”的错误观点也被国内外学者的新的研究成果推翻。
近30多年来,学术界对利玛窦的研究是多角度多层面的,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利玛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而对他传播西方近代科学及解决东西文化或异质文化冲突的方式、方法关注甚少。就现今国内研究现状而言,对利玛窦与中国近代科学这一方面的研究,不仅与国外相比显得薄弱,而且与国内对利玛窦其他角度的研究比起来,也显得薄弱。只有几位从局部谈论利玛窦引进西方科学。国外学术界有关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文献资料有〔意〕约瑟夫.奇著,耿升翻译的《利玛窦和中国》(中国史研究动态,1981)、【美〕乔纳森.斯彭斯著,王致华翻译的《利玛窦传》、(法〕裴化行著,管震湖翻译玛窦颇有研究。西方学者贝特拉伊(JohannesBeffray)1955年发表的《耶稣会士利
玛窦神父在中国的通融方法)),1957弃克洛宁(Vineentcronin)发表的((西方圣人》,1975年鲁尔(PaulRule觉表的《孔子或孔夫子一耶稣会士对儒教的解释》等,都赞扬了利玛窦采取的传教策略所带来的巨大成功及他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做的巨大贡献。
总而言之,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利玛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而关注他对中国近代科学影响甚少。只有几篇从某一个传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研究。就现今国内研究现状而言,从科学技术史角度研究利玛窦的文章太少,不能系统的总结利玛窦传播科学方式,方法及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影响。鉴于目前学术界对利玛窦研究存在不足状态,本文拟选择利玛窦为研究个案,对其生平事迹进行比较详细的考证,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利玛窦在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从理论上进行探讨,以期对这位过去不大为人们所重视,而实际上作出了较大贡献的人物给予较为客观的评价,由此凸显出明清之际利玛窦对中国科学的影响。
三、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一)研究视角
通过找寻利玛窦在华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的方式、方法,从科学技术发展史角度对利玛窦西学东渐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价,考察利玛窦传播西方近代科学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影响,健全我们对中国近代科学发展历程的客观认识。
(二)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数量研究法,系统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
(l)对利玛窦史料及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文献调研;
(z)对利玛窦西学东渐方式、方法进行系统分析;
(3)对利玛窦的西学东渐效果进行数量分析;
参考文献
1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3年
2利玛窦.交友论(子部第93册).齐鲁书社,1995年版
3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4裴化行.利玛窦神父传.管震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5孙尚扬.利玛窦与徐光启.新华出版社,1993年
6谢和耐.中国和基督教.耿升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7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中华书局,1988年
8艾尔曼.中国近代科学的文化史(复旦文史丛刊).王红霞译.上海籍出版社,2009
年
9林金水.利玛窦与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10柯毅霖.晚明基督论.王志成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n张西平.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东方出版社,2001年
12徐宗泽.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上海书店,1990年
13王前进.西学东传第一师一利玛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14彭少辉、黄世瑞.玛窦视野中的中国科技.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5
15林金水.利玛窦对中国思想的影响.中国哲学,1983.10
16曾峥.利玛窦对中西方数学文化融合的贡献.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1
17杨泽忠.利玛窦与西方投影几何之东来.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10
18刘树勇.利玛窦传播科学的动机之我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5.12
19郭熹微.试论利玛窦的传教方式.世界宗教研究,1995.1
20疏仁华.利玛窦与西学东渐评议.铜陵学院学报,2003.1
21王殿卿.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洛阳大学学报,1999.3
22何初树.利玛窦: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2006.n
23易升运.利玛窦为何能在中国站住脚跟.历史教学.1988.12
24何俊.跨文化传播中的思想对话.哲学研究,1998.2
25张梅贞.从文化适应理论看明朝利玛窦的跨文化传播.理论界,2008.2
26雷强.利玛窦:开拓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事业的先行者.学术研究,2004.6
27陈登.从西学翻译看利玛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湖南大学学报,2002.1
28王殿卿.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西江大学学报,1998.3
29曾铁.基督宗教曾推进了科学在我国的传播.科普研究,2008.10
30彭必成.试论利玛窦的灵活性传教方法.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31邹振环.利玛窦交友论的译刊与传播.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3
32宋荣培.利玛窦的天主实义与儒学的融合和困境.世界宗教研究,1999.1
33肖志钦.利玛窦及其对中国翻译史的贡献.娄底师专学报,2003.10
34高智瑜、林华.利玛窦与西方汉学.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5
35刘耘华.利玛窦等早期传教士的学术传教策略及其文化意义.天津社会科学,
36吴晓莉.中西初识:利玛窦入华的意义.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1
37李伯毅.天主教第二次入华与利玛窦的贡献.中国天主教,2004.4
38张卫平.明清之际西学传播的思想张力.江汉论坛,1993.10
39丘进.利玛窦在华事迹述略.历史教学,1985.6
40王炯华.利玛窦与西学东渐,江汉论坛,1988.6
41王庆余,利玛窦一近代西方文化使者,百科知识,1980.12
42岳世川.科学意思的唤醒与体用之思的觉悟.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25
43王绵厚.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和两仪玄览图.比较研究,辽海文物学刊,1995.1
44王兰、王林书.利玛窦的中国路.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5
45徐煌.利玛窦与中国科技史.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3
46宋军令.西方传教士与明末历法改革.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6.2
47李君明,杨权.王弘诲与利玛窦首次进京.图书馆论坛,2007.8
48张祖林.论几何原本在中国的传播及意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34
49宋向阳.利玛窦和他的世界地图.纵横故事,2002.5
50陈美东、陈晖.明末清初西方地圆说在中国的传播与反响.中国科技史料,2000.21
51林穗芳.汉语拼音字符体式:历史演变和制定国家标准的建议.术业,2008.1
52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明代:调适与会通.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53【法1马若安.利玛窦著作中的科学和技术.国际汉学:第3辑.郑州:大象出版
社,1999.
54徐光启,撰.王重民,辑校.徐光启集: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55陈遵妨.中国天文学史(第1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56王治心.中国基督教史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4.
57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北京:中华书局,1988.
58顾卫民.中国天主教编年史.上海:上海书店,2003.
59江晓原.开普勒天体引力思想在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1987,(2).
60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Ml·上海:中华书局,1949.
61方豪.中西交通史:下.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部印行,民国12年:1041.
62叶晓青.西学输入和中国传统文化.近代中国:上,1983(1).
63熊月之.晚清西学东渐史概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5(l).
64段治文.中国科技的近代化历程.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8(4):154.
65李喜所.近代中国的留学生.人民出版社,1987:3.
66周棉.留学生与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2002(4).
67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第二册.香港公教真理学会,1967:269.
68江文汉.明清间在华的天主教耶稣会士.知识出版社,1987:110.
69朱静.洋教士看中国朝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13.
70闰大伟.康熙的西学观探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6):727.
71樊洪业.耶稣会士与中国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15,218,232.
72柴近智,张安奇.略论明清实学思潮及其现实意义.学术月刊, 2001(1):72.
73冯桂芬.校纷庐抗议.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55一57.
利玛窦与中国近代科学
摘要6-7
Abstract7-8
第一章 绪论9-13
一、问题的提出9
二、文献综述与评论9-11
三、研究的方法与框架11-12
四、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之处12-13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
(二)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12-13
第二章 利玛窦东来的历史考察13-34
一、从远东、印度到中国的精神远征13-19
(一) 利玛窦在肇庆14-15
(二) 利玛窦在韶州15-16
(三) 利玛窦在南昌16-17
(四) 利玛窦在南京17
(五) 利玛窦在北京17-19
二、人文主义与中国文明的发现19-20
三、"利玛窦规矩"和"学术传教"20-31
(一) 学术策略23-26
(二) 本土化策略26-30
(三) 上层路线策略30-31
四、本章小结31
引文和注释31-34
第三章 利玛窦东来的科学传播34-42
一、数学著作的翻译和方法的介绍34-36
二、天文学理论的传播和实践36-39
三、地理学新观念的传播和影响39-40
四、本章小结40
引文和注释40-42
第四章 利玛窦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影响42-48
一、规避异质文化冲突,构架可行的科学传播模式42-45
二、传播科学新观念,促进中国近代科学的启蒙45-46
三、本章小结46-47
引文和注释47-48
结论48-50
附录50-55
参考文献55-58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58-60
致谢60
浅论利玛窦与中国近代科学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利玛窦, 利玛窦规矩,中国近代科学, 西学东渐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