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一、选题意义
我国是一个经历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在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从这漫长历史中寻求全面探讨了解一个人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处于封建社会后期,继承了封建社会绝大部分的制度文化,同时又孕育着新时代的特征。本文的主人公于慎行处于明代中后期,经历了嘉隆万三朝并且于万历朝官至内阁大学士,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于慎行长供职翰林、礼部,任内两次与修明世宗、穆宗实录,同时司起居注,管理六曹章奏,编订累朝训录,又先后充会典纂修官、副总裁官,编纂《大明会典》,对明朝的礼制建设有突出贡献。通过对于慎行各个方面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明代中后期官僚士大夫的学风士风,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一个真正的大国不仅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更要有广泛的文化影响。于慎行祖籍山东文登,其祖父时移家东阿镇,今隶属于山东平阴县。平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代人文景观荟萃,名胜古迹众多。于慎行就属于平阴县的历史文化名人,他刚正不阿两袖清风的为官作风极其出色的史学、文学成就作为源远流长的宝贵精神财富,为平阴县的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对于慎行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现今平阴地区地域文化和地方精神文明的建设,更有利于繁荣中华文化,促进祖国学术的发展。
二、学术史综述
作为历经嘉隆万三朝,官至内阁大学士的朝廷要员,于慎行的行实、思想等个方面无论在正史还是野史及其他各类文献中都有不少零散的记载,但遗憾的是,目前为止,对于于慎行这一专门人物的研究还处于十分薄弱的阶段,学术界尚没有专家学者对于慎行及其著作进行过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整理。仅仅停留在于慎行的某种思想的研究或者他的史学、文学某些著作的探究,并没有把于慎行放入明末整体社会背景下从政治方面、文化方面及其各种著作进全面、系统、多视角的研究,没有一部于慎行研究的学术专著。
与于慎行有关的史料主要有《明史》,在《明史》中专门列有于慎行传,虽然内容不多但对于于慎行的研究是极其有用的第一手史料。《明史记事本末》中也论述到于慎行,还有《明经世文编》、《明文海》中也有对于慎行某些事迹的记载。于慎行自己著述的很多史学、文学著作更是研究于慎行的重要文献,如他的《读史漫录》十四卷、《谷山笔麈》十八卷、《兖州府志》五十二卷、《东阿县志》十二卷、《城山馆文集》四十二卷等等,他的这些著作对研究于慎行本人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对于慎行及其著述的研究也很少,至今尚未有专门的全面的系统的著作诞生。但是仍然有关于于慎行思想或者著作的为数不多的文章,周潇的《于慎行文学主张及其诗文创作简论》(聊城大学学报,2009 年第五期)、赵琪、尧唐的《略论于慎行及其诗文创作》(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四期)、李庆立、崔建利的《于慎行及其著述之研究漫议》(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六期)、王传明的《于慎行与泰山》(泰山研究论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李庆立、刘玉新的《<于慎行年谱>笺补》(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1 期)、范知欧的《于慎行史学著述考论》(史学史研究,
2009 年第一期)、廉敏的《于慎行<读史漫录>的历史思想》(文史哲 2002 年第 6期)。这几篇论文从总体上对于慎行的史学、文学著作作了分析与研究,体现出了于慎行“一代良史”的美誉。
李西宁的《菜篮子里掏出明万历<兖州府志>》(中国文化报,2009 年第 004期)、苏昭民的《齐鲁书社影印出版<兖州府志>》(孔子研究,1986 年第 4 期)、江心力的《从<兖州府志>看明代兖州府的风俗》(第八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9 年 8 月 01)、肖秋的《略谈万历二十四年<兖州府志>》(山东图书馆季刊,1982 年第 2 期)、任宝祯的《海内孤本<兖州府志>重新面世纪》(山东图书馆季刊,2008 年第 4 期)这几篇论文详细的介绍了于慎行的史学著作《兖州府志》,并对其内容和史料价值做了详细评述,指出《兖州府志》是一部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志书,是地方志中不可多得的杰作。范知欧的《论于慎行关于民族交往的现实对策》(云南社会科学,2008 年第五期)、张仁玺的《于慎行的君道观与臣道观述评》(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学版)2005 年第 50 卷第 6 期)、孟祥才、张平的《从<读史漫录>对战国秦汉人物的品评看于慎行的历史眼光》(济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年第 1 期)、孙峰、郑秀喜的《于慎行政治思想述评》(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4 期)、范知欧的《论于慎行的工商业与消费思想》(学术交流,2008 年第 11期)、范知欧的《论于慎行的佛、道思想》(研究生论坛)、崔建利的《明代聊城双壁—谢榛、于慎行》(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3 期),这几篇论文分别论述了于慎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思想,有助于加深对于慎行的了解认识和全面客观的评价。
综上所述,学术界关于于慎行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对其某一思想的探讨或者某些史学著作的综合论述,并没有从总体上对于慎行及其著作进行全面、系统、多视角的探究,因此从总体上对于慎行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一、历史文献:
[1] 邢侗、阮自华:《东阿于文定公年谱》第一卷,手稿本。
[2] 叶向高:《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谷山
于公慎行墓志铭》第十七卷,上海:上海书店,1986 年。
[3](清)张廷玉:《明史 于慎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
[4] (明) 于慎行:《谷城山馆文集》,济南:齐鲁书社影印,四库存目本。
[6](清)张廷玉:《明史 李春芳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
[7](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
[8] (明) 于慎行:《读史漫录》,济南:齐鲁书社影印,1996 年。
[9] (明) 于慎行:《兖州府志》,济南:齐鲁书社,1985 年。
[10] (清) 黄恩彤:《重刻于文定公〈读史漫录〉序》,济南:齐鲁书社,1996
年。
[11] (明) 冯琦:《〈谷山笔麈〉笔麈题辞》,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
[12] (清) 永瑢、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济南:齐鲁书社,1996 年。
二、今人著作:
[1]荣斌、曹善起等:《济南名士评传》,济南:齐鲁书社,2002 年。
[2]李正明、张杰主编:《泰山研究论丛(第四集)》,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1 年。
[3]马良春等:《中国文学大辞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年。
[4]瞿林东:《学林漫录(十四集)》,北京:中华书局,1999 年。
[5]樊树志:《万历传》,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1 年。
[6]谢国桢:《晚明史籍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
[7]孟森:《明清史讲义(上,下)》,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
[8]王其榘:《明代内阁制度史》,北京:中华书局,1989 年。
[9]付衣凌:《明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
[10]赵令扬:《明史论集》,香港:史学研究会,1975 年。
[11]冷东:《叶向高与明末政坛》,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 年。
[12]陈怀仁:《明史论文集——第六届明史国际讨论会》,黄山:黄山书社,1997
年。
[13]谢国桢:《明清笔记谈丛》,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 年。
[14]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
[15]毛佩琦:《中国明代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
[16]政协山东省平阴委员会编:《山东平阴风物志》,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年。
[17]政协山东省平阴委员会编:《平阴名胜古迹》,济南:济南新闻出版局,2001
年。
于慎行研究
中文摘要6-8
Abstract8-9
引言10-13
一、选题意义10
二、学术史综述10-13
第一章 于慎行的生平和所处的年代13-19
一、于慎行的生平13-14
(一) 于慎行的家世13
(二) 于慎行的求学经历13-14
二、于慎行的官场生涯14-19
(一) 嘉隆万时代的政治14-15
(二) 于慎行的为官经历15-17
(三) 于慎行辞官后的活动17-19
第二章 于慎行思想研究19-39
一、于慎行的政治思想19-27
(一) 主张为政以宽19-21
(二) 主张官吏任职多元化21-23
(三) 主张改变官场风气23-25
(四) 注重所取官吏的管理25-27
二、于慎行的经济思想27-32
(一) 肯定商人及工商业的作用27-29
(二) 反对过分禁奢,鼓励消费29-32
三、于慎行的佛道思想32-39
(一) 佛教思想32-35
(二) 道教思想35-37
(三) 主张儒佛道合一37-39
第三章 于慎行著述研究39-65
一、于慎行的史学巨著《兖州府志》39-52
(一) 珍贵的史学文献39-41
(二) 《兖州府志》的内容41-47
(三) 《兖州府志》的史料价值47-52
二、于慎行的其它史学著述52-65
(一) 《读史漫录》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52-57
(二) 《谷山笔麈》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57-60
(三) 《古城山馆诗集》和《谷城山馆文集》60-65
第四章 于慎行之评价65-76
一、于慎行的忧患意识65-74
(一) 在其位谋其政,居其官负其责66-69
(二) 悲天悯人,顾念苍生69-71
(三) 在野心系国家,忧国忧民71-74
二、于慎行在文化建设上对后世的影响74-76
(一) 对传统文化的影响74-75
(二) 对家乡文化的影响75-76
参考文献76-79
后记79-80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