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先论证了所选题目的研究价值,并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阅读、分析、筛选和总结,了解了国内外相关领域问题研究的现状,汲取了大量有用信息,为政策的研究提供基础,并找到了问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经济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保持了较快的增速,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却呈现出逐渐弱化的趋势,出现了经济高增长,但社会低就业的情况。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辽宁。近年来,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GDP 增长速度滞后,城镇人口登记失业数不断增加,2016 年辽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3.71%,尽管低于 4.5%的年度控制目标 0.79 个百分点。2016 年辽宁省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 29.3 万人,截止到 2016 年 7 月 29 日,签约 25.9 万人,签约率 88.27%,我省面临的经济增长与就业问题不容乐观。虽然近年来颁布了许多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但由于经济环境以及新增劳动力等因素诸多因素的影响,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产业的不断发展必然带动就业结构的变化,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从业人数与实际需求的不平衡,必然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辽宁省作为老工业基地,第二产业的发达程度较高,可以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员。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从业需求人数大量增加,迅速吸纳了大量人员,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已经成为安置就业人口的重要部门。因此,如何在产业结构不断发展升级的过程中,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促进,并最终实现就业结构的协同优化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关系辽宁省经济和民生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必须与时俱进,在取得已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产业结构视角探寻促进就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新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使用结构偏离度的测量方法对辽宁省 1985-2014 三十年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并在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
二、文献综述
论文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文献的阅读、梳理、归纳、分析、提炼、总结,对国内外关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研究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国外学者在相关的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关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的研究,威廉·配第发现从事商业、制造业、农业等不同产业,收入差异较大,此外还发现收入差异影响了就业,并在《政治算术》中指出,从事制造业会比从事农业收入多,而从事商业比从事制造业能得到更多的收入。此后,科林·克拉克(Colin Clark)继承发展了威廉·配第的研究成果,并在其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国民经济结构分类。克拉克将国民经济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等三大产业,分别是农业、制造业以及服务业,并深入研究了不同产业间就业变化趋势,指出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产业间存在收入差异,导致就业结构从农业占据主体逐渐趋向于非农化据主体。并提出随着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会从第一产业想第二产业乃至第三产业阶梯型的逐渐转移的观点。此后,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了著名的经济二元结构论,刘易斯提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两种部门,一种是传统的农业部门,一种是现代的制造业部门,并呈现两种经济结构并存的特点。并指出不同部门间转移规律,即在收入的影响下,只要现代部门能够为传统部门剩余劳动力提供高于传统部门的收入,就会实现不同部门间劳动力的转移。库兹涅茨(Kuznets)从定量的角度,依据历史数据,深入的对就业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在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农业的从业人口数会不断衰减,在这个减少的过程中,减少的人口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之间的关系研究,钱纳里与塞尔奎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会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而发生迁移,其中在第一产业劳动力会快速移出,而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会快速吸纳就业人口。米贝洛特和维诺斯(M.Belot & J.C.vnoours)认为劳动力市场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原因。法彼(Fabien Tripier )认为,在较短的时期内,生产率的提高与失业人口数成正比,而长期则成反比。综上所述,以上国外关于产业与就业的研究发展的较早,但由于国别、研究时间、研究方法以及数据来源都不同,导致研究结果各不相似,有时甚至会产生较大分歧。同时,以上的研究均是对工业化程度较高,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的研究,研究的时期较早,而对经济发展波动较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就业并没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尽管国外学者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在研究内容上,国外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局部的产业措施和政策措施,多数是较为单一的对就业问题或产业问题研究,综合性研究相对单一问题研究少,特别是把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互相联系,从整体把握二者互相促进的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在研究方法上,国外对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研究多为实证研究,并且研究政策因素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协调关系的论文相对较少。在研究对象上,国外学者一般针对本国或地区的研究表多,专门针对辽宁地区的政策研究相对较少,但是相关的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相关关系的理论,可以为本文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很有意义的借鉴。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即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结构构成,包括各产业部门内部及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构成。目前,对于产业结构的划分,主要采用的分类方法有两大物资资料生产部门领域与非物资资料生产部门的领域分类法、两大部类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根据劳动力、资本以及技术等不同生产要素相对密集度划分标准划分的资源密集度分类法和联合国公布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文章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即部门所产出的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该部门既是第一产业,第一产业为农业,具体产业划分为种植业、林业、牧业以及渔业等;部门所产出的产品取自对初级产品的再加工,该部门既是第二产业,第二产业为工业和建筑业,具体产业划分为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等;部门所产出的产品是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该部门既是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主要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产业,具体产业划分为生活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等。
..........
二、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就业理论
马克思就业理论是在深入研究与系统分析资本主义社会雇佣劳动制度与失业问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就业理论区别于建立在西方私有制基础上的就业理论,马克思就业理论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马克思就业理论的核心是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主要内容包括相对过剩人口、工资决定、劳动力商品、马克思失业理论等。1第一,相对过剩人口论。资本家所获取的利润是通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获取的。根据剩余价值理论,随着企业间竞争增大,为了获取利润,企业不断加大技术变革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比重不断加大的同时,可变资本投入逐步越少,使得对劳动所产生的需求落后于求职需求,最终导致雇佣数量减少,形成失业者。相对过剩人口表现为停滞型、潜在型以及流动型等三种形式2;第二,工资决定论 。根据马克思工资理论,工资是劳动力价格的特殊称谓,工资决定论认为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决定了工资的形成。劳动力工资的不确定性是供求关系决定的。劳动力与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形势即两者在竞争上的优势和劣势决定了劳动力的供需情况,工资水平随着劳动力产品供需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第三,劳动力商品论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认为劳动力体现了人具备的劳动能力水平,它存只在于人体中。劳动力转化成商品,劳动力必须是自由人,劳动力除了劳动力自己的劳动力外,没有其他任何东西。只有如此,劳动力才能转化成商品。但是对工人而言,如果其劳动力卖不出去,那么劳动力就没用,如果工人无法出售自己的劳动力,就等于失业;第四,分工与就业 。由于生产力得到快速释放,工业部门得到扩大,随之提供生产资料部门也相应增加,逐渐整个社会产业结构发生改变即就业随分工结构变化产生了变化。产业分工使就业部门结构产生变化。因此,产业结构变化直接影响对就业结构变化;第五,失业 。马克思从生产领域切入,研究就业问题,主要关注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马克思认为失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定产物,是其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并认为对于工人而言,“精神失业”对工人的摧残更严重。
.........
第三章 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政策影响的问题分析 ......11
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问题的提炼 ............11
(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模型 .........11
(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 ...........11
二、辽宁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12
三、辽宁省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关系分析及交互作用机理 .....21
(一)辽宁省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关系分析 .....21
(二)辽宁省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的交互作用机理分析 ....22
第四章 辽宁省产业与就业结构相关度问题的原因分析 ........24
一、结构相关度的问题分析 ......24
(一)第一产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 ...........24
(二)第二产业产值与就业人口数不协调 .......24
(三)第三产业产值与就业人口数的协调性需要进一步提升 .........24
二、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25
(一)现存政策体系与产业就业结构匹配度不够 ..........25
(二)产业政策未得到及时改善 ......25
(三)就业政策未得到及时优化 ......26
第五章 促进辽宁省产业与就业结构协同发展的政策研究 ......28
一、建立健全辽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适应的政策体系目标 ............28
(一)确立长期政策目标 ............28
(二)完善辽宁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发展目标 ......29
二、完善辽宁省产业政策的具体措施 .......30
三、优化辽宁省就业政策的措施 ...........33
第五章 促进辽宁省产业与就业结构协同发展的政策研究
论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外研究成果,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政策影响的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提炼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问题,分析了产业与就业结构相关度问题产生的原因。基于以上的讨论,论文提出促进辽宁省产业结构域就业结构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
一、建立健全辽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适应的政策体系目标
在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政策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但由于该研究领域涉及相关学科较多,必须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的因素考虑进来,才能得到相对满意的理论启示。因此,论文从研究需要出发以时间为维度,将政策目标划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并对这三种不同目标的政策,分别展开分析,逐个讨论不同政策目标的利弊,为随后的政策研究,选择最优的政策目标。在制定政策时,普遍需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因素,短期政策目标考虑的因素相对较为单一,中期的政策目标较之短期政策目标考虑的因素更多,而长期的政策目标则考虑的因素比较全面,较之短期与中期目标更为复杂,影响也更加深远。追求短期目标的政策,考虑的因素相对单一。只考虑短期目标,并不考虑长远的效果。因此这种政策收到的效果只在短期内发挥作用,从长远角度并不能发挥作用,有时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例如辽宁省大连市为追求短期内的GDP增长,引入了大连石化等一系列的重污染项目。短期内GDP得到了大幅增长,但这种政策只考虑了经济利益,并没有将其他因素综合考虑。大连市是一个典型的旅游城市,在旅游城市引入化工项目会对环境造成重大损害。十年来,大连的环境不断恶化,旅游资源受到损害,如果不及时改善恶化的环境,长久下去,大连的旅游业也会遭到重创。因此只考虑短期的政策目标通常不可取。追求中期目标的政策考虑的因素比短期的政策目标复杂,多数追求中期目标的政策大多是建立在短期目标政策的基础之上,但这种类型的政策效果也相对有限。例如,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辽宁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在减员增效大潮下。短期内,造成大量职工下岗失业。为缓解严峻的社会就业问题,政府不断颁布下岗职工培训再就业等政策,就业状况在一定程度内得到缓解。但由于缺乏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制度以及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许多职工难以实现再就业,甚至失去生活保障,失业率居高不下,造成严峻的就业问题。追求长期政策目标必须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从长远角度出发制定政策,长期目标的政策为了收到较好的政策效果,通常是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对政策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因此,追求长期目标的政策不能只采用应急的手段控制和改善眼前的局面。
..........
结论
本文首先论证了所选题目的研究价值,并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阅读、分析、筛选和总结,了解了国内外相关领域问题研究的现状,汲取了大量有用信息,为政策的研究提供基础,并找到了问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等概念进行了分析,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论述了产业结构演化过程与就业结构变化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辽宁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偏离度的实证研究。论文定量分析了1985-2014年辽宁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发展趋势,通过数据分析研究了辽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协调程度。通过数据分析表明辽宁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契合程度不高,第一产业的产值与就业人口不协调,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而第二产业对就业人员需求量较大,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与产值虽然相对合理但并不能适应作为新兴产业的第三产业高速发展的劳动力需求。辽宁省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于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和扩大就业,实现通过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就业结构改善的目标。论文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了原因分析,所分析得到原因如下:第一,现存政策体系与产业就业结构匹配度不够;第二,产业政策未得到及时改善;第三,就业政策未得到及时优化。为此,论文在辽宁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偏离度的实证分析基础上,在对现存问题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从产业结构视角,提出了促进辽宁省就业问题解决的政策措施。该措施体系包含了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等内容,具体包括:完善辽宁省产业政策的措施,其中包括促进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优化、促进第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第三产业向高端发展以及其他补充措施(包括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与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优化辽宁省就业政策的措施,其中包括促进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优化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就业结构(包括规范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多渠道促进就业、妥善处理去产能过程中的职工安置);其他措施,其中包括切实落实科教措施,加大科技投入以及注重人才培养。通过这些政策的具体研究和实施,论文希望研究成果能为辽宁省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就业结构优化,提供思路。为政府管理部门制定产业政策、就业政策提供行动指南。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