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融合——巴托克《第二钢琴协奏曲》思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463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本文从巴托克其人其乐入手,将其音乐创作历程分为三个阶段,而《第二钢琴协奏曲》正是其第二阶段代表作品之一,作为民族学家的巴托克将民族性深深揉入这部作品中并与他现代性的创作手法相结合。
一、巴托克其人其乐
(一)巴托克生平简介
贝拉·巴托克(Bela Bartok)于1881年3月25日出生于匈牙利纳吉圣米克洛斯(今罗马尼亚境内)的小镇。虽然该镇经历过多次战火,但依然吸引了不少居民的入驻,成为了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地。成长于这样的环境中,巴托克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环境的熏陶,从小处于多种民族种族的交织碰撞中,文化、艺术的火花早早的就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奠定了他对民族音乐和文化的浓厚兴趣。巴托克成长于一个书卷气息浓郁的家庭中,父亲和母亲分别是小学的校长和老师,而且都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在家举办音乐会,吸引了很多音乐爱好者的加入。巴托克的成长接受了各种美好音乐的灌溉,毫无疑问也使其迷上音乐。并且他的父母也发现了儿子过人的音乐天赋,从而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开始培养巴托克的音乐才能。9岁开始作曲,10岁以“作曲家”兼“钢琴家”的名义进行公演。


音乐论文参考

1899年,18岁的巴托克在母亲的帮助下前往布达佩斯接受专业而又系统的音乐学习。巴托克一直不负母亲厚望,成为匈牙利具有影响力的钢琴演奏家。成名后的巴托克没有裹足不前,而是开始从钢琴演奏转向音乐作曲方向。1905年匈牙利民族思潮风起云涌,巴托克结识影响他一生创作的挚友——柯达伊(Kodaly Zoltan),两人在一起系统的研究匈牙利民族音乐,这为民族音乐创作开辟了新道路,巴托克的满腔才华使得其拥有了一份在皇家音乐学院的教育工作,他在这所学校任职长达30年。
1940年,纳粹点燃的熊熊战火,蔓延整个欧洲,政局的恶化,迫使巴托克不得不忍痛告别祖国,前往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他重操旧业开始从事民族音乐整理与研究,此时的他,身体每况日下终日受病痛困扰,1945年因白血病逝世于纽约。
.........................
(二)作为民族音乐学家的巴托克
巴托克不仅是一位举世瞩目的作曲家,他同时还以民族音乐学家的身份著称于世。早在1905年,巴托克就开始着手对民间音乐展开采集与研究,而且采集范围不限匈牙利地区,还遍及周边邻国,如南斯拉夫、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中东与北非等地区。1906年巴托克踏上人生中第一次考察旅行,在位于匈牙利东南部,与罗马尼亚接壤的贝凯什州,他录制了47首民歌,记录下了83首民歌。同年年底,巴托克将采集来的民歌配上人声与钢琴编辑成册予以出版。1907年,他再次踏上探寻民歌的旅途,次年他的第一部民歌集正式出版,内容包括流行于匈牙利境内、罗马尼亚和斯洛伐克以及匈牙利民间音乐。
1909年巴托克前往比哈尔州采集罗马尼亚民歌,却受到布达佩斯保守团体的攻击,谬称巴托克的行为“不爱国”。1913年,巴托克前往北非,收集当地阿拉伯人口口相传的民歌。1918年一战结束,他返回布达佩斯,开始潜心研究近十年收集来的民间音乐,先后发表《特兰西尼亚民歌》(1923年)、《罗马尼亚的马拉穆列什民间音乐》(1923)、《匈牙利民问音乐》(1924)等大量论文论著。[2]1936年,55岁的巴托克来到土耳其,探寻亚洲古代音乐与东欧民间音乐的渊源,并得出重要结论。2700首匈牙利民歌、3500首罗马尼亚民歌,这是巴托克用一生收集整理为世人留下的宝贵遗产。
........................
二、《第二钢琴协奏曲》音乐文本分析
(一)《第二钢琴协奏曲》创作历史语境
《第二钢琴协奏曲》是巴托克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中所具有的鲜明的民族性与现代性特征,反映了巴托克个人音乐创作风格由不断摸索向最终成型的发展过程。然而,巴托克的音乐创作成就绝非无根之树,无源之水。《第二钢琴协奏曲》诞生于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中,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自然不可忽视对其历史语境的回顾与梳理。
1. 外部社会环境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由于战争的影响,当时的匈牙利政治局势极为不稳定,整个社会人心惶惶,巴托克也曾参与其中,对政府的反犹倾向提出反对。1931年,由于拒绝演出一首关于法西斯的曲目,意大利国籍的著名指挥家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被匈牙利政府驱逐出境。巴托克起草法西斯统治派干涉艺术自由的议案,向国际现代音乐协会陈述并提交纸质议案。1931年对于巴托克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依然是这一年,他精心准备了哑剧《神奇的满大人》,但一经播出就被当局明令禁止。愈演愈烈的战势与难以琢磨的政治走向,同样影响着音乐界。传统的音乐形式开始分裂,旋律走向解体,给人带来的是紧张不安的感官刺激,整个领域似乎伴随着社会动荡都漂浮着一种燥郁不安。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各种音乐流派不断产生,音乐创作方法也开始革新,其中包括十二音体系、无调性多调性等,很多音乐艺术家都受到了局势的音响。政治的迫害、局势的不稳定以及音乐大环境的变化,都使得巴托克的音乐风格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巴托克的创作进入到了全盛时期,并且创作也逐渐走向成熟,音乐及音乐流派的多元化,巴托克所受的影响也不是单一不变的,许多的人与事都会影响巴托克的创作。就像斯特拉文斯基使得巴托克的作品多了新古典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味道,在这个特别的时期,巴托克没有因循守旧,而是利用已有的技法,将自己所熟知的匈牙利的民族音乐进行二次创作,脱离技法、旋律的应用,站在精神的世界,创造出更有高度的作品。从起初对节奏的打磨、旋律的切换、和声的配合,到后来脱离外界物质形态的影响,形成了个人独有的艺术风格及创作理念,进而成为二十世纪初匈牙利艺术音乐和民族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
(二)《第二钢琴协奏曲》的音乐素材及结构
《第二钢琴协奏曲》由三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为快板(Allegro),第二乐章为柔板—急板—柔板(Adagio — Presto — Adagio),第三乐章为非常快的快板—转为快板(Allegro molto — Più allegro)。
《第二钢琴协奏曲》的乐队编制大致如下: 独奏钢琴;弦乐组;木管组:长笛、短笛、两支双簧管、两支单簧管(降B调)、两支大管;铜管组:四支圆号(F调)、三支小号(C调)、三支长号、一支大号;打击乐:定音鼓、响弦鼓、低音鼓、三角鼓、钹。
这部作品的整体结构是对称的,节奏是“快-慢-快-慢-快”的形式,这种模式如今被称为拱形样式。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以活跃的、切分的钢琴独奏为特征;第二乐章是柔板与急板的交替;第三乐章是一首活泼的回旋曲。音乐风格方面,全曲呈现出热情激昂、光辉灿烂的风格。其中,钢琴快速、富有律动感的节奏和零碎的动机暗示了斯特拉文斯基的影响,尤其是其芭蕾舞剧《彼得鲁什卡》(Petrushka),而其他特征则指向《火鸟》(Firebird)。
《第二钢琴协奏曲》创作于巴托克的成熟时期,这部20世纪器乐协奏曲杰作充分体现了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完美结合。接下来,本文将从音乐本体出发,对该作的整体结构、主要音乐素材以及乐队编制和织体展开分析。
.........................
三、《第二钢琴协奏曲》音乐元素分析 ......................... 26
(一)民族性元素在作品中的运用 ................................... 26
(二)现代性元素在作品中的运用 ................................ 36
四、《第二钢琴协奏曲》创作及其当代启示 .............. 53
(一)《第二钢琴协奏曲》创作理念及艺术特征 .................. 53
(二)东——西互映下的中国现代音乐 ............................ 57
结语 .................................. 63
四、《第二钢琴协奏曲》创作及其当代启示
(一)《第二钢琴协奏曲》创作理念及艺术特征
巴托克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是其三部钢琴协奏曲中特别深受听众欢迎的一部。创作这部作品时,他年近50岁,正处于走向顶峰的过渡期。这部作品没有像《第一钢琴协奏曲》那样透出一股奇特的蛮荒气息,近乎原始,其音乐热情澎湃,色彩丰富独特,体现了巴托克的将民族性与现代性相互交融的创作理念。


音乐论文怎么写

1. 巴托克创作理念的形成及表现
巴托克艺术创作理念的形成,离不开他对匈牙利民间音乐的痴迷和热爱。巴托克潜心钻研立足民间音乐研究,依靠努力和天赋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宝库。在前期研究阶段,巴托克意图追本溯源找寻匈牙利民间音乐的源头,发现无论是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还是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集》,事实上皆非匈牙利音乐,而是由单纯的旋律所谱成的吉普赛乐曲,属于德国音乐的支脉。所以,致力于挖掘匈牙利民间音乐,便成了巴托克寻找艺术音乐创作创新的突破点。
匈牙利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居民主要是马扎尔族,又称匈牙利人,这一民族含有较多的西突厥人血统,此外,匈牙利还有斯洛伐克人、罗马尼亚人等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都有自身的民族音乐,这些民族音乐相互融合和发展,就产生了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匈牙利的民族音乐也开始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匈牙利有着悠久的音乐文化历史,早在十世纪就有流浪艺人的存在,这些人员是早期的民间歌手。对匈牙利民间音乐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即兴朗诵性与舞蹈性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民间音乐采用的节奏分别是“宣叙式节奏”和“舞蹈式节奏”,调式以五声音阶为基本骨架,民族曲调风格显得较为独特。十一世纪,格里高利圣咏随着基督教的传播进入匈牙利,在这种宗教的影响下,匈牙利的民族音乐逐渐产生新的变化,比如调式结构更加丰富,有了多里亚调式、混合利第亚调式等。民族音乐也因“匈牙利音阶”的形成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
结语
巴托克是匈牙利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民族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在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二钢琴协奏曲》是巴托克钢琴协奏曲三部曲中的一部杰作,作品充分展现了作曲家的音乐风格特征及创作思维理念——民族性与现代性的交融。巴托克的音乐作品是对古典音乐作品发展探索结果,他在继承其它音乐流派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大胆革新,站在民族主义立场上创立全新的音乐风格。
本文从巴托克其人其乐入手,将其音乐创作历程分为三个阶段,而《第二钢琴协奏曲》正是其第二阶段代表作品之一,作为民族学家的巴托克将民族性深深揉入这部作品中并与他现代性的创作手法相结合。
民族性元素从调式、节拍、和声三方面进行阐释。在调式方面,巴托克的音乐创作首先是建立在调性音乐基础之上的,生活在调性音乐创作手法已经被推至极致的时代的作曲家,如何有所创新突破,是横亘在巴托克面前需要逾越的屏障。借鉴民间单声音乐的调性思维,巴托克在调式运用上实现了突破。匈牙利民歌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古调式和特色用法,在借鉴运用的同时,巴托克更是大胆革新,包括同音音列各调式以及人工音列调式的综合使用,对传统调式理论进行延伸和扩展;在和声方面,匈牙利民族音乐的独特音响,为巴托克的创作提供了灵感,他将民族音乐音响特色镶嵌于传统的三度叠置和弦中,开创了其独具特色的音乐语言和充满民族色彩的现代音乐风格。其中,纯四、五度音程叠置以及大、小二度音程叠置的运用成为巴托克和声的主要特征。此外,巴托克还把印象主义的风格元素作用于他的作品中,并大幅使用半音化、调性扩展等方式,着重凸显属于匈牙利民族风格的色彩性和弦;在节拍方面,巴托克是二十世纪对节奏进行大胆改革的作曲者之一,其音乐作品中的节奏受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东欧地区民歌的影响,从而汲取这些民歌中节拍特点,将其充分利用到自身的音乐创作中。他改变节拍律动尤其是对于节拍重音的转移,进一步丰富了音乐节奏的形式;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