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在过去 20 多年中,“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深入人心。正是这一国策的制定,使我国妇女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地位都得到了极大提高。十八大中首次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写入党代会报告。随之,妇女第十大的召开、《性别平等》白皮书的发表和八届五中全会都多次强调要加强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全球妇女峰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到了要大力促进妇女发展运动、追求男女平等。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性别平等。根据最新出具的《2016 全球性别差距报告》,表明 2016 年全球性别平等率已经达到 68%,而中国以 67.6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排名 99,比 15 年下降 8个名次,即性别差距再一次拉大。换言之,促进我国男女性别平等,刻不容缓。就我国国情而言,在主流性别文化的建设进程中,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吸收就成为重中之重。目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主要指农民工)数量的扩大以及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使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已然成为社会中一个重要构建阶层。但因其恶劣的生活状况、危险的工作环境和过高的生存压力,使农民工群体不管是从生理还是心理都极其脆弱。加上农民工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模式,其家庭关系面临的多重困境,使得农民工出现的种种家庭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陈至立在关于“家庭和谐、社会进步与性别平等”的研讨会中提到:性别平等与家庭和谐是息息相关的,家庭的和谐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但在现实情况下,农民工家庭务工的模式分为:“比翼双飞”、“劳燕分飞”和“内外分工”三种。“比翼双飞”既包括妻子随丈夫至打工城市但只照顾其生活起居,也包括妻子随丈夫一同打工挣钱两个方面。“劳燕分飞”和“内外分工”都是指夫妻长期分居,聚少离多的模式。前者是指夫妻双方外出务工地点不同的模式。后者则是受我国传统的性别观念影响,丈夫外出务工,妻子留守在家。这种模式是多数农民工的首选;这两种常年夫妻分居生活的模式,使双方的生理和精神方面都无法得到满足。于是,越来越多的“临时夫妻”和性犯罪事件,不仅使双方出现婚姻危机,影响家庭和谐,还会关系到社会稳定。因此合理的家庭分工、正确的性别秩序和平等的社会性别的认识有助于农民工夫妻双方做出最合理化的家庭决策,并起到稳定家庭和睦的关键作用。但就目前来讲,对农民工家庭生活的关注多停留在生活环境的表面,较缺乏农民工群体社会性别方面的研究。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研究生计资本和社会融合状况对农民工社会性别意识与行为的影响作用,同时了解不同个体特征和流动特征下农民工社会性别意识和社会性别行为的现状。为农民工社会性别意识与行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期望达到的目标具体如下:
第一,掌握农民工群体在生计资本和社会融合方面的现状,通过男女两性农民工的生计资本和社会融合的现状来进行差异分析;
第二,定量分析农民工社会性别意识与行为的现状,比较男女农民工社会性别意识与社会性别行为的差异性;
第三,通过解释各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回归讨论,验证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同时分析导致这种影响的原因。
第四,在了解了农民工社会性别意识与行为的现状,生计资本和社会融合对其的影响后,分析农民工家庭范围内社会性别意识与行为的影响因素。为促进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与行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1.2.2 研究意义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农民工群体成为社会中一个重要构建阶层,而农民工的家庭、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研究农民工的社会性别意识与行为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了解农民工之间的性别差异和性别对待,为社会性别意识与行为研究提供新视角;同时有助于夫妻平等与家庭和睦,对于社会和谐和加强主流性别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现实意义。但是已有研究的社会性别意识与行为问题中,大多是从公共角度或者从知识女性、当代女大学生这些群体考虑,目前尚缺乏对农民工群体的相关研究。本文中将对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性别意识与行为进行讨论,以便于更全面地了解农民工群体之间、家庭之间的性别差异和性别对待,为农民工社会性别意识与行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研究方法,从而对目前该领域研究的不足进行弥补。
..........................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社会性别理论
社会性别理论产生于第二次西方女权主义运动中,是在肯定男女生理差异的基础上,强调社会性别差异才是造成男女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对于社会性别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国内学者存在着分歧。大部分认为社会性别理论为我们对于女性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进行性别方面的研究,因此要大力宣传和运用社会性别理论来指导相关方面的研究。另一部分人认为对社会性别理论的应用要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从现实角度出发。当然还有少部分人认为应该要建构我国自己的相关理论体系[34]。社会性别理论旨在将各国具体的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结合起来,实现妇女的解放,并促进各国妇女的团结。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社会性别方面的理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并认为性别由两部分构成,即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生理性别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而社会性别则是后天由社会文化环境造就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会造成人的社会性别方面的差异。社会性别理论将女性视为主体,它认为女性不应该消极的面对社会与旧俗,要从过去的传统观念中脱离出来,学会依靠自己,实现自身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它主张女性改变与男性、与国家之间的从属关系。作为“半边天”的女性应追求同男性一样的平等,应该要满足女性的需求,实现她们的利益。社会性别理论主张全面的看待女性的问题,不应将女性与男性割离开来,并致力于消除在发展中的不平等与歧视。
1993 年天津“妇女与发展”研讨班的举办使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开始传播。到 1995年,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使其得到进一步发展。直到 1997 年,社会性别理论的极大发展使学者们研究女性问题时开始运用社会性别得概念,并结合我国特有的国情、历史文化,推动了妇女理论研究的深入。社会性别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为研究男女两性农民工的社会性别意识与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引。再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历史经济文化制度,根据已有的研究对农民工的社会性别进行探讨不仅有理论依据,而且还能丰富该理论。
.........................
2.2 国外的社会性别相关研究
2.2.1 国外学者对社会性别的测量维度划分
20 世纪 30 年代,关于社会性别意识、社会性别角色或者社会性别角色态度等相关的研究已经开始萌芽。随着社会性别概念的正式提出,使社会性别意识、行为方面的研究都得到了极大地发展。虽然研究的领域各不相同,但大部分学者都采用相同的术语来描述对于社会性别意识,将其一方面划分为现代的、女性主义的、平等的,将另一方面划分为传统的、性别主义的、不平等的。在后现代主义之前,西方学者往往认为造成男女不平等的主要原因在于女性的生理构造,正是与男性的生理差异导致了女性长期以来的从属与顺从地位。而随着后现代女性主义活动的兴起,人们逐渐认为造成这种性别不平等的主要因素是社会性因素,并从社会制度、政治文化、家庭结构等方面探讨对社会性别的影响。
2.2.2 国外对社会性别意识与行为的影响因素探究
国外学者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是单因素方面对社会性别的影响,由于社会性别因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会改变,作为个体从小成长生活的家庭则成为了最新受到社会性别引导的环境。在对家庭结构的研究发现,家庭的完整性、父母文化程度的高低以及是否离异等都会对孩子的社会性别产生重要影响。文化程度越高,社会性别意识越平等。在就业方面,已有学者认为,有过职业经历的女性的社会性别意识更趋向于平等。其次是从综合角度考察社会性别,例如从学习经历和社会体验方面[58]或者从经济状况、家庭情况、社会阶层、种族、地狱等等方面进行归类,亦或是将其影响因素分为几大类:就业经历、社会背景和家庭结构等来进行分析。第三种则是将影响社会性别的途径划分为接触论和利益论。前者是指个体在接触和接受相关的思想和文化时会相应的改变自身对于原有事物的看法;后者指的是个体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与利益,则会更容易采纳对自身有利的思想观念。
........................
3 农民工社会性别意识与行为的现状分析...................19
3.1 社会性别意识与行为测度指标....................19
3.2 社会性别意识现状........................20
4 生计资本、社会融合对农民工社会性别意识的影响分析........................41
4.1 研究假设.........................41
4.1.1 生计资本与社会性别意识...................... 41
4.1.2 社会融合与社会性别意识................................. 42
5 生计资本、社会融合对农民工社会性别行为的影响分析....................63
5.1 研究假设....................63
5.1.1 生计资本与社会性别行为................ 63
5.1.2 社会融合与社会性别行为...................... 64
5 生计资本、社会融合对农民工社会性别行为的影响分析
5.1 研究假设
5.1.1 生计资本与社会性别行为
鹿立认为,人力资本在决定群体或阶层社会地位的同时,也会决定妇女的家庭地位。健康、教育程度的性别差异势必会影响到男女两性的地位与家庭决策权,教育程度越高,外来群体与市民的社会交往更多,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就越高。同样,女性教育、职业等在体现其社会地位的同时,也会影响其在家庭中的地位,进而决定其生育决策的权力。女性在个人素质和能力方面的提高不仅有助于家庭经济地位的提高,还有助于女性在家庭决策方面的主导力的增加,进而改变其家庭地位,实现夫妻双方权力平等。社会资本会影响女性在家庭权力决策中的生育决策。她们对社会资本的动用情况,例如在关于自主权、家庭决策地位和家庭地位方面的使用社会资本的情况,直接关联于女性群体的家庭地位,女性在社会群体中的文化差异直接影响到她们的生育权与家务分工。
由尤诺斯教授创建的孟加拉乡村银行专门为贫困女性提供小额信贷业务,这种小额信贷的服务过程使贫困女性的经济地位得到了有效提高,并改变其原有的家庭决策模式,使性别歧视状况逐渐好转。而就我国来说,小额信贷虽然因男女性别差异而造成的社会影响不同,但从最终结果来看,是有利于实现男女平等的伙伴关系的,以此来达到性别统一。此外,小额信贷使女性的家庭地位提高的同时,还有助于女性从家庭的私人领域走向社会的公共领域,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社会价值。女性在获得自身收入的同时,减少对丈夫的依赖,从而改善夫妻的权力关系。一些小额信贷会增加女性的赋权,即在家庭中的支出决策权、财产所有权。
.........................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讨论
本文实证研究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中社会融合和生计资本对农民工的社会性别意识与社会性别行为的影响,首先描述农民工社会性别意识与行为的现状;其次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假设,并建立研究模型;最后分析影响农民工社会性别意识与社会性别行为的因素及其各影响因素对其不同程度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农民工社会性别差异的动力来源,为促进平等的社会性别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最终,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和讨论:
1 社会融合对农民工社会性别意识有显著的影响
经济融合越好,农民工越容易偏向于服务型的社会性别意识。尤其是男性农民工,在月收入、职业阶层和城市购房条件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男性由传统的决策型的社会性别意识逐渐转变为服务型的社会性别意识。这可能是因为男性在满足物质需求后,便可以将部分关注力从工作中转移到家庭中来,分担妻子的负担。文化融合有利于男性农民工社会性别意识的平等,但对于女性农民工来说,在传统分工和有酬劳动方面的偏向于决策型的社会性别意识可能是因为在外出务工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所以并不认同“男主外、女主内”和“丈夫应该比妻子多挣钱”,但对于做家务的无酬劳动来讲,女性农民工仍保留着服务型的社会性别意识。心理融合中,社会距离越小越趋向于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对农民身份越认同的农民工在传统分工和有酬劳动方面的社会性别意识越平等;但在有酬劳动中的女性农民工和生育决策中的男性农民工的社会性别意识分别都趋向于服务型和决策型。城市归属感越强,男性农民工在有酬劳动方面的社会性别意识越平等,女性农民工在无酬劳动方面的社会性别意识越传统。无酬劳动中,与市民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有交往的男性农民工的社会性别意识偏向于决策性,女性会偏向于服务型。目前生活越满意,男性农民工的社会性别意识越偏向于服务型。
2 生计资本对农民工社会性别意识有显著的影响
人力资本的增多有利于男性农民工在无酬劳动方面形成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有促进作用。女性文化程度越高,在有酬劳动中越处于服务型的社会性别意识中,在无酬劳动中越趋向于决策型的社会性别意识。有培训经历使女性农民工在传统分工方面呈现出决策型的社会性别意识,在有酬劳动方面体现出服务型的社会性别意识。男性农民工的健康状况越好在传统分工方面的社会性别意识趋向于决策服务型,在有酬劳动方面则趋向于决策型。打工年限越长,男性农民工的社会性别意识在有酬劳动中越趋向于服务型。社会资本中,与市民相处使女性农民在传统分工方面表现出服务型、无酬劳动方面表现出决策型的社会性别意识,使男性农民工在有酬劳动中表现出决策型的社会性别意识。与市民倾诉越多,在生育决策方面越倾向于服务型的社会性别意识。金融资本越多,农民工的社会性别意识越趋向于服务型。
参考文献(略)
农民工社会性别意识与行为的影响因素行政研究——基于生计资本和社会融合的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行政管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