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1话题研究综述
总体看来,这些对于古代汉语话题句的研究多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出现的,研究都集中在与话题相关的某一个问题上,而单独考察古代汉语话题句的种类、回指的形式、话题标记以及话题和述题之间语义关系的文章并不是很多。本文正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通过对上古汉语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尝试着来说明上述几个问题,并将其和现代汉语话题句进行比较,以期能够对古代汉语的话题句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1. 2选题的意义
本论文的题目为《古今汉语话题句之比较研究一一基于共时比较和历时比较的研究方法》,论文确定了以下几个研究角度:1、话题的语义关系;1、话题回指;3、话題标记;4、两种位置上的话题句;5、从古代汉语的话题句看话题优先现象。这五个方面囊括了话题研究的基本问题。过去对于话题的研究,一般是将其放置在语篇背景下考察它在语段中的连贯性,以及它的回指成分在语篇中的变化形式和制约因素。我们的论文并未在传统的语篇框架下来研究话题,而是利用单句这一形式来考察话题的相关内容,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徐烈烟、刘丹青—书。此外,从论文的题目就可以看出,论文其实应该包含两部分的内容,一是对古代汉语话题句的研究,一是对现代汉语话题句的研究,最后将两者进行比较,试图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共性,并尝试着对这些差异和共性进行适当的说明。论文采用的方法是共时比较,即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各自内部相关问题的比较;历时比较,即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比较,这两种比较方法的交互使用,能对古今汉语的话题句做一个比较好的描述。从目前的文献来看,貌似从对比这方面来进行研究的并不是很多,这篇论文在这方面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尝试吧!文中一些观点恐怕还有不妥之处,只能期待以后再进一步改进了。
第二章话题的概念
2.1汉语各研究流派对于“话题”的定义和认识
2. 1. 1汉语功能语言学的话题观念
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谈汉语的话题,应该是最早涉及这方面内容的一篇文章,他们对主语一谓语关系的句子观提出了挑战,认为原先一些被认为是主语一谓语关系的句子,应该被看作是主题一述题关系。根据“主语”和“主题”两个标准1,他们认为世界上的语言可以分成四种基本类型:1、注重主语(subject-prominent)的语言;2、注重主题的语百;3、主语和主题都注重的语言;4、主语和主题都不注重的语言。在注重主语的语言中,句子结构便主要用主语一谓语这种语法关系进行描写;在注重主题的语言中,基本句子结构便主要用主题-述题这种语法关系进行描写。在第3类语言中,有两种同等重要而明显不同的句子结构:主语一谓语结构和主题一述题结构;在第4类语言中,所有句式中的主语和主题合二为一,难分彼此。依据上面四种类型,他们将汉语、拉枯语、傈僳语等归为话题优先的语言,而将英语、尼日尔-刚果语、闪米特语等归入主语优先的语言,日语、朝鲜语是主语和主题都注重的语言,而他加禄语2和伊洛干诺语3是主语和主题都不注重的语言。这应该是功能语言学最早涉及到汉语话题的研究。Li和Thompson此外还比较了主语和主题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主题的特征是有定性,而主语既可以是有定的,也可以是无定的;2、主题和谓语动词之间不必有选择关系,即不一定是动词谓语的论元,而主语则必须是谓语动词的论元;3、动词决定主语而不决定主题;4、主题和主语的功能不同。在任何句子中,主题是“注意的中心”,它预告话语的话题,确立容纳谓语表述的框架,而主语可以是没有语义内容的,即“虚位”主语,即使有语义内容,也是表明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经历和状态等等的方向或着眼点;5、主语和动词保持了一致关系,而主题和动词则没有一致关系;6、主题总是居于句首位置,而主语则不一定居于句首位置;
2. 1. 2汉语结构语言学的话题观念
赵元任(1979: 45)认为“在汉语里,把主语、谓语当作话题和说明来看待,比较合适”。这是主语话题等同说的一个代表。他认为主语、谓语可以作为一问一答的形式存在,主语就是话题,谓语就是述题,句子是由这一问一答形式逐渐熔合的,如:(1)饭啊? 还没得内。 都吃完了。(2)饭啊, 还没得内。 都吃完了。(3)饭 还没得内。 饭 都吃完了。赵元任先生的观点对于主语和话题重合的情况有较大的解释力,但是那些主语和话题并不重合的情况,如“这个玩具他不玩”,如果再坚持话题和主语等同说,就要说成有两个主语,或者有两个话题,貌似又不太符合实际。朱德熙先生(1982: 96)指出:“说话的人选来作为话题的往往是他已经知道的事情。因此汉语有一种很强的倾向,即让主语表示巳知的确定的事物,而让宾语去表示不确定的事物。”这也是早期坚持主语话题等同说的代表。朱德熙(1982: 96)进一步指出:“说话的人选来作主语的是他最感兴趣的话题,谓语则是对于选定的话题的陈述,通常说主语是话题,就是从表达的角度说的。”此外,他认为进行语法分析,一定要分清结构、语义和表达三个不同的平面,主语、宾语属于结构平面,施事、受事等属于语义平面,话题、陈述属于表达平面。总之,坚持话题主语等同说对于话题和主语不重合的情况缺乏解释力。
2. 2对于“话题”性质地位问题的一点想法
通过绪论部分对汉语“话题”问题的介绍以及上面不同流派对话题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话题的概念、话题产生的方式以及话题的性质地位问题,不同学者所持的观点不尽相同。其中,对话题性质、地位问题的讨论尤为激烈,正如我们在绪论部分所总结的那四种意见。其实,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话题是否在语法平面上也有自己的地位,功能语言学者赞同话题的语法地位,同时也不否认话题的语用地位;结构语言学者大都支持话题的语用地位,而否认话题的语法地位;形式语言学者中有部分认同话题的语法地位,还有部分认同话题在语法语用平面上都有位置。这几种观点都有自己的合理之处,但也并不能堪称完美。笔者的一点想法是,将语法和语用层面上的话题分别叫做“语法话题”和“语用话题”,与之相对应,也有“语法述题”和“语用述题”,这样就兼顾到了两种不同平面上的话题。如“《红楼梦》他没读过”,其中“《红楼梦》”就可以看作是语法话题,“他”是主语,这样还是在语法层面上进行统一的分析,而不用将“《红楼梦》”看成是之前所说的话题,避免了语法语用层面的混同。对于一般的主谓句来说,从语用平面上看,主语可以看成是语用话题,谓语就是语用述题,同时,也可以从语法平面上看,此时主语就可以看成是语法话题,谓语就是语法述题,当然和它本身是主语并不冲突,只是一个成分的两种不同称呼罢了 !但是,主语和语法话题这两种称呼是有区别的,表现在不同场合下呆取不同的称呼形式,如果以SVO形式出现,我们就可以称S为主语;如果以“S啊/呢/吧/嘛,V0”形式出IL我们就可以称S为语法话题。当然,“语法话题”和“语用话题”的区分也仅仅是一点想法,看起来好像是一点文字游戏,但将话题一分为二,以“语法”和“语用”分别冠之,能达到分化作用,也避免了一些纠缠。
第二章话题的概念............10
2.1汉语各研究流派对于“话题”的定义和认识............13
2.1.1汉语功能语言学的话题观念............13
2.1.2汉语结构语言学的话题观念............16
第三章古今汉语主话题句和次话题句之对比研究............21
3.1引言............21
3.2两种位置上的话题............22
一 “主话题”和“次话题” ............22
4.1引言............56
4.2话题标记概说............57
4.2.1停顿............58
结论
对于语料选择上,本文以先秦两汉时期的六本文献资料为依据,由于时间、精力等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原文本进行一一调查,只能用它们的选译本来做语料,这样就会带来无法避免的问题:选译本毕竟是非完整版,非完整版在语料的完整性上是要大打折扣的,依据选译本我们能够统计到的也只是完整本中的部分内容,这样就不能排除还有其他情况未能进入我们的考察范围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可能出现的另一种情况是:如果存在一些我们未考虑到的,不能列入到我们所归纳的话题句类型的句子,这势必可能就会动摇文章部分结论的可靠性,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整体来看,文章是将古今汉语话题句的诸多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但是部分章节或内容感到紧密度不够,或是比较松散,内部结构有的也稍显杂乱,如第六章古今汉语回指成分的对比分析,这是需要进一步改进的。
参考文献:
1.蔡海荣:《战国策》“焉”字词性用法考察,《保山师专学报》2009年第6期。
2.蔡维天:重温“为什么问怎么样,怎么样问为什么”一一谈汉语疑问句和反身句中的内、外状语,《中国语文》2007年第3期。 :上古汉语代词“焉”的功能语义分析,《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2月。
3.曹逢甫:《汉语的句子和子句结构》,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一一迈向语段分析的第一步》(谢天蔚译),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年。
4.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5.陈达珊:话题与主语研究综述,《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年。
6.陈建初:《诗经》“于”字用法辨析,《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0第8期。
7.程俊英、蒋先元:《诗经选译》,四川:巴蜀书社,1990年。
8.池昌海:《现代汉语语法修辞教程》,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
9.戴庆厦:景颇语的话题,《语言研究》2001年第1期。
10.邓昌荣:《诗经》中指示代词“其”指示程度的意义和作用,《语文研究》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