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1.对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理解
1959年,英国当代著名作家、物理学博士C. P.斯诺在剑桥大学演讲时指出:在当时整个西方存在着两种文化,一种是人文学者(斯诺称文学知识分子)的文化,一种是科技专家的文化。斯诺发现,“他们的才智相近、种族相同、社会出身差别不大、收入相差不多,但却几乎没有什么沟通。”甚至“他们在学术、道德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共同点”也非常之少。简而言之,这两个群体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产生了严重的差异,彼此不能认同。“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不理解的鸿沟,有时还存在敌意与反感。”从此,两种文化观了引起西方学者的高度关注。
在回顾与考察两种文化在西方的发展与分野的历史进程之前,首先要明确两种文化所指的内涵。科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思维科学;而狭义的科学指自然科学,这也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科学;本文的“科学文化”中的“科学”是狭义的科学。关于文化,1871年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文化的经典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义的民族学意义上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简单地说,文化就是人化,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人类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生了关于自然的思想观念、知识、技能与方法;同时,人类也在这一过程中认识人自身,发展自己,于是产生了关于“人”和“人生”的观念、知识体系和价值目标。这就有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区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创造的两种基本文化,(由于近代以来科学文化主要表现为科技文化,因此,本文在同等涵义上使用这两个概念)。科学文化是人类在探求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过程中产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理论体系及其器物成果。科学文化的核心是理性、规范、创新、效率等科学精神。具体地说,“理性与规范是科技文化的价值观核心;批判与创新是科技文化的根本使命;效率是科技文化的组织功能要求,它们构成了科技文化价值观体系的基本构架。”〔幻科学文化是以自然知识为基础的,在人与外在自然世界的两级中,侧重点在于关注外在世界一个“冷冰冰”的世界。相应地,人文文化是人类在实践活动和文化创造过程中,对人的存在、生活意义、终极目标与历史使命等人生问题的思考与探索而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理论体系。人文文化体现在人类求善、求美的过程中,它在人与外在自然世界的两级中,侧重点在于关注人自身世界,以人的价值体现程度决定对某种东西的关注程度。人文文化是人类在对自身的认识、发展、完善和自身的需要过程中形成的,并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人类自身的各种活动。人文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追求善和美。即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尺度。主张一切认识和实践都要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努力去挖掘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和本性,强调客观对象适合主体的需要和满足;二是在肯定理性作用的前提下,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作用;三是人文的对象有禁区。在选择研究内容、确定研究方法和指向研究目标时,无不受到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制约。人文文化以人文精神为核心,而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人生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人文精神更多的是形而上的,属于人的终极关怀,显示人的终极价值。”总之,人文文化更多表现为人类的价值理性而非工具理性。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的意图
20世纪也许是人类历史有史以来面临危机最深刻的世纪,而这种危机的本质则是文明的危机、文化的危机。正是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互相漠视甚至敌视,一方面造成了科技理性的强势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有造成道德沦丧与人的存在的迷失。因此,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割裂与制衡是20世纪人类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出现,关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探讨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国内学术界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探讨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及其关系。研究涉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含义理解,二者在近现代西方社会中尖锐对立的现象分析;探讨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二者的辩证关系,提出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融合的思路。清华大学邹广文教授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探讨了21世纪人类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树立全球文化发展意识,倡导文化间的理解与宽容敬畏生命,崇尚自然。孟建伟主张通过树立新的人文意识和人文观念来促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肖峰著的《论科学与人文的当代融通》则从科学史的角度,采用比较方法论证了科学与人文之间联结的四个层次:观念上相互启发、方法上相互借用、学科上共同整合、精神上相互交融。
参考文献:
C1]易杰雄/主编.《欧洲文明的源头》.华夏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2][德〕科斯洛夫斯基/著.《后现代文化》毛怡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1月第1次印刷.
[3]李少白/主编.《科学技术史》.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8月.
[3〕杨叔子/主编.《科学双刃剑》.广东地图出版社1999年8月.
[5][美〕.艾伦.G.狄博斯/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与自然》.周雁翎/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
[6〕杨适/著.《中西人论的冲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出版.
[7][美]爱德华一麦克诺尔一伯恩斯、菲利普一拉尔夫著.《世界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88年出版.
Cs」苗力田、李毓章/主编.《西方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三次印刷.
[9]卢风/著.《人类的家园》.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10]昊悼/著.《在二十一世纪的地平线上》.东方出版社2001年12月.
绪论 8-12
1 对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理解 8-9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的意图 9-11
3 基本思路及主要内容 11-12
第1章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二者关系的历史发展 12-23
1.1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近代以前的统一 12-13
1.2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近代以来的对立 13-16
1.3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当代的尖锐对立及其深刻原因 16-23
第2章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内在统一性 23-32
2.1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内在统一关系 23-27
2.1.1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3-24
2.1.2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 24-26
2.1.3 科学的技术价值与人文价值的深刻一致性 26-27
2.2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统一的现实必要性和可能性 27-32
第3章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途径 32-44
3.1 在学术上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 32-35
3.1.1 消解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 32-33
3.1.2 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渗透与融入 33-34
3.1.3 批判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文化 34-35
3.2 克服对二者的片面理解,重塑当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 35-37
3.3 我国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入的全面发展 37-44
3.3.1 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存在两大缺失 37-38
3.3.2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养 38-41
3.3.3 在教育中实现文理渗透 41-44
结束语 44-45
致谢 45-47
参考文献: 47-48
附录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