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我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6543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1章 导 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问题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社会正全面进入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观念多元的新时期。在社会转型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冲击着原有的社会经济运行方式,由此引发了社会群体的分化与整合。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这种社会群体分化与整合的结果表现为产生人口占少数且占有多数社会资源的强势群体、人口占多数但占有少量社会资源的弱势群体。强势群体主要由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知识精英组成,通常具有较高的争取自身利益的能力,在利益博弈中往往占据优势地位。强势群体不但可以影响公共政策的形成过程,而且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同盟关系,加剧了社会的阶层固化,对社会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受利益分配机制与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在社会转型期付出沉重代价却没有享受到改革与发展成果的弱势群体正浮出水面,群体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形成“断裂社会”的局面。
转型期我国弱势群体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少,为自己争取利益的能力低,在现行政治架构中缺乏利益代表,体制内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一旦自身的利益受损往往采取体制外极端方式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当前,很多群体性事件都是由于弱势群体利益受损,维权无门,被迫采取集体上访、围攻党政机关等表达方式,宣泄不满情绪。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今天,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基于此,本文以社会转型期为背景,通过对弱势群体利益表达问题的现状进行总结,提出构建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对策建议,以实现社会群体间均衡的话语权。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戴维·伊斯顿在其三部曲《政治体系》、《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与《政治分析的框架》中对政治系统的运行过程做了深入探讨。他认为,“任何具体的政治体系的存在本身要求满足某些基本需要或履行某些基本职责。”政治体系要满足的这些需要就代表着个人或集团对政治体系提出的一系列利益表达。戴维·伊斯顿同样在三部曲中也没有直接提出利益表达的概念,而是一直采用“需要”、“要求”这类术语,其实在政治体系中所涵盖的意思已经接近利益表达的概念了。
美国著名学者阿尔蒙德与鲍威尔在《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一书中最早提出利益表达这一概念。在此书中作者认为核心概念是“政治体系”,即为了实现本身的目标,都要有相应的政治结构以及组成政治结构的各种政治角色,它包括环境、输入、转换、输出和反馈等部分系统。任何政治体系所发挥的功能都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考察:体系层次、过程层次与政策层次。过程层次是指,要求的输入过程通过转化环节变为权威性政策的输出过程,在过程层次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利益表达。他认为,利益表达就是利益集团或个人提出改变某一政策或继续某一政策的要求。就利益表达的渠道而言,阿尔蒙德认为,大多数政治体系允许人们以某种形式进行利益表达是十分有限的,政治民主化越不发达,政治体系越不开放,利益表达渠道的种类就越少。利益表达渠道分为合法的接近渠道与强制性接近渠道。合法的接近渠道包括:最普遍的个人联系、精英人物代理、大众传媒工具、政党、立法机构、内阁、政府行政机构与抗议示威;强制性接近渠道包括:集会、游行、罢工、阻挠、暴乱等。如果把政治体系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其它变化能很快引起利益表达结构和方式的变化。第一,交流结构的变化可能为利益表达提供机会,促进专门化集团结构的发展。第二,政治文化多层面都对利益表达产生影响。第三,社会中政治资源的占有量也很重要。阿尔蒙德还认为,在贫富之间存在巨大鸿沟的社会里,正规的利益表达渠道很可能由富人掌握,而穷人要么是保持沉默,要么是采取暴力或激进的手段使人们听到他们的呼声。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弱势群体
从学理层面上讲,弱势群体(social vulnerable groups)是社会学领域中的一个基本术语,它主要是用来分析现代社会权力与利益分配不均衡、社会结构不合理而产生的人群。在现实意义上,弱势群体在每一个社会都是普遍存在的,更是一个国际现象。关于“弱势群体”的概念也因学科不同、研究领域不同而出现差异化的界定。然而,针对弱势群体的概念进行准确界定是开展学术研究的必要前提,有助于进一步阐释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失效的原因,探究构建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对策。
中国社科院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一书中将处于生活贫困状态并缺乏就业保障的农民、工人和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归类“社会底层”,这似乎是对弱势群体的一种界定。2002年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这是官方首次正式提出“弱势群体”一词,之后针对弱势群体的话题成为理论界热议的焦点。关于弱势群体的概念,我国学者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陈成文没有直接提出弱势体概念,而是从社会学的视角认为,“社会弱者是一个在社会性自愿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这一概念准确把握了社会弱者的本质性、周延性和确定性,接近于弱势群体概念,对于界定、理解弱势群体概念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吴鹏森认为,“所谓弱势群体,就是由那些在社会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张敏杰认为,“所谓弱势群体,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沈立人认为,“弱势群体是指社会上的部分人,由于先天或后天的条件制约,缺乏较强的竞争力,不能或只能很少地占有社会资源,因此只能获得甚至不能获得较好的职业,只能维持生存的生活,缺乏抵抗种种风险的能力,并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心理上处于社会边缘”。本文采用沈立人关于弱势群体的观点。通过对以上分析诸多学者关于弱势群体概念,笔者认为,弱势群体的内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第一,经济上的贫困是弱势群体的根本属性。弱势群体经济收入低下,只能维持甚至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属于贫困群体。第二,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弱势群体不仅在物质生活上低层次,而且在精神生活中也处于社会的低层次水平。第三,心理上的脆弱性。弱势群体物质、精神的匮乏导致心理承受力的脆弱,一旦社会矛盾激化,压力超出弱势群体忍受程度,弱势群体将成为社会稳定的薄弱地带,容易酿成冲突。此外,弱势群体从成因上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社会性弱势群体;二是生理性弱势群体;三是自然性弱势群体。

2.2 相关理论
2.2.1 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理论
20世纪90年代政策科学在我国开始兴起,而针对政策科学理论的研究步伐则较慢。我国政策过程理论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孕育阶段,当时学者的理论倾向是停留在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元理论还是停留在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理论上;第二阶段,国内学者开始由被动接受影响到主动探索、由隐性到显性、从概念引进到探索创新。如宁骚教授提出“上下来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过程模型。胡伟教授提出“内输入”式政策决策过程。该理论认为,西方国家具有高度分化利益结构、不同的社会群体、利益集团和政治组织,它们能够承担一定的利益表达与综合作用,使公共政策能体现社会的利益和要求。而我国的利益表达与综合不是由社会结构来承担,而是由权力精英进行利益表达,形成“内输入”的政策过程。
在中国宪政体制下,我国真正的公共政策过程理论应该是毛泽东提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的本土化政策过程模型。1943年6 月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提出,“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1945年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将群众路线写入党章,成为党的领导方法与工作方法。基于群众路线的公共政策过程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理论模型。从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这种权力精英“内输入”的群众路线政策模式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整个公共政策过程中,以执政党为核心,党成为公共政策形成的核心主体。权力精英通过走群众路线,深入群众,调查民意,代替群众的利益表达,在公共政策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这使得中国公共政策过程体现出极高的运作效率,在那个民众参政意识与素质不高的时代,可以大大降低公共决策成本,提高政策推行的效率。可是这种群众路线的公共政策过程模式也存在很大的弊端。首先,在政策过程中,权力精英都试图成为人们利益的代表,并由此产生不同的政策倾斜,使得中国公共政策过程体系表现出明显的政治折中特性。其次,权力精英习惯于“为民做主”、“替民做主”,使得民众缺乏利益表达的主动性,利益表达机制建设滞后,制约政治民主化发展进程。中国公共政策是权力精英根据走群众路线进行考察、并将利益需要转化为而成。尽管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群众还存在一些特殊的个性化的利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具体的个性化利益还会更加多元,权力精英不可能掌握所有信息、包办群众的利益表达、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利益诉求。由此可见,完善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理论是构建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重要前提。

第3章 转型期构建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价值分析 .............................. 14
3.1构建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 14
3.1.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权................... 14
第4章 转型期我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运行状况及内在缺陷 .................... 18
4.1转型期我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运行状况 .............................. 18
4.1.1转型期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主要途径及方式........................... 18
第 5章 转型期构建我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有效路径 .......................... 27

第4章 转型期我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运行状况及内在缺陷

进入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社会群体分化,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意识增强。利益主体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积极表达利益诉求,试图对公共政策产生影响,以求得自身利益最大化。可是在转型期的大背景下,社会群体间经济收入差距大、政治地位悬殊、受教育水平不同,直接导致社会群体间利益表达能力存在差异。弱势群体在利益表达中的状况如何,其利益表达机制的内在缺陷表现在哪些方面,造成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失效的根源在哪,这些问题将关系到弱势群体自身利益的维护、影响到弱势群体在公共政策制定与利益博弈中的话语权。本章基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构建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

4.1 转型期我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运行状况
4.1.1 转型期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主要途径及方式
转型期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途径与方式主要分为制度内利益表达与制度外利益表达。制度内利益表达是在现有制度框架内、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利益表达行为。与制度内利益表达不同,制度外利益表达主要指,在制度内利益表达无效的情况下,采取非制度化的、极端的、非法的、甚至暴力的方式进行利益表达,维护自身利益。
(一)制度内利益表达渠道及方式
(1)党政机构
在我国,共产党组织与政府机构承担着自下而上逐级向决策中枢表达诉求的基本功能。特别是在现实语境下,党政组织成为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最重要渠道。在这一渠道中,处于最基层的是居民委员会、村委会、党的基层组织、职工代表大会等,虽然居民委员会、村委会、党的基层组织不是一级国家政权机构,但实质上是国家政权机关功能的延伸。居委会作为城市贫困居民利益表达的直接渠道,村委会与村支部委员会承担着农村贫困群众的利益表达功能。基层组织通过将分散的弱势群体利益诉求向上级党政机构反映,构成利益表达的过程,而上级党政机关对利益表达进行整合继续向上级反映,形成利益综合。党政机构的逐级表达,最终将微观的利益诉求综合起来影响宏观政策制定。可以说,在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党政机构是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最重要渠道,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只有得到党政机构的重视与支持,才能转化成现实政策。

第5章 转型期构建我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有效路径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失效是在所难免的,可是这种失效必须控制在一定程度内,否则就会导致社会群体间利益表达失衡,利益分配不均,造成阶层固化、社会断裂,甚至危及到政治的稳定。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建立健全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实现群体间利益表达机制均衡发展,则需要通过转变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认识,提高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能力,深化体制改革,畅通体制内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渠道,搭建政府与弱势群体互动平台,提高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组织化水平。

5.1 构建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基本原则
5.1.1 发挥党和政府在弱势群体利益表达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在协调各方利益、化解社会矛盾方面担负着重要职责。当前弱势群体在经济收入、政治地位上存在弱势,严重影响自身对利益诉求的表达,因此,在实现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过程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党和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更应该充分考虑弱势群体的意见与建议,倾听弱势群体的呼声,采纳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增强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党和政府必通过畅通体制内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渠道,保障弱势群体的声音能传递上去,促使弱势群体利用体制内渠道表达利益诉求。其次,政府要保持自身的公正性与超然性,切实加强保障与改善民生,加强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妥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民生问题。再次,政府在利益分配过程中重点向弱势群体倾斜,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提高弱势群体经济收入,使改革的红利惠及广大弱势群体。由于弱势群体利益表达能力的弱化,党员干部应深入贯彻落实群众路线活动,主动联系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深入实地体察弱势群体生活状况,更要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境界,倾听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积极主动的帮助弱势群体维护自身利益,提高弱势群体在利益博弈中的声音,引导群体间利益表达机制的实现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