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俄乌关系与乌克兰族群政策的转变
第一节 俄乌关系的转变
乌克兰和俄罗斯具有十分复杂的历史渊源。乌克兰族和俄罗斯族同属于东斯拉夫民族。公元9世纪,东斯拉夫民族以基辅为中心,在第聂伯河流域建立了古罗斯国。公元 10-12 世纪,在古罗斯国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乌克兰和俄罗斯。乌克兰一词最早见于《罗斯史记》,最初只是地理名词,在当地的突厥语中意指“边陲之地”,具体指东至佩列亚斯拉夫、西至加利西亚的草原边境地区。
13 世纪,乌克兰经历了蒙古西征,被蒙古民族所征服。随后,乌克兰西部的绝大部分领土又被波兰-立陶宛公国所并吞。1654 年为了反抗波兰,乌克兰本土的哥萨克军事贵族与俄罗斯签署了《佩列斯拉夫协议》,臣服于莫斯科沙皇的统治,乌克兰东部的第聂伯河左岸自此并入俄罗斯,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②1674年,根据基辅洞穴修道院修士们出版的《略要》记载,基辅是罗斯民族的中心位置,东斯拉夫人应该在宗教、王朝和民族上统一起来,以应对来自波兰和奥斯曼帝国的威胁。1685 年,基辅都主教区脱离君士坦丁堡的管辖,归于莫斯科牧首管辖区。1783 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至十八世纪末,俄罗斯更是加紧了对乌克兰东部和南部的控制。
与此同时,乌克兰也在自己的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习俗。1798 年泊尔瓦贵族伊凡.科特利亚列夫斯基出版作品《埃内伊达》,这是第一部用近代乌克兰语创作的诗歌。1840 年诗人塔拉斯.舍甫琴科出版诗集《科布扎尔》,他被视为乌克兰民族之父。1847 年米科拉.科斯托马罗夫起草了初生的乌克兰民族运动的第一份政治宣言《乌克兰人民的起源之书》。在这一时期,乌克兰的文字和文学迅速发展起来,乌克兰民族意识也逐渐觉醒。
............................
第二节 乌克兰历任总统与其族群政策
从 1991 年乌克兰独立至今,在国家建构和民族意识重构过程中,乌克兰的族群政策并不连贯,摇摆于乌克兰民族主义和东斯拉夫民族主义之间,受到了地缘政治和政权更替的影响。乌克兰独立以来,历任总统所采取族群政策呈现出三种倾向。
一、反俄路线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克拉夫丘克、尤先科、波罗申科及他的继任者泽连斯基。在克拉夫丘克时期,承袭了很多原苏联的政治框架,在族群政策上也采用实用主义的做法。从长期来看,此时的乌克兰各大族群还没有形成国家认同,民族之间的差异也没有特别凸显。族群问题很大程度上被国家独立、经济发展等更重要的议题所掩盖掉了。为了强化乌克兰的国族地位,消解俄罗斯和俄罗斯语言文化的影响。克拉夫丘克政府的族群政策有意图地限制俄罗斯族。例如,通过将鞑靼族迁回到克里米亚,提高鞑靼族的政治权利,来消解在克里米亚占大多数的俄罗斯族的影响力;不承认俄罗斯族的双重国籍,威逼利诱让乌克兰境内的俄罗斯族放弃俄罗斯国籍,只保留乌克兰国籍。在执政后期,乌俄关系发生恶化,克拉夫丘克的一些做法也损害了乌克兰东部地区居民的利益,遭到了巨大的反对。
依靠“橙色革命”上台的尤先科是激进的亲西派,以民族主义和反俄立场闻名,他力图尽快构建一个具有乌克兰民族性的主权国家。在国内政策方面,新政府的目标是确立乌克兰语的主体语言地位,瓦解俄语存在的社会基础。因此尤先科发动了一场“对俄语的战争”,颁布一系列限制俄语使用的法令,比如,从2005 年 9 月 1 日起,乌克兰的法律诉讼只能使用乌克兰语;2005 年起,中学毕业生在大学入学考试中不得使用俄语等等。总统亲自签署和批准了七十多条限制俄语使用的法令,涉及政府公文事务、法律诉讼、教育、大众传媒等诸多领域。对排挤和压制俄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①这些法令,不仅损害了俄罗斯族讲俄语的权利,同时对俄罗斯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以及在政府部门谋职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同时,尤先科利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对乌克兰大饥荒问题的看法,极大地煽动了乌克兰民族情绪,挑起了乌克兰东西部的对立,使乌俄关系持续恶化。尤先科一系列激进的族群政策,对未来乌克兰的族群冲突埋下了伏笔。
.............................
第二章 乌克兰族和俄罗斯族的族群差异
第一节 政治方面的差异
一、政治地位的变化
无论是在沙皇统治时期,还是苏联时期,俄罗斯族在整个俄罗斯势力范围都处于特殊地位。在沙皇时期,官方专门出台了《社会构成法》,规定俄罗斯族是整个东斯拉夫民族的统治民族,俄罗斯族自称为“大俄罗斯人”,乌克兰族在俄罗斯的统治下,被称为“小俄罗斯人”,而大部分乌克兰精英由于认同“全俄罗斯思想”也都自我认同小俄罗斯人。①到了苏联时期,由于俄罗斯联邦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自然成为了整个苏联的主导力量,俄罗斯族也在苏联范围内成为主导民族,在政治上具有天然的优势。无论是在苏联中央还是各加盟国共和国。俄罗斯族都在各个权力机构中把持了重要的位置。俄罗斯族的优势是其他非俄罗斯族所不能比的。例如,在第一次苏维埃联盟代表大会中,俄罗斯代表人员是乌克兰代表人员的 4.7 倍。②在联盟中央执行委员会中,俄罗斯的代表也居于首位,达到了总代表人数的八成。③在乌克兰,俄罗斯族也在众多重要岗位中担任职务,比如第二书记,往往由俄罗斯族人担任,并且受到苏联中央的直接领导。同时,苏联领导人也违背了最初的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原则,处处采取大俄罗斯主义的做法,将俄罗斯凌驾于其他民族之上,导致了非俄罗斯民族的不满,严重影响了族群关系。
长时期的俄罗斯化,让乌克兰的俄罗斯族在政治、文化、出版、文学艺术等方面拥有着优越的地位。乌克兰东部自 17 世纪就与俄罗斯进行合并,受俄罗斯的影响很深,是俄罗斯族的主要聚集区。西乌克兰历史上长期处于波兰和奥匈帝国的管辖之下,受到欧洲的影响较大,是乌克兰的主要聚集区。④对于乌克兰来说,俄罗斯族始终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民族。历史往前追溯,俄罗斯族和乌克兰族都把基辅罗斯看成自己民族和文化的发祥地。
苏联解体之后,乌俄两族在政治地位上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乌克兰境内的俄罗斯族由主导民族变成了少数民族。俄罗斯族不仅失去了他们的特殊地位,而且在独立后的乌克兰国内备受排挤,甚至在政治上受到歧视。俄罗斯族在政治方面受到了很多的限制。包括对俄罗斯族公民权与政治权的限制,在公务、知识工作及其他范围排除俄语的使用。尤先科政府时期对俄罗斯族的限制达到高峰。前总统尤先科签署和颁布了众多限制俄语的法律。从制度层面,对排挤和压制俄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②这些法律,不仅损害了俄罗斯族讲俄语的权利,同时对俄罗斯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以及在政府部门谋职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不会讲乌克兰语的俄罗斯族在干部晋升、子女入学、劳动就业等方面受到限制。长期处于优越地位的俄罗斯族人倍感失落,对继续在乌克兰生活赶到艰苦和迷茫,对乌克兰政权也渐生不满情绪。在这种大背景下,俄罗斯族和乌克兰族主导地位的此消彼长,也为后来的一系列族群冲突和政治纷争提供了土壤。
..................................
第二节 经济人口方面的差异
一、俄罗斯族和乌克兰族的人口结构变化
据 1989 年苏联官方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当时乌克兰族占乌克兰总人数的72.7%,俄罗斯族占总人数的 22%,其他民族占 5.3%。在十年间( 1979 年-1988年)尽管乌克兰族的总人数增加了 2.4% , 但是他们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却下降了0.9%;俄罗斯族的总人数增加了 8.3%,约 87 万,是乌克兰人所增人数的 2.2 倍,在乌克兰人口所占比例上升了 0.9%;其他民族所占比例维持不变。
苏联解体后,根据乌克兰 2001 年人口普查数据,与 1989 年相比乌克兰总人口减少了 5.8%,乌克兰族人口增加了 0.46%,俄罗斯族人口减少了 26.5%,乌克兰族在总人口所占比例达到 77.5%,同比上升 4.8%,俄罗斯族在总人口所占的比例为 17.2%,同比下降 4.8%。
我们可以看出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总人口呈现下降趋势,原因是在乌克兰境内的俄罗斯族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回归运动,俄罗斯族大量从乌克兰流失,造成了在乌克兰国内,乌克兰族所占比重变大,俄罗斯族所占比重变小的趋势,这与1989 年前的人口结构变化正好相反。
除此之外,乌克兰族和俄罗斯族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根据 1989 年的苏联人口调查显示,除了克里木州,乌克兰族在各州中都占多数。在乌克兰南部和西部的各州,如文尼察州、切尔卡瑟州和切尔尼戈夫州,乌克兰族均占比均达到90%以上。俄罗斯族主要集中在乌克兰的东部各州,越与俄罗斯接壤的州,俄罗斯族的分布就越广泛。
...............................
第三章 乌克兰族群关系对国内政治的影响...................................36
第一节 乌克兰政府族群政策的特点.................................36
第二节 乌俄两族的政治参与............................................38
第三节 乌克兰的族群冲突...........................................39
第四章 影响乌克兰族群关系的国际因素.....................................44
第一节 乌克兰族群问题中的俄罗斯因素.................................45
第二节 乌克兰族群问题中的欧美因素........................................48
结语.....................50
第四章 影响乌克兰族群关系的国际因素
第一节 乌克兰族群问题中的俄罗斯因素
一、乌克兰各族群对俄罗斯的态度变化
2007 年,根据各族群对俄罗斯态度调查显示,乌克兰西部 55%的受访者认为俄罗斯是敌对国家,与之相反,乌克兰中部 66.9%的受访者认为俄罗斯是友好国家,乌克兰东部更是高达 81%的受访者认为俄罗斯是友好国家。2008 年,根据乌克兰社会层面对俄罗斯态度调查显示,乌克兰对俄罗斯持正面态度的比例高达 88%。而到了 2014-2015 年间,乌克兰对俄持正面态度的比例却逐渐下降了。如下表所示:
政治论文参考
政治论文怎么写
............................
结语
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是东斯拉夫民族。在历史、语言、文化、民族习俗等方面都十分相似。经过几百年的融合,乌克兰境内的乌克兰族和俄罗斯族也已经融为一体,在日常生活中息息相关。但无论是沙皇时期还是苏联时期,俄罗斯都在乌克兰推行大俄罗斯主义和俄罗斯化,这使得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对俄罗斯的统治积累了不满,也为两族人民埋下了隔阂。随着民族主义和民族意识的崛起,乌克兰构建自己民族认同的步伐一直都没有停止。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主权国家,在构建现代民族和国家的社会转型中,面临着民主国家和民族国家重构的双重任务。乌克兰独立以来,乌俄两族在人口结构、社会地位等方面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俄罗斯族和乌克兰主导地位的此消彼长,为后来的一系列族群冲突提供了土壤。一方面,乌克兰族和俄罗斯族在居住区域、语言文化、宗教、民族认同、经济活动存在着差异,这是乌俄两族产生冲突的根源;另一方面,乌克兰政府总体上实行“去俄化”的族群政策,以消解俄罗斯族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影响作为政策手段,将族群问题上升到国家的政治层面,加剧了族群之间的分离倾向。
乌克兰独立之初,乌俄两族曾携手实现共同的政治目标。1991 年的乌克兰独立公投,获得了 90%以上的俄罗斯族人的支持,此时的乌克兰公民国家认同情绪高涨。然而随着乌克兰的发展陷入停滞甚至倒退,乌俄两族的政治参与就显示出了巨大的差异,体现在几次乌克兰的总统大选中,乌克兰东部和南部是亲俄总统候选人的票仓,乌克兰西部是亲西方总统候选人的政治势力范围。总统在国内政治局面分裂、支持率下降的情况下,常常将族群问题上升到政治层面,乌克兰危机更是让族群冲突演变成了族群分离,最终导致了克里米亚公投脱离乌克兰以及东部的武装冲突。在乌克兰族群问题上,俄罗斯和欧美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乌克兰与俄罗斯、西方的关系也直接影响到了国内的族群关系。如今,乌克兰政局受到进一步民粹主义泛滥的影响,未来乌克兰的族群关系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