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法治是一种关十社会秩序、国家治理的理念、制度和实践,是和人治相对立的一种治国方略,它强调法律的理性和指引作用,强调法律的平等适用和对权力的制约。但是从古到今,我国缺乏法治的思想,一直都崇尚着人治。经过了艰苦的武装一斗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在新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也不可避免地面对了处理人治和法治的问题。建国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每个历史时期的政策和执政理念对法治中重要环节立法、行政和司法都起了指引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法治建设其实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改变自身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法治起到了导航的作用,所以处理执政党和立法、行政和司法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另外,为了叙述方便,在文章个别地方中国共产党缩写为中共,中国写为我国。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报告,依据邓小平关十民主与法制的理论和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已经郑重地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和国家的治国方略和奋一斗目标确定下来。这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战略决策。研究我国的法治化问题,体现了我国的依法治国,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战略思想。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研究执政党与法治的关系问题又显的尤为重要了。在西方国家中,除了在宪法中制定政党活动的原则外,还通过专门的政党法来规范国家与政党的关系、政党间关系、政党的地位、政党的运作过程、选举过程、甚至是政党的经费来源等方面,在法律上规定政党制度许多具体的内容,尽管各国在具体的规定上不尽相同,但是都无一例外地规定了政党必须在宪法与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立法则往往是通过政党间的博弈的过程展开。我国同样存在执政党和法治之间的问题,在建国以来每个历史时期执政党和立法、行政和司法二者之间的关系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社会阶层多样化、利益多兀化等趋势,不同的利益要求不可避免地进入执政党,处理好执政党和法治的关系才能保证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把依法治党提到了战略的高度来看待,这样依法治党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
1.1.2选题意义
通过完善政党的法治建设,符合政党发展的趋势。本文通过论述执政党和法治的历史进程,论述政党和立法、行政、司法在不同时期的关系和状况,总结历史,对未来我国政党和法治的关系发展提出方案,对我国政党制度理论的发展具有理论意义。另一方面有利十我国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由十基本国情、历史传统的不同,中国走的是一条政府推进型的法治化道路。进行政党法治化研究也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实现法治化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同时也具有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意义。
1.2研究现状综述
我国关十政党和法治的系统研究虽然不多,但是也有一定的成果。学者叶海波的专著《政党立宪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中的第五章“政党立宪的中国命题”中对我国的法治状况与政党的法治建设进程也运用了历史研究的方法对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立法的形成的诸历史环境、时代背景进行简单地回溯与考察,并提出了政党守法、政党依法执政参政、政党现行规范体系完善等等的观点。学者封丽霞2008年的专著《政党、国家与法治一改革开放30年中国法治发展透视》 (人民出版社)对我国政党法治化有了一定的论述。该书的研究重心虽然是当代中国执政党与立法、行政、司法的关系,但是在描述和分析现状之前,大量运用了历史研究的方法来阐述和说明这些关系的产生、发展、变迁的过程,以便帮助读者历史性、动态性地认识当代中国党政关系的发展,以及在此背景之下的中国法治发展。学者林尚立2008年的专著《改革开放30年: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第二章“法治国家:大转型时代的稳定与发展”对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关系,还有党的法治等理论有着独特的见解。学者强世功2003年的专著《法制与治理:国家转型中的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二章“革命与法制的悖论一新中国的法律改造运动及其后果(1949 -1976”中对1949年一1976的历史阶段政党与司法的关系也进行了相当的论述。此外,也有一些政党法治相关的论文,如崔自力的《从人治走向法治一新中国法治建设中法治理念的变迁》、雷国忠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建设的回顾》、喻为霞的《论我国的法治化进程》、陈星宇的《新中国宪法发展回顾一中国法治化进程的缩影》、肖金明的《中国法治的曲折进程与完整内涵》等等。
参考文献
专著:
[1]叶海波.政党立宪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185-219
[2]徐国利.关系视野中的宪政与民主.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5-109
[3]沈德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论纲.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 ,90
[4]李林,胡水君.民主法治之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_5_5-60
[5]赵智奎.改革开放30年思想史(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20
[6]赵智奎.改革开放30年思想史(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5-20
[7]李步云.论法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15-123
[8]封丽霞.政党、国家与法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89, 337, 67, 196, 198,3_50
[9]焦洪昌.宪法制度与法治政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_58-46
[10]林尚立.改革开放30年: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22一_5 0
[11]陈俊.政党与立法问题研究一借鉴与超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61
[12]吴磊.中国司法制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7
[13]牛余庆.政党政治与党政关系研究一一种关十中国党政关系的分析框架.北京:华文出版社,2007,100
[14]谢维雁.走向平衡的宪政.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72-175
[15]李龙主.政治文明与法治国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89-102
[16]李金河.中国政党政治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332-339
[17]高新民肖IS庆国.党内民主研究.青岛:青岛出版社,2007, 88-90
[18]卓泽渊.法政治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421-450
[19]黄竹胜.司法权新探.杜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8
[20]梁素贞,土宏顺,土静、路洪昌.政党与政党制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17-228
[21]焦洪昌.宪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99
[22]殷啸虎.感悟宪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6-92
[23]周叶中.宪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2
[24]徐育苗.中外政治制度比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67-575
[25]韩大兀.比较宪法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5
[26]强世功.法制与治理:国家转型中的法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128
摘要 5-6
Abstract 6-7
第1章 绪论 10-14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0-11
1.1.1 研究背景 10-11
1.1.2 选题意义 11
1.2 研究现状综述 11-12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4
1.3.1 主要内容 12
1.3.2 研究方法 12-14
第2章 1949—1956:我国法治的初建 14-23
2.1 中共对立法初创的领导 14-17
2.1.1 法治的里程碑:1954 年宪法 14-16
2.1.2 新中国立法体系的确立 16-17
2.2 党与政府关系的确立:传统执政方式的开始 17-19
2.2.1 (1949—1953):执政党与政府关系的确立和定位 17-18
2.2.2 (1953—1956):执政党与政府关系的倒退 18-19
2.3 新中国的司法建设 19-23
2.3.1 新中国司法体制的确立 19-21
2.3.2 新中国的司法改革 21-23
第3章 1956—1978:我国法治的倒退 23-30
3.1 立法的徘徊 23-24
3.2 执政党与政府关系的变异 24-27
3.2.1 (1958—1962)执政党与政府的一元化 24-25
3.2.2 (1962—1966)执政党与政府关系的局部调整 25-26
3.2.3 (1966—1976)执政党与政府关系的扭曲发展 26-27
3.3 司法的徘徊 27-30
3.3.1 反右运动中司法的挫折 27-28
3.3.2 文革时期司法的严重破坏 28-30
第4章 1978 至今:我国法治的重建 30-42
4.1 党领导的立法重建和发展 30-34
4.1.1 (1978—1982)立法的全面恢复和发展 30-31
4.1.2 (1983—1992)有计划商品经济背景下的立法 31-32
4.1.3 (1993—2002)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的立法 32-33
4.1.4 (2003 年至今)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的立法 33-34
4.2 党政关系的改革与探索 34-37
4.2.1 (1978—1987)“党政分工”的提出与推行 34-35
4.2.2 “十三大”对党政分开改革的全面部署 35-36
4.2.3 (1989 年至今)党政关系的完善 36-37
4.3 党与司法关系的重建与发展 37-42
4.3.1 党与司法关系的认识与定位 37-39
4.3.2 司法工作的恢复和全面展开 39-40
4.3.3 司法改革 40-42
第5章 历史启示 42-53
5.1 党的领导与立法 42-46
5.1.1 立法的国情因素 42-44
5.1.2 执政党对立法的影响 44-45
5.1.3 中共对立法领导的完善 45-46
5.2 党政关系法治化 46-48
5.2.1 党政关系法治化内涵 46
5.2.2 党政关系法治化必要性 46-47
5.2.3 党政关系法治化的途径 47-48
5.3 司法独立的相对性 48-53
5.3.1 司法独立的内涵 48-49
5.3.2 政党对司法独立的影响 49-50
5.3.3 我国司法独立的理性构建 50-53
第6章 结论 53-55
参考文献 55-58
致谢 58