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研究鞍山地名的现实价值是:本文通过对鞍山工业、商业地名的探索研究,可以挖掘出鞍山地名中丰富的经济文化内涵。而且本文还展现了鞍山地名中所蕴含的地理风貌、军事活动、宗教文化,这些研究可以进一步为鞍山的地理、历史、军事、政治等的文化研究提供相应的线索。尤其重要的是,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地名信息的网络化己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但是鞍山地名尚未能更完整、更系统地入网。本文对鞍山地名行政区划地名进行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归纳统计分析,得出了较为真实的数据,希望可以为日后鞍山地名信息网络化提供参考。
第一章 鞍山地名现状调查的范围及方法
一、鞍山的历史概况
鞍山市是辽宁省辖市,位于辽宁省的中部,东经 122°10′-123°13′,北纬40°27′-41°34′,全境南北最长 175 公里,东西最宽 133 公里。东部市郊依千山山脉靠辽阳市,南部岫岩满族自治县与丹东市、大连市毗邻,东南部海城市与营口市接壤,西部台安县与盘锦市、锦州市、沈阳市连接,北部市郊与辽阳市相连,共有市级界限 7条,是全省行政区域界线最多、最长的城市。长大铁路,沈大高速公路,铁大输油管道贯穿南北。总面积 9252.35 平方公里,总人口 356.05 万人,公 32 个民族,是我国拥有百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之一。鞍山东部为山区,西部是辽、浑、太冲积平原,境内有大小河流 40 余条,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鞍山是全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被誉为钢都,有铁、菱镁、滑石、岫岩玉等存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铁矿储量占全过储量 1/4。菱镁矿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4,滑石矿储量居世界之首。鞍山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原始文明,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社会阶段,创造了从远古石器到汉墓、明城的灿烂的古代文明。从海城小孤山人类生活遗存年代算起,可以追溯到 4 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秦汉之际,鞍山境域已纳入中华版图,一直受辽东郡襄平县(今辽阳地区)等县的管辖,其后的 2000 多年中,历经唐、宋、辽、金、元、明、清诸朝代,或属于郡辖,或属于国辖(西晋时曾设辽东国),或属于道辖、路辖、卫辖、府辖、州辖、省辖,起建置累代不绝。另外,历史上有许多民族,如汉、高句丽、契丹、女真等,都曾在此共同生活并创造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其中鞍山主要遗址包括远古遗址、两汉遗址、辽金遗址遗迹明清遗址等。在海城市孤山镇小孤山村东南,有一座突兀而起海拔约为 760—930 米的山,当地人称之为“小孤山”。在小孤山附近,有一个地质年代五亿年之久的天然古洞,当地人称“仙人洞”,这就是小孤山古人类遗址的发现地。考古学家在这里不仅发现了大量石器,动物化石和灰烬,还发现了一些骨制品和穿骨兽牙装饰品。更令人振奋的是,在仙人洞发掘出一幅比较完整的古人类骨架,5 颗古人类牙齿和一段幼儿股骨残片,其生存的地质年代为更新世晚期,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四万年左右,这是迄今发现的鞍山地区最早的人类。这一发现说明,远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二、 鞍山地名现状调查范围及方法
(一)鞍山地名现状
调查的范围地名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它是人类对自然物和创造物的历史刻痕和空间标志,是国内各民族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地名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和人文地理实体名称 2 个部分。其中自然地理实体地名包括:①自然区、地形区、地理区,②山地(山脉、山峰、山谷、关隘等),③水文(海、洋、江、河、湖等),④岛礁(岛、礁、沙洲等),等等。人文实体地理名称包括:①行政区划名称(省、市、县、乡等),②居民地名称(自然村、街、巷、居民区等),③企事业单位名称(厂、矿、学校、科研单位等),④交通地名(铁路、公路、火车站、港口、码头、机场、桥梁等),⑤水利电力设施名称(水库、水渠、水电站等),⑥名胜古迹和纪念地名称(风景区、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历史纪念建筑物等),⑦历史地名,等等。由于本文旨在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考察鞍山地名,所以考察的鞍山地名仅包括人文地理实体名称中的行政区名称及居民地名称,不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和人文地理实体名称中的其他类别。另外,近年来,鞍山的地名还划分出 2 个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它们是鞍山市的高新技术经济开发区和海城(市)县的海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由于这 2 个技术开发区不属于行政区域,所以在本文的地名考察研究中,也不包括这 2 个经济开发区的地名。本文考察的具体范围如下:鞍山市所辖的铁东区、铁西区、立山区、千山区四个市辖区,海城(市)县、岫岩满族自治县、台安县三个市辖县。市县级行政区划地名 8 个(其中包括“鞍山市”本身这个地名);四区三县中的海城(市)县本身又包含海城(市)县的 5 个行政管理区地名 5 个;四区三县所辖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名称地名 9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所辖村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行政划分地名 1114 个;村民委员会所辖自然村地名 4754 个。综上所述,鞍山市共计地名 5979 个。
(二)鞍山地名现状
调查的方法首先,笔者搜集了关于鞍山地名的历史文献,在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同时,还要到四区三县的史志办公室、民政部门的地名办公室及档案馆收集史志、年鉴、地名等资料,为论文的写作准备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增强论文语料的信度和效度。其次,由于鞍山地名中有的地名历经新旧地名的更改,这就需要在整理资料的时候,对新旧地名加以区分,掌握最新的资料。笔者深知,科学的地名研究必须要做到的就是实地调查,所以笔者将身体力行的深入到需要考察的地区,利用记录、录音等方法,认真的调查和记录所得到的数据,存疑的部分新旧地名进行求证求真。最后,有了理论的支撑和实际的考察以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在文献考证、实地考证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将科学数据和鞍山地名社会语言特征相结合来考察研究,进一步分析鞍山地名的构成与特点、鞍山地名与社会文化以及鞍山地名所折射出的社会心理等需要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鞍山地名的基本构成情况
鞍山市村级(包括自然村)以上行政区划地名共计 5978 个,本文通过对鞍山地名的音节构成和语词组成等方面的统计分析,概括出鞍山现行行政区划地名的基本构成状况,凸显出鞍山地名所独具的特点。
一、鞍山地名的音节构成
现代汉语词汇具有单音节向双音节运动这一趋势。游汝杰就曾指出:“现代汉语的词汇在数量上是以双音节占优势的,但是从历史上看却又一个从单音节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从历史地名也可见一斑。”[1]地名作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频繁出现和使用的专有名词,也一样遵循汉语词汇发展的规律。早期的汉语地名一般都是单音节词,如“江”“河”“秦”“曹”等;而到了秦汉以后,汉语的合成词逐渐增多,双音节地名增多;之后又因为使用者和社会需求的改变而逐渐出现三音节、四音节等更多音节的地名。鞍山地名多数形成于清代,通过对鞍山地名音节构成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中三音节地名占 46.54%,所占比例最大;双音节地名占 28.49%,所占比例位居第二;四音节地名占 21.83%,所占比例位居第三;五音节地名所占 2.81%,所占比例较小;五音节以上地名所占比例更小,只有 0.33%,并且其中大多数都是带有行政区划通名的地名。[2]例如:双音节地名:长甸、工业、立山、后坟、东台、永丰、枣峪、旧堡、房身、泉水、庙沟、山嘴、沟汤、金矿、河北、沙岗、粉房、牌坊、联村、苇塘三音节地名:一面街、包董岳、活龙寨、八家子、大孤山、胡家庙、金家岭、文洞沟、獐子窝、羊耳峪、樱桃园、大郑台、汤岗子、老虎屯、大营盘、石灰窑、双眼井、珍珠门、鲇鱼泡、香岩寺四音节地名:前祁木坨、柳罐韧子、哈什蚂沟、茨榆岗子、欧力坨子、秦家窝铺、段家房身、席家堡子、凌家河沿、梧桐树沟、韩宝寺岭、葫芦头子、黑音寺山、靰鞡草沟、腰黄土坎、薄家窝堡、潘家岗子、韭菜台乡、侯家洼子、前剪子口。
二、鞍山地名的语词构成
本文对鞍山地名语词构成的分析中,研究了鞍山地名中专名和通名的组合方式。地名的专名是指某一地理实体专有的名称,通名则是用来表示地名所代表的地理实体类型、隶属关系和形态、性质的规定性的名称。鞍山地名的专名和通名有五种组合方式:
(一)“专名”形式
此种形式的地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只有专名没有通名的地名,我们暂且称之为“专名+零通名”类地名。另一类地名是前面部分有通名,但是后面却以某些专名结尾的,这些用做结尾的专名一般有方位词“前、后、上、下、东、西、南、北、中、里、外”等,这种情况称之为“通名+专名”。1、“专名+零通名”胜利、艺新、和平、常青、新兴、荣光、平安、富强、联盟、长大、解放、体育、裕民、健身、中华、团结、新光、中心、长虹、嘉伦2、“通名+专名”山南、湖南、庙下、山前、山后、庙后、山南、东河南、西河南、城里、河南、河东、河西、岭后、岭南、窖上、庙底下、苇沟河西、小寺北、二道沟。
(二)“专名+通名” 形式
此形式的地名由专名加一个地名通名构成,是鞍山地名中最常见的组合方式。鞍山地名的通名一般有“沟(子)”“山(子)”“岭(子)”“咀(子)”“甸(子)”“(荒)地”“坨(子)”“坎(子)”“洼(子)”“窝(堡)”“窝(铺)”“窝(房)”“(梁)窝”“家(子)”“屯(子)”“河(子)”“泡(子)”“营(子)”“店(子)”“庙”“堡(子)”“岗(子)”“圈(子)”“园(子)”“峪”“隈(子)”“嘴(子)”“湖”“楼”“坟”“桥(子)”“台(子)”“地(号)”“房身”“庄”“铺”“甲”“窑”“寨(子)”“泉”“城(子)”“寺”“房(子)”等。例如:北山、烈士山、高官岭、东长甸、林园、八家子、清真寺、虹桥、太平沟、什间房、鸡王屯、东台、城昂堡、烟狼寨、汤岗子、靛池沟、正汤河、大龙岭、前峪、龙宛庄。
第二章 鞍山地名的基本构成情况...........8
一、鞍山地名的音节构成...........8
二、鞍山地名的语词构成...........10
第三章 鞍山地名与社会文化...........14
一、鞍山地名与地理风貌...........14
(一)鞍山地名与鞍山地形...........14
二、鞍山地名与民族迁徙...........21
(一)鞍山地名与汉族迁徙...........22
(二)鞍山地名与满族迁徙...........23
第四章 鞍山地名与社会心理...........36
一、鞍山地名与重视方位心理...........36
二、鞍山地名与求吉求雅心理...........37
结论
结 语本文通过对鞍山 5879 个自然村、村委会和社区委员会以上的各级行政区划地名的调查和分析,从鞍山地名的基本构成、鞍山地名与社会文化、鞍山地名与社会心理等三个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地研究与分析了鞍山地名。从鞍山地名的基本构成上看,音节构成以双音节地名、三音节地名居多,其中三音节地名为最多;语词结构有专名,专名+通名,专名+通名+通名,专名+通名+通名+通名,通名四个类型。从鞍山地名与社会文化关系上看,鞍山地名与鞍山的自然地理特征、民族迁徙、经济活动、军事活动、历史活动与宗教信仰等社会文化状况密不可分。本文同时分析了鞍山地名所反映出的社会文化心理,分别是重视方位心理和求吉求雅心理。
参考文献
[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陈建民.中国语言与中国社会[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3]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4]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5]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6]陈原.社会语言学论著[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7]陈原.社会语言学专题四讲[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8]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福建省语言学会.2010 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福建:福建省语言学会,2010.
[10]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