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中断近二百年的颜李学派能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和其提倡者徐世昌的政治地位是有必然联系的,但是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还是可以进一步挖掘的,仔细探讨颜李学派复兴这一历史现象,有助于我们对当时的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希望本文能够弥补一些空白。
颜李学派是清朝初年一个比较特殊的学派。学派的创始人颜元(163 5-1704 )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思古人,生活在明末清初之际,河北博野人。先后笃信陆王之学和程朱之学,养祖母朱姐病卒,颜元依文公家礼,尽其哀,结果大病一场。此后颜元便开始反思程朱之学,产生怀疑,最终自成一家。“因悟周公之六德、六行、六艺,孔子之四教,正学也;静坐读书,乃程、朱、陆、王,为禅学、俗学所浸淫,非正务也。”颜元是颜李学派的创始人,但是真正将颜李学派发扬光大的当属颜元的弟子李堆,颜李学派之所以“发扬震动于时”,实赖李琳之功。因此之故,世称“颜李之学”。除了李堪之外,颜元比较有名的弟子还有王源、挥鹤生等。颜元及其弟子提倡实学,主张“实文、实学、实体、实用”,一反宋明理学的主张。颜李学派的思想传播是非常短暂的,在李嫌在世的时候浙东学派的人也曾接触过颜李的著作,但是此后颜李的著作就湮没不见了,甚至没有人听说过他们的名字。消失近二百年的学派在清末民初得到了传播,甚至达到了复兴。
清朝同治年间,经过多方努力,戴望终于搜集到颜李遗著,出版《颜氏学记》,颜李之学才重现得以出现在世人的视野之中。20世纪初期出现的众多学术史或者思想史著作中,颜李学派得到了当时学者的高度赞扬。在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等人的著作或文章中对颜元的思想都做了较高评价,颜李学派的思想得到了传播。颜李学派在颜元、李塔之后的最大发展,是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颜李学派出现了复兴,这和当时的一个重要的政治人物有着密切关系,这就是曾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1919年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将颜元、李堆从祀孔庙,成为当时的“显学”。随后创立的四存学会开始宣传颜李学派的主张,在其创办的学术刊物《四存月刊》中,介绍宣传颜李学派的思想。徐世昌发表连载文章
《颜李师承记》,刊登时人对颜李学派的看法,以及对颜李思想的研究、学习等。四存学会对颜李学说的主要贡献,是将颜李学派的代表人物的著作整理出版。《四存学会出版部书目》中,记载四存学会出版颜李学派的著作包括《颜李丛书》等多达四十余种,可以说四存学会对于颜李学派著作的整理是功不可没的。
本文的写作意义,在于理清清末民初颜李学派的发展脉络,并对这一现象进行阐述。
二、研究概述
学术界目前对于颜李学派的著作整理和思想研究是较为彻底的。中华书局出版的《颜元集》,将颜元的著作囊括进去,其中包括了颜元的主要著作《四存编》、颜元年谱以及颜元的言行录等。此外,中华书局还出版了《李琳年谱》,还有颜元其它弟子的一些著作。可以说颜李学派的著作整理出版是非常成功的。近人出版了许多关于颜元、李嫌的研究专著,比较有影响的成果是1987年姜广辉先生所著的《颜李学派》,2006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朱义禄先生的《颜元李堪评传》,还有陈山榜先生的《颜元评传》、《李琳思想研究》等,这些专著对于颜元及其弟子李珠的思想作了系统而详细的描述及评论,从其家世、业师及朋友、思想行为的各个方面将颜李思想一一呈现。除了专著之外,还有大量的研究论文出现。1987年,在河北省史学会主持召开了全国首届“颜李”学术思想讨论会,出产了一系列高水平的论文。200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颜李学派文库》10卷,由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陈山榜先生与河北教育出版社邓子平编审共同主编,其中主要收集的是颜李学派的著作以及颜李学派的评传。
对上面的相关著作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目前国内外对于颜李学派的研究,往往关注于颜李学派在当时的影响。对于颜李学派在后世的影响提及较少,这和颜李学派自身传播存在的局限性有一定关系。关于颜李学派在近代传播及其产生的影响的专著尚未出现,也就是说,对于清末民初这段时间之内颜李学派的发展情况研究比较少,大部分是在讲到颜李学派的时候用一小部内容进行叙述。涉及的比较有影响力的著作有:
1在姜广辉先生的《颜李学派》中涉及到了颜李学派在近代中国的命运,幅较少,内容不够全面。邱汉生先生在为此书作序中提到:“徐世昌以大总统提倡颜李之学,倡四存学会,办四存中学,印四存学刊。喧嚣鼓噪,蛙蝇耻耳。这无非是要以颜李之学抵制马克思主义。”姜广辉先生也认同邱汉生先生的观点,认为徐世昌表面为利用颜李学派,实际为孔孟学派,尤其是其中的落后思想成分来
..........................
四、井盐业发展的原因分析 ..................28-34
(一) 自然资源丰富.............. 28-29
(二) “川盐济楚”及盐业政策.........29-30
(三) 井盐自身的生产方式............. 30-32
(四) 人口因素.............. 32-34
五、影响.................. 34-39
(一) 盐业市镇的形成 ............34-35
(二) 道路交通.................. 35-36
(三) 典当业的扩大 ...................36
(四) 建筑、饮食 .............36-37
(五) 其它经营 ............37-39
六、两淮收复引岸后川盐状况............... 39-40
...............................................
结语
徐世昌,字卜五,号菊存、菊人、豉斋、水竹邮人、东海居士等。经郭剑林先生考证,1885年生于天津东门里二道街。光绪十二年(1886年)参加礼部会试,中176名,殿试列二甲第55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其后一直在清廷任职,先后任国史馆协修官、翰林院编修、武英殿协修官等。1879年与袁世凯结识,成为挚交好友,辅佐袁世凯在小站练兵。1907年任东三省总督,在东北地区推行多项新政措施,政绩卓著。在袁世凯开缺回籍修养之后,仍受到清政府的重用,担任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协理大臣、军咨大臣等。在1911年设立的皇族内阁中,成为内阁成员仅有的四名汉人之一。
民国三年,被袁世凯任命为国务卿,因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辞去国务卿之职。袁去世之后,政局混乱,张勋复辟,徐世昌进京调停,1918年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第二任正式大总统,标榜堰武修文,主张文治。在他的主持下,1919年,南北军阀进行议和,未能达成协议。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奉系失败,被迫辞去大总统之职,移居天津,结束了从政生涯,专心于文化事业。在北京班大人胡同设立了“徐东海编书处”,编辑和出版了大量书籍,包括《清儒学案》、《豢辅先哲传》、《颜李丛书》、《东三省政略》、(( x}耕堂政书》、《欧战后之中国、《将吏法》、《水竹邮人集》、《晚清籍诗汇》等多种著作。
作为晚清的一名翰林,徐世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功底,在其远离政坛之后,所作的大量诗集、楹联、画作可以为证,创作诗词5000余首,楹联万余对。除此之外,还收藏了大量古砚、古墨,藏书甚多。因为曾在清政府的朝廷中任高官,徐世昌戴上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捍卫者、顽固不化的帽子。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对西学的关注确是很早的。早年,徐世昌便阅读了一些西方译著,例如严复的《天演论》,1895年与康有为、梁启超、汪大燮、李提摩太等人商议设“强学会”,提倡西学、西法。徐世昌曾经学习英文,1897年到武昌考察期间,与谈话之中,认为“挽回大局之要为变科举、立学堂、多设报馆、广开铁路,而尤主士农工商兵,即西人征兵之制也。又详论中西学术及西政西学之分,而痛恨词章帖括之束缚人才。其论人,则谓立身必先有守,而乃能有为。”
徐世昌是一个提倡实业之人,其早年在东北三省的改革成绩斐然,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教育,无一不令人侧目。提倡实业,提倡引进西方科技,徐世昌在东北实行新政期间,“东三省的经济有飞跃的发展,已由民族封闭性转型,形成了民族市场类型和国际开放类型统一内外两大市场。”据《晨报》记载,1919年,詹天佑等在外国学习工程专科毕业的学生在北京组织了工程师会,宣传公路、铁路建设等相关成果,徐世昌听闻之后,捐出二千元,作为支持,并令农商、交通两部对此会的工作设法维持,其关心实业发展可见一斑,对于中国的实业发展,他始终是保持支持的态度。
在这种时代交替之际,徐世昌的思想也有着时代交替的痕迹,提倡向西方学习,但是对于徐世昌来说,中国传统儒家学说中的基本思想一定要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