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传播媒介的内涵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42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二节文学的传播媒介
一、文学传播媒介定义
quo;字,在先秦时期是指媒人,后引中为事物发生的诱因。《诗·卫风·氓》:“匪我想期,子无良媒。”Ifn“介”字,一直是指居十两者之间的中介体或工具。在英语中,媒介“media”是“medium”的复数形式,大约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指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 从狭义层面上说,人们对“媒介”的理解和运用其实是不清楚和混乱的。国内传播学者龚炜说过:“媒介是承载和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包括物质实体和物理能。前者如文字、各种印刷品、记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信息传播器材等;后者如声波、光、电波等。”‘1在这里,媒介与符号相混淆了。符号是指表达或负载特定信息或意义的代码(如语言、文字、图像等),Ifn媒介是指介十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用以负载、扩大、延伸、传递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作为一种代码或手段,符号反映了人对事物认识的过程和信息表达的逻辑特点,因此往往具有抽象性、有序性、思维性和意识性的特点。所以说媒介不同十符号,作为一种物质实体,媒介反映了物质和能源的本身特点和存在形貌,它们都有形体、有重量,有尺寸,可移动、可保存、可毁坏。但是我们可以说,符号与媒介的关系,犹如毛与皮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其次,巴特勒认为:“媒介是一个简单方便的术语,通常用来指所有面向广大传播对象的信息传播形式,包括电影、电视、广播、报刊、通俗文学和音乐等。”z;但事实上,传播形式是指传播主体进行传播活动时所采用的具体方式,比如口头传播形式、文字传播形式、声音传播形式
及综合传播形式等。一种传播形式可以使用不同的媒介,Ifn一种媒介也可以服务十不同的形式,如电视就可以都采取使用文字、图像及声音等形式。传播形式表明的只是传播活动的状态、方式和结构,Ifn传播媒介显示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物质载体,所以说传播媒介也不同十传播形式。另外,还有说法认为媒介就是渠道,即口语或印刷单词等,事实上,英语" Channe 1 "(渠道)一词,原意是指航道、水道、途径、通路、门径、渠道等。在传播学中,它是指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沟通和交流信息的各种通道,如人际传播渠道、组织传播渠道、大众传播渠道。不同的传播渠道得与不同的传播媒介相配合,才能最终完成传播这个过程。邵培仁总结为,媒介,就是指“介十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1,它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及其生产、传播机构。
作为媒介,首先它得具有实体性,是具体的、真实的、有形的物质存在。常见的传播实体如竹简、嫌帛、书刊、报纸等,它们都是具体的物质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的物质载体和传播媒介是一体的。此外,媒介,是作为中介Ifn存在的,居十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起着沟通信息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媒介最重要的特点是其负载性,作为一个具备中介作用的物质载体,它的使命就是负载符号信息用以传播。例如,石头或竹帛是负载古老文字符号的物质媒介,报纸和杂志是负载文字符号和图像符号的媒介,磁带、唱片是负载声音符号的媒介,电视是负载文字符号、图像符号及声音符号为一体的多媒体媒介。人们在选择物质载体记录和保存文字、图像和声音的同时,也就是在选择合适的传播媒体。当我们在划分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时候,文字是负载信息的载体,但其本身又是内容。有学者认识到这一点并目_指出,传播媒介不仅负载符号负载了信息或内容。我们想表达若没有报纸等物质载体,本文探讨文学传播媒介对十文学活动的意义,我们又无法理解符号。强调传播媒介在文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文学传播媒介主要指承载文学信息的语言符号或者物质载体。纵观中国历史发展历程,不同的物质载体承载着不同文学信息符号,它们构成了中国丰富的文学传播媒介。在传播媒介前加上“文学”二字,意味着它是文学活动主体进行文学信息和价值生产、传播、接受的重要载体和工具。‘曾有学者着重从文学活动的主体方面对文学媒介做过一个分类,在他看来,不同的文学活动主体一一创造主体(文学价值初始创造者)、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使用的文学媒介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对十文学活动的意义也是不尽相同的。他将文学媒介分成符号媒介、载体媒介和制品媒介二个级别和二大种类。符号媒介指文学中的语言文字,它是直接承载文学信息的一级媒介,直接由各民族的口语语言、书面语言和文字符号组成;载体媒介是作为书面文学语言、文字承载物的二级媒介,包括石头、泥版、象牙、甲骨、竹简、布帛、莎草纸、羊皮纸、植物纤维纸、现代工艺纸、电子屏幕等;制品媒介指的是符号媒介与载体媒介的结合物被进一步加工成的产品,包括册页、扇面、羊皮卷、字幅、书籍、光}i‘等。创作主体主要使用符号媒介进行文学价值的初始创造;传播主体主要使用载体媒介和制品媒介进行文学信息和文学价值的传播活动;接受主体则按顺序分别使用制品媒介、载体媒介和符号媒介进行文学价值的接受消费活动。(亡这样的一种媒介划分强调的是不同媒介的具体形态,符号、载体和成形的制品。
另外,这样的文学传播媒介的划分也是基十文化活动的不同主体,使我们可以清楚了解到,不同的媒介影响着文学作品的形成和文学价值的创造。如文学载体媒介和制品媒介的选择和制作过程,既完成了一部文学作品,也同时创造了文学形式价值。从文学价值生成的总体角度来看,载体媒介和制品媒介的文学符号价值创造,与文学内容价值的再创造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文学价值再创造。
此外,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美国传播学家哈特曾经将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媒介系统分为示现的、再现的、机器的二类媒介系统。人类首先使用的是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主要指人类的口语,也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它们是由人体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随后,再现的媒介系统出现了,这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等。在这一类系统中,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对信息接受来说则不需要。再后来是机器媒介系统大显神威的时代一一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通信等等。这些媒介,不但传播一方需要使用机器,接受一方也必须使用机器。这二类媒介是按照先后顺序依次累积出现的。从不依赖任何机器手段的“示现媒介”到部分依靠机器的“再现媒介”,再到完全依赖机器的“机器媒介”,这是一个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口趋丰富的过程,也是人体的信息功能口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性的过程。哈特这样的划分,强调的是媒介的技术含量,文学传播媒介的演变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进步,现在文学活动里处处可见“机器媒介”的身影。
二、传播媒介的文化意义
我们探讨文学传播媒介的意义,必须首先弄明白传播媒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才能更深入了解作为文学活动里的传播媒介具有何文化层面的意义。作为一个逐渐生成和发展的体系,文化的产生就意味着传播,没有传播就没有交流,没有沟通认同也就不可能产生共同或相似的观念和价值。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经历了从“器物、制度到文化”的过程,事实上,我们也可以说,文化的传播也受到器物、制度和观念二个方面的影响,在这二个方面,器物是最基本的物质载体,也是最基本的影响要素。其次,一定的传播媒介会构成一种相对应的传播制度,这种制度会渐渐形成一种传播观念,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十文化变迁的影响不只是表面上的形式问题,是整个文化价值观念的发展和演变,所以一定的传播媒介总是与一定的文化相联系,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总是伴随着传播载体的介入,两者密不可分。“事实上,在‘文化’和‘传媒’之间所作的区分是武断和生硬的。不管人们将‘文化’看作是高雅文化的产物、人们的生活方式、人类行为的语境,还是把它当作任何别的什么,文化总是与传播密切相关的。”(亡传播是文化的内在属性和基本特征,但传播媒介的发展也扩展了文化的空间,改变了文化生产流通和接受的方式,甚至还改变了文化产品的意义构成方式。譬如在早期的口传媒介时代,由十媒介载体的单一性,人们只会关注听觉上的有效传播,对十当下文化和世界的感知是整体的、统一的;到了印刷媒介时期,由十印刷技术的发展,文字可以大量复制及保存,人们不再限十当下的思考}fn开始学会分析,对十文化的理解上升到了理性层面;电视和网络媒介的出现,人们可以亲身全方位的参与到现场,多媒体的传播手段彻底改变了人类的价值观念和感知世界的方式。所以说不同媒介的推广和应用,往往会孕育出不同的文化或文明。}fn由十人类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模式总是复杂的,其结果就往往表现为文化形态上的变迁。一种主导性的媒介变会导致催生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口头传播时期,人们主要采取面对面的人际传播,那样的条件下只能产生具有较高凝聚力的一种社群文化,世俗的、平民的。纸张的发明,人们开始书面传播,文字得以准确和长久记录,这个时候的文化不再是大众的,}fn是属十某些具备了读写能力的人,他们拥有享受文化创造文化的能力和权利,产生了一种不平等的特权文化。}fn雕版印刷技术的普及甚至电子网络传播的发展,又使得大多数人可以参与到创造文化的队伍中来,形成了不受地域不受时间限制约束的“大众”,便有了现在大家所熟知的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文化。“许多现代文化是依凭大众传播媒介来传达的。各种各样的媒介传播着古典的歌剧、音乐、关十政客的私生活的庸俗故事、好莱坞最新近的流言蜚语以及来自全球四面八方的新闻。这已深刻地改变了现象学意义上的现代生活
经验,以及社会权力的网络系统。”‘ 尤其是传媒文化概念的提出,强调了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巨大影响,通过传媒来表达呈现的一种方式。传媒文化描述的是传媒与文化的辩证关系,一切文化的生成和发展都需要传播,一切传播意义上的媒介都是文化的产物和成果。传媒文化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它构造了我们的口常生活和意识形态,塑造了我们关十自己和他者的观念;它制约着我们的价值观、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它不断地利用高新技术,诉求十市场原则和普遍的非个人化的受众……总言之,媒介文化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一个人裹挟其中。十是,媒介文化变成我们当代口常生活的仪式和场景。传媒文化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反过来又影响着传媒文化的变迁。
英尼斯也曾说过他发现不同时代的文明形态往往是建筑在不同的传播手段基础上的。在西方,古希一腊时代也是口传媒介时代,它的文化同样传统保守,由十口传媒介人们只能进行有限的人际传播,其传播的区域范围受到限制,他们采取的一种垄断教育的方式,这阻碍了当时神职专制的发展,形成了我们所看到希-腊文化的基本面貌。到了罗马帝国,书写的文化开始盛行,十是属十罗马帝国的法律一官僚体制建立了起来,罗马可以发展成为那个年代最辉焊的国家,与书写媒介载体的迅速发展密不可分,文字得以准确长久记载与广泛传播,使得罗马帝土可以有效地控制管理遥远的广裹地区。中世纪以后,印刷术的发明成为了当时一场最具意义的变革,它打破了人们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传播方式的局限,人们可以进行详细的解读和精密的思考,印刷符号促使了印刷文化,}fn这种文化使大众有可能怀疑和挑战官僚体制的控制。电子和网络的影响更是毋庸置疑的,带动了全球性的文化变革。“以口语为主导的媒介矩阵,塑造的是村落式的原始农业社会。以文字为主导的媒介矩阵,启动了民族国家的建立。以电子媒介为主导的媒介矩阵,则推动了全球化的滚滚进程。”‘1 总结归纳下,传播学中研究传媒与文化的关系的主要有以下二种理论模式: 第一种认为传媒是文化表述的工具。传媒媒介的符号表述的内容与形式是对一个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的反映,因此,我们通过系统地分析传播媒介的内容,就可以了解它所代表的处十特定社会和历史阶段的文化。 第二种认为传媒是文化传送的工具。通过传播媒介将具体的文化观念和行为等传输出去并影响到人和社会。 第二种则认为传播是社会文化仪式和文化的生存与再生。在这里,传播的作用是通过处理和创造符号,定义一个人活动的空间和人们在此空间内所扮演的角色,并在此活动中确认社会的关系和秩序,确认与其它人共享的观念和信念。代表人物J·凯利说道:“传播的最高表现并不在十信息在自然空间内的传递,是在十通过符号的处理和创造,使得参与传播的人们构筑和维持有序的、有意义的、成为人的活动的制约和空间的文化世界” 这二种模式可以说表达了传媒研究的文化转向,传媒研究从“工具理性”转向了“价值理性”。所谓工具理性,指的是经验学派之士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用可观察、可量化、可测定的经验材料对传播现象和传播行为进行实证考察,关注的是“如何传播”;我们认识传播媒介不再仅限十它的传播功能这个工具属性,}fn关注其传播的价值性,即“为何传播”。上述二种模式关注的角度不同,第一种强调是其反映功能,第二种强调其影响功能,第二种则强调其容纳了文化及其变迁。传播媒介在这里是被赋子了文化“主导者”的身份,我们更强调其所带来的文化意义层面的影响力,关注其价值意义。文化也越来越明显得表现出深刻的
传媒印记,传播媒介在文化领域中的“势力范围”也越来越广大。尤其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有学者就指出,现代的传播媒介作为一个社会辐射力很强的文化装置,具有极强的聚合力和夸张性,不仅影响到文化传播范围、内容及速度,成为文化传播的强大推动力,ifu }_现代传播媒介的诸多特点已进入文化的深层结构,使当代文化呈现出媒介化的特征。‘1传媒文化,这一称谓一方面强调的是文化的传媒呈现方式,另一方面也承认了传播媒介本身已经成为了文化系统的一部分。
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媒介影响着文化,同时以同样的方式影响着文学活动。在文学本身的演进过程中,传播媒介的变化影响着文学的生产与发展,如文学的传播形态、传播效果,并会带动文学功能的变更和文学观念的变革。麦克卢汉曾说过:“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文字的内容是言语,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内容,印刷文字是电报的内容一样。”介媒介虽然指一种载体,但它的形式会影响甚至是规定其内容,一定的形式与一定的内容总是相连的。事实如此,文字的内容可以是诗词可以是小说,报纸的内容即新闻消息,摄影机对应的是电影,网络媒介下的必然是超文本文学。一种媒介形式总会与新的文学样式相对应联系,一种新的文学传播媒介也必然会导致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出现和一种新的文学观念形成。文学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的发展深深地影响着文学的发展,文学传播媒介的本身已经不仅仅是文学传播物质的传播渠道,是构成了文学本身的一个重要维度。它不仅能具体实现文学意义信息的物质传输,对十文学的意义阐释有深远重大的影响。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面貌和文学形态的不同变化,都和当时的传播媒介的发展水平是紧密相关的。尤其是近年来迅速流行起来的大众传播媒介导致了大众文化、消费主义文化、视觉文化、娱乐文化、虚拟文化等等新的文化形态的出现和发展。 “传播是个人或团体主要通过符号向其它个人或团体传递信息、观念或情感。”珍按照文化人类学家的见解,即个体在传播过程中接受所属社会的文化规范(其中包括在文学活动中获得的),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从}fn对世界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在整个文化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传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当代文学活动中,这种影响尤甚。当代文学活动,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是文学传播活动。所以说,文学传播媒介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口录
学术史综述
第一章文学物质载体与文学传播媒介及其关系......................................................6
第一节文学物质载体..............................................................................................6
一、文学物质载体的符号意义.............................................................................6
二、文学物质载体的时空偏倚性质.....................................................................7
第二节文学的传播媒介..........................................................................................9
一、文学传播媒介定义.........................................................................................9
二、传播媒介的文化意义...................................................................................12
二、文学的物质载体与传播媒介的历史形式...................................................16
第二章文学传播媒介对十文学活动的影响............................................................24
第一节文学传播媒介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24
第二节文学媒介与文学意识形态性...................................................................26
一、媒介与作家...................................................................................................26
二、由媒介决定的文学的意识形态性...............................................................27
第二节媒介变迁与文体的变迁一一不同的媒介导致不同的作品形态............31
第四节媒介变迁与文学接受方式一一不同的媒介对十读者接受的影响…40
第二章文学媒介作为推动文学演进的动力............................................................43
第一节四个突破:文学媒介对十文学演进的推动............................................43
第二节感知与接受:文学传播媒介与文学存在的样态....................................48
结语......................................................................................................................……51
致谢......................................................................................................................……53
参考文献...................................................................................................................... 54
参考文献
fll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邦卫.图像增殖:语言的式微与图像的狂欢.长沙理工大学学报[[J].2005,第6期.
[3]张邦卫.媒介诗学一一传媒视野下的文学与文学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社.2006.
[4]陈夏洁,郝清霞.传播媒体与介质[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0.
[5]黄有发.文学传媒研究的意义与方法[[J] .渤海大学学报,2007.
[6]赵允芳.大众传媒在当代文学传播中的作用.传媒观察[M].2007,第2期.
[7] l-h: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8]庄晓东.传播与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9]土一川.论媒介在文学中的作用.广东社会科学}J]. 2003.
[10] C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祝建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川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一一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
[M].丁宁译.北京:商务印}弓馆.2004.
[ 12]博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3](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一一论人的延仲[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弓馆.2001.
[ 14]朱国华.文学与权力一一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6.
[15]盛英.国内网络与文学研究综述.当代文坛}J].2004年,第3期.
[ 16]陈平原.文学史家的报刊研究.陈平原.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C].北京:新世界出版
社.2003.
[ 17]希利斯·米勒.现代性、后现代性与新技术制度.文艺研究[[J]2000年.第5期.
[ 18]肖锦龙.米勒视野中的传播媒介和文学.文艺理论研究「J] .2007年,第1期.
[19]张广生.媒介与文明:伊尼斯传播理论的政治视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M}.2oo7年,第3期.
[20] }明升.宋代歌妓与宋词之创作及传播.云南社会科学[[J] .2004年,第3期.
}2y叶树生,余敏辉.明清江南私人刻}弓史略fMl.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22]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一一后结构卞义与社会语境[M].范静哗译.北京:商务印馆.2000.
[23](美)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一一认识新媒介}M].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4]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5]宋玉}弓.从传播工具到功能卞体一一大众传播时代大众传媒与文学的关系.社会科学辑刊}J] .2007年,第5期.
[26]李郁.论文学活动中传播的意义.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 .1997年,第1期.
[27]蒋晓丽,石磊.传媒与文化一一文化视角下的传媒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28]刘月新.传播方式与文学活动.二峡大学学报[[J] .2004,第4期.
[29]刘旭光.契机,还是陷阴-一一论网络对于文学的意义.刘旭光.博采集[C].上海:上海三联店.2006.[30]叶德辉.紫石点校.}弓林清话}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9.
[31}段鹏.传播学基础一一历史、框架与外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2]焦宝,何姗.论中国占代文学传播方式的p变过程.山东理工大学学报[[J].2006年,5期.
[33](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34]周宪,许钧.文化与传媒译丛总序[M].北京:商务印}弓馆.2001.
[35]吴满意.网络媒体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36]南帆.双重视域一一当代电子文化分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37]黄镇伟.中国编辑出版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38]邵培仁,海阔.大众传媒通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9]邱吕员,钟光敏.论唐诗与唐代文言小说的传播.日一肃社会科学}J].2004年,第5期.
[40]吴匕、土学成.传媒·文化·社会[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1 ]单小曦,邢红梅.从再度创造到审美实现—谈文学传播与接受环节中的文学价值什成.鲁东大学学报[[J] .2007.
[42]尼克·史;m:文森.认识媒介文化[M].土文斌译.北京:商务印}弓馆.2001.
[43 ]宙跃捷,金梦玉,吴风.4一联网媒体的概念、传播特性、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现代程播[J].2001,第1期.
[44]吴予敏.传播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5}奚椿年.中国}弓源流fNll.南京:江苏占籍出版社.2002.
[46]钱存训.n于竹帛[M].上海:上海n店出版社.2004.
[47]宋原放.中国出版史料(占代部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8]匡文波.网络媒体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9}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M].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s0]宋莉华.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s 1]陆扬,土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2002.
}s2}李敬一中国传播史论{Ml.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